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中风病的防治与调护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学文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06年第1期35-36,共2页
-
-
关键词
中风(中医)
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
-
题名从脾胃辨治中风探微
- 2
-
-
作者
杜美茹
杜林海
-
机构
石家庄市中医院
河北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6期20-20,共1页
-
文摘
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所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临床表现以卒然昏仆,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中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特征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本病发病率、病残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55.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长针透穴治疗中风后遗症75例
- 3
-
-
作者
吴奇方
-
机构
天津市西青医院针灸科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6期26-27,共2页
-
文摘
笔者多年来用长针透穴治疗中风后遗症75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75例。其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其中20~50岁10例、51~70岁56岁、71岁以上9例,以50~70岁居多;病程。
-
关键词
中风(中医)/针灸疗法
肩髃穴
臂臑穴
-
分类号
R246.1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望诊在中风护理中的应用探微
- 4
-
-
作者
黄彩虹
李杰
-
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3期43-43,共1页
-
文摘
中风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其证候属本虚标实,急性期侧重在标实,常以痰热、腑实、瘀血的症状表现突出,恢复期以后侧重本虚,又常以气虚为多见,属气虚血瘀证较多。 中风的辨证护理,尤其应重视望神、望色、望舌,辨证施护,才能得到准确及时的护理,现将笔者的体会介绍如下。 望其神:躁动不安、口喎语塞或双眼斜视或皆不识人。望其色,面红目赤。望其舌,质黯红,苔黄厚燥或腻,兼有大便秘结,脉弦滑有力或弦数者为实热证期,多因五志过极,肝阳暴涨或烦劳过度、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湿聚痰生、痰郁化热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导致脉络瘀阻所致。
-
关键词
望诊(中医)
中风(中医)/护理
-
分类号
R248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中风失语症治验
- 5
-
-
作者
赵国权
-
机构
吉林省通化矿务局砟子煤矿职工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0年第3期41-42,共2页
-
文摘
中风失语症属祖国医学暴瘖范畴,多起病急骤,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按中风的病因学说,河间主张“心火暴盛”,东垣认为“正气自虚”,丹溪则认为“湿痰生热”,景岳更明确指出“凡此病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本症主要是由于平素生活不知谨慎、思虑烦劳过度所致。《灵枢·忧恚无音篇》
-
关键词
中风(中医)/并发症
失语/针灸疗法
金津穴
玉液穴
天突穴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中风卒中期临证一得
- 6
-
-
作者
王素娟
-
机构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0年第4期39-39,共1页
-
文摘
中风非外束风邪,乃本气自病。在卒中时,不论病人或胖或瘦、风中或左或右,都应平息内风为主。本病多由情绪剧变所致,实为阴虚阳亢之症。由于肝火上亢而引起心火暴甚,热气拂郁上扰清窍,故治不在心而在肝。木得水滋则火降,火降则风息,风息则痰消,痰消则神清。其治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药用熟地(热甚舌焦用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为基本方,加生黄芪以补气、当归以濡血、白芍以平肝、贝母以化痰、牛膝以引血下行。如偏瘫,加钩藤、秦艽;口眼斜,加蚕砂、天麻;麻木不仁,加木瓜、豨莶草:便秘,加肉苁蓉、胡麻仁;小便短涩,加百合、木通等。
-
关键词
中风(中医)/
中医药疗法
六味地黄汤/
治疗应用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宋庆云老中医学术经验简介
- 7
-
-
作者
王瑸
王继孝
-
机构
沈阳市皇姑区第一人民医院
辽阳市中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89年第6期41-41,共1页
-
文摘
宋庆云(1892-1966(?)),字汉卿,鞍山市七岭子人。出身于世医家庭。青年时期(1808)年,拜鞍山市沙河“卫生堂”名老中医赵玉山为师,历时8年。学习期间,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特别是对《陈修园医书四十种》以及《陈修园四十八种》更是苦心钻研,尽撷菁华,洞察其奥。由于他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师古不泥,用古方治今病,会通诸家经验,从医不久,即颇有名气。宋庆云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坚实的。重视博采众家之长,并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灵活变通地应用在临床中。如:对消化道疾病,他辨证细腻,运用《伤寒论》的基础理论,把五个泻心汤及小陷胸汤纵横交错,
-
关键词
/宋庆云
《伤寒论》
痢疾/中医药疗法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大承气汤/治疗应用
祛邪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谈中风病的辨证施治
- 8
-
-
作者
赵奎祥
-
机构
武警驻秦皇岛办事处卫生队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4期40-41,共2页
-
文摘
中风,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命名。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一、中风病的病机中风主要因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
