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培养条件对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李佳露 樊含笑 +5 位作者 唐金宝 陆逸豪 孙启航 雷红宇 文琴 苏建明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3,17,共4页
为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菌丝生长能力的影响,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分别研究了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查氏琼脂培养基(CDA)4种培养基,5... 为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菌丝生长能力的影响,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分别研究了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查氏琼脂培养基(CDA)4种培养基,5、6、7、8、9、10、11共7种pH,15、20、25、30、35℃5种温度,24 h连续光照、24 h连续黑暗、12 h明暗交替光照环境3种光照条件对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pH为6,温度为25℃时生长速率最高;在24 h连续黑暗和光暗交替12 h的光照条件下生长速率较高,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24 h连续光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fusarium moniliforme) 丝生长 培养基 PH 温度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串珠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范萌 尹玉玲 +5 位作者 赵名琦 李阔 张星鹂 焦晓露 刘迦南 李云鹏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74-78,共5页
为了探究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丝棉木(Euonymus maackii Rupr.)、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大黄(Rheum palmatum L.)、秦皮(Cortex Fraxini)、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6种植物提取物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 为了探究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丝棉木(Euonymus maackii Rupr.)、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大黄(Rheum palmatum L.)、秦皮(Cortex Fraxini)、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6种植物提取物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从6种植物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乙醇粗提物,并以石油醚等系列极性溶剂对筛选到的乙醇植物粗提物进行萃取,测定各萃取物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析各萃取物抑制菌丝生长的毒力差异,筛选出对串珠镰刀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植物萃取物,并测定该植物萃取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对菌丝形态、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附子和丝棉木的乙醇粗提物对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粗提物,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香附子和丝棉木的各极性萃取溶剂中均以石油醚的萃取物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且香附子石油醚萃取物抑菌作用显著高于丝棉木,两者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IC_(50))分别为6.0766 mg/mL和16.7363 mg/mL;香附子石油醚萃取物对孢子萌发的IC_(50)为7.7217 mg/mL,该萃取物可导致菌丝畸形生长,破坏菌丝细胞膜半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 串珠镰刀(fusarium moniliforme)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污染串珠镰刀菌对雏鸡生长性能、脏器发育、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伟 李安平 +2 位作者 刘华伟 邱慧玲 陈甫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0,共7页
为探索饲粮污染串珠镰刀菌对雏鸡生长性能、脏器发育、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海兰褐雏母鸡3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4组分别饲喂低、中、高剂量串珠镰刀菌污染饲粮,黄曲霉... 为探索饲粮污染串珠镰刀菌对雏鸡生长性能、脏器发育、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海兰褐雏母鸡3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4组分别饲喂低、中、高剂量串珠镰刀菌污染饲粮,黄曲霉毒素B1(AFB1)浓度为5μg/kg、8μg/kg、10μg/kg,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串珠镰刀菌污染饲粮能显著降低雏鸡平均日采食量、末重、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提高料重比(P<0.05),显著提高雏鸡肌胃指数、腺胃指数(P<0.05),引起消化和免疫器官病变,显著降低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体与新城疫病毒抗体水平(P<0.05)。研究表明饲粮污染中、高剂量串珠镰刀菌(AFB1≥8μg/kg)能引起雏鸡消化和免疫器官损伤,导致机体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 雏鸡 生长性能 免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杀菌剂及复配组合测定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的毒力
4
作者 戴宝生 吕锐玲 +3 位作者 张华崇 李蔚 赵茜 刘艳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0期4-8,共5页
为了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咪鲜胺、甲基硫菌灵、丙硫菌唑和戊唑醇4种杀菌剂以及咪鲜胺与丙硫菌唑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菌亚洲镰刀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均有明显... 为了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咪鲜胺、甲基硫菌灵、丙硫菌唑和戊唑醇4种杀菌剂以及咪鲜胺与丙硫菌唑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菌亚洲镰刀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中,咪鲜胺对亚洲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为明显,EC_(50)仅为0.285 9μg/mL;其次是丙硫菌唑,EC_(50)为0.348 1μg/mL;甲基硫菌灵和戊唑醇的EC_(50)分别为0.947 7、1.260 9μg/mL。复配剂咪鲜胺∶丙硫菌唑(1∶1、3∶1,V/V)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在1.719 1~3.069 4,其中以咪鲜胺∶丙硫菌唑(1∶1,V/V)的增效作用最好,其SR为3.069 4;其他不同组合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其SR为1.075 5~1.367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鲜胺 甲基硫 丙硫 戊唑醇 小麦赤霉病 亚洲镰刀(fusarium asiaticum)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非致病性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效果 被引量:17
