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河南省生态效率测评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杨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705,共13页
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土地、产业、人口、财政等政策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多源数据和超效率SBM模型,计算了2005~2018年河南省区县生态效率;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系统刻画了... 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土地、产业、人口、财政等政策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多源数据和超效率SBM模型,计算了2005~2018年河南省区县生态效率;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系统刻画了县域尺度和主体功能区尺度生态效率演变规律;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策略对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生态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区县差异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少;(2)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生态效率最高,其次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与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重点开发区与农产品主产区平均生态效率最低;(3)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地方财政一般支出额等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带状或片状空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时空演变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多源数据 空间分异 主体功能区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云南省生态网络构建
2
作者 刘川 张述清 +1 位作者 黄义忠 李永平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1,190,共11页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针对三大主体功能区设置具有区域性差异的主体功能情景,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5年主体功能情景和自然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针对三大主体功能区设置具有区域性差异的主体功能情景,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5年主体功能情景和自然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和MSPA模型综合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以此构建云南省2020年及2035年未来多情景生态网络,并对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主体功能情景下耕地、林地得到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区域性扩展力度加强,更能满足地区协调发展需求。2)各情景生态源地空间布局相似,呈现“西部多、东部少”的特征,其中重要生态源地占比均超过90%。3)2020年构建的生态廊道数为125条,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和主体功能情景构建的生态廊道数分别为113条和133条,廊道密度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减态势。4)主体功能情景下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均较优,基于该情景构建的生态网络较为理想。[结论]研究提出的基于主体功能战略开展生态网络构建的方法及应用,可为云南省国土空间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PLUS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网络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构建——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为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贺慧 张彤 +2 位作者 张庆昊 董凤千 张学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44,共7页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双维度耦合-保护利用双象限评价-空间功能四分区重构”的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北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呈现出以提供基础条件的管控保护区为基底、以文化引领的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为外延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相符。期望在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布局与规划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文化公园 主体功能区 湖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
4
作者 侯晓靖 敬坤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9-37,共9页
生态环境问题天然具有区域属性,如何构建与区域特质相符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遵循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的概念框架,... 生态环境问题天然具有区域属性,如何构建与区域特质相符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遵循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的概念框架,构建了陕西省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量化指标权重,并选择各主体功能区代表性县域单元作为实证对象进行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结合DPSIR模型所构建的基于主体功能区分类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用性,弥补了既有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性不足和缺乏实践支撑的局限,为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主体功能区 DPSIR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山西省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减排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虹 张红 +2 位作者 贺桂珍 张霄羽 刘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碳排放核算是落实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碳减排成效,是主体功能区未来减排措施和低碳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调整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典型高碳经济省份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B... 碳排放核算是落实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碳减排成效,是主体功能区未来减排措施和低碳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调整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典型高碳经济省份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市级碳排放量、人口、GDP、夜间灯光总值、植被覆盖率、城市化水平构建了适用于主体功能区的碳排放核算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时间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碳排放时空特征、碳排放区域差异并评价碳减排成效。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来看,2006—2020年各主体功能区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增长率均表现为重点开发区域(48.08%)>农产品主产区(38.13%)>重点生态功能区(33.95%)的特征,与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显著相关。(2)从空间演变来看,主体功能区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山西省“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势相关。重点开发区域空间集聚格局较为稳定,集中在山西省中部,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集聚特征不显著,分布在东部和西部。(3)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表明山西省碳排放地区间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基尼系数由2006年的0.505下降到2020年的0.498,年均下降0.102%,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碳减排效果评价显示主体功能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重点开发区域的碳减排成效显著高于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基于对主体功能区碳排放的分析,结合其功能定位,针对性地提出主体功能区减排和低碳发展措施。本文为我国能源资源型省份制定和实施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减排评价 主体功能区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传导管控策略 被引量:4
