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苒 钟侃 +20 位作者 宋昕 范宗民 韩雪娜 赵学科 马磊 李媛媛 库建伟 李爱丽 鲍启德 魏梦霞 雷玲玲 韩文莉 徐瑞华 黄金 王献增 郭威 罗宏 李贝 裘一兵 纪爱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确诊的食管腺癌患者703例,食管癌...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确诊的食管腺癌患者703例,食管癌高发区组295例,低发区组408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腺癌及各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高、低发区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应用Cox回归分析高、低发区食管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高发区患者中食管单纯腺癌患者的占比低于低发区,TNM分期Ⅲ、Ⅳ期患者的占比高于低发区(P<0.05)。高、低发区食管腺癌及各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发区患者中男性及TNM分期Ⅲ、Ⅳ期是食管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860(1.130~3.061)和1.539(1.018~2.326)];低发区患者中年龄≥70岁及TNM分期Ⅲ、Ⅳ期是食管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604(1.053~2.444)和1.556(1.069~2.263)]。结论: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高发区 食管癌低发区 食管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腺样囊性癌67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2
作者 孙慧 宋昕 +11 位作者 赵若华 蒋宁宁 朱佳仪 丁倩倩 赵学科 范宗民 李爱丽 张冬云 马磊 裘一兵 纪爱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腺样囊性癌(E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01年10月至2023年6月确诊的67例EACC患者,其中男51例,女16例,发... 目的:探讨食管腺样囊性癌(E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01年10月至2023年6月确诊的67例EACC患者,其中男51例,女16例,发病年龄52~81岁。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EAC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状况好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HR(95%CI)为3.875(1.607~9.342)]是EAC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是EACC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腺样囊性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梁小芹 赵佳 +4 位作者 王慧春 王卓 张启科 冯友繁 王金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P-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收集5例PP-DLBCL的临床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PP-D...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P-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收集5例PP-DLBCL的临床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PP-DLBCL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57.4(37~71)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4例患者CT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影。镜下见中心母细胞和(或)免疫母细胞样瘤细胞弥漫浸润,破坏正常肺部结构,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和CD79α,Ki67增殖指数均>60%,EBER均不表达。5例患者中,1例未接受治疗,3例行化疗,1例手术联合化疗,初始治疗后4例达到完全缓解。中位随访时间40(7~61)个月,4例患者存活,1例失访。结论 PP-DLBCL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常被误诊为肺癌,明确诊断需将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病部位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4
作者 魏梦霞 宋昕 +16 位作者 赵学科 徐瑞华 雷玲玲 刘永萱 钟侃 肖凡凱 秦富强 李爱丽 王献增 郭威 马磊 徐全晓 罗宏 杨声坤 库建伟 纪爱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部位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有明确发病部位的3 946例食管腺癌患者,其中颈段及胸上段273例、...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部位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有明确发病部位的3 946例食管腺癌患者,其中颈段及胸上段273例、胸中段1 461例、胸下段2 212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使用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食管腺癌胸下段占比最高,其次为胸中段,颈段及胸上段最少。胸中段食管腺癌患者生存较胸下段患者好(P<0.05)。颈段及胸上段与胸中段、胸下段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颈段及胸上段食管腺癌:TNM分期Ⅲ、Ⅳ期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为1.871 (1.000~3.501)];胸中段食管腺癌:男性和TNM分期Ⅲ、Ⅳ期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272(1.079~1.498)、1.408(1.016~1.953)];胸下段食管腺癌:男性,其他病理类型,肿瘤低分化和未分化,TNM分期Ⅲ、Ⅳ期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95%CI)分别为1.164(1.006~1.348)、1.467(1.152~1.867)、1.372(1.074~1.753)、1.504(1.088~2.080)]。结论:不同部位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腺癌 发病部位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单纯腺癌和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5
作者 蒋宁宁 钟侃 +26 位作者 宋昕 赵学科 魏梦霞 王苒 韩雪娜 丁倩倩 孙慧 赵若华 朱佳仪 张占阳 秦富强 李爱丽 王献增 王五洲 郭威 李吉林 马磊 徐全晓 罗宏 杨声坤 谢伟 李秀敏 鲍启德 库建伟 张冬云 纪爱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单纯腺癌和食管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年至今)大资料库中选取5 282例食管单纯腺癌、1 988例食管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食管单纯腺癌和食管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年至今)大资料库中选取5 282例食管单纯腺癌、1 988例食管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食管单纯腺癌和腺鳞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食管单纯腺癌中男性,年龄≥60岁,常住地为食管癌低发区,无肿瘤家族史,肿瘤中高分化,肿瘤位于胸下段,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的占比高于食管腺鳞癌(P<0.05)。食管单纯腺癌与腺鳞癌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男性,年龄≥60岁,TNM分期Ⅲ、Ⅳ期,手术切缘不净是食管单纯腺癌和腺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168(1.021~1.336)、1.462(1.297~1.647)、1.605(1.432~1.799)、1.427(1.136~1.793)]和[1.187(1.033~1.364)、1.416(1.241~1.661)、1.333(1.170~1.518)、1.311(1.009~1.703)]。结论:性别、年龄、TNM分期、手术切缘情况是食管单纯腺癌和腺鳞癌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单纯腺癌 食管腺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8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6
