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
1
作者
刘圣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68-72,共5页
比较方法是比较文学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正如雷马克所指出的:“总的目的、重点和处理都必须是比较的。”但是,这种比较又绝不能盲目地进行,也不是“为比较而比较”的“纯比较”。它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之一就是先要确定用以进行比较的...
比较方法是比较文学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正如雷马克所指出的:“总的目的、重点和处理都必须是比较的。”但是,这种比较又绝不能盲目地进行,也不是“为比较而比较”的“纯比较”。它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之一就是先要确定用以进行比较的文学必须具有内在的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荒唐的比较。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可比性
中西
文学
钱钟书
平行
研究
《管锥编》
各民族
共同规律
思想感情
王熙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
2
作者
刘波
夏冬红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9-35,共7页
本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借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评估《红楼梦》,鲁迅先生1907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不仅分析和评价“摩罗”诗人,而且还同中国封建礼教与诗教相观照并提出“别求新声于异邦”,林紆介绍西洋文学并在其序跋中就中西文学加以评...
本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借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评估《红楼梦》,鲁迅先生1907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不仅分析和评价“摩罗”诗人,而且还同中国封建礼教与诗教相观照并提出“别求新声于异邦”,林紆介绍西洋文学并在其序跋中就中西文学加以评点,直至30年代吴宓先生在清华开设讲座,这一系列史实标志着中西比较文学正式兴起了。从它产生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该学科的产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影响的产物,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历史条件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其二,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单向阐发性的。即以当时西方流行的、影响巨大的文艺理论来验证并解释国内文艺作品与文艺现象。这种单向性阐发即构成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但该原则的确立与运用却远非易事,本文试图综合大陆、港台及国外学者就该原则所阐述的观点,并结合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实际,提出一些自己的陋见,以期望因此而获得新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比性原则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中西
文学
比较
文学
与自然
平行
研究
影响
研究
美学
跨学科
研究
尼采思想
堂吉诃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论略
3
作者
陈永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93-99,共7页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随着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美学思想的翻译和介绍,既促进了中西文学的交流,引起了我国近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也推动着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探讨这种方法的产生和特点,对于加深理解我国近代文学的性质,...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随着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美学思想的翻译和介绍,既促进了中西文学的交流,引起了我国近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也推动着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探讨这种方法的产生和特点,对于加深理解我国近代文学的性质,对于更好地借鉴外来文化,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加速当代文艺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和时代审美意识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一批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方略,并从实践中认识到,中国要变革自强,不能只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单纯仿效西方的物质文明,还必须从政治思想上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这样他们从初期热衷于翻译介绍西方历史和自然科学资料,转而大量翻译西方的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19世纪末,由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
文学
比较
中国近代
文学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方法论
文艺美学思想
比较
研究
方法
审美意识
梁启超
审美观念
康有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87年篇目辑览
4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消费结构
消费思想
人本学
超越的完成
衡阳方言
歧义与模糊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假民公田
“黄学”
决策效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
1
作者
刘圣效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68-72,共5页
文摘
比较方法是比较文学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正如雷马克所指出的:“总的目的、重点和处理都必须是比较的。”但是,这种比较又绝不能盲目地进行,也不是“为比较而比较”的“纯比较”。它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之一就是先要确定用以进行比较的文学必须具有内在的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荒唐的比较。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可比性
中西
文学
钱钟书
平行
研究
《管锥编》
各民族
共同规律
思想感情
王熙凤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
2
作者
刘波
夏冬红
机构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9-35,共7页
文摘
本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借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评估《红楼梦》,鲁迅先生1907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不仅分析和评价“摩罗”诗人,而且还同中国封建礼教与诗教相观照并提出“别求新声于异邦”,林紆介绍西洋文学并在其序跋中就中西文学加以评点,直至30年代吴宓先生在清华开设讲座,这一系列史实标志着中西比较文学正式兴起了。从它产生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该学科的产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影响的产物,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历史条件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其二,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单向阐发性的。即以当时西方流行的、影响巨大的文艺理论来验证并解释国内文艺作品与文艺现象。这种单向性阐发即构成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但该原则的确立与运用却远非易事,本文试图综合大陆、港台及国外学者就该原则所阐述的观点,并结合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实际,提出一些自己的陋见,以期望因此而获得新的知识。
关键词
可比性原则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中西
文学
比较
文学
与自然
平行
研究
影响
研究
美学
跨学科
研究
尼采思想
堂吉诃德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论略
3
作者
陈永标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93-99,共7页
文摘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随着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美学思想的翻译和介绍,既促进了中西文学的交流,引起了我国近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也推动着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探讨这种方法的产生和特点,对于加深理解我国近代文学的性质,对于更好地借鉴外来文化,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加速当代文艺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和时代审美意识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一批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方略,并从实践中认识到,中国要变革自强,不能只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单纯仿效西方的物质文明,还必须从政治思想上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这样他们从初期热衷于翻译介绍西方历史和自然科学资料,转而大量翻译西方的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19世纪末,由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
关键词
中西
文学
比较
中国近代
文学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方法论
文艺美学思想
比较
研究
方法
审美意识
梁启超
审美观念
康有为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87年篇目辑览
4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消费结构
消费思想
人本学
超越的完成
衡阳方言
歧义与模糊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假民公田
“黄学”
决策效用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
刘圣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
刘波
夏冬红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论略
陈永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1987年篇目辑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