6
作者 叶菁 黄川悦 +1 位作者 陶荣 徐雯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0,共8页
探析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传导中的困境,从目标导向、差异化用途管控传导、政策协同、绩效考核体系出发,分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传导管控中的策略。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发现主体功... 探析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传导中的困境,从目标导向、差异化用途管控传导、政策协同、绩效考核体系出发,分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传导管控中的策略。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发现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传导中存在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其他战略协同性不足、主体功能区战略政策设计不完善、传导绩效考核指标未与主体功能定位挂钩等问题。将3大主体功能区细化为9类基础分区,明晰分区定位和目标导向,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其他空间战略高效协同、传导的策略。依据不同分区传导目标,制定体现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用途管控规则和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各分区政策协同配合,保障主体功能区战略逐级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规划传导 主体功能区战略 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湖北省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庆莹 王玉琳 +1 位作者 陈坤 陈银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2-232,共11页
明晰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对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基于要素诱致性替代理论阐述耕地利用转型机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省所有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农业生产等数据对1995—2... 明晰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对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基于要素诱致性替代理论阐述耕地利用转型机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省所有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农业生产等数据对1995—2019年间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功能转型随时间主要呈倒“V”型变化特征,各主体功能区早中期主要发生负转型,后期主要发生正转型;空间上呈现鄂西山区及武汉城市圈少数地区转型程度较为剧烈,其余地区相对平缓;生态功能区转型最为剧烈,而重点发展区转型最缓和。2)湖北省耕地空间转型随时间呈“N”型变化特征,各主体功能区随时间正负转型交错;空间上呈现江汉平原及武汉城市圈的部分地区转型较剧烈而鄂西等山区转型较弱的特征,农产品主产区转型最剧烈,重点发展区次之,生态功能区最平缓;3)湖北省耕地利用总转型随时间呈M”型变化特征,各主体功能区早中期主要发生负转型,后期主要发生正转型;空间上表现为江汉平原及武汉城市圈的部分地区转型剧烈程度强于鄂西等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强于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功能区。不同主体功能区在社会经济条件、耕地资源禀赋等方面异质性明显,应采取差异化的政策设计引导耕地利用转型,服务湖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利用转型 功能转型 空间转型 时空分异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与空间形态视角下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时空分异特征
8
作者 朱庆莹 何耿毅 +2 位作者 陈坤 陈银蓉 王玉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5-390,共16页
明晰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功能与空间形态时空分异特征可为耕地可持续管理与利用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北省所有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数据对1995—2019年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功能与... 明晰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功能与空间形态时空分异特征可为耕地可持续管理与利用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北省所有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数据对1995—2019年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功能与空间形态开展评价并分析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9年耕地利用生产、社会、生态、总功能分别呈倒“N”形、“W”形、“V”形和“V”形的变化特征;生产、生态、总功能表现为鄂中强于鄂西与鄂东地区,社会功能空间分异较小;生产功能在重点发展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差不大,却显著强于生态功能区,社会功能在生态功能区最强而重点发展区最弱,生态功能和总功能在农产品主产区最强而在生态功能区最弱。1995—2019年间耕地利用数量、景观格局和空间形态分别呈倒“N”形、“V”形和“N”形变化特征;鄂中地区数量形态值高于鄂西与鄂东地区,而鄂西与鄂东之间差异不大;景观格局、空间形态值呈现鄂中地区最高而鄂西地区最低的分异格局;数量形态值在重点发展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较高,景观格局形态值和空间形态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发展区、生态功能区且十分显著。1995—2019年耕地利用总形态值呈“V”形变化态势;在功能和空间形态的叠加影响下,整体呈现出鄂中地区较高,而鄂东和鄂西地区较低的分异格局;主体功能区上由大到小依次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发展区、生态功能区。不同主体功能区在社会经济条件、功能定位、耕地资源禀赋等方面异质性明显,应采取差异化的调控政策,优化耕地利用的功能与空间形态,服务于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形态 时空分异 病态指数分析法 主体功能区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主体功能区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钰琪 邓永旺 +2 位作者 张博 任浩洋 宋云婷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13,共6页
以吉林省为例,梳理新时期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思路与方案,以及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及实施成效,总结吉林省主体功能区实施管理经验,并识别出传导管理细则尚不明确、政策实施效果有待提升、政绩考核机制尚未健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 以吉林省为例,梳理新时期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思路与方案,以及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及实施成效,总结吉林省主体功能区实施管理经验,并识别出传导管理细则尚不明确、政策实施效果有待提升、政绩考核机制尚未健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主体功能区管理体系优化建议,即以“三区三线”为基础完善主体功能区传导机制,探索“功能区+名录”的差异化政策设计机制,以及建立包括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与空间主体功能相协调的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相容的绩效考核配套体系的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管理体系 优化策略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中国建设用地供应特征及影响机制
10
作者 郭泽莲 胡业翠 +1 位作者 王洁 薛宇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5,共11页