作者 赵若华 宋昕 +18 位作者 赵学科 秦富强 李爱丽 王献增 王五洲 郭威 李吉林 马磊 徐全晓 孙慧 蒋宁宁 丁倩倩 朱佳仪 李秀敏 鲍启德 库建伟 张冬云 纪爱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黏液表皮样癌(EM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86例原发性EMEC患者,男60例,... 目的:探讨食管黏液表皮样癌(EM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86例原发性EMEC患者,男60例,女26例,年龄44~78岁。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EME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65岁和<65岁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5岁[HR(95%CI)为2.357(1.300~4.274)]和有淋巴结转移[HR(95%CI)为2.262(1.275~4.012)]是EME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是EMEC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术前血清GINS4、PD-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7
作者 唐尧宇 张丽柯 骆春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0,166,共6页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血清GINS复合物4 (GINS4)、PD-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治疗的95例胃癌患者,并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选取同期9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血清GINS复合物4 (GINS4)、PD-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治疗的95例胃癌患者,并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选取同期9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术前血清PD-1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术前血清GINS4 m RNA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胃癌患者术前血清GINS4 mRNA、PD-1水平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胃癌组血清GINS4 mRNA、PD-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组织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血清GINS4mRNA、PD-1水平显著高于组织中/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 <0.05)。死亡组血清GINS4 mRNA、PD-1水平及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 <0.05)。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血清中GINS4 mRNA高表达、PD-1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GINS4 mRNA低表达、PD-1低表达患者(P <0.05)。GINS4 mRNA、PD-1水平是胃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GINS4 m RNA、PD-1水平升高,二者与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GINS复合物4 PD-1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HOX转录反义RNA原位杂交检测分析
8
作者 张煜涵 王征 +2 位作者 陆俊良 赵大春 霍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总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P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原位杂交情况、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23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17例病理确诊为MPE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组蛋白H3... 目的总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P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原位杂交情况、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23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17例病理确诊为MPE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阿尔辛蓝-过碘酸希夫(AB-PAS)染色。同时选取16例脊髓室管膜瘤病例作为对照,与17例MPE病例制成组织芯片,行HOTAIR原位杂交检测并半定量评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两组评分差异。结果17例MPE患者年龄14~64岁,平均(37.48±16.10)岁,男女比例0.7∶1。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骶部、下肢疼痛。镜下见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呈乳头状排列,伴多量黏液样物质,部分病例可见疏松网状结构。17例(100.00%)肿瘤细胞表达GFAP,10例(58.82%)表达EMA,8例(47.06%)表达D2-40,2例(11.76%)H3K27me3蛋白表达缺失。17例(100.00%)AB-PAS染色均可见蓝色黏液。MPE组与脊髓室管膜瘤组均表达HOTAIR,且MPE组HOTAIR半定量评分高于脊髓室管膜瘤组(P=0.004)。随访1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65.50个月,3例复发。结论MPE具有典型的病理形态学表现,结合GFAP、EMA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AB-PAS染色易于诊断。少数病例H3K27me3表达缺失。MPE中HOTAIR呈高表达,但其辅助诊断价值有限。MPE预后相对较好,但少数病例可出现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临床病理特征 H3第27位赖氨三甲基化修饰 HOX转录反义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膜素-1、分泌型磷蛋白1、错配修复系统蛋白表达状态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9
作者 徐西凤 王侠 +1 位作者 吴健亮 程金龙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521-2527,共7页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探讨网膜素-1(omentin-1)、分泌型磷蛋白1(SPP1)、错配修复系统(MMR)蛋白表达状态对子宫内膜癌(EC)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及预后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EC患者159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因...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探讨网膜素-1(omentin-1)、分泌型磷蛋白1(SPP1)、错配修复系统(MMR)蛋白表达状态对子宫内膜癌(EC)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及预后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EC患者159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因子宫良性疾病切除子宫的患者的正常内膜组织1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以及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EC患者子宫内膜组织omentin-1、SPP1、MMR蛋白表达情况,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指标在E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C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组织指标与EC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组织SPP1阳性、MMR缺失率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内膜组织omentin-1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肌层浸润≥1/2的EC患者omentin-1阴性比例低于Omentin-1阳性(P<0.05);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EC患者SPP1阳性、MMR缺失占比更高(P<0.05)。