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英士》前言
1
作者 章开沅 《浙江学刊》 1987年第1期155-156,共2页
今年是陈英士先生殉难七十周年,五月下旬,浙江和全国各地史学界同仁在湖州举行陈英士学术讨论会。我由于事忙未能到会,深以为憾,因此为会后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英士》一书撰写前言,略表对于这位革命志士的敬意。陈英士遇难... 今年是陈英士先生殉难七十周年,五月下旬,浙江和全国各地史学界同仁在湖州举行陈英士学术讨论会。我由于事忙未能到会,深以为憾,因此为会后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英士》一书撰写前言,略表对于这位革命志士的敬意。陈英士遇难时年仅三十八岁,他的一生是比较短促的。十四岁入石门镇善长典当学徒,历经十年以上的辛苦劳作,才从学徒排行的第十二名升迁到第三名,也就是说直到二十五岁还只是一名徒工。二十六岁离开乡镇跑到上海,也无非是在同康泰丝栈当一名助理会计,依然是默默无闻。可是他一生的最后十年却进发出耀眼的光华,以二十九岁为新的起点,东渡留学,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创建民国,讨袁护国,直至最后英勇殉难,实践了“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的光辉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陈英士 学徒 辛亥革命 誓言 丈夫 编辑出版 中部同盟会 孙中山 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武昌起义的领导问题 被引量:6
2
作者 竺柏松 《江汉论坛》 1981年第5期13-19,共7页
武昌起义是由哪一个政治组织领导的?如果笼统地说是由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这是没有分歧的。但具体地说来,那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了。这个问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为蒋介石等所忌讳,是一个不容研究、讨论的禁区。蒋介石... 武昌起义是由哪一个政治组织领导的?如果笼统地说是由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这是没有分歧的。但具体地说来,那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了。这个问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为蒋介石等所忌讳,是一个不容研究、讨论的禁区。蒋介石本人反对“武昌首义”的提法。御用的国民党党史著作都认为武昌起义是同盟会发动和领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 领导权 领导人 中部同盟会 文学社 共进会 黎元洪 军队 领导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英士学术讨论会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薛鹏志 《探索(浙江)》 1986年第6期61-62,共2页
陈英士(1878—1916),又名其美,浙江湖州人。从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从辛亥革命到护国运动,他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1916年5月18日,他被袁世凯的爪牙暗杀于上海,仅仅度过四十个春秋,经历十年政治生涯。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是褒贬纷纭... 陈英士(1878—1916),又名其美,浙江湖州人。从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从辛亥革命到护国运动,他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1916年5月18日,他被袁世凯的爪牙暗杀于上海,仅仅度过四十个春秋,经历十年政治生涯。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是褒贬纷纭,毁誉悬殊。为了探究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为了纪念陈英士殉难七十周年,今年五月由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杭州大学历史系、湖州市政府等五个单位联合发起 邀请上海、浙江等十个省市的六十余名代表,在湖州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陈英士学术讨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英士 学术讨论会 都督 光复会 中华革命党 上海光复 中部同盟会 孙中山 青帮 游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其美
4
作者 姚辉 《浙江学刊》 1986年第Z1期254-260,共7页
陈其美是辛亥革命时期显赫一时影响巨大的风云人物,又是一位颇有争议迄无定评的历史人物。本文拟以陈其美从事辛亥革命的历史实践,在谋求祖国民主事业中的作为,提出一些看法,就正于专家同仁。陈其美(1878—1916),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 陈其美是辛亥革命时期显赫一时影响巨大的风云人物,又是一位颇有争议迄无定评的历史人物。本文拟以陈其美从事辛亥革命的历史实践,在谋求祖国民主事业中的作为,提出一些看法,就正于专家同仁。陈其美(1878—1916),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清光绪三年丁丑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878年1月17日)生于湖州城内五昌里。父陈延佑,字眷仓,是个秀才,屡试不第,弃儒从商,在钱庄做些文字笔墨事务,家境小康。陈延佑生有三子:长子其业,字勤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其美 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活动 南京 起义 中部同盟会 孙中山 祖国 武昌 当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玉章是《四川光复始末记》的作者
5
作者 杨士元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00-102,共3页
