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DOD的酶法制备及特性分析
1
作者 李阳 李淑波 +2 位作者 郑士杰 张希 张辉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1,共9页
本研究从各类中链脂肪酸中筛选出最适脂肪酸,与山茶油进行酶促酸解反应制备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进行最适反应条件优化,并分析其氧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从辛酸(C8∶0,Oc)、癸酸(C10∶0,D)、月桂酸(C12∶0,La)中... 本研究从各类中链脂肪酸中筛选出最适脂肪酸,与山茶油进行酶促酸解反应制备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进行最适反应条件优化,并分析其氧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从辛酸(C8∶0,Oc)、癸酸(C10∶0,D)、月桂酸(C12∶0,La)中优选出癸酸作为最适中链脂肪酸,与山茶油进行酶促酸解反应制备了富含1,3-二癸酸-2-油酸甘油三酯的结构脂质(DOD-richedSLs);酶促酸解反应最适条件为反应温度55℃、底物摩尔比1∶12(n山茶油∶n癸酸)、酶质量分数10%,仅需3h反应即可达平衡,制备得到了DOD质量分数达66.09%的结构脂质;酶促酸解反应过程中脂质氧化程度较低,所得DOD-richedSLs的过氧化化值为0.111g/100g;DOD-richedSLs熔融温度范围为-25.89~-5.38℃,结晶温度范围为-47.62~-7.61℃;DOD-richedSLs表现为牛顿流体,黏度为0.025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1 3-二癸酸-2-油酸甘油三酯 结构脂质 山茶油 酶促酸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促酯交换制备ω-3型中长链甘油酯
2
作者 王一路 孙晓静 +3 位作者 费晓伟 张丽霞 高冠勇 孙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共7页
为高效制备ω-3型中长链甘油酯,以α-亚麻酸和椰油为原料进行酶促酯交换。以产物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指标,筛选出3种固定化脂肪酶进行混料试验,确定酶最佳质量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ω-3型中长链甘油酯制备工艺,并对复合酶的... 为高效制备ω-3型中长链甘油酯,以α-亚麻酸和椰油为原料进行酶促酯交换。以产物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指标,筛选出3种固定化脂肪酶进行混料试验,确定酶最佳质量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ω-3型中长链甘油酯制备工艺,并对复合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ipozyme RM C、Lipozyme TL TM和Novozyme 435酯交换效果较好,最佳质量比为0.30∶0.25∶0.45;最优工艺参数为底物质量比5.5∶1、加酶量5.3%(以底物总质量计)、温度50.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α-亚麻酸含量为44.87%±1.41%,制得的复合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 Α-亚麻酸 椰油 中长链甘油酯 固定化脂肪酶 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酸葵花籽油酶促酯交换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工艺研究
3
作者 吴凡 杨博 郭嘉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79,107,共5页
旨在为开发健康油脂提供参考,利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椰子油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MLCT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原料油与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产品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 旨在为开发健康油脂提供参考,利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椰子油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MLCT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原料油与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产品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佳的MLCT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1℃、反应时间6.2 h、酶用量9.3%、底物配比6∶4(椰子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物质的量比),在此条件下产品中MLCT含量为75.98%;产品中主要脂肪酸为油酸(42.711%)和月桂酸(26.226%)。综上,制备的产品中富含MLCT,有较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甘油三酯 高油酸葵花籽油 椰子油 酯交换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链甘油三酯食用油对单纯性肥胖人群体脂的影响
4
作者 何定留 凡亚云 +3 位作者 韦丽琴 吴小云 陈志敏 高红兰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87,共4页
旨在为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食用油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将106名单纯性肥胖人群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MLCT食用油和长链甘油三酯(LCT)食用油(葵花籽油)替换家中日常食用油,每人每日30 g,连续食用60 d,观察两组人群给药前后各肥胖相... 旨在为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食用油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将106名单纯性肥胖人群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MLCT食用油和长链甘油三酯(LCT)食用油(葵花籽油)替换家中日常食用油,每人每日30 g,连续食用60 d,观察两组人群给药前后各肥胖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组人群在基线时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体脂、皮下脂肪厚度、基础代谢、内脏脂肪面积、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60 d后,MLCT组人群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体脂、皮下脂肪厚度、内脏脂肪面积较给药前显著下降(p<0.05);LCT组人群的体脂、部分部位皮下脂肪厚度、舒张压及LDL-C较给药前显著降低(p<0.05);与LCT组比较,MLCT组人群的腰围、臀围、体脂、部分部位皮下脂肪厚度、LDL-C给药前后的差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MLCT食用油可以显著降低单纯性肥胖人群的体脂、腰围、臀围、皮下脂肪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 单纯性肥胖 体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工艺研究
5
作者 王灿 赵慧敏 +3 位作者 张江旭 李晓龙 程倩 王翔宇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1,共5页
