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君子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全健 索风梅 +3 位作者 谢彩香 易思荣 钱齐妮 雷美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45,共7页
目的:确定传统儿科用药使君子生态适宜种植区域,为引种扩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对使君子进行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全国共有17个省(市、区)为使... 目的:确定传统儿科用药使君子生态适宜种植区域,为引种扩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对使君子进行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全国共有17个省(市、区)为使君子的生态适宜产地。生态相似度100%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福建等16个省(市、区),总适宜面积为1012895.98 km2。其中,广西适宜面积最大(195313.64 km2),其次为广东(150276.36 km2)、湖南(128925.29 km2)、福建(101471.16 km2)和云南(100660.83 km2)。生态相似度95%-100%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16个省(市、区),总适宜面积为362366.25 km2,其中以云南适宜面积最大(92399.04 km2),其次为四川(76122.32 km2)、贵州(43902.38 km2)、湖北(31760.32 km2)和江西(29770.09 km2)。结论:TCMGIS系统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历史记载及文献报道基本符合。该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引种地选址的基本依据,但同时也要做好实地调研和田间预实验,并进一步检测药材品质,因地制宜的进行规范化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君子 生态因子 生态相似 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益母草生态适宜性和品质区划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白萨那拉图 红艳 +2 位作者 辛颖 杨灵珍 同拉嘎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8,共8页
目的:探索内蒙古地区益母草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优质品质药材产区分布状况。方法:本研究以益母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采样获取样本地理信息,结合MaxEnt模型与ArcGIS软件预测其潜在适生区。此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30批... 目的:探索内蒙古地区益母草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优质品质药材产区分布状况。方法:本研究以益母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采样获取样本地理信息,结合MaxEnt模型与ArcGIS软件预测其潜在适生区。此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30批益母草的指纹图谱,对盐酸益母草碱、金丝桃苷、芦丁3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分析益母草有效成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益母草在内蒙古最适分布区为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以及赤峰市等地区,适生区总面积约60.9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51.5%,制约益母草生长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DEM(海拔)和Bio18(最热季度降水量)对其分布影响较大,其适宜范围分别为:566 m以下和270~335 mm。而影响有效成分含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降水量与温度。结论:益母草在内蒙古分布区域较广,但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等地区,且上述3个地区药材含量较高,药材品质较好,该研究对于开展野生益母草野生资源保护、野生抚育、种植区划和规范化栽培推广具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最大熵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适宜评价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牧草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绚 马燕燕 +2 位作者 王芳 郭志辉 张莫涵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6,共12页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深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LUCC)特征和土地生态适宜性,并探究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与主要牧草分布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西北地区LULC类型主要以草地与未利用地为主,LUCC总体呈现“草地大量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2)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最小累积阻力的高值区分别分布在青海南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3)西北地区生态适宜性分区包括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4类,面积占比分别为29.96%、39.95%、23.67%和6.42%。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以研究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核心向周边集聚分布,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自西北向东南沿乌鲁木齐都市圈-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带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4)莎草科牧草对西北地区湿地和高寒生态系统具有很强适应能力,在禁止开发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该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禾本科牧草主要分布在限制开发区,其对该区水源涵养、荒漠化防治及畜牧业发展具有显著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评价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旭莲 陈梦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8期80-84,共5页
本研究以永久基本农田图斑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块法、层次分析法(AHP)、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加权求和评价模型,对其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5.71 km^(2),经扣除分析处理后总面积27.87 km^(2... 本研究以永久基本农田图斑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块法、层次分析法(AHP)、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加权求和评价模型,对其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5.71 km^(2),经扣除分析处理后总面积27.87 km^(2)。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占比99.7%,其中,Ⅰ级分区非常适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0.28 km^(2),占比1.0%;Ⅱ级分区较适宜建设面积4.01 km^(2),占比14.4%;Ⅲ级分区适宜建设面积为9.64 km^(2),占比34.6%;Ⅳ级分区建设适宜性一般面积13.86 km^(2),占比49.7%;Ⅴ级分区暂不适宜建设面积0.08 km^(2),占比0.3%。本文基于永久基本农田图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适宜性等级划分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基本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 层次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湖北省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5