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omentin-1蛋白阳性与MMR蛋白缺失、SPP1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MMR蛋白缺失与SPP1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子宫内膜组织SPP1阳性、MMR缺失率更高,子宫内膜组织omentin-1阳性率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omentin-1阴性、SPP1阳性、MMR缺失为E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随访资料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由生存曲线可知omentin-1蛋白阴性、SPP1蛋白阳性、MMR蛋白缺失患者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EC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进展,免疫组化检测omentin-1、SPP1、MMR蛋白表达存在异常,omentin-1蛋白阴性、SPP1蛋白阳性、MMR蛋白缺失与EC预后不良有关且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化 网膜素-1 分泌型磷蛋白1 错配修复系统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肝切除术后的生存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朱迎 董健 +4 位作者 王万里 张谞丰 刘学民 王博 吕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9-422,共4页
目的总结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肝切除术的79例年龄≤40岁的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目的总结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肝切除术的79例年龄≤40岁的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并与同期收治的67例年龄≥65岁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以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对手术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年肝癌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甲胎蛋白值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丙肝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肝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肝硬化、肿瘤个数、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后发现,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影响青年原发性肝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治疗青年、老年肝癌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青年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原发性肝癌 肝切除术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郑希希 贾勇圣 +2 位作者 史业辉 李淑芬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26例乳腺癌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临床... 目的:探讨乳腺癌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26例乳腺癌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26例中74例(32.7%)为同时型MPCs,152例(67.3%)为异时型MPCs。在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最常见,为9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4.75(4.1~384.5)个月,226例患者的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7%和82.9%。乳腺癌MPCs患者的病理特征以肿瘤负荷大(65.5%vs.34.5%,P=0.005)和ER受体阳性(76.1%vs.23.9%,P=0.046)多见,异时型MPCs更倾向于高龄人群(62.4%vs.37.6%,P<0.001)。无淋巴结转移(95%CI:0.341~0.932,P=0.025)和异时型MPCs(95%CI:0.033~0.220,P<0.001)患者预后佳。结论:甲状腺是最常见的第二原发肿瘤,肿瘤负荷大及ER受体阳性患者易发生乳腺癌MPCs,高龄患者易患异时型MPCs,有无淋巴结转移和MPCs的类型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癌 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肿瘤包膜的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杨安 刘富瑶 +4 位作者 张二雷 纪桂宝 侯平 梁宾勇 黄志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2-596,共5页
目的 阐明无肿瘤包膜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无肿瘤包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肝癌切除术后无瘤生存及总生存,分析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9年间手术切除的210例肝癌,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无包膜与有包膜... 目的 阐明无肿瘤包膜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无肿瘤包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肝癌切除术后无瘤生存及总生存,分析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9年间手术切除的210例肝癌,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无包膜与有包膜的肝癌临床病理特点,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无瘤生存及总生存,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间的差异,单因素分析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率的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无包膜肝癌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肿瘤包膜的肝癌在性别、年龄、肝硬化、Child分级、HBsAg、甲胎蛋白、门静脉高压、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直接胆红素、血小板计数上与有包膜的肝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无肿瘤包膜肝癌总胆红素值显著高于有包膜的肝癌(P=0.005).无肿瘤包膜肝癌血管侵犯、中低分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有包膜肝癌;无肿瘤包膜肝癌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2.6%、34.2%及30.8%,显著低于有包膜组的91.0%、78.0%及64.9%(均P〈0.001),无肿瘤包膜肝癌1、3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4%、53.6%及44.2%,显著低于有包膜组的97.3%、88.9%及77.3%(均P〈0.001).