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预测 被引量:2
1
作者 肖梦君 高志晖 +1 位作者 王灿红 魏建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70-2180,共11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干预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CNKI、Elsevier、Pub Med等数据库检索有生物活性的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基于Swiss ADME平台进行ADME筛选;利用Swiss Target P...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干预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CNKI、Elsevier、Pub Med等数据库检索有生物活性的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基于Swiss ADME平台进行ADME筛选;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得化合物的作用靶点;运用Metascape平台分析靶点富集的疾病类型、生物过程及通路;使用Cytoscape 3.8构建"活性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图;通过Auto 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最终获得72个活性化合物,对应292个靶点,可能作用于抑郁、肿瘤、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主要富集通路有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互作、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突触等;与肿瘤相关的癌症通路、细胞周期等;与炎症免疫相关的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IL-17信号通路等。核心靶点有HTR2B、HTR3A、ABCG2、PTGS2、DRD2、COMT等,分子对接验证显示结合能均小于-7.0 k J·mol^(-1),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活性较好。结论本研究表明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可能对神经精神类疾病、肿瘤、炎症等有干预治疗作用,体现了该类化合物多靶点、多通路、多功效的特点,为系统开展其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 网络药理学 潜在作用 干预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三棱-莪术药对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2
作者 华雯 高鸿彬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687-691,共5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三棱-莪术药对治疗肝癌的作用靶点以及相关信号通路,明确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三棱、莪术的有效药物成分及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成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三棱-莪术药对治疗肝癌的作用靶点以及相关信号通路,明确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三棱、莪术的有效药物成分及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成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从OMIM、DrugBank、TTD数据库检索与肝癌相关的疾病靶点,并通过R语言软件分析获得三棱-莪术成分与肝癌的交集靶点。应用Cytoscape 3.2.1软件绘制成分-靶点网络,并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三棱-莪术药对与肝癌的相对应作用靶点共31个。共涉及与肝癌相关的GO分析125条,主要包括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分3个方面。KEGG通路82条,主要从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多处通路治疗肝癌。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三棱-莪术药对通过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类固醇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等治疗肝癌。本研究表明三棱-莪术药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多样,对进一步研究肝癌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棱-莪术药对 肝癌 网络药理学 中药 成分 通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肾元颗粒治疗慢性肾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龙 王小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0-25,I0001,共7页
目的筛选肾元颗粒有效化合物成分,构建肾元颗粒-成分-预测靶点网络,分析关键靶点间的相关作用,探讨肾元颗粒治疗慢性肾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D和Batman-TCM数据库,收集肾元颗粒化合物成分和... 目的筛选肾元颗粒有效化合物成分,构建肾元颗粒-成分-预测靶点网络,分析关键靶点间的相关作用,探讨肾元颗粒治疗慢性肾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D和Batman-TCM数据库,收集肾元颗粒化合物成分和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肾元颗粒-成分-预测靶点网络。通过Genecards、OMIM、CTD、TTD、DisGeNET和PharmGKB数据库检索CKD-MBD的靶点,与肾元颗粒预测靶点取交集获得共同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共同靶点的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用ClueGO插件工具进行GO生物学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肾元颗粒的化合物成分39种,预测作用靶点112个,其中与CKD-MBD相关的靶点56个。GO生物学功能显示这些靶点主要涉及机械刺激反应、体外凋亡信号、酮反应、细胞对异种生物刺激反应和铁离子应答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主要涉及的通路有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的AGE-RAGE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该研究表明肾元颗粒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成分,可以作用于多个靶点和多种信号通路发挥防治CKD-MBD的作用,体现了肾元颗粒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并为后续研究肾元颗粒防治CKD-MBD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肾元颗粒 慢性肾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陈蒿汤“异病同治”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蔡菲菲 李晓燕 +4 位作者 董姝 魏滨 季青 陈启龙 苏式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9期1507-1514,共8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药物活性成分、效应靶点及潜在疾病,探讨该方治疗不同疾病湿热证"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 Database@Taiwan、Drug Bank等多个数掘库,查找茵陈蒿汤中药物的成分、...