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秦兵马俑重心测量及临界地震加速度计算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亮 王东峰 +3 位作者 常磊 赵昆 惠娜 刘贵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7,共7页
随着近年来地震灾害的频发,分析浮放于俑坑中的秦兵马俑在地震波影响下的运动方式是秦俑地震灾害防御研究中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利用力矩平衡的原理测量秦兵马俑的重心位置,进而初步计算得到陶俑的临界地震加速度,依据陶俑的形体特征计... 随着近年来地震灾害的频发,分析浮放于俑坑中的秦兵马俑在地震波影响下的运动方式是秦俑地震灾害防御研究中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利用力矩平衡的原理测量秦兵马俑的重心位置,进而初步计算得到陶俑的临界地震加速度,依据陶俑的形体特征计算出每类陶俑的抗倾倒极限地震加速度,验证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为制定秦俑的地震设防等级和防震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兵马俑 力矩平衡 重心 临界地震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地震稳定性的临界加速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田小甫 孙进忠 +2 位作者 柳亚千 贾雷 郑小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5806-5811,共6页
提出了两种不同意义的边坡地震稳定性概念。一是按一定的抗震设防目标地震作用考虑,边坡现状强度与临界强度相比较而言的储备强度稳定性;二是设防目标地震作用与现状边坡临界地震作用相比较而言的现状强度稳定性。第一种边坡地震稳定性... 提出了两种不同意义的边坡地震稳定性概念。一是按一定的抗震设防目标地震作用考虑,边坡现状强度与临界强度相比较而言的储备强度稳定性;二是设防目标地震作用与现状边坡临界地震作用相比较而言的现状强度稳定性。第一种边坡地震稳定性概念已经得到普遍采用,分析方法也比较成熟;第二种边坡地震稳定性概念受到的关注较少,衡量标准和分析方法尚有待探讨。主要针对第二种边坡地震稳定性——现状强度稳定性的衡量标准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边坡现状强度地震稳定性评判的临界加速度准则,结合山西晋阳大佛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形成了拟静力法与动力时程法相结合的边坡现状强度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拓展了边坡地震稳定性的概念,为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地震作用 储备强度稳定性 现状强度稳定性 边坡临界强度 临界地震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动态滑动位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尹小军 王兰民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7-1073,共7页
提出在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滑动的新模型,该模型由一个四边形块体和一个扇形块体构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该边坡在地震作用下两滑动块体的受力状态,推导任一时刻滑动块体的加速度。从而给出该边坡模型的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表达式并... 提出在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滑动的新模型,该模型由一个四边形块体和一个扇形块体构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该边坡在地震作用下两滑动块体的受力状态,推导任一时刻滑动块体的加速度。从而给出该边坡模型的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表达式并计算不同参数下,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的值。对已推导边坡块体加速度积分,解得任一时刻滑动块体的位移表达式,计算此时滑动块体的位移特解,并根据给定的三种实例,计算不同参数下滑动块体的位移。结果表明:块体交界面的倾角对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和块体滑动位移有显著的影响,当块体交界面倾角为正时,滑体越大,则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越小;当块体交界面的倾角为负时,滑体越小,则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越小;当块体交界面的倾角相等、持时相同时,滑块越大,位移越小。研究结果可为相关边坡的抗震设计及地震滑坡位移计算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 黄土边坡 滑动位移 地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的荷载增强分析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孙进忠 赵体 +2 位作者 李高 徐明明 刘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1-759,共9页
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明确区别了两种不同意义的边坡地震稳定性概念:一是按一定的抗震设防地震作用考虑,边坡现状强度与边坡强度退化到发生地震破坏时的临界强度相比较而言的储备强度稳定... 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明确区别了两种不同意义的边坡地震稳定性概念:一是按一定的抗震设防地震作用考虑,边坡现状强度与边坡强度退化到发生地震破坏时的临界强度相比较而言的储备强度稳定性;二是对于一定的边坡强度状态,使边坡发生动力破坏的地震作用与设防地震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考虑边坡强度退化的边坡稳定性概念已经得到普遍采用,分析方法较为熟知;而按动力超载考虑的边坡地震稳定性概念以往几乎没有提及,边坡稳定性判别标准和分析方法尚有待探讨。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种边坡地震稳定性——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的衡量标准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边坡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评判的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准则,并提出了边坡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分析的荷载增强法:针对边坡的现状强度状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地震作用的强度,搜索导致边坡失稳的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最后根据边坡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与边坡所在区域的设防地震峰值加速度比较情况确定边坡的地震稳定性。论文采用荷载增强法对中国陕西宝鸡蟠龙塬黄土边坡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针对宝鸡地区未来50a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作用,该边坡具有较高的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动力超载稳定性 荷载增强法 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 设防地震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华丽高速公路金沙江桥华坪岸顺层边坡动力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尹小涛 严飞 +2 位作者 秦雨樵 周磊 王东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87-394,共8页
