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1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及对心功能改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周付娇 吕勇 张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1305,共5页
目的 分析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 sulphonate, STS)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对患者氧化应激、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 目的 分析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 sulphonate, STS)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对患者氧化应激、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CHD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64例,使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82例(尼可地尔治疗)和观察组82例(STS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脂质过氧化产物(lipid peroxide, LP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血清MYO、cTnT水平、心功能指标[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12%vs 82.93%,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PO、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yo、cTn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CO、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5.74±0.59)L/min vs(5.38±0.46)L/min,P<0.01;(55.06±4.27)%vs(49.14±3.85)%,P<0.01];观察组治疗后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心绞痛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TS联合尼可地尔治疗CHD稳定性心绞痛有助于提升疗效,减轻氧化应激,保护患者心功能,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丹参酮ⅱa 尼可地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内皮和抗炎的丹参酮ⅡA洗脱支架涂层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梦毅 黄楠 +5 位作者 熊开琴 杜泽煜 马青 徐佳乐 汪川哲 涂秋芬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233,共12页
目的针对目前临床心血管支架存在的晚期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通过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传统中药丹参酮ⅡA(TS)洗脱支架,探究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TS洗脱支架;利用水接触角(WCA)检测... 目的针对目前临床心血管支架存在的晚期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通过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传统中药丹参酮ⅡA(TS)洗脱支架,探究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TS洗脱支架;利用水接触角(WCA)检测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球囊扩张实验及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对涂层表面的亲疏水性、化学成分及结构、涂层机械性能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对TS涂层药物释放行为进行检测;通过体外溶血率和血小板实验初步评价涂层的血液相容性;通过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评估TS涂层对内皮细胞(ECs)和平滑肌细胞(SMCs)增殖的影响,以及对巨噬细胞炎症行为及表型的调节作用;通过半体内血液循环实验进一步探索涂层抗血栓形成效果。结果WCA、FTIR、SEM和UV-Vis等检测结果证实了TS洗脱支架的成功制备,涂层中TS在体外能够保持28 d持续释放;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TS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质量比为30%的涂层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促进ECs及抑制SMCs增殖的作用,同时能够有效调节巨噬细胞的炎症行为;半体内血液循环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的效果。结论制备的TS洗脱支架具有选择性促进内皮增殖,抑制平滑肌增生、调控炎症的作用,以及优异的抗血栓形成能力,能够为病变血管修复提供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药物洗脱支架 促内皮 抗炎 抗血栓 血管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与丹参酮ⅡA配伍拮抗内皮细胞糖氧剥夺损伤促进血管新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蕾 蔺琳 +1 位作者 武继彪 李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9-1289,共11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药对黄芪、丹参的有效活性成分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AS-Ⅳ)与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配伍拮抗内皮细胞糖氧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的效应,探索其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药对黄芪、丹参的有效活性成分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AS-Ⅳ)与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配伍拮抗内皮细胞糖氧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的效应,探索其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内皮细胞建立OGD损伤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模型组、AS-Ⅳ组、TanⅡA组和配伍组。分别采用CCK-8法、Transwell、体外血管形成实验观察AS-Ⅳ与TanⅡA配伍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成管能力的影响;利用Annexin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VE-cadherin、TGF-β1、VEGFA、eNOS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eNOS的蛋白表达;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氧剥夺使HUVECs增殖、迁移与成管功能受损,诱导细胞凋亡,降低VEcadherin、TGF-β1、VEGFA、CD31、eNOS的蛋白表达以及NO含量(P<0.01)。药物配伍组与模型组相比能修复损伤的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迁移和成管,抑制糖氧剥夺诱导的细胞凋亡,提高VE-cadherin、TGF-β1、VEGFA、CD31、eNOS的蛋白表达以及NO含量(P<0.05)。