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芍药苷对MPP^+所致大鼠黑质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曹碧茵 孔岩 +2 位作者 徐耑 杨亚萍 刘春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4-208,共5页
目的研究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MPP+所致大鼠黑质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PF对α-synuclein(α-syn)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SD大鼠黑质器官型脑片,培养的d10给予不同浓度的MPP+(0.1、0.5、1.0mmol·L... 目的研究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MPP+所致大鼠黑质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PF对α-synuclein(α-syn)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SD大鼠黑质器官型脑片,培养的d10给予不同浓度的MPP+(0.1、0.5、1.0mmol·L-1)处理24h,并在0.5mmol.L-1MPP+处理的基础上,给予1μmol·L-1或10μmol·L-1的PF进行干预。免疫组化法计数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数,定量RT-PCR法检测α-syn 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MPP+(0.1、0.5、1.0mmol.L-1)处理导致黑质致密部TH+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PP+(0.5mmol.L-1)使α-syn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F(10μmol·L-1)有效增加了TH+细胞的数量(P<0.01),并明显下调了α-syn mRNA的表达(P<0.05)。结论PF能有效拮抗MPP+导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死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α-syn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多巴能神经元 黑质脑片 MPP+ α-synu-clein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α及与IL-11、LIF和GDNF联合诱导胚鼠皮质、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田美玲 金国华 +3 位作者 谭雪锋 朱惠霞 秦建兵 黄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6-660,共5页
为比较皮质和中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的情况,应用无血清和单克隆培养技术,分别从皮质和中脑组织中分离克隆、扩增NSCs,然后分成3组诱导分化:①对照组用10%胎牛血清诱导分化;②IL-1α组在10%胎牛血清的基础上... 为比较皮质和中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的情况,应用无血清和单克隆培养技术,分别从皮质和中脑组织中分离克隆、扩增NSCs,然后分成3组诱导分化:①对照组用10%胎牛血清诱导分化;②IL-1α组在10%胎牛血清的基础上加IL-1α诱导分化;③联合因子组在10%胎牛血清的基础上加IL-1α、IL-11、LIF及GDNF进行诱导分化。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多巴胺神经元。在100倍镜下随机取5个视野,计数每个视野中的TH阳性神经元数;并用图像分析软件处理TH阳性神经元的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用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皮质对照组中仅见极少的TH阳性神经元(0.25±0.163),中脑对照组中见少量TH阳性神经元(2±0.378);而皮质IL-1α组有较多的TH阳性神经元(15.5±0.866),中脑IL-1α组中的TH阳性神经元则为皮质IL-1α组的150%(22.875±1.517);皮质联合因子组中的TH阳性神经元数(25.75±0.940)与中脑联合因子组中的TH阳性神经元数(28.875±2.125)接近,无显著差异。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的结果显示出IL-1α组和联合因子组大于对照组、而联合因子组又优于IL-1α组的趋势。上述结果提示,中脑来源的NSCs本身具有一定的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的区域特异性,而皮质来源的NSCs在IL-1α、IL-11、LIF及GDNF等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改变其区域特异性而分化为较多较为成熟的多巴胺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多巴神经元 分化皮质 中脑 区域特异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学发育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姜宇 曾水林 +3 位作者 徐春华 李凤飞 杨鎏 韩银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腹侧中脑多巴胺能(mDA)神经元的形态学发育和分布特征。方法:取胚胎晚期至成年大鼠不同时期的腹侧中脑连续冠状切片,以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mDA神经元。结果:(1)在胚胎期,TH阳性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随... 目的:探讨大鼠腹侧中脑多巴胺能(mDA)神经元的形态学发育和分布特征。方法:取胚胎晚期至成年大鼠不同时期的腹侧中脑连续冠状切片,以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mDA神经元。结果:(1)在胚胎期,TH阳性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随着发育进程,其突起逐渐伸长,分支也逐渐增多;出生后28 d,TH阳性细胞表现为成熟mDA神经元的形态特征。(2)Map-2/TH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新生期大鼠腹侧中脑TH阳性神经元定位分布与成年期的mDA神经元分布趋向一致。(3)E16.5 d时腹侧中脑TH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密度最大,此后逐渐下降。结论:大鼠mDA神经元的发育在出生前后,呈现先大量形成后又逐渐减少的过程,与此同时其形态趋向成熟;至P0 d时mDA神经元分布定位基本完成,至出生后28 d形态学发育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能神经元 免疫荧光 中脑 发育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质多巴胺触液神经元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慧君 武义鸣 冯家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4-28,共5页
