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水三相流水平井携液临界气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旭 鲁光亮 +1 位作者 罗程程 刘永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7-175,共9页
川西中浅层水平井不同程度产液,当气井积液时,需实施泡排等工艺技术排液后才能稳产,而判断积液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气井携液临界气量,气井携液临界气量计算常用液滴或液膜模型,此两种模型均基于液滴或液膜反转作为判断积液标志而建立,应... 川西中浅层水平井不同程度产液,当气井积液时,需实施泡排等工艺技术排液后才能稳产,而判断积液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气井携液临界气量,气井携液临界气量计算常用液滴或液膜模型,此两种模型均基于液滴或液膜反转作为判断积液标志而建立,应用结果与实际符合率较低。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水平井积液规律模拟实验及相关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液滴或液膜反转时,井筒均未积液,以液滴或液膜反转判断积液建立的模型计算的积液时间比实际偏早,进而基于实验现象,分析气体带液能力,建立新的气井积液判断标准;倾斜段携液临界气量随井斜角度的变化先增加后减少,40°时携液临界气量最大;基于实验测试数据,考虑含油率、井斜角对携液临界气量的影响,建立了携液临界流量计算模型,应用于中浅层水平井油-气-水三相流井筒积液判断,符合率91.4%,在同类气井具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携液临界气量 液滴回落 井斜角 含油率 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空泡航行体前部线形对空泡生成临界通气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博 张宇文 +2 位作者 阚雷 范辉 裴譞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2-565,共4页
基于航行体超空泡理论和格兰威尔线形设计方法,设计了三种具有不同前部线形的航行体模型。并针对所设计的三种模型和具有锥形前部外型的航行体模型在水洞中进行了生成超空泡临界通气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航行体前部线型对超空泡临界... 基于航行体超空泡理论和格兰威尔线形设计方法,设计了三种具有不同前部线形的航行体模型。并针对所设计的三种模型和具有锥形前部外型的航行体模型在水洞中进行了生成超空泡临界通气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航行体前部线型对超空泡临界通气量的影响程度与航行体的轴向斜率分布有关,模型表面斜率轴向分布曲线越平坦或变化率越小,越有利于减少超空泡生成所需的临界通气量。实验数据显示设计的三种格兰威尔前部线型航行体与锥形前部外型航行体相比,生成超空泡临界通气量都有明显减小,最大减小量达24%,为降低超高速航行体超空泡生成所需的临界通气量提供了一条技术途径和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空泡航行体 通气空化 临界气量 前部线型 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气田大斜度井临界携液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周兴付 杨功田 +1 位作者 高升 王守信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49,124-125,共3页
以川西大斜度气井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井斜角大、造斜段长,基于单一垂直段或倾斜段的临界流速模型难以正确预测排水临界气量这一生产技术难题,笔者自行研制了高18m、30×3mm的可视化大斜度井携液采气模拟装置。基于川西大斜度井的井... 以川西大斜度气井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井斜角大、造斜段长,基于单一垂直段或倾斜段的临界流速模型难以正确预测排水临界气量这一生产技术难题,笔者自行研制了高18m、30×3mm的可视化大斜度井携液采气模拟装置。基于川西大斜度井的井斜角范围,动态模拟了20°、40°、60°井斜角下携液采气的临界气量,拟合其对应角度的临界流速系数,进而修正了Keuning携液模型,即为川西大斜度井临界携液气量模型。其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气量误差较小,同时川西13口大斜度井实例也证实该模型的有效性。该研究成果对大斜度井携液采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气田 天然气 积液 实验 临界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气量对超空泡生成与维持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纪华 张宇文 朱灼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59,共4页
