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困境与再生可能: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 被引量:8
1
作者 孙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8,共8页
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有其特殊的自我技术,既有自我表白、沉默或表情叙事的话语方式(以言行事),又有图片和视频等非话语方式(以图行事)。这种自我镜像往往是表演性、自恋性、焦虑性、他人导向性以及目的性等的结合,折射出微时代作为主体... 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有其特殊的自我技术,既有自我表白、沉默或表情叙事的话语方式(以言行事),又有图片和视频等非话语方式(以图行事)。这种自我镜像往往是表演性、自恋性、焦虑性、他人导向性以及目的性等的结合,折射出微时代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在主动与被动、解蔽与遮蔽、虚拟与真实中建构自我的困境。微时代主体的困境同时意味着其再生的可能。重申道德、艺术、人与时代的积极作用,或有益于作为主体的人在微时代对自我灵魂的技术保持警觉,有助于主体打破虚假镜像,建构真正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媒介 自我镜像 自我技术 主体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伦理的主体困境 被引量:2
2
作者 谢礼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66-71,共6页
中国的社会转型致使社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两种强势价值观并存的状况。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经济至上主义在商业技术社会中得以确立。另一方面,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因此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受这两种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 中国的社会转型致使社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两种强势价值观并存的状况。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经济至上主义在商业技术社会中得以确立。另一方面,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因此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受这两种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伦理在道德主体层面遭遇了困境。劳动者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企业责任意识缺失,政府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能。惟有破除经济至上主义和官本位思想,摆脱这些困境,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经济伦理 主体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论》语境中“价值形式”分析的主体困境
3
作者 孙亮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4,共7页
“价值形式”对现代统治形式的非人格化强调备受关注,如果我们仅依凭这样一种阐释方案,如何能够让主体介入到抵抗此种统治结构的解放事业中去,便形成了“主体的困境”。为了化解这一困境,我们将“价值形式”所呈现的“同一性”围城判定... “价值形式”对现代统治形式的非人格化强调备受关注,如果我们仅依凭这样一种阐释方案,如何能够让主体介入到抵抗此种统治结构的解放事业中去,便形成了“主体的困境”。为了化解这一困境,我们将“价值形式”所呈现的“同一性”围城判定为一种“纯粹资本主义理论”的叙事方式。当我们面对“资本与劳动”这一矛盾结构时,主张重新在劳动中进行自我确证、主体介入并克服价值形式才有了可能与希望。今天,人们需要在反资本主义的未来视野中变革劳动的组织方式,激活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这将是人类新型文明的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价值形式 主体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困境:表征、成因与对策--基于227所试点院校的扎根理论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董鲁菲 苏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8-33,共6页
发展现代学徒制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高职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已经初显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总结项目试点经验,促进现代学徒制全面推广。探寻高职现代学徒制困境的应对之策,需要关注... 发展现代学徒制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高职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已经初显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总结项目试点经验,促进现代学徒制全面推广。探寻高职现代学徒制困境的应对之策,需要关注主体困境。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我国高职现代学徒制主体困境包含组织困境、个体困境和主体间关系困境。组织和个体困境受到外部环境失调与制度保障缺失的双重影响,组织和个体困境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衍生出主体间关系困境。应对高职现代学徒制主体困境的策略在于以政府整体性治理为主导,促使组织间合作进程加深;以学徒、"双师"人本管理为着力点,推进个体与组织、个体间良性关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主体困境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时空观下主体困境的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高荣 乐悦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59,共9页
20世纪晚期,随着资本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以及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时空现象的变迁引发了学界关于时空关系研究的后现代革命。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敏锐观察到主体在后现代时空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就时间观来说,詹姆逊通过研... 20世纪晚期,随着资本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以及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时空现象的变迁引发了学界关于时空关系研究的后现代革命。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敏锐观察到主体在后现代时空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就时间观来说,詹姆逊通过研究时间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化逻辑,认为后现代主义时间观以时间空间化为特点,而主体身处空间化的后现代时间中将会逐步面临历史感的消逝、情感的削平甚至精神分裂的断裂困境。而就空间观来说,他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空间形式,指出后现代空间以超空间为特征,而主体位于超空间中将会陷入从距离感削平到方向感消逝的迷失困境。最终,詹姆逊针对主体困境提出了认知测绘理论,促进了主体空间思考方式的兴起,为解决后现代主体困境提供了思路。