将30% HRP 8—10μl或3%碘化丙啶(PI)3μl分别注入两组动物单侧侧脑室内,48小时后将鼠处死,检查中脑切片。发现双侧黑质均司见HRP标记细胞群,但以同侧为主。标记范围以中脑中上部为多。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黑质致密带内侧部,网状带中... 将30% HRP 8—10μl或3%碘化丙啶(PI)3μl分别注入两组动物单侧侧脑室内,48小时后将鼠处死,检查中脑切片。发现双侧黑质均司见HRP标记细胞群,但以同侧为主。标记范围以中脑中上部为多。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黑质致密带内侧部,网状带中仅少数散在。注射PI例所见类同,但标记细胞远较HRP标记细胞为多。TH免疫组化法发现黑质DA神经元投射纤维分散布于尾壳核,并见TH阳性投射纤维在室管膜上皮细胞的深面形成密集的膨大,个别地区还见阳性终末突入侧脑室。另外,在接受胚中脑黑质移植存活良好的受体鼠纹状体中,发现少数移植存活的TH阳性黑质DA神经元胞体或其突起伸入侧脑室室管膜上皮细胞间甚或突入室腔。实验表明部分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系触液神经元,提示可能直接释放DA入脑脊液。当胚黑质细胞被移植入受体脑纹状体后,部分黑质DA神经元重演其发育的规律,将其突起或胞体伸入室管膜上皮细胞间或突入侧脑室,以代偿其原有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神经元 多巴 神经元 黑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tx3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及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熊正国 袁丁 +1 位作者 张长城 顿耀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1-833,共3页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包括3个不同的亚群:腹侧被盖区、黑质和红核后区,其控制自主运动、行为及认知,与临床高度相关,如黑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会引起帕金森病。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成熟可大致经历4个阶段:前体...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包括3个不同的亚群:腹侧被盖区、黑质和红核后区,其控制自主运动、行为及认知,与临床高度相关,如黑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会引起帕金森病。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成熟可大致经历4个阶段:前体细胞期一多巴胺能神经元前体细胞期一多巴胺能神经元早期一多巴胺能神经元成熟期。已知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是一个有多种转录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而受到严格控制的过程。其中。Pitx3特异表达于大脑DA能神经元。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与成熟起着关键性作用,被认为是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发育所必需的转录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能神经元 神经元发育 Pitx3 帕金森病 中脑 DA能神经元 神经元特异性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长期培养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陆璐 徐慧君 +1 位作者 武义鸣 田美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50-254,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在体外长期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发育。动物选用胚胎14天SD大鼠,取中脑腹侧部制成细胞密度为2×10~5/ml的悬液,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培养1天至6周,以酪胺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方法、单纯荧光组化方法和外源性儿茶... 本文研究了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在体外长期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发育。动物选用胚胎14天SD大鼠,取中脑腹侧部制成细胞密度为2×10~5/ml的悬液,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培养1天至6周,以酪胺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方法、单纯荧光组化方法和外源性儿茶酚胺荧光组化方法,观察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体外长期培养发育状况。培养3天后多巴胺神经元已有单极或双极的突起发出,培养1周突起进一步伸长,并在沿途开始发出分支,有些末端见有生长锥。除散在分布的多巴胶神经元外,还能见到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群。培养2至3周,突起的分支增多,并明显出现念珠状膨大。在培养4-6周的标本中,仍可见到部分发育成熟的多巴胺神经元。多巴胺神经元在体外培养中的形态可分为二类,即梭形细胞和多极细胞。棱形细胞一般有两个突起,分别从胞体两极发出;多极细胞胞体呈圆形、多角形或三角形,可发出3-6个突起。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神经元的体外发育过程与在体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神经元 体外培养 发育 中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草枯和氧桥氯甲桥萘对离体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害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坚 蔡振林 +2 位作者 任惠民 吕传真 蒋雨平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 建立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培养体系 ,判断百草枯 (Paraquat)和氧桥氯甲桥萘 (Dieldrin)能否对培养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产生选择性损害。方法 将 0 .0 0 1~ 1 0 0 μmol/L浓度的Paraquat、Dieldrin加入到原代培养的大鼠中... 目的 建立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培养体系 ,判断百草枯 (Paraquat)和氧桥氯甲桥萘 (Dieldrin)能否对培养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产生选择性损害。方法 将 0 .0 0 1~ 1 0 0 μmol/L浓度的Paraquat、Dieldrin加入到原代培养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中 ,计数存活的多巴胺神经元和非多巴胺神经元。结果 Paraquat对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无选择性损害。 