为获得通气超空泡生成和维持的通气流量设计依据,在西北工业大学高速水洞进行了带圆盘空化器航行体多种工况下通气流量对超空泡生成和维持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成给定通气超空泡形态的临界通气流量与维持相应空泡形态的临界... 为获得通气超空泡生成和维持的通气流量设计依据,在西北工业大学高速水洞进行了带圆盘空化器航行体多种工况下通气流量对超空泡生成和维持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成给定通气超空泡形态的临界通气流量与维持相应空泡形态的临界通气流量相差很大,但二者随自然空化数的变化规律相同;在保证生成稳定超空泡前提下,空泡生成相对速度和相对时间随通气流量的增大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且空泡生成速度与航行体速度相差较大。实验显示空泡生成速度是航行体速度的0.015~0.28倍。该研究结论将为进一步研究自由航行超空泡航行体的通气流量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空泡 空泡生成 空泡维持 临界气量 空泡生成相对速度 水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气量突变对通气超空泡形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娟 张纪华 张宇文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226,共5页
为研究通气流量突变对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在高速水洞实验室进行了系列通气超空泡生成、维持和通气流量突变对空泡形态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生成超空泡的通气流量与维持相应空泡形态的通气流量相差很大,此次研究所用模型生成空泡所需... 为研究通气流量突变对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在高速水洞实验室进行了系列通气超空泡生成、维持和通气流量突变对空泡形态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生成超空泡的通气流量与维持相应空泡形态的通气流量相差很大,此次研究所用模型生成空泡所需最小通气量是维持空泡所需最小通气量的2.616倍左右。②超空泡生成后,通气流量的突变对空泡形态、泄气方式和稳定性均有重要影响。文章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超空化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空化 空泡生成 空泡维持 临界气量 水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层气井生产数据的储层含气量校正新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闫涛滔 郭怡琳 +7 位作者 孟艳军 常锁亮 金尚文 康丽芳 付鑫宇 王青青 赵媛 张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0-1370,共11页
勘探实践发现沁水盆地潘庄、潘河区块及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区块煤层气井累计产量远远大于原始计算的地质探明储量。该现象对体积法计算的煤层气资源储量提出了挑战,同时为全面“上储增效”提出了新的方向。在采用体积法计算煤层气储量时,... 勘探实践发现沁水盆地潘庄、潘河区块及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区块煤层气井累计产量远远大于原始计算的地质探明储量。该现象对体积法计算的煤层气资源储量提出了挑战,同时为全面“上储增效”提出了新的方向。在采用体积法计算煤层气储量时,含气面积、含气量的准确性以及煤岩密度与煤层厚度的非均质特征都会对储量参数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其中,由于取心测试过程的局限性,煤层含气量的数值常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次研究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的煤层气井生产数据并结合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提出了计算储层临界最低含气量的方法(临界最低法)。将校正后的临界最低含气量与实测含气量(基于美国矿业局直接法(USBM)和史密斯-威廉姆斯法)进行对比,并剖析含气量测试损失量的地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中低至中高煤阶(R_(o)=0.7%~2.1%)范围,临界最低法计算的含气量总体高于其它两种方法计算的含气量,临界最低法在中低煤阶至中高煤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高煤阶(R_(o)=2.1%~2.8%)范围,临界最低法计算结果可以与取心测试结果相互验证。总体上,煤层含气量测试(USBM法)损失量受不同煤阶煤岩孔裂隙发育特征、煤体结构、含气饱和度及逸散时间的影响。含气量测试损失量与孔渗发育特征、构造煤发育程度、含气饱和度及逸散时间呈正相关。此外,针对未取心的煤层气井,可以采用钻井岩屑测试等温吸附参数进而利用临界最低法求取储层含气量,为煤层气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量 临界最低含气量 校正方法 生产数据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携砂可视化实验研究
7
作者 肖喜庆 陈玉祥 +1 位作者 李刚 杨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3,共4页
气井出砂是天然气开采过程常见问题,给气井正常生产及各种采气工艺措施开展带来很多影响,轻微出砂可迫使气井停产,大量出砂会导致气井报废。气砂两相流动状态是影响气井出砂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砂粒的运动状态与气流速度的大小有着直... 气井出砂是天然气开采过程常见问题,给气井正常生产及各种采气工艺措施开展带来很多影响,轻微出砂可迫使气井停产,大量出砂会导致气井报废。气砂两相流动状态是影响气井出砂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砂粒的运动状态与气流速度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保证气井正常生产,防止砂粒沉积井底造成砂卡,在自建高16m,直径40mm有机玻璃管可视化实验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采用压缩空气作为介质,模拟气井连续携砂这一物理现象,并测定砂粒悬浮状态下气流的临界流量及井口压力,用经验公式计算出临界速度,与理论临界流速公式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说明该实验装置实际可行。从而确定了井口的压力和采气出砂时的气量,为确保合理的防砂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携砂 临界流速 临界气量 可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的气井井筒携液工况诊断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耿新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5-72,共8页
