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晕针的神经机制、分型与利弊权衡
1
作者 金观源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I0008,共12页
长期以来,晕针一直被视作不良事件加以防范,但几乎所有患者在适当处置后都会快速复原,而且部分患者甚至晕针后“获大效”,对晕针及其起效的机制未曾深究。通过回顾迄今为止的大量晕针文献(个案、调查与系统评论)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最新... 长期以来,晕针一直被视作不良事件加以防范,但几乎所有患者在适当处置后都会快速复原,而且部分患者甚至晕针后“获大效”,对晕针及其起效的机制未曾深究。通过回顾迄今为止的大量晕针文献(个案、调查与系统评论)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最新研究,支持晕针虽属不良反应但“不伤人”的认知,赞同晕针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而非休克。患者的晕厥易感性,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障碍或不稳定性,心理应激、体位应激尤其合并针灸(躯体神经刺激)激发的血管迷走性反应,是晕针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按其神经机制,晕针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心理应激型),在进针前后立即发生。Ⅱ型(交感触发型),它进而分为渐进性交感神经激活型(Ⅱa型)与抑制型(Ⅱb型)。该型的交感兴奋性较高,在针刺作用下进一步提高再突然或逐渐下降,导致晕针。Ⅲ型(迷走触发型),针刺一些特殊部位(如耳甲区)激发迷走传入诱导的晕针。进一步提出晕针患者(主要是Ⅱ、Ⅲ型)“获大效”的原理离不开针灸刺激(多半为强刺激)乃至晕针本身强烈激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胆碱能迷走抗炎机制,以及对疾病稳定态的再设置。由此,一方面对晕针易感人群可特别关注,包括消除紧张情绪,治疗取卧位,轻刺激;出现晕针先兆时,以防范跌倒损伤为首位;除非晕厥持续,无须再施针,但也可以继续留针。另一方面,对于敏感性低、久治无效的患者,则可以有意在身体敏感部(穴)位采取较强的刺激手段,同时取容易晕针的直立(坐)体位,寻求转机。换言之,应该在保证晕针“不伤人”与期待“获大效”目标之间作出临床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针 血管迷走性晕厥 神经机制 分型 不良反应 安全性 疗效 临床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