作者 梁嘉毅 彭玉玲 陈知椿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33-42,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提升湖北省农业用地的总体利用效率,进行了适宜性分析和评价。选取地形、土壤、环境、气候、社会经济5个方面16个评价因子对于湖北省进行3种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园地)的适宜性评价,以1 km栅格数据作为评价单元,结合运用AH... 本研究旨在提升湖北省农业用地的总体利用效率,进行了适宜性分析和评价。选取地形、土壤、环境、气候、社会经济5个方面16个评价因子对于湖北省进行3种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园地)的适宜性评价,以1 km栅格数据作为评价单元,结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划分出适宜、较为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5种农业用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耕地、园地、林地的适宜区域分别为15.3%、11.6%、9.0%,且3种农业用地的比较适宜区和适宜区基本集中在江汉平原地带和湖北省北部地区,该区域光热充足,环境和土壤条件适宜,适宜区域被较为适宜区域包含在内,并且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东部和南部,其次在北部,西部适宜度最低。以上结果可以为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用地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湖北省 农业用地 适宜评价 AHP层次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山区县域优质苹果生态适宜性评价及潜力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曲衍波 齐伟 +3 位作者 赵胜亭 史大川 商冉 李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114,F0004,共7页
山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立体差异显著。如何精确的表示各种资源在山区的分布状况和建立评价模型,是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利用所需要的。该文以胶东半岛典型山区栖霞市为例,构建了县域数字高程模型,应用GIS对气候因子进行了空间定... 山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立体差异显著。如何精确的表示各种资源在山区的分布状况和建立评价模型,是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利用所需要的。该文以胶东半岛典型山区栖霞市为例,构建了县域数字高程模型,应用GIS对气候因子进行了空间定量模拟,在分析苹果生长生态要求与地形、土壤、气候各项生态评价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进行了县域优质苹果生态适宜性评价,并综合评价结果和土地结构特征,分析了栖霞市优质苹果发展潜力。结果表明:栖霞市优质苹果生长的生态适宜程度较高,中、高度适宜面积达9万多hm2,占县域面积的45%;优质苹果发展的潜力较大,中度以上生态适宜区可开发面积达5万多hm2,其中高度适宜区具备优质苹果发展的潜力最大,中度适宜区次之,极度适宜区和初度、不适宜区的发展潜力较小。该评价结果为当地苹果产业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适宜评价 多因素综合评价 潜力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栖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策略 被引量:15
7
作者 沈亮 孟祥霄 +4 位作者 黄林芳 谢彩香 徐江 汤欢 李西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5期961-968,973,共9页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随着世界范围内植物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开展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对指导中药材引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中药材栽培领域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的研究成果,对中药材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随着世界范围内植物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开展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对指导中药材引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中药材栽培领域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的研究成果,对中药材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的研究背景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探讨,对其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药材区划发展方向与研究策略进行了展望与分析。全球化、高品质及精准化的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可为中药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区划和规范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生态适宜 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产业综合分析的平潭岛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青生 黄金良 +5 位作者 王翠 王炳坤 吴耀建 张继伟 林河山 罗汉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于平潭岛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海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潭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宜性分区,将平... 基于平潭岛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海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潭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宜性分区,将平潭岛分为不适宜开发区域、限制性开发区域和适宜开发区域,面积分别为61.87、107.48和112.19 km^2,分别占全岛面积的21.98%、38.17%和39.85%。而后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产业发展分析进行了产业适宜性分析,将11个乡镇分成产业一类和产业二类两大类:其中产业一类主要包括芦洋乡、中楼乡和岚城乡,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区域,适宜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二类主要包括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流水镇、北厝镇、敖东镇、平原乡和白青乡,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区域,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本研究评价结果可以为平潭岛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产业综合分析 开发适宜 地理信息系统(GIS)-层次分析法(AHP)-层次聚类分析(HCA)方法 平潭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层次分析法在沐抚滑坡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懿 晏鄂川 +1 位作者 胡致远 李兴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6期10956-10964,共9页
