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本土建筑师孙志厦“中西融通”设计风格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过伟敏 罗晶 《创意与设计》 2020年第1期30-35,共6页
孙志厦是中国近代时期重要的本土建筑师,其设计的"江苏省咨议局大楼"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本土建筑师建造的西式市政建筑,同时还留下了濠南别业、通崇海泰总商会大厦等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作品。孙志厦一生中设计建造了2... 孙志厦是中国近代时期重要的本土建筑师,其设计的"江苏省咨议局大楼"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本土建筑师建造的西式市政建筑,同时还留下了濠南别业、通崇海泰总商会大厦等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作品。孙志厦一生中设计建造了20多座大型建筑,功能类型涉及文化、市政、金融、慈善、教育和居住等多种。在其建筑生涯的中后期,孙志厦逐渐转向了中西融通的建筑设计风格。本文以孙志厦在其创作生涯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设计案例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其"中西融通"的创作风格和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设计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本土建筑师 孙志厦 中西融通 设计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西融通的文本选择与对外译介
2
作者 卞建华 石灿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30-36,共7页
促进中外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助力中外文化的和谐共生,是翻译在新时代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中国文化由输入向输出转型的当下,在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且要融进去的当代,... 促进中外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助力中外文化的和谐共生,是翻译在新时代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中国文化由输入向输出转型的当下,在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且要融进去的当代,堪称文化译出典范的林语堂及其中国文化对外译介思想和实践,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面对全球化过程中的"逆全球化"声音,林语堂的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实践启示我们要瞄准西方受众及其特定文化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清晰筹划,制定合理的措施,采取合适的策略,助力中国文化走进西方受众的心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融通 文本选择 对外译介 中外话语体系 有效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声乐艺术的融通与回归——兼论西洋美声唱法如何演绎中国作品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媛媛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0年第5期16-27,共12页
以美声唱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西方声乐艺术传入中国百年来,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土""洋"之争曾长期困扰着我国声乐界,二者之间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 以美声唱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西方声乐艺术传入中国百年来,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土""洋"之争曾长期困扰着我国声乐界,二者之间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声乐艺术的快速进步,目前中西声乐艺术已经超越了"土""洋"之争,回归到声乐艺术规律的正轨上来,"土""洋"之间相互认可、互相借鉴却又更加注重回归自身特色、各美其美。从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方向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看,融会贯通、中西合璧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从业者广泛共识。从教学实践和艺术呈现反馈看,更加注重运用西洋美声唱法演绎好更多优秀中国作品,有效提高中国声乐艺术在当今国际声乐舞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仍是亟待夯实的基础工程,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大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声唱法 声乐艺术 中西融通 中国作品 音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搭建中西译论融通的桥梁——评“译者行为批评”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宏 沈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5-45,共11页
本文认为,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跳出了前期“顾此失彼”的“文本批评视域”和“文化批评视域”的藩篱,从“译者批评视域”出发,回归到对译者和文本的首要关注。这一理论既采纳了中国传统译论之长,也吸收了西方现代翻译理... 本文认为,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跳出了前期“顾此失彼”的“文本批评视域”和“文化批评视域”的藩篱,从“译者批评视域”出发,回归到对译者和文本的首要关注。这一理论既采纳了中国传统译论之长,也吸收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思想的多元成果,着重在译者“意志”和行为结果(译文)之间建立联系,以描写研究的方法动态地评价译者行为的合理度,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翻译批评中存在的诸多具体问题。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这一理论在经过不断的理论反思、深化和实践检验之后必将愈发成熟和完善,搭建起中西译论融通的桥梁,为当代中国译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译论融通 译者行为批评 翻译批评 翻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通中西论”——兼论唐才常改革思想
5
作者 许屹山 彭大成 《船山学刊》 2020年第5期95-104,共10页