然而,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时空观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故其化解主体困境的策略也就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 主体困境 时间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斌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78,共4页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会触发一系列现实效应,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延展的巨大助益,也反映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的多重抑制。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困境显现于人、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矛盾中,教...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会触发一系列现实效应,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延展的巨大助益,也反映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的多重抑制。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困境显现于人、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矛盾中,教育的价值理性受到技术工具理性的压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理性之光和人文主义情怀黯然失色。为此,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系统三个方面发力,优化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体系,以有效应对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困境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中心主义包围下的技术论突围——破除教师“主体性困境”幻象的中国“器道”哲学进路 被引量:2
7
作者 林敏 宋萑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5,共13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普遍的教师“主体性困境”忧虑,使人们陷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典型讨论。这一争辩暗含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人本主义”技术伦理的影响,预设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从而生产出一种人...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普遍的教师“主体性困境”忧虑,使人们陷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典型讨论。这一争辩暗含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人本主义”技术伦理的影响,预设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从而生产出一种人是“主体”,技术物为“客体”的幻象。这种技术论视角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不断加深了对“主体性困境”的担忧,实则蕴含了更本质的“主体—客体”二分的现代性危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器道”观是一种动态共生、整体融通的技术理解方式,亦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技术论的一种可能方案。复现“器道合一”的宇宙技术论,不仅可以回应教师“主体性困境”问题,也提供了一条回归教育人文主义的进路,更是一份重构世界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秩序,推动技术多元主义的中国式答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困境 主体困境 器道合一 人类中心主义 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重塑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罗江华 沈菊 李宏展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2,共6页
主体性是个体自主意识和能动性的彰显,是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的基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对主体性确立的诉求尤为强烈,但数智技术的工具理性逻辑,却有将他们的存在方式同质化和规训化的风险。基于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对主体性塑造的阐... 主体性是个体自主意识和能动性的彰显,是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的基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对主体性确立的诉求尤为强烈,但数智技术的工具理性逻辑,却有将他们的存在方式同质化和规训化的风险。基于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对主体性塑造的阐释,从“技术反思—自我生成—身份建构”三个向度系统分析,数智时代大学生主体性面临生命意义的遮蔽、在场性体验的悬置、人际建构的隔膜等多重困境。针对大学生主体性危机,高校应通过强调虚实融通,构建数智教育新生态;强化个体正念,涵育大学生数智素养;倡导具身型教学,培育主体间交往理性,以重塑大学生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数智技术 大学生 主体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边之幕的遮蔽与突破:场景传播中的主体性探讨
9
作者 胡沈明 尚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0,共9页
场景是理解新媒体传播的关键概念,但场景批判研究仍然鲜见。场景传播因其个性化、精准化以及意向满足等特征,使得个体处于时空难于感知、身体无法超越、改变难以察觉、主体间性消解的状态。场景传播已然成为“无边之幕”,覆盖人类生活... 场景是理解新媒体传播的关键概念,但场景批判研究仍然鲜见。场景传播因其个性化、精准化以及意向满足等特征,使得个体处于时空难于感知、身体无法超越、改变难以察觉、主体间性消解的状态。场景传播已然成为“无边之幕”,覆盖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人被客体化、对象化和物化,带来深层精神危机。深度数据化及其带来的虚实交融、数据化生存和个体生存透明,导致人类在场景传播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驯化、改造和支配。重建人的主体身份和个体灵韵,需要个体超越场景,以“出离抵抗”构建身份、以弹性断连确认边界、视主体间具身体验并实现自我关注为生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 场景传播 无边之幕 主体困境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选择困境——兼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评估模式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帅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66-71,共6页
