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盘江四种鱼类临界游泳速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汪玲珑 王从锋 +3 位作者 寇方露 莫伟均 秦孝辉 熊锋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15-19,共5页
以北盘江的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es)4种鱼为研究对象,在(22±1)℃的水温条件下用递增流速法分别测定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临... 以北盘江的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es)4种鱼为研究对象,在(22±1)℃的水温条件下用递增流速法分别测定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通过实验比较发现:白甲鱼、光倒刺鲃、长臀鮠、花鱼骨的临界游泳速度分别是(134.24±18.24)、(112.55±25.36)、(88.03±17.68)、(76.43±11.21)cm·s^(-1);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是(12.84±3.48)、(10.45±2.39)、(9.35±2.35)、(7.14±1.56)BL·s^(-1).上述结果表明白甲鱼的持续游泳能力最强,花鱼骨的游泳能力最弱,光倒刺鲃和长臀鮠介于两者之间.该研究结果可为北盘江鱼道设计、诱鱼以及集运鱼船的研制等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游泳速度 相对临界游泳速度 鱼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鳙幼鱼临界游泳速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慧杰 王从锋 +1 位作者 朱良康 陈明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69,共7页
通过比较不同鱼类的游泳能力,为鱼道建设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在(20±1)℃水温下,使用丹麦Loligo System公司的鱼类行为视频跟踪系统,采用Brett流速递增法,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 通过比较不同鱼类的游泳能力,为鱼道建设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在(20±1)℃水温下,使用丹麦Loligo System公司的鱼类行为视频跟踪系统,采用Brett流速递增法,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研究对象,体长作为划分依据,分别测定不同体长组鲢鳙临界游泳速度。结果表明:(1)鲢鳙绝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大,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减小,鲢体长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拟合方程为:Y1=0.10X21-0.11X1+55.86(R2=0.85),与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拟合方程为:y1=0.02x21-0.87x1+12.86(R2=0.94),鳙体长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拟合方程为:Y2=0.03X32-1.29X22+21.04X2-29.21(R2=0.85),与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拟合方程为:y2=0.02x22-0.87x2+14.81(R2=0.98);(2)相近体长组鲢(10.11±0.24)cm和鳙(10.78±1.34)cm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65.50±2.08)cm/s和(80.89±4.03)cm/s,可知鳙>鲢,且差异性显著(P<0.05);(16.90±0.55)cm鲢和(15.39±0.62)cm鳙的临界游泳速度为(83.92±3.03)cm/s和(91.62±3.54)cm/s,无显著性差异(P>0.05);(3)通过比较鲢鳙临界游泳速度与突进游泳速度能力,发现鲢的突进游泳速度大于鳙,而临界游泳速度小于后者,可知鲢鳙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能力之间存在权衡作用,临界游泳速度与突进游泳速度不一定呈现正相关关系。鱼类能否顺利完成上溯需求取决于鱼道内水力条件和自身游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游泳速度 过鱼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续航时间和临界游泳速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吴飞飞 王萍 +2 位作者 桂福坤 孟伟杰 吴常文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33,共5页
采用续航时间作为游泳能力的评测指标,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幼鱼、1龄鱼的续航时间和临界游泳速度。试验结果显示,在45 cm/s流速下,大黄鱼幼鱼的平均续航时间为12 min;在60 cm/s流速下,大黄鱼1龄鱼的平均续航时间为22 min... 采用续航时间作为游泳能力的评测指标,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幼鱼、1龄鱼的续航时间和临界游泳速度。试验结果显示,在45 cm/s流速下,大黄鱼幼鱼的平均续航时间为12 min;在60 cm/s流速下,大黄鱼1龄鱼的平均续航时间为22 min 20 s;大黄鱼幼鱼和1龄鱼的续航时间与水流流速呈乘幂递减关系;摆尾频率与水流流速呈线性关系。在给定的6个流速条件下,大黄鱼幼鱼和1龄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39.85 cm/s和50.02 cm/s。