1 μmol/LDieldrin能选择性损害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 结论 Dieldrin可能是致帕金森病 (PD)的神经毒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多巴神经元 震颤性麻痹 氧桥氯甲桥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去卵巢Parkinson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学峰 何志贤 +2 位作者 张志军 胡燕 倪衡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6-290,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雌激素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去卵巢(OVX)大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和苯甲酸雌二醇(EB)处理,1周后6OHDA造模,造模2周后灌注取材;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内D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纹状体中DA能末梢的变...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雌激素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去卵巢(OVX)大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和苯甲酸雌二醇(EB)处理,1周后6OHDA造模,造模2周后灌注取材;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内D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纹状体中DA能末梢的变化;用TUNEL法观察黑质凋亡细胞的数目并对纹状体中胆碱能神经元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观察其退变情况。结果显示和NS组相比,EB组黑质内DA能神经元数量多、凋亡细胞数少(P<0.05);NS组纹状体内DA能神经元末梢减少60%左右,胆碱能神经元退变明显。结果提示雌激素对DA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去卵巢大鼠 PARKINSON病 黑质-纹状体系统 多巴能神经元 保护作用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宗兵 乔德才 刘晓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76-882,共7页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索运动保护DA能神经元的电生理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分为4组:假手术组(Control)和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各8只、PD组(PD)和PD运动组...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索运动保护DA能神经元的电生理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分为4组:假手术组(Control)和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各8只、PD组(PD)和PD运动组(PD+Ex)各12只。6-OHDA单侧前脑内侧束注射建立PD模型大鼠,运动组术后24 h开始进行跑台训练,以11 m/min,30 min/day,5day/week训练,共4周。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运动对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PD组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爆发式放电频率和百分比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放电间隔(ISI)相应缩短(P<0.05);PD+Ex组爆发式放电频率和百分比显著低于PD组(P<0.05),ISI有一定延长(P<0.05)。阿扑吗啡(APO)诱导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能力检测发现,4周后PD组大鼠净旋转圈数为261.0±27.1转/30 min,PD+Ex组为230.1±11.4转/30 min,PD+Ex组大鼠异常旋转次数较PD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期运动干预可部分抑制PD模型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兴奋性,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推测早期运动干预引起黑质DA能神经元兴奋性改变的机制可能与运动保护DA能神经元,降低6-OHDA对神经的易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多巴能神经元 电生理学 运动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中脑源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宇 曾水林 +4 位作者 鲁佑瑜 李涛 朱建宝 刘钟 姜连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7-542,共6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中脑源神经干细胞(mNSCs)增殖、分化能力和表达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影响。方法:取E14.5d大鼠中脑组织体外培养原代mNSCs,增殖...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中脑源神经干细胞(mNSCs)增殖、分化能力和表达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影响。方法:取E14.5d大鼠中脑组织体外培养原代mNSCs,增殖培养传三代后进行分化实验;使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培养分化的mNSCs表达Pitx3、Nurr1和TH蛋白。结果:在GDNF作用下,体外培养的mNSCs克隆球直径增大,数量增多;分化的神经元中Pitx3、Nurr1和TH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GDNF有促进mNSCs增殖和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 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能神经元 中脑神经干细胞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黑质内注射趋化因子CCL2损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岩 王丹滢 +1 位作者 孙晓红 徐群渊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CL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2)对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方法:将CCL2单次注射入C57BL/6J小鼠黑质部位,在注射前和注射后的各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小鼠的行为轨迹,并将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灌注固定取脑,...