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的中西古今之变与近代文体的转换生新 被引量:2
1
作者 左鹏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7-163,共7页
在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古今文化嬗变会通的背景下,中国近代文体观念和文体形态表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在文学观念上,从传统杂文学观念向具有近现代色彩的纯文学观念转化;在文体观念上,从传统综合性、实用性文体观念向近现代专门性、审美性... 在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古今文化嬗变会通的背景下,中国近代文体观念和文体形态表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在文学观念上,从传统杂文学观念向具有近现代色彩的纯文学观念转化;在文体观念上,从传统综合性、实用性文体观念向近现代专门性、审美性文体观念转换;在文体形态上,从传统文章学文体形态向近现代文学性文体形态转变;在传播接受方式上,从传统技术工艺传播接受方式向具有工业化特征的近现代传播接受方式转换。因此,近代成为中国文学史和文体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近代文体观念与文体形态变革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史、文体史和文化史经验,既具有丰富的文体史、文学史内涵,也具有特殊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文体观念 文体形态 中西古今文化 转换生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何以转型艰难:追寻古今中西的冲突根源 被引量:8
2
作者 任剑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1,共17页
中国的现代历程曾被概括为“九死一生”,可见中国现代转型的艰难。中国近代以降的经验表明,规范性“现代”所指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多元文化在转型中都曾有意推行,但均归于失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树大根深的权力体系,成为从传... 中国的现代历程曾被概括为“九死一生”,可见中国现代转型的艰难。中国近代以降的经验表明,规范性“现代”所指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多元文化在转型中都曾有意推行,但均归于失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树大根深的权力体系,成为从传统转向现代的最大障碍。由于权力转轨之路不通,促使人们将中国转型的现实问题转换为古今中西对局的理论命题,塑就一种难以突破的思维僵局。需要清楚认识现代转型的必然性、艰巨性、长期性与曲折性,在冷峻认知现代与坚韧付诸实践的过程中,现代中国成长方不可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古今中西 难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汤一介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6期10-17,共8页
关键词 激进主义 中国文化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中国现代文化 东西之争 学术文化 西方文化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意义界定与合理进路 被引量:2
4
作者 任剑涛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7-96,共10页
中华文明的复兴,可以在三个意义上加以界定: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的复兴,作为世界领先的文明体的复兴,作为现代文明构成部分的复兴。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适当选择。以“现代”为鹄的,才足以健康而有力地引导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复兴,可以在三个意义上加以界定: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的复兴,作为世界领先的文明体的复兴,作为现代文明构成部分的复兴。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适当选择。以“现代”为鹄的,才足以健康而有力地引导中华文明复兴前行。为此,有必要在世界与国家的大小坐标中,准确理解中华文明复兴的含义。进而在“以西方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的两端之间,确立起“以世界为方法”理解中华文明复兴的理性进路。在此基础上,需要超越近代以降以审美眼光看待“现代”、总是追求理想化、乌托邦式的“现代”的心态,基于现实可行性谋划古今中西维度所约定的中国现代化进路,并以此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而非前现代或后现代式的“复兴”,并助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古今中西 现代 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从“社会学的春天”谈起 被引量:25
6
作者 景天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0-33,307,共14页
中国社会学有一个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就是中西古今问题。这个问题是它与生俱来的。在清末,第一代在中国传播社会学的先贤们,开创了融通与担当的两大传统,铸就了中国社会学的性格、特质和基因。民国时期"社会学中国化"的践行... 中国社会学有一个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就是中西古今问题。这个问题是它与生俱来的。在清末,第一代在中国传播社会学的先贤们,开创了融通与担当的两大传统,铸就了中国社会学的性格、特质和基因。民国时期"社会学中国化"的践行,对清末阶段的融通、担当两大传统均有继承和深化,并且推进到新的阶段。"中国化"不是"地域化",不是"国别化",而指的是一种文化基因、民族特性、一种历史逻辑。中西古今问题为什么不可回避?回避就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遵从,就是对民族虚无主义的默认;就是用生搬硬套代替消化、批判和融合,用照抄照搬代替自主创新。为什么是根本问题?如果回避了中西古今问题,那么所谓中国社会学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的也不可能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回答中国问题的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中国化 中西古今问题 自主创新 学术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朱晓鹏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115,共7页
从当代的视野来看,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化,首先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中西古今"的融合贯通过程。也就是说,它既必须打通"中西",又必须对接"古今",并最终实现从传统到现代... 从当代的视野来看,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化,首先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中西古今"的融合贯通过程。也就是说,它既必须打通"中西",又必须对接"古今",并最终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思想文化的创新。具体来说,要通过这种"中西古今"的融合贯通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就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和努力:一是必须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原典以及重要思想文化现象作深入的解读研究。二是努力挖掘传统思想文化的普适价值及其意义。三是实现历史追溯与思想探索的紧密结合,即"史"与"思"的统一。四是要致力于探讨传统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只有这样,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民族复兴和中国文化的重建才既可以有其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性坐标,也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现代 创造性转化 中西古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遵宪的文化姿态与思想经验
8
作者 左鹏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5,191,共8页
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采取了融通古今雅俗、兼顾通变的稳妥策略,对"诗界革命"采取了不即不离、同中有异的认同接受态度,因而在当时得到不同政治派别和诗歌派别人士的广泛认同;后来更深受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的积极倡导和高度评价,... 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采取了融通古今雅俗、兼顾通变的稳妥策略,对"诗界革命"采取了不即不离、同中有异的认同接受态度,因而在当时得到不同政治派别和诗歌派别人士的广泛认同;后来更深受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的积极倡导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受到持不同文学与文化观念人士的批评,留下了值得记取的文学史和学术史经验。黄遵宪对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认识既表现出个人与时代的先进性,又具有明显的思想意识局限和文化误读成分。这种矛盾混杂状态反映了中国文化接受外国文化过程的曲折艰难。黄遵宪的文学观念、文化姿态与思想经验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反思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中西古今 文化姿态 思想经验 中国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中的“公—私”道德困境——基于CGSS2013和江苏省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胡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7,共8页