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资源节约和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根据沐抚古镇规划要求,采用改进层次分析(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AHP)法针对性地提出基岩表面坡度、深切冲沟的距离及滑坡自身的稳定性等9个评价因子,对... 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资源节约和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根据沐抚古镇规划要求,采用改进层次分析(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AHP)法针对性地提出基岩表面坡度、深切冲沟的距离及滑坡自身的稳定性等9个评价因子,对规划区内整体稳定性较好的沐抚滑坡进行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性区面积约0.83 km 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0.2%,分布于山前地带、场地中后部;较适宜区面积约0.43 km 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10.4%,主要为滑坡场地中部;适宜性差区面积约1.01 km 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4.4%,主要为滑坡的中前部;不适宜区面积约1.85 km 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45.0%,主要为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较差区域。评价结果与野外地质环境调查以及场地现状定性判别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可见改进层次分析法对滑坡场地规划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层次分析(IAPH)法 滑坡场地 地理信息系统(GIS) 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idMet模型的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区划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蒋茜 邱新法 +1 位作者 李爽爽 施国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256-4263,共8页
为优化浙江省水稻种植结构,选取气候、地形、土壤3个方面共9个因子对浙江省水稻适宜性区划进行划分,其中气候因子由主成分分析筛选获得,为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生长季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地形因子为海拔和坡度... 为优化浙江省水稻种植结构,选取气候、地形、土壤3个方面共9个因子对浙江省水稻适宜性区划进行划分,其中气候因子由主成分分析筛选获得,为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生长季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地形因子为海拔和坡度;土壤因子为土壤pH。考虑到浙江省地形复杂的现实状况,采用GridMet模型模拟起伏地形下浙江省各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最后建立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模型,完成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区划。根据区划指标将水稻种植区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水稻,适宜区占60.76%,该区热量资源丰富,降水充足,适合水稻生长;较适宜区占35.84%,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区,水热资源不充足;不适宜区占3.4%,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热量资源匮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适宜区划 GridMet模型 主成分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和GIS技术的桂林规划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新伟 张漓黎 +2 位作者 郭尚其 叶宗达 江凡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5,共13页
文章采用AHP方法赋权计算桂林市规划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的评价指标权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计算其工程建设适宜性指数,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桂林规划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可视化评价。结果表明:桂林规划城区的... 文章采用AHP方法赋权计算桂林市规划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的评价指标权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计算其工程建设适宜性指数,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桂林规划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可视化评价。结果表明:桂林规划城区的工程建设适宜性整体较好,以适宜、较适宜为主,其中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分别占总面积的3.1%和48.3%,适宜性差区为11.4%,不适宜区为37.2%。建议桂林规划城区建设选址应在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避免适宜性差区,重大建设选址避开不适宜区;在适宜性差区应注意现有地质灾害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问题的防治;不适宜区建议规划为生态用地,作为桂林旅游城市的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建设适宜 层次分析 桂林市规划城区 岩溶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AHP分析法的单叶蔷薇生态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雨薇 张晓龙 +2 位作者 张雪云 吕佩锋 罗乐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3期205-208,213,共5页
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发展制约因素。根据单叶蔷薇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研究区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以新疆塔城4县市(塔城市、托里县、额敏县、裕民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年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 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发展制约因素。根据单叶蔷薇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研究区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以新疆塔城4县市(塔城市、托里县、额敏县、裕民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年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均降雨量、最干月份降水量、土壤pH值、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9个因子作为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生态适宜性因子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单叶蔷薇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单叶蔷薇生态适宜性总体良好,极适宜、高适宜区域呈现以塔额盆地为分布的中心,南部山地西南坡有少数分布的特点,极、高、中、低适宜区分别占比30.7%、23.8%、36.9%、8.6%。