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话策展人:学术转化为艺术——《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独家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潘桑柔 李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94-100,共7页
随着跨文化研究在国际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以中西艺术交流为主题的展览开始逐步增多,《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就是其中一例。它传达出一种独特的理念:策展应以研究和学术作为出发点,辅以艺术的... 随着跨文化研究在国际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以中西艺术交流为主题的展览开始逐步增多,《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就是其中一例。它传达出一种独特的理念:策展应以研究和学术作为出发点,辅以艺术的手法。已有的知识在展览中可以被转化为一个面向公众的故事,并在博物馆中推动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研究 中西艺术交流 策展 学术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新艺术运动”的东方化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君臣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04,共3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艺术运动中的东方元素是相当充沛而富有表现力的。大体看来,这样的吸收与表现体现在两点上:一点是将东方花卉和孔雀的形状抽象化、线条化而加以利用,另一点是将中国诗歌中的意蕴和意境用于新艺术运动中而产生象...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艺术运动中的东方元素是相当充沛而富有表现力的。大体看来,这样的吸收与表现体现在两点上:一点是将东方花卉和孔雀的形状抽象化、线条化而加以利用,另一点是将中国诗歌中的意蕴和意境用于新艺术运动中而产生象征意义。西方的艺术创造在吸取中国及东方要素时,正是运用了这种"交流误取"与"传承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运动 东方元素 中西艺术交流 交流误取” “传承误取”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廉·亚历山大笔下的中国图像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璐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3,148,共9页
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引发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情,催发了17至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欧洲对中国的关注与兴趣逐渐增加,并在艺术中引入中国图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与潮流中,英国也开始出现表现中国题材的画家。而最... 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引发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情,催发了17至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欧洲对中国的关注与兴趣逐渐增加,并在艺术中引入中国图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与潮流中,英国也开始出现表现中国题材的画家。而最早多方位描绘中国图像的英国画家当推威廉·亚历山大。他是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随团画师,在访问中国期间,他用画笔记录下中国的方方面面,主要为带有情报信息的中国图像与表现中国社会风情的画作。这些图像主要是用写实手法所作的水彩画及铜版画,既带有英国人对中国的偏见,也有客观记录与再现的真实性,是中西文化交流下的产物,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艺术作品 威廉·亚历山大 艺术题材 中国图像 中西艺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马斯·阿罗姆绘画中的大清图像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59,共6页
19世纪中叶,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对中国社会作了多方位的生动描绘。托马斯·阿罗姆本人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他认真借鉴了威廉·亚历山大等画家关于中国题材的作品,并结合想象进行再创造。阿罗姆笔下的大清图像对于传播... 19世纪中叶,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对中国社会作了多方位的生动描绘。托马斯·阿罗姆本人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他认真借鉴了威廉·亚历山大等画家关于中国题材的作品,并结合想象进行再创造。阿罗姆笔下的大清图像对于传播中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阿罗姆 大清图像 中国风情 中西艺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天主教在华物质遗存:两块扬州拉丁文墓碑图像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晶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99-104,共6页
上个世纪50年代在扬州发现的两块拉丁文墓碑,是元代天主教在华活动的重要物质遗存。本文认为,两块墓碑在形制方面借鉴了同时期在华有着活跃商贸活动的伊斯兰教和景教的墓碑;在主题和图像方面,则在方济各会修士的指导下遵循了欧洲中世纪... 上个世纪50年代在扬州发现的两块拉丁文墓碑,是元代天主教在华活动的重要物质遗存。本文认为,两块墓碑在形制方面借鉴了同时期在华有着活跃商贸活动的伊斯兰教和景教的墓碑;在主题和图像方面,则在方济各会修士的指导下遵循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宗教题材图像传统。两块拉丁文墓碑上的图像,不仅为远在异国他乡的天主教徒提供了灵魂归宿的精神慰藉,同时也凸显了罗马天主教与景教所遵循的教义方面的差异,并成为宣扬天主教和进行传教的有力手段。本文还提出图像中融合了大量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体现了元代中西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文墓碑 元代天主教 中西艺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为中国符号:论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宝塔的造型利用与意义建构 被引量:3
6
作者 耿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4-160,共7页
宝塔与中国的联系这一观念由文字记录与艺术作品不断强化与固化。而宝塔在欧洲的流传与接受过程中还被赋予了诸多全新的意义。最为常见的,是欧洲将宝塔定义为流行风尚的重要标志。此外,宝塔作为他者的中国符号,参与了18世纪中期欧洲建... 宝塔与中国的联系这一观念由文字记录与艺术作品不断强化与固化。而宝塔在欧洲的流传与接受过程中还被赋予了诸多全新的意义。最为常见的,是欧洲将宝塔定义为流行风尚的重要标志。此外,宝塔作为他者的中国符号,参与了18世纪中期欧洲建构世界性、国际化视野的进程以及19世纪欧洲建构“欧洲中心主义”的整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宝塔 中西艺术交流 艺术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域木雕的唐风新韵
7
作者 木合牙提·加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6-I0007,共2页
中国古代木雕艺术有灿烂的历史,而汉唐时期的西域木雕又别具风格,它承载了中西艺术交流带来的丰富多样性,又因贴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们需要大力传承的民族艺术遗产。6—9世纪是西域木雕的唐风形成期,在此期间西... 中国古代木雕艺术有灿烂的历史,而汉唐时期的西域木雕又别具风格,它承载了中西艺术交流带来的丰富多样性,又因贴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们需要大力传承的民族艺术遗产。6—9世纪是西域木雕的唐风形成期,在此期间西域艺术家通过频繁的游历和交流,吸收中原艺术的因素,反哺或促动西域艺术的发展,从而将西域本土、中原艺术和中亚艺术再次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风 中西艺术交流 艺术的发展 艺术遗产 木雕艺术 中原艺术 中亚艺术 汉唐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