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CL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2)对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方法:将CCL2单次注射入C57BL/6J小鼠黑质部位,在注射前和注射后的各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小鼠的行为轨迹,并将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灌注固定取脑,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CCL2注射后21d开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并显著低于对照组,一直持续到注射后28d;并且在注射后28d时小鼠的运动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内注射CCL2可以损伤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CCL2 黑质 多巴能神经元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马西平对癫痫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Kv7.4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大永 裴剑 +5 位作者 洪铭岩 徐翔 高云鹤 郑宇 王凯杰 崔建忠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7-892,共6页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CBZ)对癫痫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能神经元Kv7.4通道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癫痫组和低、中、高浓度CBZ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以外的4组大鼠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构建...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CBZ)对癫痫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能神经元Kv7.4通道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癫痫组和低、中、高浓度CBZ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以外的4组大鼠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构建癫痫大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低、中、高浓度CBZ组分别通过灌胃给予10、30、50 mg/kg CBZ,对照组和癫痫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7 d。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VTA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观察各组大鼠VTA区酪氨酸羟化酶(TH)、Kv7.4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TH、Kv7.4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行为无异常;匹罗卡品注射后癫痫组大鼠出现抽搐、咀嚼、流涎等症状,低、中、高浓度CBZ组大鼠上述症状均有所缓解。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大鼠VTA区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GSH含量、SOD活性、DA能神经元数及TH、Kv7.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癫痫组大鼠比较,低、中、高浓度CBZ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VTA区GSH含量、SOD活性、DA能神经元数及TH、Kv7.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中、高浓度CBZ组大鼠癫痫发作率、VTA区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CBZ可能通过抑制癫痫大鼠脑内氧化应激反应,促进VTA区DA能神经元活动,激活Kv7.4通道,缓解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 癫痫 中脑腹侧被盖区 多巴能神经元 Kv7.4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与鸣禽鸣唱行为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璇 李东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4,共3页
多巴胺(DA)与鸣禽的鸣唱行为密切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VTA和SNc以及PAG,它们投射到前端脑鸣唱控制核团,调节鸣唱的学习和产生。研究表明,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成鸟的鸣唱产生和幼鸟的鸣唱学习,而这种环境依赖性的鸣唱行为变... 多巴胺(DA)与鸣禽的鸣唱行为密切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VTA和SNc以及PAG,它们投射到前端脑鸣唱控制核团,调节鸣唱的学习和产生。研究表明,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成鸟的鸣唱产生和幼鸟的鸣唱学习,而这种环境依赖性的鸣唱行为变化是由中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动来介导的。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有关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与鸣唱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能神经元 中脑 求偶性鸣唱 鸣唱学习 鸣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tropin拮抗6-OHDA诱导大鼠早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
14