采用这种方法,能快速有效地解构单叶蔷薇的野外分布适宜区,为保护单叶蔷薇、增加其栖息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蔷薇 生态适宜 层次分析法(AHP)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漳州市土地的耕地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宗梅 周晓元 +2 位作者 满旺 孙风琴 黄于同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0期281-285,共5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显得尤为快速,土地资源变得十分珍贵,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显得更加重要。研究区域为福建省漳州市,利用遥感影像、DEM数据、土壤数据得到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建立耕地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显得尤为快速,土地资源变得十分珍贵,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显得更加重要。研究区域为福建省漳州市,利用遥感影像、DEM数据、土壤数据得到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地形因素、土壤因素、水利因素为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根据《土地评价纲要》将漳州市耕地适宜性结果分为高度适宜、一般适宜、条件适宜以及不适宜4个等级。研究表明,漳州市耕地高度适宜区分布在漳州市中东部地区,面积为1 267. 65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11. 20%;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南部地区,面积为884. 02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7. 81%;条件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北部以及部分沿海地区,面积为3 123. 36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27. 60%;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西北部、东北部以及西南部沿海地区,面积为6 043. 41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53. 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州市 耕地适宜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秦岭山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6
14
作者 齐增湘 廖建军 +1 位作者 徐卫华 倪永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4-1283,共10页
利用自然地理、生态和社会经济方面共14个因子构建秦岭山区聚落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支持下,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评价聚落建设用地适宜性,将聚落建设用地适... 利用自然地理、生态和社会经济方面共14个因子构建秦岭山区聚落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支持下,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评价聚落建设用地适宜性,将聚落建设用地适宜性分为五个等级,并结合已建设区进行空缺分析。结果表明:(1)秦岭山区最适宜聚落用地面积为3378.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87%,说明秦岭山区适宜聚落开发的土地相对较少。(2)最适宜聚落用地集中在秦岭北、南坡山麓和东部的山间河谷地带,山地型特征明显。(3)有9.15%已建成区分布在限制建设区内,存在生态安全风险。(4)可用适宜聚落建设用地为3192.27 km2,空间分布不平衡。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城镇体系布局与用地规模的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评价 层次分析 空白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秦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6
15
作者 叶延琼 李韵 +2 位作者 章家恩 秦钟 李逸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136,F0003,共7页
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从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 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从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为双季稻最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2.07%;粤中北内陆地区为双季稻次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2.42%;粤北山区的大部分为双季稻的基本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2.86%;粤西北边境山区为双季稻不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65%。获得的评价结果与早期的广东省水稻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适宜 层次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九龙县居民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银兵 何政伟 +1 位作者 倪忠云 敬小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58-1160,共3页
九龙县是四川省西部重要的水电和矿业大县,人类工程活动和不恰当选址导致县内居民地频频遭受各种侵害,通过对居民地适宜性分析对减轻县内地质灾害损失、提高居住质量、指导工程建设及生态移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目标分析法对评价目标... 九龙县是四川省西部重要的水电和矿业大县,人类工程活动和不恰当选址导致县内居民地频频遭受各种侵害,通过对居民地适宜性分析对减轻县内地质灾害损失、提高居住质量、指导工程建设及生态移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目标分析法对评价目标进行分解,形成三层结构,选择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易发性等10个评价因子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评价因子进行数字化并做叠加分析,最后划定了优、良、中、差四个土地适宜性级别,并讨论了县内居民地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叠加分析 九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肥东县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迟文飞 侯晓亮 +1 位作者 赵卫东 钱家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9-684,共6页