采用脂肪酶催化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和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LCT)发生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研究酶制剂种类、反应时间、MCT占比、反应温度、加酶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并对比间歇式和连续式2种工艺的优缺点。... 采用脂肪酶催化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和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LCT)发生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研究酶制剂种类、反应时间、MCT占比、反应温度、加酶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并对比间歇式和连续式2种工艺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固定化脂肪酶TL IM催化效率高,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70 min、MCT占比14%(以混合油质量为基准,下同)、反应温度45℃、加酶添加量8%,合成的MLCT含量可达46.09%,MCT含量为2.04%,LCT含量为51.86%。连续工艺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制备的产品指标优于间歇工艺,适合用于大批量生产。2种工艺制备的样品中MLCT含量与市售样品接近,其甘油三酯组成满足相关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酶催化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α-亚麻酸的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的酶法合成与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福妮 刘琛 +5 位作者 王卫飞 钟赛意 王思远 穆利霞 廖森泰 邹宇晓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旨在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产品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精炼桑蚕蛹油(SPO)与三辛酸甘油酯(TRI)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富含α-亚麻酸(ALA)的MLCT(ALA-MLCT),考察了反应时间对ALA-MLC... 旨在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产品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精炼桑蚕蛹油(SPO)与三辛酸甘油酯(TRI)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富含α-亚麻酸(ALA)的MLCT(ALA-MLCT),考察了反应时间对ALA-MLCT合成的影响,并对合成的ALA-MLCT的甘油三酯组成、质量指标、氧化稳定性、乳液性能和体外消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ipozyme TL IM催化效率高,反应10 h TRI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反应12 h合成的产物ALA-MLCT中含有ALA的MLCT含量可以达到40.41%,且主要为LnCaCa (10.95%)、PLnCa (7.69%)和OLnCa (6.21%),其质量指标符合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标准征求意见稿2022中的一级食用油标准;与SPO和酯交换反应底物物理混合物(SPO与TRI质量比1∶4,SPO+TRI)相比,产物ALA-MLCT氧化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乳液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具有更好的物理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与SPO+TRI相比,ALA-MLCT更快达到消化平衡,但最终二者消化率均可以达到90%以上。综上,合成的ALA-MLCT结构脂有助于提高ALA的生物可及性,有望作为功能性食用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 Α-亚麻酸 酶法合成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料设计优化酶法制备中长链甘三酯复合酶配比 被引量:1
7
作者 金璐 张丽霞 +3 位作者 孙强 孙晓静 魏松丽 黄纪念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27,共5页
以癸酸插入率为指标,采用混料设计对酶法合成中长链甘三酯(MLCT)的3种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和NS40086)配比进行优化,并对MLCT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及复合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酶对MLCT产物癸酸... 以癸酸插入率为指标,采用混料设计对酶法合成中长链甘三酯(MLCT)的3种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和NS40086)配比进行优化,并对MLCT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及复合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酶对MLCT产物癸酸插入率的影响依次为NS40086>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和NS40086的最佳质量比为0.323∶0.122∶0.555,在此条件下MLCT产物的癸酸插入率为46.87%±0.24%,Sn-2位油酸含量为73.13%,Sn-1,3位癸酸含量为62.60%,制得的复合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料设计 中长链甘三酯(MLCT) 复合酶 插入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链脂肪乳丙泊酚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奉光举 涂汉坤 +4 位作者 田亮 吕倩茹 马伦 廖绍宗 姚尚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1-864,共4页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乳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超4h的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血脂代谢对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凭静脉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5~80岁,BMI 19.5...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乳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超4h的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血脂代谢对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凭静脉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5~80岁,BMI 19.5~29.4kg/m^2,ASAⅠ或Ⅱ级,按丙泊酚脂肪乳剂型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长链脂肪乳丙泊酚组(L组)和中长链脂肪乳丙泊酚组(M组),每组20例。丙泊酚血浆浓度2~3μg/ml诱导与维护,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辅助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镇痛,维持BIS值50~60,二氧化碳气腹压力12~15mmHg,术毕前5min停止输注静脉麻醉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意识消失浓度、术中丙泊酚总用量和平均用药量,记录术前1d和术后1d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ALT、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肝功能指标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血脂指标;记录术前(T_0)、气腹后30min时(T_1)、气腹后60min时(T_2)、气腹后240min时(T_3)和术毕30min时(T_4)血浆ET、CGRP浓度。