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看中菲南海争端解决 被引量:3
1
作者 马伟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67,共4页
中菲南海争端的实质是南海部分岛礁的主权归属和海洋划界争议,国际仲裁法庭对此没有管辖权,也不得指示临时措施。不过,如果仲裁法庭将中菲南海争端解释为中菲南海管辖权之争,则其有可能对中菲南海争端行使管辖权,进而指示临时措施。但... 中菲南海争端的实质是南海部分岛礁的主权归属和海洋划界争议,国际仲裁法庭对此没有管辖权,也不得指示临时措施。不过,如果仲裁法庭将中菲南海争端解释为中菲南海管辖权之争,则其有可能对中菲南海争端行使管辖权,进而指示临时措施。但无论如何,仲裁法庭不得对中菲南海争端所涉岛礁的主权归属问题作出裁决,也不得作出对岛礁主权归属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裁决,否则就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犯。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在中菲南海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应当尽快形成关于菲律宾提交的国际仲裁申请的研究报告,积极与菲方进行谈判,争取达成和平解决争端的协议,按照国际法和相关国内法进行南海执法维权,完善国际司法机构实践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在适当的时候,在有利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考虑接受国际司法机构对海洋争端的管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菲南海争端 国际仲裁 临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和菲律宾专属经济区划界及对中菲南海争端的启示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忠林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6年第5期33-47,123-124,共15页
2014年5月23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两国政府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正式签署《海上专属经济区划界协定》。这是两国签订的第一份海上边界条约,该协定划定了两国在棉兰老海、西里伯斯海和菲律宾海海域重叠的专属经济区。印菲专属经济区划界... 2014年5月23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两国政府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正式签署《海上专属经济区划界协定》。这是两国签订的第一份海上边界条约,该协定划定了两国在棉兰老海、西里伯斯海和菲律宾海海域重叠的专属经济区。印菲专属经济区划界协定的完成与印尼—马来西亚岛礁争端的解决、菲律宾单方面的让步以及南海安全局势、印菲反恐局势存在密切联系。在近年来南海局势不断紧张的背景下,印菲两国家划定专属经济区界限对中菲南海争端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专属经济区 中菲南海争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适用外交谈判解决海洋争端的困境与突破——以中菲南海争端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50-156,共7页
中国选择外交谈判路径解决海洋争端具有积极效用,同时也面临双重困境。以中菲南海争端作为考察对象可以发现,外交谈判路径的内部困境主要来源于内部运行机制的局限,包括谈判前提的设限、谈判过程的曲折及谈判结果的争议。外部困境主要... 中国选择外交谈判路径解决海洋争端具有积极效用,同时也面临双重困境。以中菲南海争端作为考察对象可以发现,外交谈判路径的内部困境主要来源于内部运行机制的局限,包括谈判前提的设限、谈判过程的曲折及谈判结果的争议。外部困境主要来源于司法路径的挑战,包括司法渐进背景下有限的司法受益和消极的司法结果。欲实现外交谈判路径的良好功效,应从内外两方面予以突破:内部可对争端进行识别、将国土型争端转化为资源型争端,适用临时性安排;外部可在充分应对利用程序利益的基础上理性参与司法前置程序,阻却案件进入实质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谈判路径 中菲南海争端 司法路径 临时性安排 司法前置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在菲诉中南海争端案件中应采取的对策
4
作者 李洁宇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90,共6页
中菲南海争端已被菲律宾提交至海洋法仲裁法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拘束力争端解决制度的适用有程序要求,中国已声明海域划界争端不受该制度的管辖,《公约》对陆地领土争端没有管辖权等对中国而言是有利因素,而黄岩岛是岛屿还是岩... 中菲南海争端已被菲律宾提交至海洋法仲裁法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拘束力争端解决制度的适用有程序要求,中国已声明海域划界争端不受该制度的管辖,《公约》对陆地领土争端没有管辖权等对中国而言是有利因素,而黄岩岛是岛屿还是岩礁尚未定论则是不利因素。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是痛陈菲律宾在中菲南海争端解决进程中的单边不合作行为,重申海域划界争端不受有拘束力争端解决制度的管辖,根据历史性权利捍卫海洋权益,要求国际海洋法法庭在海洋法仲裁法庭完成组庭之前制定临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菲南海争端 有拘束力争端解决制度 海洋法仲裁法庭 国际海洋法法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域法”的立法失范批驳与应对路径探究
5
作者 张晏瑲 刘凡毓 《南洋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6,共17页
2024年11月8日,菲律宾正式通过“菲律宾海洋区域法”。该法建立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仲裁案“裁决书”及1987年《菲律宾宪法》基础之上,旨在规范菲律宾的海域制度。然而,该法在法律基础、论述逻辑、法律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瑕疵... 2024年11月8日,菲律宾正式通过“菲律宾海洋区域法”。该法建立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仲裁案“裁决书”及1987年《菲律宾宪法》基础之上,旨在规范菲律宾的海域制度。然而,该法在法律基础、论述逻辑、法律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瑕疵,是迎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规则观的典型产物,严重破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建立的国际海洋法体系。该法严重挑战和侵犯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对此,中国可以在“基于国际法的国际秩序”规则观的指导原则下,引用现行有效的国际法规则积极回应,强调并坚定维护中国的南海主张。同时,中国还应组织研究应对“菲律宾海洋区域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对策,并在国际合作与对话的框架下,采取全方位措施,探索中菲矛盾的和平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域法” 中菲南海争端 基于国际法的国际秩序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方因素与中美关系的逆社会化——以中国周边安全态势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陆华东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68-97,共30页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关系下行趋势渐显。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体系结构压力、对外战略、国内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角度提出了诸多解释。然而,现实中中美关系日趋下行的原因却更为复杂。近年来频频发酵的钓鱼岛危机、南海争端以及朝核危...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关系下行趋势渐显。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体系结构压力、对外战略、国内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角度提出了诸多解释。然而,现实中中美关系日趋下行的原因却更为复杂。近年来频频发酵的钓鱼岛危机、南海争端以及朝核危机等第三方因素逐渐凸显,对中美关系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为弥补既有解释的不足,作者将尝试从第三方视角构建一个替代性的逆社会化理论框架。这一理论认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可以通过冲突化、污名化与互信退化三个微观机制诱发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案例研究表明:日本挑起的钓鱼岛争端不仅诱发了中美关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冲突,而且加剧了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竞争。菲律宾则借黄岩岛危机,在国际上大肆丑化中国形象,其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使得中美两国相互认知日趋负面。朝鲜近年来频繁进行核试验,更是加剧了中美两国在制裁朝鲜、部署"萨德"系统等问题上的战略互疑。对于第三方的逆社会化效应,中美双方均应高度警惕、精心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方因素 逆社会化 中美关系 钓鱼岛危机 中菲南海争端 朝核危机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