研究表明,大黄鱼幼鱼不宜在流速长时间超过40 cm/s的海区进行养殖,大黄鱼1龄鱼不宜在流速长时间超过50 cm/s的海区养殖,否则应采取适当的减流或分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续航时间 临界游泳速度 摆尾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游泳能力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瀚文 谭均军 +9 位作者 王永猛 李阳希 王猛 柯森繁 石小涛 谭红林 王渊洋 李卫东 蒲进 金志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3,共9页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及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的绝对感应流速相近,分别为(0.18±0.01)m/s和(0.18±0.06)m/s,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1.05±0.12)m/s和(1.11±0.14)m/s,绝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45±0.26)m/s和(1.40±0.21)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8.47±0.95)BL/s和(9.21±2.45)BL/s;二者的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均突破了10倍体长(BL),分别为(11.90±2.31)BL/s和(10.80±3.16)BL/s;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最大持续游泳速度均为0.63 m/s,最大耐久游泳速度分别为0.93 m/s和0.73 m/s。当以此2种裂腹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入口及竖缝处流速为1.05~1.40 m/s,过鱼设施内部整体平均流速设计为0.24~1.05 m/s,休息池主流流速为0.18~1.05 m/s。研究结果可为西藏玉曲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及过鱼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裂腹鱼 贡山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鱼道设计 玉曲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丝裂腹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沙龙 侯轶群 +4 位作者 王龙涛 乔晔 王伟 任泷 张家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37,共6页
鱼类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是成功设计过鱼设施的关键。为了探究长丝裂腹鱼( 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Herzenstein)的游泳能力,以野生长丝裂腹鱼(110.56 g ±35.88g)为对象,测定了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并记录了测定过程中的... 鱼类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是成功设计过鱼设施的关键。为了探究长丝裂腹鱼( 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Herzenstein)的游泳能力,以野生长丝裂腹鱼(110.56 g ±35.88g)为对象,测定了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并记录了测定过程中的游泳行为。研究表明:(1)临界游泳速度为3.04~4.93BL/s;(2)运动耗氧率与游泳速度呈幂函数关系MO 2=129.67+15.63 U 2.34( R 2=0.983, P<0.001),速度指数为2.34,表明能量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单位距离能耗(COT)与游泳速度的关系也呈幂函数关系COT=0.14 U-1+0.04U0.80(R2=0.844, P<0.001);(3)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尾摆幅度的变化不显著,变化范围为0.18~0.32 BL,而尾摆频率和运动步长都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丝裂腹鱼(Schizoht orax dolichonema Herzenstein) 临界游泳速度 能量代谢 游泳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幼鱼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试验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龚丽 吴一红 +1 位作者 白音包力皋 穆祥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在28±1℃水温下,利用自制鱼类游泳行为试验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研究了体长5.0~15.0cm草鱼幼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内的草鱼幼鱼临界游速在68—100cm/s之间,临界游速基本随鱼类体长增加而线性增长... 在28±1℃水温下,利用自制鱼类游泳行为试验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研究了体长5.0~15.0cm草鱼幼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内的草鱼幼鱼临界游速在68—100cm/s之间,临界游速基本随鱼类体长增加而线性增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根据鱼类对水流流速的游泳行为响应,鱼类的摆尾频率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整个游泳过程分为4个阶段,每个游泳阶段的最大流速依次为临界游速的45.6%、82.8%、95.9%和100%。