结论AS-Ⅳ与TanⅡA配伍具有拮抗内皮细胞糖氧剥夺损伤、激活血管新生反应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激活eNOS,促进内皮细胞NO的生成与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氧剥夺损伤 黄芪甲苷 丹参酮ⅱa 血管新生 内皮细胞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尿毒症毒素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立华 贾岚 +3 位作者 陈海燕 杨波 王喆 毕学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70,共7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尿毒症毒素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UVECs进行传代培养并分为空白对照组、尿毒症毒素刺激组、尿毒症毒素+STS组和尿毒症毒素+STS+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尿毒症毒素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UVECs进行传代培养并分为空白对照组、尿毒症毒素刺激组、尿毒症毒素+STS组和尿毒症毒素+STS+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抑制剂组,其中后2组中STS的浓度为10 mg·L^(-1);先给予各组剪切力刺激,剪切力大小为12 dyn·cm^(-2);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RK、核因子κB(NF-κB)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CCK-8法检测,在剪切力作用后,尿毒症毒素刺激组和尿毒症毒素+STS+ERK抑制剂组细胞增殖活性低于尿毒症毒素+STS组(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尿毒症毒素组比较,尿毒症毒素+STS组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抑制ERK信号通路后,与空白对照组、尿毒症毒素组和尿毒症毒素+STS组比较,尿毒症毒素+STS+ERK抑制剂组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T-qPCR法检测,与尿毒症毒素组比较,尿毒症毒素+STS组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抑制ERK通路后,与空白对照组、尿毒症毒素组和尿毒症毒素+STS组比较,尿毒症毒素+STS+ERK抑制剂组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TUNEL法检测,尿毒症毒素+STS组的细胞凋亡率小于尿毒症毒素刺激组和尿毒症毒素+STS+ERK抑制剂组(P<0.05)。结论:一定浓度STS能通过ERK信号通路调节NF-κB和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来改善尿毒症毒素作用下的内皮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尿毒症 丹参酮ⅱa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氧化硫磺化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连续化合成
5
作者 闵书樑 周长路 +3 位作者 王超颖 万海涛 俞伟 辛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2-809,共8页
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作了一种厘米级类卡特彼勒3D微流控芯片,并在微流控芯片内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连续制备丹参酮ⅡA磺酸钠。停留时间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微流控芯片内的整体流动状态接近于平推流。最佳磺化条件为:磺化温度25℃,n(S... 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作了一种厘米级类卡特彼勒3D微流控芯片,并在微流控芯片内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连续制备丹参酮ⅡA磺酸钠。停留时间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微流控芯片内的整体流动状态接近于平推流。最佳磺化条件为:磺化温度25℃,n(SO_(3))/n(丹参酮ⅡA)=2.0,停留时间2 min。与传统硫酸间歇工艺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产率由68.0%提升至92.3%,反应时间由120 min降低至2 min,E因子由27.7降低至2.1。实现了丹参酮IIA磺酸钠的绿色、安全、高效连续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硫 丹参酮ⅱa磺酸钠 微流控芯片 停留时间分布 绿色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俪婷 熊智倩 +3 位作者 姜燕 苏朝江 张帅 刘宗旸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9-445,共7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迁移的潜在影响及其与自噬调控的关系。方法以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加入AngⅡ建立细胞增殖模型后,使用不同浓度TanⅡA干预,分别采用CCK-8...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迁移的潜在影响及其与自噬调控的关系。方法以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加入AngⅡ建立细胞增殖模型后,使用不同浓度TanⅡA干预,分别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法检测TanⅡA对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SMC收缩表型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合成表型蛋白骨桥蛋白(OPN),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LC3A/B的表达水平,观察TanⅡA对VSMC表型转化以及自噬的影响。再使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干预细胞,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以及细胞表型蛋白与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ngⅡ处理后,VSM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TanⅡA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的增殖和迁移。AngⅡ明显降低α-SMA的表达,增加OPN、p62、Beclin-1、LC3A/B的表达,随着TanⅡA浓度增加(4、8、12、16μg/mL),α-SMA的表达逐渐增加,OPN、p62、Beclin-1、LC3A/B的表达逐渐减少。加入3-MA处理细胞后,3-MA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同时增加α-SMA的表达,降低OPN、p62、Beclin-1、LC3A/B的表达,与TanⅡA作用一致。结论TanⅡA对AngⅡ诱导的VSMC的表型转化、增殖、迁移以及自噬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管紧张素 增殖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丹参酮ⅡA超细微粒
7
作者 雷华平 彭超 +5 位作者 刘金花 姚飞虹 宋松泉 唐翠芳 费思恬 张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73-2177,共5页
