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江艳娥 陈作志 +2 位作者 林昭进 邱永松 方展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90,共6页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按照耳石形态的差异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体。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 length,TSL)、翼区长(wing width,WL)、最大宽(maximum width,MW)与胴长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吻区长(rostrum length,RSL)、背侧区长(dorsolateral length,DLL)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即背侧区长、侧区长、吻区长、翼区长同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48.05%、60.05%、35.44%和67.59%,其中侧区长、翼区长与耳石总长的比值随胴长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形态特征 南海中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域秋冬季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许友伟 江艳娥 +3 位作者 范江涛 孔啸兰 张魁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6,共8页
根据2014年对南海中部海域秋冬季2个航次中层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层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中层渔业生物241种,其中鱼类196种、头足类21种、甲壳类24种,冬季的渔获种类高于秋季,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 根据2014年对南海中部海域秋冬季2个航次中层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层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中层渔业生物241种,其中鱼类196种、头足类21种、甲壳类24种,冬季的渔获种类高于秋季,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略低于秋季。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结果表明,秋季IRI≥100的优势种群有25种,其中IRI≥500的优势种有5种,包括蝰鱼(Chauliodus sloani)、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条带眶灯鱼(Diaphus brachycephalus)、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条带多光鱼(Diplophos taenia);冬季IRI≥100的优势种群有26种,其中IRI≥500的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典型刺虾(Oplphorus typus)、蝰鱼和太平洋帆乌贼(Histioteuthis pacifica)。秋冬季的IRI组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个体数计算的中层渔业生物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冬季高于秋季,但优势度指数是冬季低于秋季。以生物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标中,冬季中层渔业生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而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低于秋季。利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方法分析南海中部海域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的状况,结果显示,秋季中层渔业生物群落处于较大干扰状况,冬季群落处于中等干扰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 南海中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域低氧区的发生记录 被引量:11
3
作者 江涛 徐勇 +7 位作者 刘传霞 张艳 丁东生 孙雪梅 陈聚法 陈碧鹃 赵俊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2014年8月对渤海中部海域的水文(温度、盐度)、化学(溶解氧DO、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要素(叶绿素a Chl-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水体低氧(DO<3.0 mg/L)的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低氧区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显... 2014年8月对渤海中部海域的水文(温度、盐度)、化学(溶解氧DO、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要素(叶绿素a Chl-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水体低氧(DO<3.0 mg/L)的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低氧区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底层水体DO浓度最小值为2.30 mg/L,低氧面积达1200 km^2,呈西北–东南走向。调查海域的西部和西南海域呈现出明显的温度层化,尤其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表层与底层水体温度差(δT)>5℃的区域,δT最高值达到7.3℃。水体密度层化与温度层化特征相似,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底表层密度差(δρ)>2 g/L的等值线闭合圈。温度层化是低氧产生的主要物理因素。表层水体C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部,覆盖大部分的低氧海域。表层水体中的Chl-a(>4μg/L)和PO_4~3-P(>6μg/L)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南部,部分与低氧区重合。本研究可为探索渤海海域富营养化演变过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海域 溶解氧 低氧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潘爱军 万小芳 +2 位作者 许金电 郭小钢 吴日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43,共9页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部海域 障碍层 层结 降水 Ekman平流 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聚法 赵俊 +6 位作者 过锋 曲克明 崔正国 孙雪梅 朱建新 丁东生 刘传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35,共8页
渤海封闭性强,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较弱,其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和脆弱。2011年位于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和掌握该起溢油污染事故发生后渔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分别于2... 渤海封闭性强,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较弱,其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和脆弱。2011年位于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和掌握该起溢油污染事故发生后渔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分别于2012-2014年在渤海中部海域进行了9个航次的生态环境跟踪调查。利用其中部分调查资料,作者对渤海中部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1)2012-2014年春季和夏季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秋、冬季部分海域已受到活性磷酸盐的污染。(2)不同季节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趋势各异,垂直分布也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和夏季活性磷酸盐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递减的趋势,秋季和冬季接近呈垂直分布均匀状态。(3)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明显高于夏季。2014年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低于2013年,呈逐年降低趋势。(4)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营养盐的外源补充、内源再生和生物消耗是影响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磷酸盐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渤海中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冬季浙江中部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集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亚林 黄秀清 +3 位作者 蒋晓山 王航俊 邹清 齐安翔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3,共8页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121°42′E^126°18′E,28°43′N^30°02′N的浙江中部海域,对97个站位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细胞丰度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53属163种(含19未定种),其中以硅藻为主...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121°42′E^126°18′E,28°43′N^30°02′N的浙江中部海域,对97个站位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细胞丰度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53属163种(含19未定种),其中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浙江中部海域冬季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4种生态类型:半咸水类群、沿岸广温型、近海广温广盐型、外海高温高盐型,其中最主要生态类型为近海广温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华齿状藻(Odentella sinens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太阳双尾藻(Ditylum sol)、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0.3×104个/m3~67.1×104个/m3,平均值为8.8×104个/m3,呈现近岸>近海>外海的分布特点,高值区位于三门湾至渔山列岛之间的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36;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与盐度呈负相关,与磷酸盐、硝酸盐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中部海域 冬季 浮游植物 群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域地震速度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强 梁广 +1 位作者 金华峰 王嘹亮 《海洋地质动态》 2006年第3期1-6,共6页