结果两组意识消失浓度、术中丙泊酚总用量和平均用药量、不同时点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_0时比较,T_2时L组,T_1—T_3时M组ET_明显降低(P<0.01或P<0.05);T_1、T_2和T_4时L组,T_3时M组CGRP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M组比较,T_1、T_2和T_4时L组ET,T_2和T_4时L组CGRP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结论在4h腹腔镜高龄直肠癌根治术中,长链与中长链脂肪乳丙泊酚输注对肝功能及血脂代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溶性长链脂肪乳使血浆CGRP浓度增加,水溶性的中长链脂肪乳抑制血浆ET浓度,可能减轻二氧化碳气腹后对血管内皮系统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乳 中长链脂肪乳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日龄北京油鸡腿肌中长链脂肪酸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剑 曹婧 +6 位作者 耿爱莲 王海宏 初芹 晏志勋 张小月 张尧 刘华贵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7,共8页
为研究北京油鸡腿肌中长链脂肪酸变化规律,试验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50、300、450日龄北京油鸡腿肌的中长链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北京油鸡腿肌共鉴定出33种中长链脂肪酸,其组成不随日龄的变化而变化;油... 为研究北京油鸡腿肌中长链脂肪酸变化规律,试验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50、300、450日龄北京油鸡腿肌的中长链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北京油鸡腿肌共鉴定出33种中长链脂肪酸,其组成不随日龄的变化而变化;油酸(C18∶1 n-9c)、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 n-6c)、硬脂酸(C18∶0)、花生四烯酸(C20∶4 n-6)和棕榈油酸(C16∶1)等脂肪酸为北京油鸡腿肌中的主要脂肪酸,其含量占总脂肪酸的95.52%;除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外,饱和脂肪酸(SFAs)、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不饱和脂肪酸(UFAs)、必需脂肪酸(EFAs)和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比例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450日龄绝对含量极显著地高于150和300日龄(P<0.01);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 n-3,DHA)、α-亚麻酸(C18∶3 n-3,ALA)和花生四烯酸(C20∶4 n-6,ARA)、亚油酸(C18∶2 n-6c,LA)分别是北京油鸡腿肌中主要的n-3系列和n-6系列PUFAs,北京油鸡腿肌n-6/n-3 PUFAs比例在21.18~24.39∶1范围内,且450日龄显著高于150和300日龄。研究结果提示日龄对北京油鸡腿肌脂肪酸分类的绝对含量影响程度高于对相对比例的影响,且基于脂肪酸绝对含量,北京油鸡150和450日龄的腿肌在营养及风味上要优于300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代谢组学 中长链脂肪酸 腿肌 北京油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ELSD和GC-FID测定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蔓蔓 滕英来 +2 位作者 汪勇 张宁 李爱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8-82,共5页
采用间接法定量,建立了HPLC-ELSD外标法和GC-FID内标法测定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的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HPLC-ELSD外标法测定辛癸酸甘油酯和大豆油的平均加标回收率... 采用间接法定量,建立了HPLC-ELSD外标法和GC-FID内标法测定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的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HPLC-ELSD外标法测定辛癸酸甘油酯和大豆油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1.0%和99.5%,RSD分别为1.58%和1.62%,得到酯交换产物中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为72.8%±0.80%;GC-FID内标法测定辛癸酸甘油酯和大豆油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4%和99.6%,RSD分别为1.24%和2.03%,得到酯交换产物中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为72.5%±0.84%。说明两种分析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HPLC-ELSD外标法的分析时间为43 min,GC-FID内标法分析时间仅需12.7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ELSD GC-FID 中长链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促合成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艳 辛嘉英 武文龙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7,共7页
通过对玉米淀粉经中长链脂肪酸酶促酯化改性后的理化性质的分析,考察其性质的变化,阐明其潜在应用价值,为其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中长链脂肪酸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淀粉乳的黏度、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且获得了良好的乳化性(67%... 通过对玉米淀粉经中长链脂肪酸酶促酯化改性后的理化性质的分析,考察其性质的变化,阐明其潜在应用价值,为其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中长链脂肪酸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淀粉乳的黏度、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且获得了良好的乳化性(67%-98%),且乳化效果明显好于明胶(40%)和蔗糖酯(50%),但与单甘脂(75%)相似。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和醋酸淀粉酯相比,低取代度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乳化性(92.36%~97.89%)和冻融稳定性(析水率为17%~20%)要优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析水率为47.2%)和醋酸淀粉酯(析水率为68.63%)。