目的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丹参酮ⅡA超细微粒。方法以超临界CO_(2)为抗溶剂,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超细微粒进行表征,测定其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超临界CO_(2)流体制备后,超细微粒... 目的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丹参酮ⅡA超细微粒。方法以超临界CO_(2)为抗溶剂,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超细微粒进行表征,测定其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超临界CO_(2)流体制备后,超细微粒粒度更集中,结晶度更高,化学结构和晶型未发生改变,溶出率增加至2.40倍。结论本实验为增加丹参酮ⅡA溶出、促进其吸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超细微粒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8
作者 牛艺婷 季青璇 +5 位作者 马盼 彭美中 徐艺宸 杨美美 刘卓容 韩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163,I0005,I0006,共8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高糖(HG)或LPS刺激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5,RGC-5)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RGC-5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不同剂量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DCFH-DA荧光探针...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高糖(HG)或LPS刺激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5,RGC-5)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RGC-5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不同剂量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Tuj-1和Brn3α的表达,PCR检测各组炎症因子及NFκB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CCK-8结果显示,HG刺激后RGC-5细胞活力增强,在HG条件下丹参酮ⅡA 3.20μM可以抑制细胞活性(P<0.001)。ROS检测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各剂量组可以抑制HG条件下细胞ROS的积累(P<0.01或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HG和LPS组Tuj-1和Brn3α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01),与HG或LPS组比较,丹参酮ⅡA可以增强Tuj-1和Brn3α的表达(P<0.01或P<0.001)。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HG组细胞内IL-6、IL-18、IL-1β、NFκB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01),与HG组相比,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细胞内IL-6、IL-18、IL-1β、NFκB mRNA的表达(P<0.05、P<0.01或P<0.001)。与正常组比较,LPS组细胞内促炎因子NFκB mRNA(P<0.05)表达显著增高,抑炎因子IL-10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LPS组比较,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细胞内NFκB mRNA的表达(P<0.05),并使抑炎因子IL-10表达增加(P<0.001)。ELISA检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HG组和LPS组细胞上清中TNF-α显著上升(P<0.001);与HG或LPS组比较,丹参酮ⅡA各剂量组细胞上清中TNF-α含量均下降(P<0.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s-κB,NF-κB)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预防性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4
9
作者 胡霞敏 周密妹 +2 位作者 胡先敏 王君 曾繁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6-440,共5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及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缺血前给予丹参酮ⅡA8,16,32mg·kg-1,灌胃7d,末次给药1h后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短暂局灶性缺血模型。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用TTC染色法、...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及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缺血前给予丹参酮ⅡA8,16,32mg·kg-1,灌胃7d,末次给药1h后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短暂局灶性缺血模型。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用TTC染色法、伊文思兰法(EB)测定脑梗死范围及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分别用放免、酶免、Westernblot法测定大脑缺血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血清白介素-8(IL-8)的含量及血管内皮粘附分子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E-selectin(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能缩小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降低脑内TNF-α、MPO的活性及血清IL-8含量,同时,减少ICAM-1、E-selectin的表达(P<0·05或P<0·01vs模型组)。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炎症介质释放、表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白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间粘附分子 E-选择素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8
10
作者 叶龙彬 奚涛 +1 位作者 陈峰 王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以水溶性的丹参酮ⅡA纳米制剂灌胃给药 ,观测其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脑梗塞范围和脑含水量以及脑组织SOD活力、MDA...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以水溶性的丹参酮ⅡA纳米制剂灌胃给药 ,观测其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脑梗塞范围和脑含水量以及脑组织SOD活力、MDA含量和NO水平的影响。结果 :丹参酮ⅡA(2 5mg/kg)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 ,脑梗塞范围和脑含水量显著降低 ;丹参酮ⅡA亦能拮抗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SOD活力的下降及MDA含量的升高 ,并使脑组织NO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纳米制剂 局灶性脑缺血 自由基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11
作者 陈晓锋 唐礼江 +3 位作者 朱敏 顾振纶 江建军 杜于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4-275,共2页