井筒积液的产生对气井稳产有着较大的不利影响,而现有的井筒积液诊断方法又存在着应用局限性。为了明确产液量较大时气井井筒中两相流的携液机理、准确诊断井筒积液存在情况、合理制订气井生产措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能量守恒定律... 井筒积液的产生对气井稳产有着较大的不利影响,而现有的井筒积液诊断方法又存在着应用局限性。为了明确产液量较大时气井井筒中两相流的携液机理、准确诊断井筒积液存在情况、合理制订气井生产措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气液两相垂管流的携液工况诊断新模型,通过与现场实践统计、室内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对新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并采用新模型对某产液气井的携液工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产液量较少时,新模型计算得到的临界携液气量明显低于Turner模型的计算结果;②随着产液量增大,采用新模型计算得到的临界携液气量逐渐增大,并且压力越高,临界携液气量增大越明显;③气液两相垂管流的流型可分为气泡流、段塞流、过渡流、波浪流和环雾流5种,当两相流型为过渡流、波浪流或环雾流时,井筒中不存在积液。结论认为,新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践统计、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诊断结论符合实际,具有普适性,可以为产液气井的携液工况诊断和积液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液气井 携液机理 流型 气井井筒 积液诊断 临界携液气量 能量守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崖城13-1气田开发中后期排水采气工艺 被引量:13
9
作者 欧阳铁兵 田艺 +2 位作者 范远洪 于东 王雯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5-27,129-130,共3页
崖城13-1气田在经过高速开发以后,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已经受到边水的侵入,使该气田产气量下降、产液量上升、部分气井的生产受影响。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和地层压力的递减,边水活跃程度必然加剧,必将影响崖城13-1气田的稳定生产。为有效... 崖城13-1气田在经过高速开发以后,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已经受到边水的侵入,使该气田产气量下降、产液量上升、部分气井的生产受影响。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和地层压力的递减,边水活跃程度必然加剧,必将影响崖城13-1气田的稳定生产。为有效降低水气比上升对气田生产的影响,针对该气田高温、低压、深井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①优选堵水工具,封堵下部出水层位;②结合实际生产数据,进行携液能力分析,优选生产管柱;③结合排水采气工艺,延长气井生产寿命。通过以上工艺的研究和实施,从总体上缓解了崖城13-1气田水气比上升对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对气田的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城13-1气田 采气 堵水 排水 临界携液气量 管柱优化 气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包底吹氩钢渣界面卷渣现象的水力学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悦 吴华杰 +2 位作者 将芳杰 李巧琦 易天龙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9年第6期19-24,共6页
为研究钢渣界面卷渣现象,采用水力学模拟实验,对底吹条件下卷渣过程进行了分解,对油滴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并通过改变油厚、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其对渣滴的影响,发现临界卷渣吹气流量与炉渣黏度之间近似满足y=0.00165x+0.72581... 为研究钢渣界面卷渣现象,采用水力学模拟实验,对底吹条件下卷渣过程进行了分解,对油滴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并通过改变油厚、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其对渣滴的影响,发现临界卷渣吹气流量与炉渣黏度之间近似满足y=0.00165x+0.72581的线性关系.且对于同一黏度条件,随着吹气流量的增大,生成油滴的最小直径逐渐减小;而对于不同黏度,随着硅油黏度的逐渐增大,生成的最大、最小油滴直径逐渐增大.而随着油层厚度的增加,临界卷渣气量呈y=1.2-0.2x的线性规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渣 底吹工艺 临界卷渣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