研究目的:了解主体功能区战略导向下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特征及驱动因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策略。研究方法:时空演变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研究结果:(1)市均增、存供地规模按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 研究目的:了解主体功能区战略导向下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特征及驱动因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策略。研究方法:时空演变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研究结果:(1)市均增、存供地规模按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顺序依次降低。(2)服务业和社会管理业是供地最多的两大产业,建造业和采矿及能源供应业的供地占比呈下降趋势,其余产业供地比例稳中有升。(3)不同城市供地规模及产业供地结构的影响机制存在异质性,优化开发区供地受固定资产投资和二三产业产值影响较大,其余功能区则受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的推动作用较大。研究结论: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土地供应政策效果初显,各区域供地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效果较好,部分地区的增存供地规模有待进一步加强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战略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 增存供地 产业供地结构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以江西省为例
11
作者 甘晓辉 梁芳艳 +1 位作者 朱健计 汤江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6-37,共12页
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国土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以江西省为例,利用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比研究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前后(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 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国土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以江西省为例,利用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比研究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前后(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国土空间结构的变化,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1)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江西省国土空间转换动态度下降,其空间集聚性减弱,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的高值集聚(H-H)区域占比由38.04%减少至30.94%。(2)2000-2010年江西省不同国土空间变化量的增减关系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2010-2020年其空间负相关性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区域在各主体功能区具有显著空间差异。(3)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江西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面积增加,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速度得到大幅减缓。(4)相比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在生态环境正效应方面,各主体功能区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国土空间转换类型更加集中,其中农业生产空间向林地生态空间转变的贡献率提升;在生态环境负效应方面,主要是森林生态空间向农业生产空间、城镇生产空间转换。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主体功能区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宏观引领作用,通过“三区三线”策略来深化区域主体功能的定位,确保国土空间管理政策得到准确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 格局演变 生态环境质量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思路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孟召宜 朱传耿 +1 位作者 渠爱雪 杜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一种新型生态补偿方式,具有目标多元性、定位战略性、机制科学性、等级层次性、政策配套性。与传统生态补偿相比,不仅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是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科学基础,而且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一种新型生态补偿方式,具有目标多元性、定位战略性、机制科学性、等级层次性、政策配套性。与传统生态补偿相比,不仅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是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科学基础,而且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区域管治理论对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施生态补偿中,应遵循注重科学、政府主导、规范有序、协商一致等原则构建生态补偿模式,为促进这一新型生态补偿的落实,需要注意:树立大局意识,引领生态补偿;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生态补偿;科学规划先行,落实生态补偿;改革财政预算,提高补偿效果;完善配套政策,协动生态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体系建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马仁锋 王筱春 +1 位作者 张猛 刘修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5,共6页
主体功能区划对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提出了挑战。在研习区划理论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试点省实践的基础上发现:(1)主体功能区划既是综合性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又是其结果,同时,还是地域空间管制的科学方法之一。(2)现有方法研究... 主体功能区划对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提出了挑战。在研习区划理论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试点省实践的基础上发现:(1)主体功能区划既是综合性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又是其结果,同时,还是地域空间管制的科学方法之一。(2)现有方法研究集中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方法上,且仍停留在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相融合的哲学基础上,缺乏对区划方法的人本主义探讨。(3)现有研究虽初步形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和程序,但区域功能判别和功能区域定界及指标体系构建仍未取得突破。基于此,首次提出了由区划哲学层次方法论、区划科学层次基本方法、区划实践层次具体方法构成三层一体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体系,深入阐述了方法体系中每层的功能及逻辑关联,各层方法的内涵、基本内容,梳理出区划实践层次具体方法的方法路线、区划技术程序及其关键步骤常用方法等一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省级主体功能区 方法体系 方法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划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传明 李伯华 曾菊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27-631,共5页
认为主体功能区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应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编制主体功能区划;省级主体功能区可以分成6大类型;区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以及"开放式"的区划理念... 认为主体功能区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应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编制主体功能区划;省级主体功能区可以分成6大类型;区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以及"开放式"的区划理念;区划思路可以选择"复杂性系统工程-简单化假设处理-合理化分析识别";县级行政区是目前相对理想的基本分析单元;根据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的主导因子及彼此关系分析,认为可以选择3种不同的区划路径,即矩阵分类、矩阵分类与标准定位相结合、矩阵分类与序列分类相结合;主体功能区划成果应得到严格审批和严格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 矩阵分类 综合集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箐 汪金武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2-538,共7页