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为中低分化程度(HR,3.181;95%CI,1.428~7.082,P=0.003)、血管侵犯(HR,4.164;95%CI,2.063~8.405,P<0.001);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为Child B级(HR,3.92;95%CI,1.176~13.066,P=0.026)、中低分化程度(HR,14.875;95%CI,2.039~108.496,P〈0.001)、血管侵犯(HR,7.112;95%CI,3.60~14.05,P<0.001).结论 无肿瘤包膜肝癌比有包膜的肝癌更易发生血管侵犯,分化程度更低,术后复发率更高,总生存率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肿瘤包膜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苏博 闫振宇 +3 位作者 郝尚辉 孙丽 忽平 高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214-2218,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确诊的184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分析宫颈癌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与...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确诊的184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分析宫颈癌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宫颈癌旁组织中IL-33均为低表达,癌组织中IL-33高表达126例,低表达58例,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呈棕黄色及棕褐色颗粒。宫颈癌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在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宫颈癌患者复发或死亡共141例,未复发或死亡43例,其中复发或死亡患者癌组织中IL-33高表达103例,低表达38例,未复发或死亡患者癌组织中IL-33高表达23例,低表达20例,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癌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肌层浸润深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和IL-33高表达是影响宫颈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宫颈癌组织中IL-33呈现高表达,IL-33高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IL-33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大、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c-Kit基因突变的比较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吴晶晶 张声 +3 位作者 王密 任彩虹 陈祥娜 陈余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9-363,369,共6页
目的探讨胃大、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和c-Kit驱动基因突变,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76例胃小GISTs和124例胃大GISTs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双向直接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9、1... 目的探讨胃大、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和c-Kit驱动基因突变,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76例胃小GISTs和124例胃大GISTs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双向直接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9、11、13和17外显子的突变差异。结果胃小GISTs与胃大GISTs相比,其发病年龄较高,男性略多于女性。胃大GISTs组织形态学表现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和混合细胞亚型,而小GISTs多数为梭形细胞亚型,仅2例为混合细胞亚型,无上皮样细胞亚型。胃大CISTs间质较易出现黏液样变性(32.26%,40/124);胃小GISTs常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78.95%,60/76)。对胃大、小GISTs各50例行双向直接测序,分别有26例和21例出现c-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52%vs 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检测到c-Kit基因9、13、17外显子突变。结论c-Kit基因突变可能仅是胃GISTs的驱动基因,而非控制生长的关键基因,胃小GISTs可能是大GISTs的前驱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肠间质瘤 小胃肠间质瘤 C-KIT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乳腺癌患者259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洪雷 魏素菊 +2 位作者 邢晓英 刘义冰 贾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526-2528,共3页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breast carcinoma,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TNBC与非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TNBC...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breast carcinoma,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TNBC与非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TNBC预后影响因素。结果:TNBC在初诊时肿块较大、淋巴结转移阳性者较多,临床分期以Ⅱ、Ⅲ期为主,有乳腺癌家族史者较多,肺、肝转移率高。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状况、原发肿瘤大小是影响TNBC患者OS及DFS的两个主要因素。结论:TNBC与非TNBC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存在的差异较多,35岁以上TNBC患者预后更差。N、T为TNBC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COX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应霞 陆建波 +4 位作者 赵川 潘国庆 王春艳 杨莹 张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22-1324,132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2007年4月~201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6例PCNS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2007年4月~201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6例PCNS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其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16例PCNSL患者年龄7~74岁,平均52.3岁,男女比例为2.2∶1。额叶和枕叶为PCNSL好发部位。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分布,多聚集在血管周围,呈袖套样结构。免疫表型:16例PC-NSL中CD45均呈阳性,15例CD20呈阳性,12例CD79a呈阳性,13例MUM1呈阳性,GFAP均呈阴性,表明16例均为B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PCNSL的主要病理类型(16例PCNSL中11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 PCNSL的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病理学检查和免疫表型分析是其确诊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因子1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余少敏 成敏 +3 位作者 侯靓思 张文君 刘斌 令狐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0-563,共4页