因此,酶促合成的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更为安全的乳化剂和冻融稳定剂广泛的应用到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脂肪酶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日龄北京油鸡胸肌中长链脂肪酸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剑 曹婧 +6 位作者 耿爱莲 王海宏 初芹 晏志勋 张小月 张尧 刘华贵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为研究相同饲养条件下的北京油鸡胸肌中长链脂肪酸随日龄的变化规律,试验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在150、300和450日龄对北京油鸡胸肌中长链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北京油鸡胸肌共鉴定到33种中长链脂肪酸,... 为研究相同饲养条件下的北京油鸡胸肌中长链脂肪酸随日龄的变化规律,试验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在150、300和450日龄对北京油鸡胸肌中长链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北京油鸡胸肌共鉴定到33种中长链脂肪酸,其组成不随日龄而变化;北京油鸡胸肌各脂肪酸分类在450日龄的绝对含量极显著高于150和300日龄(P<0.01),但其相对比例在不同日龄间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北京油鸡胸肌n-6/n-3PUFAs及PUFAs/SFAs等指标分别在(17.06~17.99)∶1和77.20%~80.95%范围内,其不受日龄影响,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日龄对北京油鸡胸肌脂肪酸分类的绝对含量影响程度高于其对相对比例的影响,且主要体现在300~450日龄饲养阶段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油鸡 日龄 胸肌 靶向代谢组学 中长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链脂肪乳致血小板减少1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明伟 李伟 孔珲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期126-126,共1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8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余来我院就诊,外院检查提示食管中下段癌,我院门诊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食管病灶位于食管距门齿30~40cm处,食管鳞状细胞癌,入院时仅能进食少许流质,时有恶心呕吐,为污浊样坏死物,胸骨后稍... 1病例介绍患者,男,8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余来我院就诊,外院检查提示食管中下段癌,我院门诊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食管病灶位于食管距门齿30~40cm处,食管鳞状细胞癌,入院时仅能进食少许流质,时有恶心呕吐,为污浊样坏死物,胸骨后稍有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脂肪乳 血小板减少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eudomonas stutzeri 1317合成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组成分析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军 贺文楠 +6 位作者 郭宝华 胡平 张增民 张广 林会兰 陈金春 陈国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4,共4页
Pseudomonasstutzeri1 31 7可以在不同碳源上生长 ,合成不同共聚单体单元组成的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 ( mcl PHAs) .本文在已知的代谢途径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 mcl PHAs组成的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 ,mclPHAs的共聚单体单元组成主要取决... Pseudomonasstutzeri1 31 7可以在不同碳源上生长 ,合成不同共聚单体单元组成的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 ( mcl PHAs) .本文在已知的代谢途径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 mcl PHAs组成的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 ,mclPHAs的共聚单体单元组成主要取决于前体生成途径 ,以及该途径和聚合途径酶对不同碳原子数前体的选择性 .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均验证了该模型 .代谢控制分析的结果表明 ,碳数为 8~ 1 0的前体的聚合效率最高 .通过调制前体生成途径 ,可以有效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 PSEUDOMONAS STUTZERI 数学模型 单体单元组成 代谢控制分析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催化制备含有中链及中长链脂肪酸的甘油二酯及性质表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佳子 李光辉 +2 位作者 张震 汪勇 刘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66,共6页
采用富含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分子蒸馏单甘酯(MAG)和癸酸为原料,以Novozyme 435酶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反应制备富含中链脂肪酸及中长链脂肪酸的甘油二酯(DAG)(含有中链脂肪酸甘油二酯(MCD)和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二酯(MLCD))。通过单因素试验探... 采用富含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分子蒸馏单甘酯(MAG)和癸酸为原料,以Novozyme 435酶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反应制备富含中链脂肪酸及中长链脂肪酸的甘油二酯(DAG)(含有中链脂肪酸甘油二酯(MCD)和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二酯(MLCD))。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底物摩尔比(癸酸与MAG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酶量对产品中DAG含量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仪(G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脉冲核磁共振仪(p-NMR)、X-射线衍射仪(XRD)和偏振光显微镜(PLM)分析手段,研究DAG产品的脂肪酸与甘油酯组成、热力学性质、固体脂肪含量、结晶特性等。最终所选工艺条件为:底物摩尔比1∶1,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5 min,加酶量5%。在所选择的工艺条件下,DAG含量为(37.3±0.1)%,其中MCD含量和MLCD含量分别为(7.28±0.1)%和(30.02±0.1)%,DAG和甘油三酯(TAG)的含量比为9.8∶1;固体脂肪含量表明产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通过晶型和晶体微观形态分析,DAG主要为β晶型。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 中长链甘油二酯 热力学性质 结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复合地佐辛应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晶 李元涛 +2 位作者 黄晓雷 齐晓非 文亚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006-1007,共2页