本研究成果可为四大家鱼游泳能力进行有益补充,也可为鱼道流速设计提供游泳能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能力 游泳行为 草鱼幼鱼 临界游泳速度 鱼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鲢幼鱼游泳能力及耗氧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房敏 蔡露 +3 位作者 高勇 涂志英 王从锋 黄应平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53,共5页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体长10.9~11.8cm,体重16.0~19.0g)为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温度(15、18、21、25℃)条件下的游泳能力及耗氧率。结果表明:(1)鲢幼鱼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5.30±0.32)、(5.87±0.25)、...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体长10.9~11.8cm,体重16.0~19.0g)为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温度(15、18、21、25℃)条件下的游泳能力及耗氧率。结果表明:(1)鲢幼鱼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5.30±0.32)、(5.87±0.25)、(6.17±0.16)、(6.85±0.16)BL/s,临界游泳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线性增加,拟合方程:Ucrit=3.073+0.150T(R2=0.983,P<0.005)。(2)在同一温度下耗氧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流速下耗氧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使用power方程拟合耗氧率与流速关系,4种温度下的速度指数分别为1.41、1.31、1.60、1.80,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研究结果为水温变化对鱼类影响以及鱼道流速设计提供了鲢幼鱼游泳能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耗氧率 临界游泳速度 游泳能力 鲢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有氧游泳能力及其行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沙龙 张家波 +2 位作者 乔晔 王龙涛 侯轶群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62,共7页
研究短须裂腹鱼的游泳能力、运动生理及游泳行为,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用15尾短须裂腹鱼于2013年7月中旬采自金沙江上游玛曲河河口处,体长(23.83±2.47)cm,体重(224.95±76.83)g。游泳能力测试装置采用丹麦Lo... 研究短须裂腹鱼的游泳能力、运动生理及游泳行为,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用15尾短须裂腹鱼于2013年7月中旬采自金沙江上游玛曲河河口处,体长(23.83±2.47)cm,体重(224.95±76.83)g。游泳能力测试装置采用丹麦Loligo Systems公司生产的大型游泳水槽。(1)短须裂腹鱼临界游泳速度为(75.04±7.6)cm/s、(3.17±0.42)BL/s;(2)运动耗氧率与游泳速度呈幂函数关系:MO2=100.00+42.61U1.81(R2=0.995,P〈0.001);单位距离耗氧率(COT)与游泳速度的关系也呈幂函数关系:COT=0.12U-1+0.04U1.02(R2=0.898,P〈0.001),最适游速Uopt=1.81 BL/s,COTmin=0.14 mg/(kg·m);(3)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尾摆幅度的变化不显著(P〉0.05),变化范围为0.17~0.26 BL、平均(0.21±0.02)BL,而尾摆频率和运动步长都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临界游泳速度 能量代谢 游泳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暴露对鲢幼鱼游泳行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应平 Prashant Mandal +4 位作者 靖锦杰 蒋清 袁喜 涂志英 胥焘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38,共6页
为了探讨水体镉(Cd)污染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Cd(0、0.36、0.73、1.09和1.46 mg/L)暴露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半致死浓度、组织(肝、鳃、肌肉)Cd累积量、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crit)、以及... 为了探讨水体镉(Cd)污染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Cd(0、0.36、0.73、1.09和1.46 mg/L)暴露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半致死浓度、组织(肝、鳃、肌肉)Cd累积量、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crit)、以及耗氧率(MO_2)的影响。结果显示:Cd暴露导致重金属在幼鱼组织中累积,与对照组比较,Cd在鳃和肌肉中累积量差异不显著;肝脏中累积量差异显著,暴露浓度为0.73 mg/L时肝脏中镉累积量最高。鲢幼鱼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Cd暴露增加显著降低,浓度为1.46 mg/L时Ucrit为对照组的69.75%。临界游泳速度与鳃和肌肉组织中镉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P=0.01)和-0.90(P=0.04)。Cd暴露导致鲢幼鱼耗氧代谢范围增加,暴露浓度为0.73 mg/L时耗氧代谢范围较对照组增加了19.32%。低浓度Cd暴露导致鳃和肌肉损伤,并引起鲢幼鱼游泳过程中耗氧代谢效率降低,有氧运动能力和游泳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临界游泳速度 耗氧代谢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幼鱼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会锋 蔡德所 杨培思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2,共5页