目的分析宫颈癌组织中热休克因子1(heat-shock factor 1,HSF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3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直接行手术治疗的FIGO分期为ⅠA~ⅡA期的宫颈癌病例,检测并分析癌组织中... 目的分析宫颈癌组织中热休克因子1(heat-shock factor 1,HSF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3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直接行手术治疗的FIGO分期为ⅠA~ⅡA期的宫颈癌病例,检测并分析癌组织中HSF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HSF1表达强度与癌细胞肌层浸润深度呈显著正相关(P=0.02);在高级别病变、脉管癌栓阳性及淋巴结阳性患者组织中HSF1表达高于低级别病变、无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80、0.13)。HSF1表达的高、低对早期宫颈癌的PFS没有显著影响(P=0.33),但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320例宫颈癌患者的基因数据分析显示:HSF1基因表达越强,患者的预后越差(P=0.02)。结论癌组织中HSF1高强度表达与宫颈癌进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可能直接影响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热休克因子1 临床病理特征 无进展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32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印春 齐立强 +2 位作者 付丽 范宇 顾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1,3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女性,均以无痛性乳...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女性,均以无痛性乳腺肿物就诊,发病年龄36~76岁,(平均58.3岁)。病理检查具有神经内分泌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突触素(synaptophysin)阳性率为54.5%(6/11),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率为83.3%(20/24),嗜铬素A(CgA)阳性率为93.75%(30/32),ER阳性率为84.375%(27/32),PR阳性率为68.75%(22/32),C-erbB-2阳性率为9.375%(3/32),P53阳性率为18.75%(6/32)。随访时间7~91个月(平均30个月),除1例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1例患者出现骨转移,1例出现肺部多发转移,均带瘤生存外,余皆无瘤生存。ER与PR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且阳性表达率较高;ER、PR均与P53呈负相关关系(P<0.01、P<0.05),P53阳性表达率较低。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与伴有其他类型癌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相比,在TNM分期中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伴有其他类型癌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高级别的TNM分期,而19例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却均为低级别TNM分期。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类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病理形态复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内分泌指标是确诊该病的可靠依据。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本研究提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多为雌孕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可接受内分泌治疗。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TNM分期相对较低,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仍需大样本长时间随访观察以得出有关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可靠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神经内分泌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间质瘤及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邱静 杨顺清 +2 位作者 梁晓东 戴小丽 张桂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1-914,共4页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与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30例GSTs和14例GS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二者进行...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与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30例GSTs和14例GS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二者进行比较。结果 30例GSTs患者中男女比为1.31∶1,肿瘤多见于胃底,其次胃体、胃窦,肿瘤直径(4.95±3.66)cm,临床症状无特殊;免疫表型:大部分病例CD117、CD34、DOG1弥漫阳性,部分病例S-100局灶阳性,GFAP均阴性。14例GSs患者男女比为1∶1.8,肿瘤多见于胃体,其次为胃底、胃窦,肿瘤直径(2.66±1.40)cm,临床症状无特殊;免疫表型:GFAP、S-100弥漫阳性,CD117、CD34、DOG1均阴性。GSTs与GSs治疗均以手术切除为主,GSTs术后予以格列卫靶向治疗,预后较好,而GSs患者术后无需放、化疗,预后均较好。结论 GSTs与GSs患者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预后方面均有所不同,可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间质瘤 神经鞘瘤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林剑扬 郑艳彬 +4 位作者 何鸿鸣 王杰松 杨瑜 陈道光 陈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79-783,共5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福建省肿瘤医院均获随访的94例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的表达,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MYC和BCL-2基因的异常...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福建省肿瘤医院均获随访的94例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的表达,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MYC和BCL-2基因的异常;探究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94例患者中,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5.53%(71/94)、58.51%(55/94)、52.13%(49/94)、15.96%(15/94)、34.04%(32/94)。MYC基因异常检出率为20.93%(9/43),BCL-2基因异常检出率为44.00%(22/50),2种基因异常均为多拷贝;MYC与BCL-2基因同时异常者2例(2.13%)。94例患者3年中位生存时间为21.79(2-36)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8%和64.89%。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ECOG评分≥2、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级增加、BCL-6蛋白阳性表达、MYC和及BCL-2基因同时异常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对DLBCL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较大,化疗联合放疗或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因素 BCL-2蛋白 MYC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