对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理论、实践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综述了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动态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划进一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如主体功能区概念内涵、主体功能区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与衔接、区域发展政策保障... 对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理论、实践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综述了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动态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划进一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如主体功能区概念内涵、主体功能区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与衔接、区域发展政策保障、主体功能区划实践技术方法中争议较多的问题如划分单元、划分方法与指标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 理论体系 实践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主体功能区生态化特性研究
16
作者 张洪潮 王汉宸 李银柱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界定了煤炭主体功能区、煤炭主体功能区生态化的基本概念、内涵与特征,比较分析了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生态化、煤炭主体功能区、煤炭主体功能区生态化相互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认为煤炭主体功能区是一个具有特质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生... 界定了煤炭主体功能区、煤炭主体功能区生态化的基本概念、内涵与特征,比较分析了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生态化、煤炭主体功能区、煤炭主体功能区生态化相互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认为煤炭主体功能区是一个具有特质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生态化特性涉及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三个维度,其中自然子系统的生态化特性包括系统性、动态性、可逆性和跨地域性,经济子系统的生态化特性涉及低碳性、循环性、减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社会子系统的生态化特性则包括政策导向性、和谐型、发展性和文化支撑性。基于上述系统分析,研究提出并明确了煤炭主体功能区生态化过程中自然、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具体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煤炭主体功能区 生态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划中限制开发生态区的细分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米楠 杨美玲 +3 位作者 樊新刚 米文宝 李同昇 王婷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058-5066,共9页
限制开发生态区是主体功能区划中介于优先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间的一大类生态区,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存在区域范围大、实施操作困难等问题,因此非常必要对限制开发生态区进行细化。在总结现有县域尺度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方法基础上,构建了细... 限制开发生态区是主体功能区划中介于优先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间的一大类生态区,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存在区域范围大、实施操作困难等问题,因此非常必要对限制开发生态区进行细化。在总结现有县域尺度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方法基础上,构建了细分限制开发生态区的生态保护导向和生态优先原则,提出了利用综合指数法和景观指数法分别细化限制开发生态区,二者细化结果叠加后,通过专家系统和政策需求修正,形成了限制开发生态区四类区域单元:禁止开发区、强限制开发区、中限制开发区和弱限制开发区,作为现有主体功能区划方法的补充,从更为微观的尺度反映了主体功能的差异和发展潜力,促进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限制开发生态区为案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细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开发 生态 主体功能区 细分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国土开发强度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26
18
作者 谭雪晶 姜广辉 +2 位作者 付晶 霍荟阁 张凤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7,共8页
研究目的: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承载效率、国土开发支持能力及其匹配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北京市国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方法: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 研究目的: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承载效率、国土开发支持能力及其匹配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北京市国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方法: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土开发强度概念的界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国土开发强度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具有大都市共性,开发强度较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存在与自然本底条件、城市化进程、首都功能不匹配等问题。研究结论:北京未来应充分考虑首都国土空间独有的战略价值,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国土开发,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同时,对不同的发展区域应采取差别化的国土开发和空间结构重组策略,促进区域空间秩序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国土开发强度 主体功能区规划 人居环境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何广顺 王晓惠 +2 位作者 赵锐 徐丛春 宋维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4-341,共8页
探讨了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分类、分区、分级、评价单元等基本问题,构建了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依据我国内水和领海海域、海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3个区域的特点提出了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海洋主体... 探讨了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分类、分区、分级、评价单元等基本问题,构建了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依据我国内水和领海海域、海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3个区域的特点提出了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空间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国土空间结构与未来空间秩序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框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姜广辉 付晶 +2 位作者 谭雪晶 宫攀 张瑞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7,共8页
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 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并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分析了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揭示了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空间结构和规范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日渐萎缩,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偏移,国土开发趋于无序。未来北京市国土利用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和特色,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西部,严控城市发展边缘,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顺序进行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而四类功能区则应分别按照疏解、控制、集聚、保护的原则发展,共同构建北京市城乡协调、疏密有度、协调清晰的国土利用总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土空间结构 空间秩序 人居环境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