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的Scheibel萃取塔中分散相的停留时间分布模型
1
作者 石一 袁慎峰 +1 位作者 尹红 陈志荣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改进的Scheibel萃取塔中分散相的停留时间分布,考察了操作条件、物性参数对分散相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使用脉冲示踪法测量分散相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使用多釜串联模型处理数据,并通过因次分析法建立了一个计算模型参数为... 通过实验研究了改进的Scheibel萃取塔中分散相的停留时间分布,考察了操作条件、物性参数对分散相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使用脉冲示踪法测量分散相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使用多釜串联模型处理数据,并通过因次分析法建立了一个计算模型参数为n的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最大相对偏差为-14%,平均相对偏差为±5.9%.通过该式计算n,可以得到给定条件下分散相的停留时间分布,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两相的传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Scheibel萃取塔 停留时间分布 串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分析中样品分散与反应管长度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德辉 吴宁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82-84,共3页
根据串联釜模型给出样品分散度与通过管长的关系式,应用此式可以满意地解释分散度随管长的变化。
关键词 流动注射分析 分散度 管长 串联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双锥液固逆流浸洗塔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子宁 董兴海 +2 位作者 朱家骅 夏素兰 陈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8-1203,共6页
针对石油钻井钻屑污染物治理的需要,开发了具有新颖结构的多层双锥液固逆流浸洗塔,整体上具有液固两相多级逆流传质浓度分布特征,级内呈现液固流态化良好的混合传递特性.采用脉冲示踪法进行了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多釜串... 针对石油钻井钻屑污染物治理的需要,开发了具有新颖结构的多层双锥液固逆流浸洗塔,整体上具有液固两相多级逆流传质浓度分布特征,级内呈现液固流态化良好的混合传递特性.采用脉冲示踪法进行了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多釜串联模型符合其结构与流动混合特征,以理论级数N作为模型参数可以很好地表达颗粒物性及操作参数对过程的影响.在研究范围内,内径100 mm的24层双锥塔理论级数在6.11~11.0,随液固比增大而增大、随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该塔在理论级数6.93的操作条件下连续逆流浸洗,钻屑平均停留时间4.23 min、残留COD浓度77 mg·L-1,与6级间歇逆流平衡浸洗钻屑残留COD浓度56 mg·L-1的实验结果相近,为多釜串联模型用于多层双锥塔浸洗传质模型研究与过程放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双锥塔 钻屑浸洗 停留时间分布 串联模型 理论级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级连串反应系统灵敏度分析
4
作者 徐海升 杨许召 +2 位作者 赵建宏 王留成 宋成盈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9-13,共5页
应用化工系统灵敏度分析的方法,针对等体积串联釜模型描述的以中间生成物为目的产物的一级连串反应Ak1Rk2S,研究了速度常数比K变化和操作偏离最佳点对产品收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系统回收效率越高,K值变化及操作偏离最佳点对产品收率... 应用化工系统灵敏度分析的方法,针对等体积串联釜模型描述的以中间生成物为目的产物的一级连串反应Ak1Rk2S,研究了速度常数比K变化和操作偏离最佳点对产品收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系统回收效率越高,K值变化及操作偏离最佳点对产品收率影响越小;对于回收效率较高的工业连串反应过程,一阶灵敏度系数和二阶灵敏度系数均随串联段数N值的增加而减小,因此,选用PFR时,系统操作灵敏度最低;一、二阶灵敏系数越大,越应该伴随系统参数变化及时准确跟踪最佳点操作,这是保证收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级连串反应系统 灵敏度 串联模型 最佳工艺条件 K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腾床内液相的返混特性
5
作者 黄子宾 朱闯杰 +4 位作者 黄岩 程振民 杨涛 刘建锟 方向晨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0-636,共7页
在直径0.3 m、总高7.2 m的沸腾床反应器内采用脉冲示踪法研究液相的返混特性。实验中分别以空气和水作为气相和液相,气体操作速度从0.26 cm·s-1变至12.97 cm·s^(-1),液体表观速度固定为0.86 cm·s^(-1)。采用三氧化二铝... 在直径0.3 m、总高7.2 m的沸腾床反应器内采用脉冲示踪法研究液相的返混特性。实验中分别以空气和水作为气相和液相,气体操作速度从0.26 cm·s-1变至12.97 cm·s^(-1),液体表观速度固定为0.86 cm·s^(-1)。采用三氧化二铝颗粒作为固相,其中固体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4 mm,床层固体含量(体积分数)从0变至42.9%。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考察条件下每组响应曲线均存在明显的长拖尾现象,沸腾床内存在剧烈的液体返混现象。尝试采用带回流的多釜串联模型拟合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吻合得非常好,其中拟合得到的全混釜个数N为8,回流比k从1.320至4.218不等,方差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最大误差不超过+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床 返混 固含率 停留时间分布 带回流的多串联模型 数值模拟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