为了探究四大家鱼的游泳能力,指导鱼道水力学设计,提高鱼道过鱼成功率,增殖鱼类资源总量,以四大家鱼之一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试验对象,研究其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在(30±1)℃水温下,采用流速递增法,鲢的体长7.... 为了探究四大家鱼的游泳能力,指导鱼道水力学设计,提高鱼道过鱼成功率,增殖鱼类资源总量,以四大家鱼之一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试验对象,研究其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在(30±1)℃水温下,采用流速递增法,鲢的体长7.3~16.8 cm,体重6.10~66.50 g,按体长将鲢分为(8.17±0.59)cm、(10.09±0.53)cm、(11.84±0.67)cm、(13.94±0.68)cm、(15.90±0.64)cm共计5个试验组。结果表明,鲢的临界游泳速度为52~100 c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5.90~7.14 BL/s,摆尾频率为98.7~432.2次/min。鲢的临界游泳速度随体长增加而增大,其线性拟合方程为Ucrit=4.908L+17.63(R2=0.998);其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体长增加而减小,线性拟合方程为U'crit=-0.130L+8.025(R2=0.979);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根据鱼类对水流速度的游泳行为响应,鲢摆尾频率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加,两者呈线性关系;在相同流速下,较长个体鲢的摆尾频率显著小于较小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能力 游泳行为 临界游泳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降温对青鱼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甘明阳 袁喜 +3 位作者 蒋清 靖锦杰 涂志英 黄应平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35-39,共5页
为了研究急性降温对鱼类的行为及代谢的影响,本实验设置25℃→25℃,25℃→15℃,15℃→15℃(驯化温度→实验温度)3个温度组,采用自制鱼类能量游泳装置测定了青鱼(体长8.87±0.75cm,体重11.86±3.60g)临界游泳速度(Ucrit)、耗氧率... 为了研究急性降温对鱼类的行为及代谢的影响,本实验设置25℃→25℃,25℃→15℃,15℃→15℃(驯化温度→实验温度)3个温度组,采用自制鱼类能量游泳装置测定了青鱼(体长8.87±0.75cm,体重11.86±3.60g)临界游泳速度(Ucrit)、耗氧率(MO2)以及疲劳后的恢复耗氧率.研究结果表明:青鱼在3个温度组Ucrit分别是11.32±0.29BL/s、8.04±0.38BL/s和7.73±0.25BL/s,急性降温(25℃→15℃)组的Ucrit是15℃→15℃组的96.2%,降低了3.8%,差异性不显著(P>0.05),急性降温在短时间内抑制青鱼幼鱼游泳速度,影响不显著;MO2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耗氧率与流速关系分别为25℃→25℃:MO2=49.138U+365.990,R2=0.995;15℃→15℃:MO2=42.886U+315.002,R2=0.972;25℃→15℃:MO2=37.265U+259.987,R2=0.973;随着温度升高,耗氧率增大,急性降温对鱼类的耗氧率有抑制作用;疲劳后继续测定耗氧状况,90min内恢复耗氧率均呈先降低后逐渐趋于平稳,恢复耗氧率分别为25℃→25℃:73.14 mgO2/kg,25℃→15℃:102.47mgO2/kg,15℃→15℃,89.38mgO2/kg.研究表明:急性降温对青鱼幼鱼游泳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对其行为产生胁迫作用,研究有利于为鱼道的建设提供数据资料,对鱼类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鱼 急性降温 临界游泳速度 耗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的游泳能力及鱼梯通过效果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新丹 肖新平 +6 位作者 周卫国 罗江 周杨浩 荣义峰 祁洪芳 史建全 杜浩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52,共9页
本研究采用递增流速法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野生洄游群体和人工养殖1龄、2龄群体的临界游泳速度进行测试,采用固定流速法和人工模拟鱼梯对野生群体的克流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野生洄游组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 本研究采用递增流速法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野生洄游群体和人工养殖1龄、2龄群体的临界游泳速度进行测试,采用固定流速法和人工模拟鱼梯对野生群体的克流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野生洄游组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35.73±6.56)cm/s与养殖1龄组(31.66±9.97)cm/s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养殖2龄组(57.77±10.25)cm/s(P<0.01)。比较分析表明,养殖1龄组(3.25±1.42)BL/s、养殖2龄组(2.71±0.61)BL/s和野生洄游组(1.71±0.35)BL/s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随体长和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1)。