唐才常不仅是晚清领导自立军起义的实干家,同时也是维新运动期间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宣传教育家和改革思想家。他提出的"融通中西""新吾中国"的改革主张包括:通商以富国、通学以新民、通使以建交、通法以维权、通政... 唐才常不仅是晚清领导自立军起义的实干家,同时也是维新运动期间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宣传教育家和改革思想家。他提出的"融通中西""新吾中国"的改革主张包括:通商以富国、通学以新民、通使以建交、通法以维权、通政以改制等内容,这些都是晚清所面临的紧迫课题,也是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才常 融通中西 改革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报道的叙事语言风格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6
作者 林莺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2-104,共3页
新闻报道叙事形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受众的理解和判断,而就表达层次来说,不同的叙事模式的表达是与这种语言及所处的文化、社会信息因素息息相关的。文化的不同会带来语言结构的不同,而语言结构又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所处环境的人的思维形式... 新闻报道叙事形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受众的理解和判断,而就表达层次来说,不同的叙事模式的表达是与这种语言及所处的文化、社会信息因素息息相关的。文化的不同会带来语言结构的不同,而语言结构又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所处环境的人的思维形式。把握好中英文叙事语言模式的不同,将会对叙事技巧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是做好中西融通的前提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新闻报道 语言风格 叙事模式 叙事技巧 中西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金刚 刘文良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51,共4页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研究方法,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建设与尝试的状态,尚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研究盲区和不足,亟需实现新的突破。生态批评的范畴、方法以及生态批评主体素养等理论盲区亟待开垦;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还亟待明辨;生态话...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研究方法,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建设与尝试的状态,尚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研究盲区和不足,亟需实现新的突破。生态批评的范畴、方法以及生态批评主体素养等理论盲区亟待开垦;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还亟待明辨;生态话语资源的本土发掘及中西融通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理论研究 理论盲区 理论立足点 本土发掘 中西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门侨乡近代私家园林立园的艺术形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超 《艺术科技》 2017年第2期321-322,366,376,共3页
立园是江门侨乡的近代私家园林的代表,它出现在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融合的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大量考察、研究分析及实地的勘察、体验,挖掘立园艺术特色的成因,发现其如何实现中西融通的艺术效果,具体从它的平面布局、落差设计、空间... 立园是江门侨乡的近代私家园林的代表,它出现在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融合的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大量考察、研究分析及实地的勘察、体验,挖掘立园艺术特色的成因,发现其如何实现中西融通的艺术效果,具体从它的平面布局、落差设计、空间节奏三个方面分析立园的艺术形态特征,梳理出其借鉴中西方传统园林的方法,找寻特有的艺术形态构成特征,为当代的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门侨乡 立园 近代园林 中西融通 艺术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背景与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构
9
作者 吴衍发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1年第6期118-123,共6页
"五四"前后,一批具有留学背景的中国学者,如宗白华、马采、滕固、邓以蛰等人,在研究中国艺术时能够援西入中,中西融通,以西方科学精神来审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关于艺术学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学科构架、研究... "五四"前后,一批具有留学背景的中国学者,如宗白华、马采、滕固、邓以蛰等人,在研究中国艺术时能够援西入中,中西融通,以西方科学精神来审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关于艺术学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学科构架、研究方法和艺术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实践和探讨,为中国艺术学的学科建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留学背景与中国艺术学学科建构的探讨,对构建中国现代艺术学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背景 艺术学 学科建构 中西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现当代中国绘画风格之变
10
作者 陈铁梅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72-76,共5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绘画的格局是明清大写意与元代小写意、唐宋严谨画三足鼎立,然后是文人画大写意,直到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这四家,中西合璧与传统派二者并存。文人画在社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逐渐失去发展空间,中国画...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绘画的格局是明清大写意与元代小写意、唐宋严谨画三足鼎立,然后是文人画大写意,直到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这四家,中西合璧与传统派二者并存。文人画在社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逐渐失去发展空间,中国画融通西方现代艺术广为人接受,林风眠、吴冠中等一辈艺术家身体力行,探索中西融通,探索中国绘画在时代中的历史转变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 风格 变革 中西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正声明
11
作者 《创意与设计》编辑部 《创意与设计》 2020年第3期24-24,共1页
《创意与设计》2020年第1期《近代本土建筑师孙志厦“中西融通”设计风格研究》一文中“孙志厦”更正为“孙支厦”。特此说明!
关键词 本土建筑师 中西融通 设计风格 更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