文章以合肥市肥东县为研究区域,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风险度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构成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G1法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线性组合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以Ar... 文章以合肥市肥东县为研究区域,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风险度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构成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G1法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线性组合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以ArcGIS为平台对各个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叠加,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成4类。结果表明:肥东县建设用地适宜和较适宜区域共1891.32 km^(2),占工作区面积的83.55%;较不适宜区域共266.22 km^(2),占工作区面积的11.76%;不适宜区域共106.07 km^(2),占工作区面积的4.69%,涉及乡镇有店埠镇、包公镇和长临河镇等。此次评价与肥东县发展规划相吻合,不仅可以为肥东县的城乡建设发展提供宏观上的把握,还可以为各乡镇的发展政策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适宜评价 G1法 层次分析法(AHP) K-means聚类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阳县油茶种植气候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江涤非 郭海峰 +2 位作者 卿燃莉 李矛 贾海鹰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76-81,共6页
邵阳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油茶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为探讨邵阳县油茶种植气候适宜区,为油茶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油茶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关系的基础上,筛选出了油茶种植气候区划指标和地形区划指标;利用邵阳县及其... 邵阳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油茶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为探讨邵阳县油茶种植气候适宜区,为油茶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油茶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关系的基础上,筛选出了油茶种植气候区划指标和地形区划指标;利用邵阳县及其周边10个气象站点1985~2019年的气候资料以及邵阳县90 m×90 m DEM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以及层次分析法,开展了邵阳县油茶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和评价。结果表明:邵阳县油茶种植气候适宜区和最适宜区面积合计占全县面积的92.15%;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较小,分别仅占县域面积的7.79%和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邵阳县 气候适宜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层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韶关市始兴县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莫惠萍 林美玲 +2 位作者 胡欣雨 黄宇斌 陆东芳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0-25,29,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成为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选定生态源地,以生态需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两种用地扩张类型作为目标层,选定地形、水域、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交通5个因子作为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成为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选定生态源地,以生态需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两种用地扩张类型作为目标层,选定地形、水域、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交通5个因子作为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最终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得出韶关市始兴县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1)禁止建设区面积为128.971km 2,占全县总面积的5.5%,用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势较高,生态价值高,主要分布在始兴县的沈所镇、深渡水乡、罗坝镇等区域;(2)限制建设区面积为1681.921km 2,占总面积的71.8%,主要分布于始兴县的西北部、东部、南部等区域,具体用地类型为林地、耕地、湿地、水体等;(3)优化建设区面积为236.768km 2,占总面积的10.1%,用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地势相对平坦,主要分布在建成区的周围,靠近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属于城镇建设的缓冲区域;(4)重点建设区总面积为293.619km 2,占全县总面积的12.5%,地势较低,地形起伏较小,较为平坦,主要分布在始兴县的马市、太平、顿岗、城南、沈所五个镇。研究还对各区的空间分布提出了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未来始兴县土地规划布局提供支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生态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阆中市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骆鑫 焦翠翠 +1 位作者 胥娟 郑大伦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4期145-152,共8页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县级市阆中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基础设施、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3个方面共6个评价因子(与道路的距离、与水源的距离、坡度、...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县级市阆中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基础设施、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3个方面共6个评价因子(与道路的距离、与水源的距离、坡度、坡向、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基础,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将阆中市开展农业生产的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耕地现状的适宜性情况。考虑到城市建设对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可逆性以及江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本研究在开展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时,对城建区和江河区域进行了相应的扣除。研究结果表明:阆中市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面积为139.48 km^(2),占其国土空间面积的6.644%;较适宜的面积为1377.53 km^(2),占其国土空间面积的65.622%;较不适宜的面积为577.06 km^(2),占其国土空间面积的27.490%;不适宜的面积为5.13 km^(2),占其国土空间面积的0.244%。该结论可为阆中市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以及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层次分析 农业生产适宜 四川阆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