5
作者 钱晓雍 沈根祥 +3 位作者 黄丽华 顾海蓉 梁丹涛 Massimo Pugliese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60-62,共3页
对3株非致病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菌株IF 23、251/2和MSA35对于番茄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温室盆栽试验表明:3株菌株对番茄枯萎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5CFU/g浓度的IF 23菌株的防治效果最好;基质灭菌对于番茄枯... 对3株非致病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菌株IF 23、251/2和MSA35对于番茄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温室盆栽试验表明:3株菌株对番茄枯萎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5CFU/g浓度的IF 23菌株的防治效果最好;基质灭菌对于番茄枯萎病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病镰刀fusarium oxysporum IF 23 251/2 MSA35 番茄枯萎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皮肤溃疡痂皮下滋生串珠镰刀菌1例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毓新 杨秀敏 +1 位作者 耿素英 庄逢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0-200,共1页
报告1例慢性皮肤溃疡痂皮下滋生串珠镰刀菌,并由病理检查及真菌学检查证实。经口服氟康唑治疗真菌略有抑制,局部用雷硼锌软膏加3%硼酸水湿敷后结痂脱落,溃疡处用龙胆紫外涂,临床症状大有缓解,真菌检查阴性。
关键词 镰刀 皮肤溃疡 串珠镰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镰刀菌产生毒素条件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田雪亮 陈锡岭 王洪亮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5-47,共3页
从培养基种类和培养方法等方面对串珠镰刀菌产生毒素条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的最佳产生毒素条件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H 91、2 h光暗交替、25℃、培养10 d。
关键词 串珠镰刀 培养条件 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性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明 钱月珍 +1 位作者 杨雪静 王克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1-34,共4页
利用氯酸盐对串珠镰刀菌菌株进行诱变并获得nit突变体 (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 ) ,所获得突变体中 ,以nitA比例最高。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 ,测定分离自水稻、玉米、棉花及大豆植物上串珠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显示 ,1 5 7... 利用氯酸盐对串珠镰刀菌菌株进行诱变并获得nit突变体 (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 ) ,所获得突变体中 ,以nitA比例最高。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 ,测定分离自水稻、玉米、棉花及大豆植物上串珠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显示 ,1 5 7个菌株分属于 71个营养体亲和群 ;不同群体间的菌株仅测出玉米田群体内的一个菌株 (YM0 5 )和大豆田群体内的两个菌株 (D0 8和D1 2 )属于同一个营养体亲和群 ,其它群体间的菌株则分属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菌株SA1 8经抗药性诱变、连续转代培养和在不同温度下保存半年处理 ,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可发生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 寄主 营养体亲和性 植物病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对玉米根系细胞膜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田雪亮 郎剑锋 +2 位作者 周建 陆宁海 陈锡岭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88,97,共3页
为了明确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根系的致病机制,采用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处理抗、感品种玉米幼苗根系,测定根系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玉米对毒素的耐受能力强,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低于感病品种,而可溶性... 为了明确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根系的致病机制,采用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处理抗、感品种玉米幼苗根系,测定根系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玉米对毒素的耐受能力强,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低于感病品种,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而感病品种的3个指标相关性较低。表明抗、感品种玉米对串珠镰刀菌毒素的耐受能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 粗毒素 细胞膜透性 丙二醛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皮肤串珠镰刀菌病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琳 燕丽 +1 位作者 韩立华 周春菊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32-534,共3页
报告1例儿童皮肤镰刀菌病。患儿女,15岁。面部浅表溃疡、小脓疱10年,自幼经常发热,肺部感染,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皮损痂皮和组织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串珠镰刀菌感染。诊断为限局性皮肤串珠镰刀菌病。经手术切除皮损联... 报告1例儿童皮肤镰刀菌病。患儿女,15岁。面部浅表溃疡、小脓疱10年,自幼经常发热,肺部感染,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皮损痂皮和组织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串珠镰刀菌感染。诊断为限局性皮肤串珠镰刀菌病。经手术切除皮损联合口服特比萘芬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 儿童 串珠镰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根系的毒害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田雪亮 陈锡岭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15,共3页
