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
被引量:
5
1
作者
蒲国良
《国际论坛》
2003年第4期15-20,共6页
朝鲜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 ,它增强了中苏之间的相互信任 ,巩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也缓和了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相互猜疑与不满。但另一方面 ,从此后历史发展的史实来看 ,它也同样埋下了双方结怨的种子。本文主要...
朝鲜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 ,它增强了中苏之间的相互信任 ,巩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也缓和了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相互猜疑与不满。但另一方面 ,从此后历史发展的史实来看 ,它也同样埋下了双方结怨的种子。本文主要以后一方面的探讨为背景 ,尝试把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试图从战争的爆发、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发掘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战争
抗美援朝
中苏大论战
中
苏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走向分裂:从暗中斗争到公开论战——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二
被引量:
12
2
作者
李丹慧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67,共17页
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入手,开始着手...
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入手,开始着手与苏共进行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结束。1962年新疆中国边民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性质的认识,影响了两党继续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毛泽东把中共党内反省三年来政策失误时显露的否定“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倾向,当作是对赫鲁晓夫关于中共国内政策批评的呼应,进而重新检讨与苏关系问题,警惕国内外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起来进行颠覆活动。与此同时,国际左派队伍的形成使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共运领导中心的条件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中共做出了中苏两党矛盾已成为敌我性质、赫鲁晓夫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判断。毛泽东最终调整对苏方针的基调,改以妥协、让步、缓和关系为主为以主动进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中共开始与苏共进行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成为定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
共二十二大
对
苏
方针调整
左派队伍形成
中苏大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前十年”史研究的新开拓——推荐《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二卷
3
作者
许法根
徐之顺
《探索(浙江)》
CSSCI
1989年第2期67-68,共2页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历史(简称“前十年”),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情况异常复杂,疑难问题很多。这个时期党内外矛盾比较尖锐;党的路线和政策正确的方面与错误的方面交织在一起;国际斗争和国内斗争交叉进行,相互影响,党中央领导...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历史(简称“前十年”),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情况异常复杂,疑难问题很多。这个时期党内外矛盾比较尖锐;党的路线和政策正确的方面与错误的方面交织在一起;国际斗争和国内斗争交叉进行,相互影响,党中央领导人之间的意见时而一致,时而分岐;左倾错误不断出现,屡屡重犯;党的历史经验极为丰富,教训也相当深刻。因此,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
国社会主义
新开拓
《史稿》
中苏大论战
庐山会议
左倾错误
政策正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内外矛盾
党的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领导人是何时及如何获得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对国内学术界几种比较流行说法的梳理
4
作者
蒲国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97,共5页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是后来中苏大论战的一个焦点问题。在赫鲁晓夫报告之后,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召开多次会议商讨对策,公开发表文章阐明立场。但是,对于中国领导人是如何和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是后来中苏大论战的一个焦点问题。在赫鲁晓夫报告之后,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召开多次会议商讨对策,公开发表文章阐明立场。但是,对于中国领导人是如何和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秘密报告的文本这一问题,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存在着许多歧见。本文列举出目前学术界流传较广的十种说法,并试图对它们进行梳理和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鲁晓夫
苏
共二十大
秘密报告
中苏大论战
中
苏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
被引量:
5
1
作者
蒲国良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处
《国际论坛》
2003年第4期15-20,共6页
文摘
朝鲜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 ,它增强了中苏之间的相互信任 ,巩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也缓和了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相互猜疑与不满。但另一方面 ,从此后历史发展的史实来看 ,它也同样埋下了双方结怨的种子。本文主要以后一方面的探讨为背景 ,尝试把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试图从战争的爆发、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发掘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
关键词
朝鲜战争
抗美援朝
中苏大论战
中
苏
关系
分类号
D51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走向分裂:从暗中斗争到公开论战——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二
被引量:
12
2
作者
李丹慧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67,共17页
文摘
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入手,开始着手与苏共进行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结束。1962年新疆中国边民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性质的认识,影响了两党继续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毛泽东把中共党内反省三年来政策失误时显露的否定“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倾向,当作是对赫鲁晓夫关于中共国内政策批评的呼应,进而重新检讨与苏关系问题,警惕国内外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起来进行颠覆活动。与此同时,国际左派队伍的形成使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共运领导中心的条件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中共做出了中苏两党矛盾已成为敌我性质、赫鲁晓夫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判断。毛泽东最终调整对苏方针的基调,改以妥协、让步、缓和关系为主为以主动进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中共开始与苏共进行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成为定局。
关键词
苏
共二十二大
对
苏
方针调整
左派队伍形成
中苏大论战
Keywords
22nd representative convention of Soviet Commatmist Party
the adjustment of policy toward Soviet
the foundation of Left- winger
Sino- Soviet disputation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K512.56 [历史地理—世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前十年”史研究的新开拓——推荐《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二卷
3
作者
许法根
徐之顺
机构
杭州大学政治系
出处
《探索(浙江)》
CSSCI
1989年第2期67-68,共2页
文摘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历史(简称“前十年”),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情况异常复杂,疑难问题很多。这个时期党内外矛盾比较尖锐;党的路线和政策正确的方面与错误的方面交织在一起;国际斗争和国内斗争交叉进行,相互影响,党中央领导人之间的意见时而一致,时而分岐;左倾错误不断出现,屡屡重犯;党的历史经验极为丰富,教训也相当深刻。因此,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关键词
中
国社会主义
新开拓
《史稿》
中苏大论战
庐山会议
左倾错误
政策正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内外矛盾
党的历史经验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领导人是何时及如何获得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对国内学术界几种比较流行说法的梳理
4
作者
蒲国良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97,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苏大论战史论"(05BKS026)
文摘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是后来中苏大论战的一个焦点问题。在赫鲁晓夫报告之后,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召开多次会议商讨对策,公开发表文章阐明立场。但是,对于中国领导人是如何和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秘密报告的文本这一问题,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存在着许多歧见。本文列举出目前学术界流传较广的十种说法,并试图对它们进行梳理和辨析。
关键词
赫鲁晓夫
苏
共二十大
秘密报告
中苏大论战
中
苏
关系
Keywords
Khrushchev
XX Congress of C.P.S.U
Sino-Soviet Relations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
蒲国良
《国际论坛》
200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走向分裂:从暗中斗争到公开论战——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二
李丹慧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前十年”史研究的新开拓——推荐《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二卷
许法根
徐之顺
《探索(浙江)》
CSSCI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领导人是何时及如何获得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对国内学术界几种比较流行说法的梳理
蒲国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