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临床亚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和实时定量RT-PCR技术分别测定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水平,于入...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临床亚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和实时定量RT-PCR技术分别测定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水平,于入院3d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按照Oxford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完成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4蛋白表达的阳性率(66.87±16.27)%及表达量(即荧光强度,11.62±4.39)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例脑梗死按照Oxford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临床分型,分为TACI9例、PACI39例、POCI7例和LACI11例,PBMC中TLR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66例患者分为轻型27例、中型30例和重型9例,各组PBMC中TLR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中TLR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增高与急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组33例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氟西汀胶囊20~40m g/d口服,或万拉法新50~75m g/d,对照组34例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组33例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氟西汀胶囊20~40m g/d口服,或万拉法新50~75m g/d,对照组34例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4周后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7.17,P<0.01),治疗组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t=-2.68,P<0.01),治疗组4周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 A M D)≥17分者2例,抑郁发生率为6%,对照组4周后(H A M D)≥17分者8例,抑郁发生率为24%,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0.24,P<0.0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能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临床亚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和实时定量RT-PCR技术分别测定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水平,于入院3d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按照Oxford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完成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4蛋白表达的阳性率(66.87±16.27)%及表达量(即荧光强度,11.62±4.39)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例脑梗死按照Oxford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临床分型,分为TACI9例、PACI39例、POCI7例和LACI11例,PBMC中TLR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66例患者分为轻型27例、中型30例和重型9例,各组PBMC中TLR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中TLR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增高与急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血清中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浓度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5例AIS患者作为样本群。入组患者按照入院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be Scale,NIHSS)评分划分为轻度组(n=42)和中重度组(n=63),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出院后3个月功能恢复情况,将样本细分为预后良好组(n=34)和预后不良组(n=7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NMB蛋白浓度,分析血清GPNMB蛋白浓度与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GPNMB蛋白浓度对AIS神经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和预后评估价值。结果中重度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不良患者血清GPNMB蛋白浓度明显低于轻度及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GPNMB蛋白浓度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6,P<0.05),与mRS评分也呈显著负相关趋势(r=-0.334,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GPNMB依然是AIS的关键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的评估结果表明,血清GPNMB蛋白浓度在预测神经功能损伤以及不良预后方面的有诊断价值(灵敏度达到55.6%,特异度为81.8%,准确率是63.81%,P<0.05)。结论血清GPNMB蛋白浓度降低同AIS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的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联系,很有可能会成为衡量病情严重程度和长期转归情况的重要生物指标。
文摘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组33例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氟西汀胶囊20~40m g/d口服,或万拉法新50~75m g/d,对照组34例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4周后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7.17,P<0.01),治疗组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t=-2.68,P<0.01),治疗组4周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 A M D)≥17分者2例,抑郁发生率为6%,对照组4周后(H A M D)≥17分者8例,抑郁发生率为24%,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0.24,P<0.0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能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