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传江 冯碧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46,共5页
与"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不同,"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没有将未来两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明确,也没有阐释出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有必要剖析中部与西部地区在全国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与"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不同,"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没有将未来两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明确,也没有阐释出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有必要剖析中部与西部地区在全国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揭示出其由于基础条件的差异引起的不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地区发展战略,并通过比较两大战略引出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中部发展战略 比较研究 地区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中部地区成为新经济增长区──面向21世纪的中部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武 朱建中 《理论月刊》 CSSCI 1998年第2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中部五省 面向21世纪 中部发展 研讨会综述 城市经济圈 新经济 增长区 长江中游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 被引量:2
3
作者 潘爱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7-131,共5页
针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已成为中部发展的阻力这一现实,分析了中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原因,并依照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三大经济职能,提出了中部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中部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中部发展 政府职能 区域经济 转变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促进中部地区成为新经济增长区──面向21世纪的中部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4
作者 张武 朱建中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3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中部五省 党的十五大精神 面向21世纪 长江中游 中部发展 研讨会综述 城市经济圈 新经济 增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区协调发展政策思路与中部发展的政策安排
5
作者 陈文科 《学习与实践》 2004年第12期17-23,共7页
为了扭转“东部高速、西部提速、中部徘徊”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应转变以往实际上存在的“抓两头、带中间”或“东西互动,带动中部”的开发开放发展战略,实行东部领头,东、中西部协调共进的“三轮驱动”开发开放战略。也就是真正贯彻“... 为了扭转“东部高速、西部提速、中部徘徊”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应转变以往实际上存在的“抓两头、带中间”或“东西互动,带动中部”的开发开放发展战略,实行东部领头,东、中西部协调共进的“三轮驱动”开发开放战略。也就是真正贯彻“东中西互动”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发展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宏观政策 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与东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实证分析与加快中部发展的金融对策 被引量:2
6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4,共3页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部经济金融发展与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某些方面,甚至与西部也存在差距。本文通过对中部与东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指标的对比实证分析,提出若干促进中部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部发展 实证分析 金融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发展战略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评《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中部发展战略研究》
7
作者 吕超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J0014-J0014,共1页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富占有率、受教育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地理差异、人文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口素质及科技水平等各方面都对区域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富占有率、受教育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地理差异、人文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口素质及科技水平等各方面都对区域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宏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历史遗留问题等,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一些地区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的交通体系和较早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历史背景等有利因素下,令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地理环境复杂的西部地区。微观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分布、资金、人才投入及政策体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中部发展 差异评价 历史遗留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地区产业发展 人均财政收入 居民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发展的体制构造与政策需求——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之三
8
作者 陈洪博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12期24-27,共4页
一、中部发展的体制构造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要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进行,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就地方而言,也并不一定就毫无可为。在现行体制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围绕着中部地区经济... 一、中部发展的体制构造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要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进行,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就地方而言,也并不一定就毫无可为。在现行体制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围绕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然有许多文章可做。这里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1.建立区域市场,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行体制 中部地区 对外开放 中心城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 行政区划 发展战略研究 中部发展 管理机构 区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思想 联合协作 共同促进中部五省协调发展——“面向21世纪中部发展战略研讨会”侧记
9
作者 刘伟林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18,共3页
解放思想联合协作共同促进中部五省协调发展——“面向21世纪中部发展战略研讨会”侧记区域经济●本刊记者刘伟林1997年11月19—25日,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 解放思想联合协作共同促进中部五省协调发展——“面向21世纪中部发展战略研讨会”侧记区域经济●本刊记者刘伟林1997年11月19—25日,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面向21世纪中部发展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五省 中部地区 区域协调发展 解放思想 中部发展 战略研讨 面向21世纪 联合协作 经济发展思路 协调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中部经济发展轴:区位优势及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恕 王术森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构想,需要分期分段来实践。中亚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亚洲中部经济发展轴"的概念,这条轴线连接了亚洲中部最重要的六个核心城市...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构想,需要分期分段来实践。中亚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亚洲中部经济发展轴"的概念,这条轴线连接了亚洲中部最重要的六个核心城市——阿什哈巴德、杜尚别、塔什干、比什凯克、阿拉木图和乌鲁木齐,轴线附近的区域具备较好的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同时,发展轴的建设也存在大中城市数量少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城市"人口线密度"的概念,以便与其他地区作比较。本文认为,亚洲中部经济发展轴可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亚洲中部的核心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亚洲中部的雏形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部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 人口线密度 中国 中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邵昶 黎苑楚 李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0-33,共4页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及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要求,结合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部六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十一五"期...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及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要求,结合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部六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任务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发展 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 “十一五”科技规划 中部崛起战略 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真思考过去 科学谋划未来——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述评