无痛人工流产是门诊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术程较短,手术结束后患者稍作休息即可出院,因此,对于麻醉药物的选择及应用在镇痛作用强、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应更注重能使患者快速恢复。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麻醉方式为丙泊酚复合芬太... 无痛人工流产是门诊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术程较短,手术结束后患者稍作休息即可出院,因此,对于麻醉药物的选择及应用在镇痛作用强、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应更注重能使患者快速恢复。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麻醉方式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流产 地佐辛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桃油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的酶法制备及纯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邹孝强 高盼 +2 位作者 徐林海 张四红 何东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63,共6页
利用脂肪酶催化中链甘油三酯(MCT)与核桃油发生酯交换反应,利用分子蒸馏脱除产物中的游离脂肪酸(FAA),再用乙醇萃取MCT制备高含量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的结构脂产品。对酶催化酯交换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对乙醇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结构... 利用脂肪酶催化中链甘油三酯(MCT)与核桃油发生酯交换反应,利用分子蒸馏脱除产物中的游离脂肪酸(FAA),再用乙醇萃取MCT制备高含量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的结构脂产品。对酶催化酯交换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对乙醇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结构脂产品的脂肪酸组成及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为以Novozym 435为催化用酶,加酶量10%、MCT与核桃油摩尔比2∶1、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9 h,在此条件下反应并通过分子蒸馏脱除FAA后所得产品的MLCT含量为76.2%,MCT含量为14.3%,长链甘油三酯(LCT)含量为9.5%;最佳乙醇萃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5%、底物(分子蒸馏脱除游离脂肪酸后产物)与乙醇溶液的比例1∶3,在最佳条件下所得产品的MLCT含量为85.4%,MCT含量为3.7%,LCT含量为10.8%,产品得率为80.8%。制备的产品中MLCT含量高,富含亚油酸与亚麻酸,其含量比值为5.8,可作为消化系统缺陷患者补充必需脂肪酸的油脂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中长链甘油三酯 脂肪酶 酯交换 乙醇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毅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300例ASAⅠ~Ⅱ级要求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0例,观察组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静脉麻醉组,对照组为丙泊酚注射液静脉麻醉组,... 目的:探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300例ASAⅠ~Ⅱ级要求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0例,观察组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静脉麻醉组,对照组为丙泊酚注射液静脉麻醉组,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并记录两组受术者的HR、BP、SPO2及注射部位的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镇痛效果、HR、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药物起效时间及术毕清醒时间、SPO2、注射部位的疼痛及术毕下腹部疼痛的VAS值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起效快,苏醒时间短,镇痛效果好,呼吸抑制轻,注射痛不明显,安全快捷,更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流产术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 丙泊酚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2制备中长链聚羟基烷酸酯
19
作者 姜岷 尚龙安 云志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6期25-28,共4页
初步探讨了利用PseudomonasputidaKT2442制备中长链聚羟基烷酸酯(MCL PHAs)的工艺,考察了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在2.5L发酵罐上采用高密度细胞培养制备:以油酸为碳源,细胞干重达120g L,MCL PHAs质量浓度达40g L,产物质... 初步探讨了利用PseudomonasputidaKT2442制备中长链聚羟基烷酸酯(MCL PHAs)的工艺,考察了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在2.5L发酵罐上采用高密度细胞培养制备:以油酸为碳源,细胞干重达120g L,MCL PHAs质量浓度达40g L,产物质量分数为34%,生产速率为0.965g·L-1·h-1;以玉米油水解物为碳源,细胞干重达105g L,MCL PHAs达28g L,产物质量分数为26.5%,生产速率为0.667g·L-1·h-1。以玉米油水解物为碳源所得细胞浓度、产物浓度与以油酸为碳源所得结果比较接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2 制备 中长链聚羟基烷酸酯 油酸 玉米油水解物 补料 分批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酶法酯交换催化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 被引量:6
20
作者 陆继源 王小三 +1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19,共5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脂肪酶Lipozyme 435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中链甘三酯(MCT)和大豆油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甘三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反应产物的甘三酯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 采用响应面法对脂肪酶Lipozyme 435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中链甘三酯(MCT)和大豆油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甘三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反应产物的甘三酯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中长链甘三酯含量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最佳反应条件为大豆油与MCT质量比60∶40,反应时间4.36 h,反应温度89℃,加酶量(以底物质量计)5.5%。在此条件下,中长链甘三酯含量达到84.15%。CyCyL、CyCyLn、LOCy、LPCy、OOCy和LOCa为反应产物的主要甘三酯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结构甘三酯 LIPOZYME 435 酯交换 响应面 甘三酯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