串珠镰刀菌是小麦根腐病病原菌之一。利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根系胁迫处理,研究表明:毒素对小麦萌发率和胚根、胚芽生长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毒素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毒素对小麦根系毒害作用明显,毒素浓度越高,... 串珠镰刀菌是小麦根腐病病原菌之一。利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根系胁迫处理,研究表明:毒素对小麦萌发率和胚根、胚芽生长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毒素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毒素对小麦根系毒害作用明显,毒素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小麦根系相对电导率越高。说明串珠镰刀菌毒素是小麦根腐病的致病因子,可以利用毒素筛选抗病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 粗毒素 小麦 相对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混配对串珠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耿忠义 赵京岚 +2 位作者 任勇攀 周国 孙国波 《农学学报》 2011年第4期32-36,共5页
为明确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混配对串珠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5种配比对2种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1:1、1:2、1:4、1:6、1:8等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EC50分别是0.0197、... 为明确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混配对串珠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5种配比对2种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1:1、1:2、1:4、1:6、1:8等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EC50分别是0.0197、69.492、0.021、0.028、0.082、0.163、0.215mg/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是0.247、25.140、0.444、0.469、1.041、1.495、2.012mg/L;5种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85、2.14、1.20、0.84、0.82,对立枯丝核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10、1.55、1.14、1.09、1.02。咪鲜胺对2种病菌的毒力均高于噁霉灵,咪鲜胺与噁霉灵1:2配比对串珠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均有显著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鲜胺 噁霉灵 串珠镰刀 立枯丝核 联合毒力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上串珠镰刀菌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明 钱月珍 +1 位作者 杨雪静 王克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0-173,共4页
从水稻、大豆、玉米、棉花等病株分离所得的镰刀菌 ,经鉴定大多数为串珠镰刀菌 ,而田间水稻种子上的串珠镰刀菌带菌率在 5 %以下。来源于不同寄主的菌株色素存在差异。各种寄主上不同菌株生长速率的变异系数不同 ,水稻上的菌株变异系数... 从水稻、大豆、玉米、棉花等病株分离所得的镰刀菌 ,经鉴定大多数为串珠镰刀菌 ,而田间水稻种子上的串珠镰刀菌带菌率在 5 %以下。来源于不同寄主的菌株色素存在差异。各种寄主上不同菌株生长速率的变异系数不同 ,水稻上的菌株变异系数最大 (2 1 .90 % ) ,其它菌株则较小 ,菌株的生长速率在寄主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试剂对菌株产孢能力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 ,培养基中含氨基酸、铵盐和磷酸盐都能促进产孢 ,而含氯化锂、吐温、脲、乙二醇胺、蛋白胨、甘油、酵母膏等物质则抑制菌株产孢 ,尤以乙二醇胺抑制效果最明显。菌株培养滤液对水稻种子胚根伸长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 ,处理浓度间差异达极显著 ,而菌株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 寄主 生物学性状 植物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幼苗根系保护性酶活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雪亮 孔凡彬 +2 位作者 郎剑锋 刘鸣韬 陈锡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4517-4519,4526,共4页
研究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毒素诱导玉米保护性酶活性变化与品种抗性的关系,为利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快速筛选抗病品种奠定基础。以串珠镰刀菌毒素处理玉米幼苗,测定玉米根系POD、PAL和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感病品种... 研究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毒素诱导玉米保护性酶活性变化与品种抗性的关系,为利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快速筛选抗病品种奠定基础。以串珠镰刀菌毒素处理玉米幼苗,测定玉米根系POD、PAL和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感病品种玉米根系的保护性酶对串珠镰刀菌毒素的诱导反应不同。抗病、感病品种玉米幼苗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处理后,POD、PAL、PPO活性均有所提高,且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活性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处理期间,抗病品种的酶活性高峰高于感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保护性酶对毒素敏感性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POD和PPO相关性强于感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 苯丙氨酸解氨酶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串珠镰刀菌胞内红色素稳定性及部分生理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月娥 邵颖 +2 位作者 陈安徽 刘晓娟 樊美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4-59,共6页
研究串珠镰刀菌RCEF4029菌株胞内红色素的稳定性及其部分生理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色素溶液的吸光度评价红色素的稳定性;DPPH自由基酶标仪法测定红色素溶液的抗氧化活性;中国仓鼠卵巢肿瘤细胞CHO Cytotoxicity Assay模型检测红色... 研究串珠镰刀菌RCEF4029菌株胞内红色素的稳定性及其部分生理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色素溶液的吸光度评价红色素的稳定性;DPPH自由基酶标仪法测定红色素溶液的抗氧化活性;中国仓鼠卵巢肿瘤细胞CHO Cytotoxicity Assay模型检测红色素溶液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串珠镰刀菌RCEF4029菌株胞内红色素的热稳定性及光稳定性较好;常用金属离子中Zn2+、Ca2+对红色素稳定性基本无影响,Na+、Mg2+、Al3+具有增色效应,而Fe3+却破坏了色素的稳定性;氧化剂、还原剂、维生素、酸度调节剂、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胞内红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小,其中柠檬酸、氢氧化钠、VE、明胶和苯甲酸钠具有轻微增色作用。红色素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 胞内红色素 稳定性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镰刀菌侵染华棕的报道