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药物活性成分、效应靶点及潜在疾病,探讨该方治疗不同疾病湿热证"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 Database@Taiwan、Drug Bank等多个数掘库,查找茵陈蒿汤中药物的成分、靶点和相关疾病信息,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并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DAVID网站对茵陈蒿汤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共查找到茵陈蒿汤中大黄、栀子和茵陈三味药的272种化学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指数(DL)≥0.18,并能够找到对应靶点的活性成分有33种,对应216个靶点蛋白与308种疾病,大于节点平均度的有81种疾病。与茵陈蒿汤相关的前三个生物学过程为对有机物质的反应、对细胞增殖的调节和对细胞凋亡的调控。显著富集的前三个KEGG通路为癌症通路、前列腺癌及胰腺癌。结论: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对茵陈蒿汤有了整体性的认识,有助于阐明茵陈蒿汤的组效关系,揭示其对于湿热证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以及发现新的潜在临床适应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湿热证 异病同治 网络药理学 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补中益气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戚媛媛 韩秀丽 +2 位作者 王旗旗 杨祺 王玉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0期2987-2991,2998,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补中益气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同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与变应性鼻炎治疗相关的靶基因,利用Cytoscape3.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补中益气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同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与变应性鼻炎治疗相关的靶基因,利用Cytoscape3.7.1软件将所获得数据进行“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可视化模型构建,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共有靶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最后采用R软件以P<0.05、Q<0.05进行关键靶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补中益气汤有效活性成分172个,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可能与IL6、VEGFA、JUN、MMP9、MMP2等核心靶蛋白密切相关,推测其主要通过参与IL-17、TNF、HIF-1、Toll样受体、PI3K-AKT、核因子κB、MAPK、Th1和Th2细胞分化、JAK-STAT等信号通路干预调控变应性鼻炎。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补中益气汤治疗变应性鼻炎多基因、多靶点、多通路的网络调节机制,从整体角度阐述了中医药有效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分子层面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变应性鼻炎 网络药理学 药物活性成分 网络可视化模型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通路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4
6
作者 闫菲 史云 +6 位作者 赵琦 王晓梅 高焕鹏 徐可 王亦姝 韩福国 刘清飞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医经典名方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BATMAN-TCM、TCMID中筛选桂枝茯苓丸的成分和靶点;并通过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EMS相关靶点;取交集后得到桂枝茯苓丸和...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医经典名方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BATMAN-TCM、TCMID中筛选桂枝茯苓丸的成分和靶点;并通过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EMS相关靶点;取交集后得到桂枝茯苓丸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 3.6.1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作用图;使用STRING网站完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完成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桂枝茯苓丸82个成分和962个预测靶点,子宫内膜异位症靶点1158个;通过比对桂枝茯苓丸和EMS共同靶点,筛选出246个潜在基因;这些共同靶点涉及对化学物质反应、分子功能调节、信号受体结合等生物过程;生物学通路包括TNF、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桂枝茯苓丸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抗炎等途径对EMS产生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桂枝茯苓丸 子宫内膜异位症 成分--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及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任杰 王学明 +4 位作者 陈芳民 岳昭娣 刘易博 于子夫 于少泓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83-2293,共11页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并使用网络药理学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临沂市中医院收治的46例肝肾亏损型PC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药物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儿童康复治疗,...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并使用网络药理学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临沂市中医院收治的46例肝肾亏损型PC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药物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儿童康复治疗,药物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的改善情况。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六味地黄丸的活性成分、靶点与PCP疾病靶点,得到交集靶点后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 药物组疗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3),筛选得到6味中药47个主要成分与99个疾病治疗靶点,发现10个关键靶点为:TP53、AKT1、JUN、TNF、MAPK1、IL6、HSP90AA1、RELA、MAPK8、VEGFA,通过靶点富集获取GO条目558个,KEGG条目99个,主要富集到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结论 六味地黄丸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显著疗效,临床治疗PCP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本文以临床为基础,借助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PCP疗效显著的作用机制,分析研究流程符合《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要求,具有可靠性、规范性与合理性,为临床应用中药防治PCP提供了案例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临床疗效 网络药理学 小儿脑性瘫痪 成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