关键词 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丹参酮ⅱa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抗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赵丕文 牛建昭 +5 位作者 王继峰 郝庆秀 于杰 孙丽萍 黄春芳 陶仕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03-906,共4页
目的利用雌激素受体(estrogenic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T47D细胞和ER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观察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其对雌激素受体亚型的调节功能。方法以ER拮抗剂ICI182,780为工具药,采用MTT细胞增殖... 目的利用雌激素受体(estrogenic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T47D细胞和ER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观察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其对雌激素受体亚型的调节功能。方法以ER拮抗剂ICI182,780为工具药,采用MTT细胞增殖实验观察1×10-6mol.L-1和1×10-7mol.L-1丹参酮ⅡA对T47D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T47D细胞ERα和ERβ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T47D细胞增殖,且该作用可被ICI182,780部分拮抗;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其对T47D细胞的作用更为明显。丹参酮ⅡA可使T47D细胞ERα和ERβ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并使ERα/ERβ比值有所上升。结论丹参酮ⅡA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抑制强度与对其ER亚型的调节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乳腺癌 T47D MDA-MB-231 细胞增殖 雌激素受体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3
作者 李筱筱 武雪玲 +2 位作者 贾世亮 戴雪伶 孙雅煊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91-94,共4页
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是从中药丹参中分离提取得到的一种脂溶性的二萜醌类成分。药理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以及在神经保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是从中药丹参中分离提取得到的一种脂溶性的二萜醌类成分。药理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以及在神经保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作用也扩大了丹参酮ⅡA应用范围。主要就丹参酮ⅡA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现状作综述,为丹参及丹参酮ⅡA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期丹参及丹参酮ⅡA可以发挥最大的药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酮ⅱa 药理作用 研究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符寒 和水祥 +3 位作者 徐俊丽 赵刚 王艳丽 任牡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及细胞培养液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以0.5mg/L终质量浓度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48h的抑制率为72.5%,与未加药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荧光显微镜下经丹参酮ⅡA作用后的肝癌细胞可见凋亡小体形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ELISA法检测发现,丹参酮IIA作用组肝癌细胞VEGF表达和培养液中VEGF分泌量明显减少,与未加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下调细胞VEGF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肝癌 增殖抑制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定向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夏文杰 项鹏 +5 位作者 张丽蓉 陈振光 余伟华 张秀明 李艳 李树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65-869,T001,共6页
目的 :丹参酮ⅡA体外定向诱导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采用Fi coll-Paque液离心和贴壁法分离成人MSC ,体外扩增 ,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抗原表达 ,FGF - 2对MSC增殖和分化的影响。采用含丹参酮ⅡA的无血清... 目的 :丹参酮ⅡA体外定向诱导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采用Fi coll-Paque液离心和贴壁法分离成人MSC ,体外扩增 ,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抗原表达 ,FGF - 2对MSC增殖和分化的影响。采用含丹参酮ⅡA的无血清达乐伯克改良必需基本培养基 (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神经丝蛋白 (NF -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结果 :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原代可获得 0 5× 10 6,15代可获得 ( 2 - 3)× 10 12 个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 9、CD4 4、CD90、CD10 5、CD16 6表达阳性 ,CD11a、CD14、CD34、CD38、CD4 5、CD80、CD86为阴性。FGF - 2促进hMSC生长 ,并且对MSC的分化能力基本没有影响。丹参酮ⅡA诱导后 ,MSC胞体收缩 ,突起伸出 ;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 -M、nestin表达阳性 ,GFAP阴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神经元 丹参酮ⅱa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丹参素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激活机制 被引量:39
16
作者 张洁 曾晓荣 +1 位作者 杨艳 刘智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DS-201)和丹参素(DS-182)的冠状动脉舒张作用除了已知的机制外,是否还与钙激活钾通道(KCa)有关。方法猪冠脉平滑肌细胞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膜片钳单通道电流记录技术。结果DS-201和DS-182均可激活冠脉平滑肌细胞...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DS-201)和丹参素(DS-182)的冠状动脉舒张作用除了已知的机制外,是否还与钙激活钾通道(KCa)有关。方法猪冠脉平滑肌细胞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膜片钳单通道电流记录技术。结果DS-201和DS-182均可激活冠脉平滑肌细胞KCa,但DS-201在内面向外膜片方式下激活KCa;而DS-182在细胞贴附膜片方式下激活KCa。结论DS-201和DS-182激活KCa的作用机制不同。DS-201能直接激活KCa,而DS-182则可能需要一系列胞内过程。这种差异可能与二者的结构和溶解性质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磺酸钠 丹参 钾通道 平滑 血管 冠状血管 膜片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免疫性血管炎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晓静 周敏 +3 位作者 李晓辉 徐酉华 刘红 杨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88-192,共5页