-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祛风
补血
通络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针刺治疗中风106例观察
- 9
-
-
作者
苏宝琮
-
机构
沈阳东北助剂总厂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5期38-38,共1页
-
文摘
笔者于1988年12月至1996年5月用针刺方法治疗中风10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其中,男68例,女38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81岁,多在45~65岁之间;病程,最短5天,最长4年。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期35例,脑血栓形成71例。本组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
关键词
中风(中医)/针灸疗法
曲池穴
外关穴
合谷穴
-
分类号
R246.1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之我见
- 10
-
-
作者
杨长安
-
机构
江苏省阜宁县板湖中心卫生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7年第1期38-39,共2页
-
-
关键词
中风(中医)/针灸疗法
肩髃穴
手三里穴
环跳穴
-
分类号
R255.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中风证治验
- 11
-
-
作者
徐法林
-
机构
河南省灵宝县阳平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0年第3期40-41,共2页
-
文摘
[例一]王××,女,47岁,农民。患者于17年前曾在洛阳某医院检查,诊断为二尖瓣闭锁不全、心房颤动、心律不齐。1988年6月24日下午,突然感觉头晕、头痛、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当即前来治疗。证见,言语不利。
-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祛风
通络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采用牛黄安宫丸灌肠治疗中风阳闭二则探析
- 12
-
-
作者
孙绪平
仲丽珍
陈原霞
-
机构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6期40-40,共1页
-
文摘
[例一]邱××,男,47岁。1990年3月23日下午5时20分入院。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3年余。本次发病于3月23日上午9时许饭后,患者突然出现左半身不遂、头痛、呕吐等症状,入院后经CT诊断为脑出血。当时患者神志昏迷,面色潮红,口噤不开,呼吸气粗,口臭身热,频繁呕血,舌红、脉弦滑而数。
-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牛黄安宫丸/治疗应用
-
分类号
R255.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李时珍治疗老年病验案浅析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王发渭
郝爱真
-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6期8-9,共2页
-
文摘
明代李时珍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药物学家,而且又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杰出临床医学家。笔者从《本草纲目》中择其老年病验案数则,并附拙按浅析,仅供同道参考。
-
关键词
李时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泄泻/中医药疗法
便秘/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49.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浅谈仲景治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
- 14
-
-
作者
薛建国
李飞
-
机构
南京中医学院
南京中医学院
-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3期8-9,共2页
-
文摘
中风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对于本病的认识,虽在《内经》中早有论述,但有论无方。及至东汉·张仲景才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本症的症因脉治,他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发病主要从“内虚邪中”立论,偏重于“外风”。论中提出了治疗中风的7首方剂。统观这些方剂。
-
关键词
仲景学说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治风剂
中药配伍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增水行舟法引申应用举隅
- 15
-
-
作者
余炯
-
机构
湖北省英山县中医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6期15-15,共1页
-
文摘
1 中风(脑血栓形成) 方××,男,62岁。1992年9月21日初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个月前晨起出现右上下肢瘫痪,言语不清,以脑血栓形成收住院。症见右侧肢体活动失灵,口角左斜,身瘦长,皮肤干燥搔痒;语言不准确,不连贯,食纳差、口干、大便难,小便短少;舌瘦尖红,苔薄黄,脉弦细。血压BP22/14Kpa。辨证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药用黄芪40g,川芎25g。
-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肺疾病
阻塞性/中医药疗法
胸胁痛/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49.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表虚证”辨析
- 16
-
-
作者
张毅
-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6期11-12,共2页
-
文摘
表虚证分为“中风表虚证”以下称“中风证”)和“气亏表虚证”(以下称“表虚证”),二者类似之处颇多,兹辨析如下。二、病因病机辨析二者均有卫气失常,肌表不固,腠理疏松的病理特点。中风证是因外感风邪,使营卫不和所致。风邪袭人,与卫相遭,卫气不固护肌表而浮起迎邪,复因风性开泄,导致肌腠疏松,营阴不内守而外泄,形成《伤寒论·第53条》所云的“卫气不共荣气谐和”的中风证。
-
关键词
中风(中医)
气虚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