以华丽金沙江桥华坪岸顺层边坡地震稳定问题为研究对象,在slide下利用Janbu-simplified法计算了其最不利滑动面和安全系数,为模型试验确定了宽900 m×高450 m的试验范围。采用拟静力法,在Phase 2D下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模拟模型边... 以华丽金沙江桥华坪岸顺层边坡地震稳定问题为研究对象,在slide下利用Janbu-simplified法计算了其最不利滑动面和安全系数,为模型试验确定了宽900 m×高450 m的试验范围。采用拟静力法,在Phase 2D下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模拟模型边坡,计算了0.00g、0.10g、0.15g、0.20g、0.25g、0.30g、0.35g等7个地震工况的安全系数和位移。对比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系数、位移与水平地震加速度曲线,结果表明,(1)极限平衡法与强度折减法所得安全系数在1.0附近安全系数离散性最小,远离1.0则安全系数的离散性增大,差异是两类方法极限状态定义的不同造成的。基于安全系数确定的临界水平地震加速度为0.20g;(2)剪应变揭示的边坡破坏模式为桥墩位置拉剪破坏、T2凝灰岩主滑和前缘近于水平剪出破坏,坡体内部的变形响应敏感性为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剪应变。基于变形演化规律确定的临界值为0.15g^0.20g,相应水平位移预警值为10.2 mm,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上述分析的合理性;(3)综合确定华坪岸顺层边坡临界水平地震加速度为0.2g,50年超越概率为10%和100年超越概率为2%对应的安全系数分别约为1.2和1.1,华坪岸边坡在现行抗震设防标准下是安全的。当前选择安全系数作为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而安全监控实践中一般选择可操作性和预警性强的变形值作为控制指标,所以边坡稳定性评价需要采取安全系数与临界位移相结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边坡 安全系数 临界位移 临界水平地震加速度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顿法计算Sarma法边坡安全系数 被引量:6
6
作者 范鹏贤 郭志昆 朱大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274-278,共5页
根据Sarma法的基本假定即条块侧面与底面抗剪强度按同一比例调用,将斜条块侧面的推力分解为分别与摩擦力和凝聚力有关的2个分量,由条块力的平衡条件,推导出更为简洁的隐含安全系数的条块推力递推方程。为了加速收敛,采用牛顿法迭代... 根据Sarma法的基本假定即条块侧面与底面抗剪强度按同一比例调用,将斜条块侧面的推力分解为分别与摩擦力和凝聚力有关的2个分量,由条块力的平衡条件,推导出更为简洁的隐含安全系数的条块推力递推方程。为了加速收敛,采用牛顿法迭代法计算安全系数,并推导出计算中所需有关导数的解析表达式。同时,利用所得推力递推方程重新推导出了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Ke的显式表达式,该式与原始的Sarma法等效,但形式上更为简明且便于应用。算例表明,本文的改进的Sarma法算法收敛迅速,迭代3~5步即可达到工程所需精度,计算结果与经典算例Sarma法解答及塑性力学理论解均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MA法 边坡安全系数 牛顿法 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and static factor of safety of 3D slopes
7
作者 SHI He-yang CHEN Guang-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546-1554,共9页
Many analytical methods have been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slope stability by providing various stability numbers,e.g.static safety of factor(static FoS)or the cri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while little att... Many analytical methods have been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slope stability by providing various stability numbers,e.g.static safety of factor(static FoS)or the cri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whil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lope stability numbers and the cri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ic FoS and the cri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of soil slop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upper-bound limit analysis.Based on the 3D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the cri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using the pseudo-static method and the static FoS using the strength reduction technique are first determined.The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ic FoS and the cri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is presented under considering the slope angleβ,the frictional angleφ,and the dimensionless coefficients B/H and c/γH.Finally,a fitting formula between the static FoS and the cri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is proposed and validated by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c safety of factor cri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upper-bound limit analysis 3D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