本研究探讨丹参酮Ⅱa对家兔免疫性血管炎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建立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后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 本研究探讨丹参酮Ⅱa对家兔免疫性血管炎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建立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后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应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病变。结果表明:急性期模型组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细胞因子IL-6水平在各组之间尚未见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数目与IL-1β水平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血小板聚集功能则与IL-1β、TNF-α水平有关。丹参酮Ⅱa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上述各项指标的水平,并且其作用效果与阿司匹林基本相当。两者均可以显著减轻炎症对血管的病理损害。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参与了血管炎发病机理,并与血小板数目和功能相关。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以及抑制血小板作用从而达到抗炎治疗、减轻病理损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细胞因子 血小板 丹参酮ⅱ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不同配比对肿瘤坏死因子-α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萌 张伯礼 +2 位作者 高秀梅 郭利平 杜嵘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92-994,共3页
目的 观察丹参的水溶性代表成分丹酚酸B(SalB)和脂溶性代表成分丹参酮ⅡA(TanⅡA)对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损伤大鼠心肌细胞 (cardiomyocyte ,CMC)的影响 ,探讨两者不同配比的作用及特点。方法 采用CMC体外培养技术 ,建立TNF α的... 目的 观察丹参的水溶性代表成分丹酚酸B(SalB)和脂溶性代表成分丹参酮ⅡA(TanⅡA)对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损伤大鼠心肌细胞 (cardiomyocyte ,CMC)的影响 ,探讨两者不同配比的作用及特点。方法 采用CMC体外培养技术 ,建立TNF α的损伤模型 ,以细胞活力、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释放、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为评价指标 ,观察不同配比 (10∶0、8∶2、5∶5、2∶8、0∶10 )的SalB、TanⅡA对TNF α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SalB明显提高细胞活力 ,8∶2组显著降低LDH释放水平 ,TanⅡA抗氧化的作用最好。结论 SalB、TanⅡA的各配比组均能改善细胞损伤 ,因其作用靶点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丹参酮ⅱa 配比 肿瘤坏死因子-Α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NF-κB、IκB-α表达及粘附分子ICAM-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崔广智 金树梅 +1 位作者 赵桂峰 范英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71-1675,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NF-κB、IκB-α及粘附分子ICAM-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建立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损伤模型,以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做为对照...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NF-κB、IκB-α及粘附分子ICAM-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建立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损伤模型,以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做为对照,间接细胞ELISA方法定量检测NF-κB、IκB-α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ICAM-1、VCAM-1mRNA的表达。结果TNF-α可增加ECV304细胞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同时降低其抑制因子IκB-α的表达,低浓度的丹参酮ⅡA对TNF-α引起的ECV304细胞NF-κB的表达升高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可增加其IκB-α的表达;高浓度的丹参酮ⅡA可明显抑制NF-κB的表达,同时增加其抑制因子IκB-α的表达。同时丹参酮ⅡA抑制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ICAM-1、VCAM-1mRNA表达。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及其相关粘附分子ICAM-1、VCAM-1mRNA表达,这有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ECV304 NF-ΚB 粘附分子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同时测定冠心丹参胶囊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 被引量:22
20
作者 魏惠珍 王跃生 +4 位作者 吴有根 饶毅 金浩鑫 方海红 张洁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冠心丹参胶囊(丹参,三七,降香)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VP—ODS(4.6mm×250mm,5μm);流动相:0.03mol/L醋酸铵溶液(甲酸调pH2.4)(A)...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冠心丹参胶囊(丹参,三七,降香)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VP—ODS(4.6mm×250mm,5μm);流动相:0.03mol/L醋酸铵溶液(甲酸调pH2.4)(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丹参素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3.310—18.66μg(r=0.9999)、0.03950—0.2370μ(r=0.9996)、0.7500~4.500μg(r=0.9995)和0.05920~0.3550μg(r=0.9999)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3%(RSD=1.05%)、100.20%(RSD=1.25%)、99.97%(RSD=1.12%)、99.89%(RSD:1.34%)。结论:本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冠心丹参胶囊的质量控制和治疗药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冠心丹参胶囊 丹参 原儿茶醛 丹酚酸B 丹参酮ⅱ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