12
作者 周刚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10期43-44,共2页
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非常关键的十年。对于中部地区的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6省来说,今后十年要实现本地区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 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非常关键的十年。对于中部地区的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6省来说,今后十年要实现本地区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的精神,针对中部地区的客观实际,认真地思考过去,科学地谋划未来,进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振兴。为此,中部6省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于今年8月在太原召开了首次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山西省副省长吴俊洲、乌杰等出席了会议,马洪、吴俊洲、乌杰和李伯溪同志分别在会上讲了话。在三天的会期内,与会代表充分交流了前一阶段中部地区6省各自的研究成果,广泛讨论了如何深入研究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的共性问题,还就我国当前的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地区发展战略 协调发展 中国中部 发展战略研究 研讨会 山西省 共性问题 中部发展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品牌现状与品牌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细寿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82-83,共2页
中部地区如何走出“经济凹地”,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中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由于现阶段中部地区相对其他较发达的地区,品牌、名牌欠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不强,已经严重影响中部的经济发展。由于现行的品牌的研究方法的复杂性,... 中部地区如何走出“经济凹地”,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中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由于现阶段中部地区相对其他较发达的地区,品牌、名牌欠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不强,已经严重影响中部的经济发展。由于现行的品牌的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加上数据收集较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品牌 价值分析 企业竞争力 现状 经济发展 中部发展 竞争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方向与路径 被引量:8
14
作者 金凤君 马丽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23,共10页
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从以经济增长为主导逐步演化跃升为以绿色理念为导向的"绿色崛起",是对地区发展环境、发展阶段与发展需求的科学响应。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应坚持安全、承载和动态三大... 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从以经济增长为主导逐步演化跃升为以绿色理念为导向的"绿色崛起",是对地区发展环境、发展阶段与发展需求的科学响应。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应坚持安全、承载和动态三大基本点,坚持系统、创新、和谐三大观念,坚持能力、效率、质量提升三大导向,积极探索绿色崛起新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新格局,加强治理与管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区域协调、绩效考核、产业准入、产业置换等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发展 绿色崛起 发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与战略对策专家研讨会”在武昌召开
15
作者 本刊记者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F0004-F0004,共1页
为了研究和探讨湖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和战略对策,为湖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献计献策。2010年4月29日,湖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在武昌联合召开了,“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 为了研究和探讨湖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和战略对策,为湖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献计献策。2010年4月29日,湖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在武昌联合召开了,“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与战略对策专家研讨会”。来自湖北省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专家研讨会 路径 武昌 2010年 湖北省 中部发展 武汉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中部怎么干?
16
作者 叶金生 李有恒 +1 位作者 张启亮 晓华 《学习与实践》 2000年第7期4-8,共5页
公元2000年6月9日至1O日,武汉经济协作区新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四川、安徽等地的领导、专家和武汉经协区成员单位——湘、鄂、赣、豫4省27地市的代表聚会江城,就新世纪的区域协作和联手参与西部大开... 公元2000年6月9日至1O日,武汉经济协作区新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四川、安徽等地的领导、专家和武汉经协区成员单位——湘、鄂、赣、豫4省27地市的代表聚会江城,就新世纪的区域协作和联手参与西部大开发等问题展开研讨。会议最后一致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汉经济协作区联合协作的若干建议》。会议的圆满成功,昭示着:这是中部联手大举西进的一次出征的盛会;这是中部奋力崛起奏响华章的一首激昂的序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开发 中部发展 区域经济协作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的几个关系
17
作者 陈文科 《理论月刊》 2000年第5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西部开发 中部发展 沿江开发 水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18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于2005年底创办,2007年5月经湖北省编办批准正式成立,是一个开展经济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的科研所。本所的成立,是我院按照中央3号文件的要求,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加...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于2005年底创办,2007年5月经湖北省编办批准正式成立,是一个开展经济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的科研所。本所的成立,是我院按照中央3号文件的要求,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加大学科方向调整,优化学术研究机构设置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 经济社会发展 中部发展 经济理论 学科方向 机构设置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nitoring of reclamation-induced ground subsidence in Macao (China) using PSInSAR technique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波 汪汉胜 江利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039-1046,共8页
The long-term reclamation-induced ground subsidence in Macao, a coastal city of southern China was investigated.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PSI)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retrieve the deformation rate in Maca... The long-term reclamation-induced ground subsidence in Macao, a coastal city of southern China was investigated.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PSI)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retrieve the deformation rate in Macao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pril 2003 to August 2010 with a total of 41 scenes of descending ASAR data sets. The PSI-retrieved results show a relatively stable pattern in Macao Peninsula, Taipa Island and Coloane Island, with an average subsidence velocity of -3 mm/a. In contrast, relatively large subsidence rates are highlighted in Cotai area, a new reclamation land in 1990s, in which an average subsidence velocity is about -10 mm/a. A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SI results and the leveling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his PSI technique is an effective tool to monitor the reclamation-induced ground subsidence with a high accuracy and adequate spatial details. Accordingly, the valuable ground subsidence results generated by PSI can be used not only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remedial activities of potential settlement of building, but also for help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PSI) MACAO reclamation land ground subsid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