野生洄游组雄鱼的U′_(crit)(1.96±0.27)BL/s显著高于雌鱼(1.54±0.31)BL/s(P<0.01),而养殖1龄组和养殖2龄组中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青海湖裸鲤野生群体在高流速100 cm/s时的持续游泳时间极短(27.67±5.67)s,持续游泳时间与水流速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野生洄游群体在3级不同鱼梯的通过率差异显著(P<0.01),最低通过率仅为36%。本研究表明,青海湖裸鲤作为高海拔、高盐碱环境的典型冷水性鱼类,其游泳能力相对较弱,在洄游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水坝等障碍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鱼梯设计和优化及青海湖裸鲤洄游群体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临界游泳速度 洄游障碍 鱼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鳙幼鱼4种典型游泳状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鸿 郭文韬 +6 位作者 何鹏 刘炫赤 甘建政 谭红林 陈磊 石小涛 谭均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1,共7页
研究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游泳行为特性与水流流速变化的响应关系,补充四大家鱼游泳特性指标,为四大家鱼资源保护、鱼类洄游通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试验水温(23±0.5)℃,鳙幼鱼体长5.0~9.0 cm、体重2.5~11.5 g,游泳水槽30... 研究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游泳行为特性与水流流速变化的响应关系,补充四大家鱼游泳特性指标,为四大家鱼资源保护、鱼类洄游通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试验水温(23±0.5)℃,鳙幼鱼体长5.0~9.0 cm、体重2.5~11.5 g,游泳水槽300 mm×5 mm×75 mm,体积5 L。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鳙幼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为(0.468±0.161)m/s,平均突进游泳速度为(0.672±0.154)m/s,且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绝对突进游泳速度均随体长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相对突进游泳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线性减小;绝对突进游泳速度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存在如下关系:Uburst=1.922Ucrit+56.726;鱼类游泳行为随水流流速变化存在4种游泳状态(顶流前进、顶流后退、顶流静止、顺流而下)相互穿插现象。以鳙幼鱼为过鱼对象的鱼道池室主流流速为16.0~46.5 cm/s,鱼道高流速区的竖缝、孔口等最佳流速为46.5~85.4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进游泳速度 临界游泳速度 游泳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鳗鲡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橙 闫慧 +1 位作者 张挺 苏燕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7-132,共6页
研究日本鳗鲡的游泳能力特性指标和游泳行为,为日本鳗鲡的保护及渔业管理提供参考。在(22±0.5)℃试验水温下,针对体长为21.4~43.5 cm,体重11~62 g的日本鳗鲡,利用自循环明渠变坡水槽,采用流速递增法开展鱼类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 研究日本鳗鲡的游泳能力特性指标和游泳行为,为日本鳗鲡的保护及渔业管理提供参考。在(22±0.5)℃试验水温下,针对体长为21.4~43.5 cm,体重11~62 g的日本鳗鲡,利用自循环明渠变坡水槽,采用流速递增法开展鱼类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闽江流域日本鳗鲡的感应流速为(3.3~4.8)cm/s,即(0.109~0.196)BL/s;临界游泳速度为(49.5~86.5)cm/s,即(1.874~2.331)BL/s;爆发游泳速度为(86.9~135.9)cm/s,即(2.982~4.062)BL/s。(2)日本鳗鲡的绝对特征流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对特征流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减小。(3)随着流速的递增,日本鳗鲡游泳形态分为5个阶段:顺流爬越、逆流转向静止、逆流上溯爬越、逆流冲刺后静止、逆流后退。以日本鳗鲡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内最小水流速度应大于10.0 cm/s,高流速区最大设计水流大于70.0 cm/s,小于112.0 cm/s。研究结果可为闽江鱼道水力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闽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游泳能力的鱼道设计流速解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仲召源 石小涛 +5 位作者 谭均军 柯森繁 李志敏 雷青松 成必新 石迅雷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99,共8页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黑水河流域重要的保护鱼类,为了使过鱼设施取得最佳过鱼效果,鱼类有更好的上溯路径,需要针对性探究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指标;基于鱼道的水力学特性,对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黑水河流域重要的保护鱼类,为了使过鱼设施取得最佳过鱼效果,鱼类有更好的上溯路径,需要针对性探究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指标;基于鱼道的水力学特性,对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以及游泳耐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为(0.09±0.03)m/s,相对感应流速为(0.39±0.15)BL/s,流速0.04-0.14 