中国同盟会四川特派员吴玉章(永珊),于辛亥保路风潮中由日本衔命回川。他沿途联络同志,发动群众,与四川党人一道,成功地将保路运动转变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他作为新成立的蜀军政府代表赶赴南京参... 中国同盟会四川特派员吴玉章(永珊),于辛亥保路风潮中由日本衔命回川。他沿途联络同志,发动群众,与四川党人一道,成功地将保路运动转变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他作为新成立的蜀军政府代表赶赴南京参加工作,同时向同盟会本部复命。《四川光复始末记》即系他至南京后关于四川辛亥革命情况的报告,于1912年1月28日、29日,2月4日、5日分四次连载于上海《民生报》,刊发时没有署名。四川辛亥革命曾掀起了重重怒涛大波,头绪纷繁,起伏多端。在辛亥七·一五前,是以成都为中心舞台的保路风潮,蒲殿俊等立宪党人是活跃于前台的风云人物;成都血案后,一转而为血火交激的反清武装斗争,并形成了以荣县为根据地的成都东南战场。吴玉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荣县 重庆 吴玉章 四川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部同盟会 形成 发动群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英士与镇江光复
6
作者 莫永明 《学海》 1993年第2期65-67,共3页
镇江地势险要,在历史上曾号称“七省咽喉”,为长江与运河交会之点,沪宁铁路贯穿其间,又有焦山挺立江心,与南岸象山均筑有炮台,互为犄角,为江防扼要之区。东南有事,为兵家所必争。坐镇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负责人陈英士,对这一军事重镇... 镇江地势险要,在历史上曾号称“七省咽喉”,为长江与运河交会之点,沪宁铁路贯穿其间,又有焦山挺立江心,与南岸象山均筑有炮台,互为犄角,为江防扼要之区。东南有事,为兵家所必争。坐镇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负责人陈英士,对这一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他指出:“镇江为长江第三门户,金、焦、图、象,屹然峙立,实天然之形胜,通商之要津”,并说攻克江宁,“镇江适当其冲”。因此陈英士把光复镇江作为他谋图长江下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陈英士 武昌起义 镇江光复 江南制造局 中部同盟会 林述庆 战略地位 领导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上海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7
作者 赵宗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18-22,共5页
今年是上海建城70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80周年。在这个“双庆”的日子里,我们追思上海在辛亥革命时期曾起过不寻常的作用及其所占有的地位,可以重见这颗东方璀灿的明珠在中国近代史上放射出的异彩,从而激励人们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创... 今年是上海建城70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80周年。在这个“双庆”的日子里,我们追思上海在辛亥革命时期曾起过不寻常的作用及其所占有的地位,可以重见这颗东方璀灿的明珠在中国近代史上放射出的异彩,从而激励人们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位 陈其美 中部同盟会 革命党人 清政府 辛亥革命时期 上海 革命力量 光复会 中国近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辛亥革命领导群体的集体作用
8
作者 萧致治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1年第5期3-10,共8页
【正】 1911年,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首先从武昌爆发,很快席卷全国。其来势之猛,发展之速,实为有史以来所罕见。这场伟大革命之能在短时期内形成如此巨大声势,原因固然很多,而数以千计的新型知识分子结成领导群体,同心协力,宣传群众,发动... 【正】 1911年,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首先从武昌爆发,很快席卷全国。其来势之猛,发展之速,实为有史以来所罕见。这场伟大革命之能在短时期内形成如此巨大声势,原因固然很多,而数以千计的新型知识分子结成领导群体,同心协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无疑起了关键作用。在已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研究辛亥革命人物的文章不少,但把领导这场革命的领导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其集体作用则罕见。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以补前此研究之不足。所谓领导群体,本可称为领导集团。其所以不称集团,主要是考虑到这个领导群体尽管绝大部分加入了同盟会,但也有一些人如章士钊、吴禄贞、徐锡麟等未曾加入;有些则加入后又分化出去了,却仍坚持反清革命;还有一些人如蔡锷、张凤翙等究竟加入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群体 留学生 起义 关键作用 革命者 辛亥革命时期 孙中山 中部同盟会 武昌 东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文学社的性质
9
作者 孙玉华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94-101,共8页
武昌起义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开端,文学社是直接领导武昌起义的主要革命组织。为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武昌起义,就必须对文学社这个革命组织进行探讨。本文拟就文学社的组织源流,组织成分,以及它的政治纲领等作些初步考察。 (一) 文学社的... 武昌起义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开端,文学社是直接领导武昌起义的主要革命组织。为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武昌起义,就必须对文学社这个革命组织进行探讨。本文拟就文学社的组织源流,组织成分,以及它的政治纲领等作些初步考察。 (一) 文学社的源流。文学社是由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群治学社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演变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湖北革命团体,自科学补习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社 中部同盟会 革命团体 资产阶级政党 政治纲领 科学补习所 革命活动 湖北革命党人 武昌起义 孙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