作为舶来品的政府绩效评估自开始就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题,这集中表现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选择困境。围绕理论与现实两个标准,实践中分别出现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评估模式,评估主体分别为公民和中... 作为舶来品的政府绩效评估自开始就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题,这集中表现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选择困境。围绕理论与现实两个标准,实践中分别出现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评估模式,评估主体分别为公民和中央政府,然而,两种评估模式都是有效性与有限性共存。特别是这两种评估模式均未能在理论与现实的二维标准之间找到合适的均衡点,而是迈向了标准的一维化和极端化,最终使得两种评估模式双双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绩效评估 主体选择困境 有效性 有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的“主体性困境”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武振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3,共5页
伦理作为"群道",其核心是主体交互性的实现,即不仅"我"作为主体被实现,而且"他者"同样也作为主体被实现。但在现实中却往往相反,他者往往被当作客体、工具甚至被征服的对象。追求和谐群道的伦理走向了一... 伦理作为"群道",其核心是主体交互性的实现,即不仅"我"作为主体被实现,而且"他者"同样也作为主体被实现。但在现实中却往往相反,他者往往被当作客体、工具甚至被征服的对象。追求和谐群道的伦理走向了一种"主体性困境"。从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来分析,伦理的"主体性困境"可以通过功利主义和德性主义两种典型方式来加以解决。前者强调在节制欲望下利己与利他的平衡,后者强调高于利己本能的美德养成的应然。尽管二者的解决之道并非完美,但正是这种伦理的张力激励着思想家们不断探索以解决人性的两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主体困境 功利主义 德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的琴》: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困境与拯救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冰 李忠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1-92,共2页
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钢的琴》的分析,来呈现出影片的主题:工人阶级在转型时代所面临的身份的失落与主体性困境,及其自我精神突围与拯救的努力。在挖掘主题的同时,分析呈现这一旨趣的叙事肌理或艺术形式,即以表现主义或超现实主义元素... 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钢的琴》的分析,来呈现出影片的主题:工人阶级在转型时代所面临的身份的失落与主体性困境,及其自我精神突围与拯救的努力。在挖掘主题的同时,分析呈现这一旨趣的叙事肌理或艺术形式,即以表现主义或超现实主义元素作为"深度模式"和内在性叙事的手段,来打开这些底层工人的情感世界,垦掘人性的美好与坚韧,表现乐观的情绪与态度,呈示诗性的生存体验,突破了既往艺术者对底层人民的简单而固定的想象与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阶级 主体 身份失落 主体困境 精神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的主体性困境建构与突围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钰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4-127,共4页
在贾樟柯电影中,人物往往遭遇多种主体性困境,如疾病困境、经济困境、命运困境等。在困境中人物突围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突围成功者,这一类角色让观众欣喜地看到了其自主性;也有突围失败者,这一类人物无法与各方强大力量对抗,但贾樟柯... 在贾樟柯电影中,人物往往遭遇多种主体性困境,如疾病困境、经济困境、命运困境等。在困境中人物突围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突围成功者,这一类角色让观众欣喜地看到了其自主性;也有突围失败者,这一类人物无法与各方强大力量对抗,但贾樟柯让观众看到了其心理活动,看到了其并非甘于任他者驱使或宰割的群氓之一。此外,贾樟柯电影中还存在具有争议的突围者,他们作用于环境、影响外部世界的方式是触犯法律的,其所展现出来的巨大超越力量令人不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主体困境 建构 突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干部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硕 何燕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5期193-196,共4页
乡村基层干部是党在乡村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者。其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乡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和党的执政根基,进而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农村的实现。然而,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操作来看,部分基... 乡村基层干部是党在乡村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者。其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乡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和党的执政根基,进而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农村的实现。然而,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操作来看,部分基层干部在发展经济、治理环境、带领群众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乡村振兴战略进展缓慢。该研究基于相关主体困境及归因分析,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例如,依托乡村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以自我革命为价值导向筑牢干部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实现基层干部能力的提升和角色的转变,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干部 现状分析 主体困境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策略
15
作者 李思建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8期75-79,共5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该文基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主体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通过抓牢政治理...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该文基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主体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通过抓牢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对现代治理的认知能力;抓实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治理的个人能力;抓强创新意识培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服务的创新能力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基层干部 治理能力 主体困境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农民主体性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国敏 邓建华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4-68,共5页