m/s,趋流率(F)随流速(V)增大而显著增大,F=0.7576 lnV+2.485(R^(2)=0.97,P<0.01);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1.41±0.18)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6.27±1.14)BL/s;递增流速法测得的爆发游泳速度(U_(crit))为(1.83±0.23)m/s,相对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为(7.95±1.04)BL/s;固定流速法测得爆发游泳速度为1.8 m/s,持续游泳速度为1.2 m/s,在1.2-1.8 m/s耐久游速区间,持续游泳时间(T)随水流速度(V)增大而减小,lgT=-4.5015V+9.468(R^(2)=0.69,P<0.01)。结合鱼道水力学特性,推荐鱼道最小流速为0.20 m/s,高速区流速小于1.44 m/s,鱼道进口部分流速为1.20-1.44 m/s,休息池段流速为0.20-1.16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鱼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游泳能力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阳希 朱正强 +5 位作者 侯轶群 王永猛 柯森繁 石尚上 石小涛 张东亚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1-127,共7页
探究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游泳能力,为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人工繁殖、保护以及大渡河过鱼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支持。采用递增流速法,用自制Brett-type水槽对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试... 探究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游泳能力,为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人工繁殖、保护以及大渡河过鱼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支持。采用递增流速法,用自制Brett-type水槽对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水温范围为11.9~14.1℃条件下,体长为15.0~21.5 cm,体重为34.8~152.9 g的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绝对感应流速为0.084~0.095 m/s,相对感应流速为0.321~0.588 BL/s,相对感应游泳速度随体长增大而减小;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0.61~1.31 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4.16~5.08 BL/s,两者均随体长增大而增大;绝对突进游泳速度(U_(burst))为1.02~1.40 m/s,与体长关系并不显著(P>0.05),相对突进游泳速度为5.73~8.36 BL/s,随体长增加而减小。视频回放发现,实验鱼突进游泳速度测试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游速为0~0.4 m/s,占突进速度0~29%;第2阶段游速为0.40~0.84 m/s,占突进速度29%~60%;第3阶段游速为0.84~1.40 m/s,占突进速度60%~100%。各阶段的静止不动、平稳摆动、突进-滑行3种游泳状态所占比例有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游泳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鲫鱼游泳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树航 韩雷 +3 位作者 王正君 王璐 苏国青 狄高健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1年第1期33-37,共5页
本文在水温为24℃±1℃的条件下,通过流速递增法测得体长为19~27 cm的松花江鲫鱼的游泳能力,得到松花江鲫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为过鱼设施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鲫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游泳能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明曦 康昭君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20年第7期58-61,共4页
为探究鱼类的游泳能力,本研究基于室内实验,以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长丝裂腹鱼和短须裂腹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两种鱼类的感应速度、临界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结果表明:长丝裂腹鱼和短须裂腹鱼的感应流速均为0.05~0.10 m/s;长丝裂... 为探究鱼类的游泳能力,本研究基于室内实验,以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长丝裂腹鱼和短须裂腹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两种鱼类的感应速度、临界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结果表明:长丝裂腹鱼和短须裂腹鱼的感应流速均为0.05~0.10 m/s;长丝裂腹鱼的临界游泳速度范围为0.67~0.90 m/s,短须裂腹鱼的临界游泳速度范围为0.48~0.81 m/s,前者的游泳能力略强于后者,但这两种鱼类得突进游泳速度基本相同(1.17~1.44 m/s)。在以长丝裂腹鱼和短须裂腹鱼为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内流速不应小于0.05 m/s;鱼道进口设计流速大于0.48 m/s,小于1.29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丝裂腹鱼 短须裂腹鱼 鱼道设计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几种典型鱼类克流能力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东亚 贺春山 +3 位作者 齐国新 李阳希 侯轶群 陶江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6,共9页