当前中国社会的"公—私"困境亟需"实证"研究——包含社会学之"实"和伦理学之"证"——需借助两者兼得的古典社会学理论加以分析。以社会转型引发的"失范"为背景,本研究从官、商、伶... 当前中国社会的"公—私"困境亟需"实证"研究——包含社会学之"实"和伦理学之"证"——需借助两者兼得的古典社会学理论加以分析。以社会转型引发的"失范"为背景,本研究从官、商、伶三大群体的"以私害公"问题切入,揭示其承受的的道德批判与上述背景间存在深刻关联——"古今中西"的文化差异和价值之争。为"治疗"这一"症结",本研究最终倡导"公—私—同—理"的跨文化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的方法论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道德困境 失范 情—理—法 古今中西 公—私—同—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云际会的晚清新经学转型——张之洞与廖平的师生交往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龙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46,共9页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在回应"古今中西"之争、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共同努力中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新经学基本范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永恒的普适价值和非凡的当代意义。在中国文化百年劫难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无逃于"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意识,因而由张廖奠定的、"中体西用"为特征的新经学范式,也是最可借重和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重建和当代儒学复兴的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廖平 新经学转型 中体西用 古今中西”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契的文化哲学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晓楠 《中州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55-60,共6页
冯契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也在文化哲学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提出了构成实践唯物主义文化观硬核的一组命题。 2 .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是“古今中西”问题。 3.提出了颇具特色的“传统观” ,认为传统的本质... 冯契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也在文化哲学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提出了构成实践唯物主义文化观硬核的一组命题。 2 .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是“古今中西”问题。 3.提出了颇具特色的“传统观” ,认为传统的本质含义是指代代积累、前后相因的文化脉络。 4 .对中西文化的异同作了比较 ,探讨了中西文化会通的机制 ,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强调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点在于讲天人交互作用的辩证法。 5.提出了利用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哲学遗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文化哲学 社会实践 古今中西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柏然翻译人才培养观述评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文华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63,共7页
张柏然教授翻译人才培养观对于高校教学设计、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他提出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学科定位相辅相成.译界学人首先要了解翻译学科的框架和结构,具备"古今、中西、体用"融合的学科意识和研究能力;同时,... 张柏然教授翻译人才培养观对于高校教学设计、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他提出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学科定位相辅相成.译界学人首先要了解翻译学科的框架和结构,具备"古今、中西、体用"融合的学科意识和研究能力;同时,知识结构完备、学术视野开阔的高素质翻译人才也能体现出翻译学科的特色和风格."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这一理念需渗透到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词典编纂、期刊发表、学术思维等诸多方面.翻译人才培养还要处理好科学性与人文性、道与器、言与意、普遍与特殊、知与行等对立统一关系,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多元化、具备动态眼光以及高端实践与研究水准的翻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体用"融合 为学生服务 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 被引量:4
13
作者 凌厚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10期13-21,共9页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文化建设 综合创新 文化观 古今中西”之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语境中经典阐释的困境与出路——读《风与草——喻中读尚书》
14
作者 陈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4-167,共4页
本文结合喻中《风与草》对《尚书》的解读,提出阐释经典的三条原则:一是尊重经典的重要性与严肃性,反对把经典科学化、商品化、娱乐化;二是敞开胸襟,在古今中西的广阔背景中阐释经典,激发经典的活力;三是肯定理性精神在经典阐释中的核... 本文结合喻中《风与草》对《尚书》的解读,提出阐释经典的三条原则:一是尊重经典的重要性与严肃性,反对把经典科学化、商品化、娱乐化;二是敞开胸襟,在古今中西的广阔背景中阐释经典,激发经典的活力;三是肯定理性精神在经典阐释中的核心作用,同时重视经典人文性、非理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语境 经典阐释 古今中西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契的政治哲学
15
作者 朱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82,共12页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古今之争、中西之争构成了时代发展的核心话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哲学的价值选择路径。在政治观念上,冯契推崇近代以来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性价值,对建基于民主、平等、自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他认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并行不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政治哲学 古今中西”之争 社会进步 现代政治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 被引量:13
16
作者 余卫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观问题是近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不仅形成以传统文化本质观、价值观和价值实现观为基本内涵的新时代中国传统文... 中国传统文化观问题是近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不仅形成以传统文化本质观、价值观和价值实现观为基本内涵的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观,而且为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如果说其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为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世界历史性的理论视域,实现了对古今中西关系问题百年论争的时代回应和历史超越的话,那么,其实践意义则主要体现在为形塑正确传统文化观,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新的可能的路径和方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问题 习近平 传统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