从南海中部海域多次地球物理调查获得的速度资料中,挑选3 000多个速度谱点,经过解释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该区200多条剖面上各点的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等多种速度资料,并计算出该区的时深转换和砂岩百分含量。综合各剖面上的速度... 从南海中部海域多次地球物理调查获得的速度资料中,挑选3 000多个速度谱点,经过解释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该区200多条剖面上各点的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等多种速度资料,并计算出该区的时深转换和砂岩百分含量。综合各剖面上的速度变化和Ps值(砂岩百分含量)特征,编制了晚始新世以来地层速度和Ps值平面图,分析各时代层速度和Ps值的纵向和横向变化规律。得出南海中部海域物源早期来自西北方向,中期西南方向,最后远离物源的变化过程,海水进侵方向为东南方向。进而说明该区经历了初期冲积平原、中期滨海—浅海和晚期浅海—半深海的充填演化过程。为研究该区的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转换 地震速度 Ps值 沉积特征 南海中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深埋藏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8
作者 吕正祥 宋修章 +3 位作者 张健 卿元华 齐玉民 金晓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7,共8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综合分析,确定了高孔白云岩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孔白云岩储层主要是生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原生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为压实作用弱,发育衬垫白云石。进一步利用同位素地质温度、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确定了自生矿物的形成时期,再以显微荧光观察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烃类检测技术,获得了烃类充注的期次。结论认为,沙河街组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具有3大主控因素:(1)高能沉积环境是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渗流带—潜流带形成的早期衬垫白云石有效降低了机械压实对孔隙的破坏强度;(3)早期烃类充注有利于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古近纪 深埋藏 白云岩 高孔隙度储集层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部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保全 王志萍 +1 位作者 汤国民 于喜通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8期36-42,共7页
以海域最新钻探成果为基础,基于岩心、薄片及物性分析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中部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并探讨了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气孔、溶蚀孔以及裂缝,其中溶蚀孔与构造裂缝是... 以海域最新钻探成果为基础,基于岩心、薄片及物性分析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中部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并探讨了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气孔、溶蚀孔以及裂缝,其中溶蚀孔与构造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优势岩相、断裂活动以及风化作用共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其中近火山口爆发相带储集物性最好,大型断裂持续活动形成的裂缝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而长期的风化淋滤使储层得到进一步改善。优选断裂带附近火山口相带进行钻探可有效减低火山岩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中部 中生界火山岩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中部风、浪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齐义泉 施平 王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6,共6页
本文以两年的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为主,分析了1996声学实验区的风、浪基本统计特征及季节分布特征,并对实验期间的浮标实测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卫星高度计资料基本反映了该海域的风、浪时空变化趋势,现场的浮标实验数据进一... 本文以两年的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为主,分析了1996声学实验区的风、浪基本统计特征及季节分布特征,并对实验期间的浮标实测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卫星高度计资料基本反映了该海域的风、浪时空变化趋势,现场的浮标实验数据进一步揭示了该海域8月份的波浪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中部海域 卫星高度计 风速 波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邓辉 阎贫 刘海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9-94,共6页
南沙海域水深为 2 0 0~ 2 5 0 0m ,其中大于 5 0 0m的水域约 5 0万km2 ,该区大部分区域发育沉积盆地 ,构造类型多样 ,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温度及压力条件。根据地质及地球物理调查资料 ,分析了南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地... 南沙海域水深为 2 0 0~ 2 5 0 0m ,其中大于 5 0 0m的水域约 5 0万km2 ,该区大部分区域发育沉积盆地 ,构造类型多样 ,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温度及压力条件。根据地质及地球物理调查资料 ,分析了南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地质条件及地球物理标志特征 ,认为南沙海域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物理调查 南沙海槽 南沙中部海域 沉积盆地 地震 特征 矿藏 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中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潜山的形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周琦杰 刘永江 +5 位作者 王德英 关庆彬 王光增 王宇 李遵亭 李三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7-160,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东部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叠加。目前对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期次划分及各期次构造运动的应力状态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潜山是盆地沉积...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东部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叠加。目前对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期次划分及各期次构造运动的应力状态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潜山是盆地沉积之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被新地层覆盖而成,潜山内幕所保留的先存断裂及潜山与上覆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研究盆地构造运动提供了依据。本文以渤中19-6潜山构造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相干剖面及钻井资料进行系统构造解析,建立渤中19-6潜山构造演化新模型,并探讨了华北克拉通东缘的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19-6潜山构造西部以一系列S-N向雁列式正断层为界,断层东侧为隆起的渤中19-6潜山构造,西侧为低洼的沙南凹陷。古潜山最早形成于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形成如今以S-N向正断层为界的东隆西降的潜山构造格局;(2)渤中19-6潜山构造西部边界S-N向断裂以及上覆地层中存在的E-W向断裂为两侧大型走滑带间雁列式断裂构造,是该潜山构造储层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3)该潜山受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剪刀式闭合碰撞和古太平洋板块NNW向俯冲的多重影响,中生代以来,共经历了印支早期挤压隆起、印支晚期伸展改造、燕山早期左行压扭改造、燕山中期左行伸展改造、燕山晚期左行压扭改造、喜山期右行伸展埋藏6个阶段的发育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潜山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沙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