探讨多种目标鱼类过鱼设施的流速设计,为大渡河上游集诱鱼设施的过鱼设计提供数据参考。以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以及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Brett-type... 探讨多种目标鱼类过鱼设施的流速设计,为大渡河上游集诱鱼设施的过鱼设计提供数据参考。以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以及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Brett-type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3种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以及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1)短尾高原鳅体长(9.92±1.15)cm,绝对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0.91±0.13)m/s和(9.30±1.56)BL/s;齐口裂腹鱼体长(22.01±5.17)cm,绝对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1.09±0.35)m/s和(4.89±0.93)BL/s;重口裂腹鱼体长(28.84±2.57)cm,绝对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1.45±0.25)m/s和(5.00±0.48)BL/s。2种裂腹鱼绝对、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短尾高原鳅与体长并无显著性关系(P>0.05)。(2)短尾高原鳅体长(9.66±1.07)cm,绝对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06±0.12)m/s和(11.11±1.80)BL/s;齐口裂腹鱼体长(26.34±1.11)cm,绝对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29±0.26)m/s和(4.86±0.81)BL/s;重口裂腹鱼体长(28.37±2.30)cm,绝对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50±0.36)m/s和(5.24±0.89)BL/s。2种裂腹鱼绝对、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而短尾高原鳅与体长并无显著性关系(P>0.05)。(3)K-M曲线表明,90%目标鱼类累计疲劳的临界和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0.81、0.96 m/s。当以短尾高原鳅、齐口裂腹鱼以及重口裂腹鱼为过鱼对象时,建议过鱼设施入口设计流速为0.81~0.96 m/s,过鱼设施内部流速不应小于0.1 m/s,休息区设计流速为0.1~0.81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高原鳅 齐口裂腹鱼 重口裂腹鱼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游泳能力 过鱼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细鳞鲑幼鱼最大代谢率和代谢范围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革锋 尹家胜 +2 位作者 韩英 刘洋 牟振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60,共5页
为了探究温度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的代谢特征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不同温度(4℃、8℃、12℃、16℃、20℃)下测定了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MR)、有氧运动过程中的最大代谢率(MMR)以及能量代谢范围(MS)和临界游泳速度(UCrit... 为了探究温度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的代谢特征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不同温度(4℃、8℃、12℃、16℃、20℃)下测定了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MR)、有氧运动过程中的最大代谢率(MMR)以及能量代谢范围(MS)和临界游泳速度(UCrit)。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RMR和MMR均显著提高(P<0.05),各温度下的RMR和MMR分别较4℃条件的提高了62%(8℃)、165%(12℃)、390%(16℃)、411%(20℃)和3%(8℃)、34%(12℃)、111%(16℃)、115%(20℃);MS随水温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且4℃条件具有最大的代谢范围。不同温度条件下UCrit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随着温度升高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有氧运动过程中,不同流速下测定的MMR多出现在70%UCrit附近,可能是由于无氧代谢过早启动,使得机体乳酸积累过多进,降低了有氧代谢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鲑 代谢特征 临界游泳速度 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