16
作者 洪伟雄 罗金水 +1 位作者 陈玉森 鲁国东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7期1019-1022,共4页
对严重发生于漳州华棕(Washingtonia filifera)上,造成大量华棕死亡的华棕立枯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从发病植株的病健交界处分离纯化得到2种具有离体和活体致病性的病原菌,其中1种菌的活体致病性更强;通过形态特征观察... 对严重发生于漳州华棕(Washingtonia filifera)上,造成大量华棕死亡的华棕立枯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从发病植株的病健交界处分离纯化得到2种具有离体和活体致病性的病原菌,其中1种菌的活体致病性更强;通过形态特征观察、不同培养基培养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认定该病原菌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棕立枯病 串珠镰刀 病原 致病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镰刀菌毒素及其危害 被引量:3
17
作者 齐德生 《国外畜牧科技》 1997年第3期26-27,共2页
串珠镰刀菌毒素及其危害齐德生(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武汉430070)串珠镰刀菌毒素(Fumonisin)是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在霉变玉米及其制品中广泛存在。对... 串珠镰刀菌毒素及其危害齐德生(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武汉430070)串珠镰刀菌毒素(Fumonisin)是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在霉变玉米及其制品中广泛存在。对人、畜机体可造成多种危害,并具有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 毒素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ptomyces alboflavus抗真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的抑制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志芳 李贞景 +5 位作者 杨明冠 路来风 王昌禄 李政 张健飞 巩继贤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71,共8页
研究了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产生的抗真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机理。通过pH纸层析和捷克八溶剂纸层析实验对抗菌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抗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破坏作用;通过细胞... 研究了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产生的抗真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机理。通过pH纸层析和捷克八溶剂纸层析实验对抗菌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抗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破坏作用;通过细胞膜和细胞壁主要组分对抑菌物质的拮抗效果,探索抑菌物质的作用靶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抑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抑制作用。极性实验显示,该物质呈中性,捷克八溶剂纸层析表明,该物质属于非水溶性Ⅰ型抗生素;光学显微镜观察,抑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同时使菌丝畸形,顶端、中部出现膨大泡囊,呈“念珠状”;经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抗菌物质作用后的菌丝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泡囊状菌丝表面凹凸不平,并残留有碎片;抑菌物质对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组分拮抗作用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显示,抑菌物质影响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研究结果表明,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产生的抗真菌物质发挥抑菌作用时,影响串珠镰刀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本研究可为抑菌物质的鉴定和拮抗菌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黄链霉 串珠镰刀 物质 活性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量子点荧光标记串珠镰刀菌及其活体示踪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彦敏 宋月鹏 +3 位作者 柳洪洁 高东升 尹承苗 毛志泉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96-1601,共6页
采用SiC量子点荧光标记与示踪技术,对串珠镰刀菌活体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并实现了长时程荧光成像示踪,结果表明,碳化硅量子点标记的串珠镰刀菌活体细胞具有可调谐的荧光颜色,这是与其光学特性所决定的,即在不同激发光波长下呈现不同的荧光... 采用SiC量子点荧光标记与示踪技术,对串珠镰刀菌活体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并实现了长时程荧光成像示踪,结果表明,碳化硅量子点标记的串珠镰刀菌活体细胞具有可调谐的荧光颜色,这是与其光学特性所决定的,即在不同激发光波长下呈现不同的荧光颜色;SiC量子点通过网格蛋白依赖的内吞方式进入活体细胞内部,实现了对串珠镰刀菌的稳定标记;同时这种标记由于量子点表面官能团与活体细胞的化学键耦合而显示出较强的抗漂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量子点 串珠镰刀 荧光调谐性 抗光漂白性 长时程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串珠镰刀菌并降解伏马毒素菌株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伍常菁 张丽 +3 位作者 鲁京昆 贾师奇 李皓 郭晓军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6-59,共4页
为筛选能高效降解伏马毒素,并拮抗串珠镰刀菌的菌株,试验通过十字划线法和平板扩散法进行串珠镰刀菌拮抗菌的初筛,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伏马毒素降解菌的复筛,并探究了菌株在不同时间、温度、pH值条件下最适降解条件。结果表明,筛选到... 为筛选能高效降解伏马毒素,并拮抗串珠镰刀菌的菌株,试验通过十字划线法和平板扩散法进行串珠镰刀菌拮抗菌的初筛,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伏马毒素降解菌的复筛,并探究了菌株在不同时间、温度、pH值条件下最适降解条件。结果表明,筛选到1株对伏马毒素有强降解作用的拮抗串珠镰刀菌菌株R3-7,降解率为98.92%;结合菌落形态、16S rDNA鉴定和生理生化试验,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的最佳降解时间为9 h,最适降解pH值为7.0,最适降解温度为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毒素 生物降解 串珠镰刀 拮抗 枯草芽孢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