该文从农民主体性角度出发,揭示当前农民因缺乏必要的主体性条件而构成了破解"三农"问题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破解"三农"就需重塑农民主体性。其对策为:通过土地确权使农民获得经济主体性,扩大农民参政能力提... 该文从农民主体性角度出发,揭示当前农民因缺乏必要的主体性条件而构成了破解"三农"问题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破解"三农"就需重塑农民主体性。其对策为:通过土地确权使农民获得经济主体性,扩大农民参政能力提高其政治主体性,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以增强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夯实农村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主体 主体困境 重塑农民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与可能之间的主体间性——虚拟哲学四题 被引量:5
17
作者 谭希培 金雪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86-590,共5页
虚拟是人们构成可能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与媒质,是从现实中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向抽象的、现实的可能。主体间性是虚拟哲学对传统实践观的"真实"挑战,它突破了现代哲学中人与对象间的基于改造和被改造的活动而激活的认识与被认识的... 虚拟是人们构成可能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与媒质,是从现实中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向抽象的、现实的可能。主体间性是虚拟哲学对传统实践观的"真实"挑战,它突破了现代哲学中人与对象间的基于改造和被改造的活动而激活的认识与被认识的活动的领域。由现实性向虚拟性过渡,是当今时代哲学主题的转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 现实性 可能性 主体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体际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解读 被引量:15
18
作者 穆艳杰 胡建东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79,共7页
人类当前生存发展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其深层根源往往都与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际"问题相关。现代西方哲学基于理论构建式的主观性阐释多陷入唯我论的哲学困境,由于它们过度重视精神交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现实的经济交往,其... 人类当前生存发展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其深层根源往往都与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际"问题相关。现代西方哲学基于理论构建式的主观性阐释多陷入唯我论的哲学困境,由于它们过度重视精神交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现实的经济交往,其解决方案至多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以"实践辩证法"为特征、基于社会经济现实分析的多主体交往实践理论进行了哲学的前瞻性回答;从实践层面来看,习近平提出的以发展哲学为表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方案。"主体际"问题说到底是人类交往问题,在现实世界多种多样的交往形式中,最核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交往形式就是经济交往。经济交往问题既是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所内含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际"问题、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进行关联性研究,不仅能够在理论层面解决始终困扰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际"问题,而且能够在实践层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困境 交往实践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三重困境及其内在逻辑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丽民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1,共3页
现代性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困境和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从主体形而上学、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三个层面对现代性困境进行揭示,并通过对此三重困境的实质分析,指出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是导致现代... 现代性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困境和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从主体形而上学、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三个层面对现代性困境进行揭示,并通过对此三重困境的实质分析,指出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是导致现代性困境发生的内在逻辑支撑,将对克服现代性困境,提供必要的基础性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学困境 工具理性困境 资本逻辑困境 形而上学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视域中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玉琴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106,共4页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理应是广大农民,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原来同质同构的单一性农村社会结构已经为多元化的新农村社会结构所取代,作为单一农业生产者的农民阶级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外出打工者由于利益关联度...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理应是广大农民,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原来同质同构的单一性农村社会结构已经为多元化的新农村社会结构所取代,作为单一农业生产者的农民阶级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外出打工者由于利益关联度的降低,充当了村庄民主政治建设边缘人的角色,虽然他们在新的人生体验中现代性有所提升,可这种现代性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是有限的。而那些留守农村的人群虽然是农村民主政治事实上的重要承载体,但无论是从认知意识还是政治需求上来看,这些人都恰恰是最缺乏政治精神的群体。村组干部虽有较高的政治认知,可由于他们不得不同时处于与多种力量的博弈中,这些政治认知同样没有转化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视域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主体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