作者 栾萍 刘军 +2 位作者 肖颂华 周道有 李庆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0-563,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托平(neurotropin)对6-OHDA诱导的SD(Sprague-Dawley)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极早期凋亡的拮抗作用。【方法】实验组SD大鼠,按完全随机设计分3组,每组16只,分别用神经托平15、30、45U·kg-1·d-1腹腔内注射,对... 【目的】探讨神经托平(neurotropin)对6-OHDA诱导的SD(Sprague-Dawley)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极早期凋亡的拮抗作用。【方法】实验组SD大鼠,按完全随机设计分3组,每组16只,分别用神经托平15、30、45U·kg-1·d-1腹腔内注射,对照组(32只)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2周后用6-OHDA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纹状体区。在6h、12h、24h、48h、72h、96h、1周及2周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黑质细胞的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纹状体区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含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6-OHDA作用后的6h即可检测到黑质细胞凋亡,在48h达到高峰,凋亡率6.4%±0.2%;神经托平30、45U·kg-1·d-1预处理后则可降低细胞凋亡(P<0.05),其中45U·kg-1·d-1预处理组在48h仅为2.3%±0.1%,与实验组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纹状体区多巴胺能神经纤维含量的减少较对照组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5U·kg-1·d-1组则无明显效果。【结论】大剂量神经托平可拮抗神经毒性物质对黑质神经元的凋亡作用,避免了投射至纹状体区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减少,为今后探讨帕金森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OHDA 纹状体 凋亡 大鼠 对照组 黑质多巴能神经元 早期 拮抗 神经递质 黑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可卡因注射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15
作者 卢敦国 刘一辉 任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75,共4页
采用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利用GABAA受体阻断剂PTX、NMDA受体阻断剂AP—5,AMPA受体阻断剂CNQX孤立的记录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一系列阶跃电流刺激下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研究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单次注射可卡... 采用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利用GABAA受体阻断剂PTX、NMDA受体阻断剂AP—5,AMPA受体阻断剂CNQX孤立的记录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一系列阶跃电流刺激下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研究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单次注射可卡因后24h,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基强度降低,放电频率增加,细胞的兴奋性增强,其细胞膜的电生理特性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边缘多巴系统 可卡因 神经元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小鼠中脑神经元多巴胺D2受体使其生脂基因表达上凋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家琦 陈晓莉 +2 位作者 林家骥 朱俊玲 李柱一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研究小鼠中脑神经细胞多巴胺D2受体(DRD2)对神经元生脂基因的调节作用。方法构建针对DRD2短发夹RNA(shRNA)的慢病毒载体,特异性下调小鼠原代中脑神经元的DRD2表达;神经元分为阴性病毒对照组和DRD2-shRNA病毒感染组,进行高通量转录... 目的研究小鼠中脑神经细胞多巴胺D2受体(DRD2)对神经元生脂基因的调节作用。方法构建针对DRD2短发夹RNA(shRNA)的慢病毒载体,特异性下调小鼠原代中脑神经元的DRD2表达;神经元分为阴性病毒对照组和DRD2-shRNA病毒感染组,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两组差异基因并以共表达网络筛选核心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验证该差异基因表达并检测神经元脂肪酸含量变化。结果成功培养小鼠中脑神经元并下调DRD2;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发现中脑神经细胞DRD2下调对多个生脂基因有调节作用,主要包括δ(14)-固醇还原酶、乙酰辅酶A合成酶、胰岛素诱导基因1蛋白、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等,其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上调最显著(上调4倍),并经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得到验证。同时脂肪酸含量检测发现与SCD1关系密切的游离脂肪酸在DRD2下调组显著增加。结论下调小鼠中脑神经元DRD2可以显著上调SCD1的表达,SCD1上调可以加速饱和脂肪酸向单不饱和脂肪酸转化,防止脂毒性对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D2受体 高通量测序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 中脑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多巴胺A9、A10神经元在MPTP损伤中敏感性的差异
17
作者 牟亮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2-382,共1页
关键词 多巴神经元 中脑 损伤 MPTP 敏感性 帕金森病 神经毒素 科学家 黑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甘草汤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贝贝 崔晓峰 +2 位作者 金远林 黄汝成 刘晓铭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58-3062,共5页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对帕金森病大鼠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水平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只大鼠采用左侧纹状体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造模成功的18只帕金森病大鼠随机...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对帕金森病大鼠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水平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只大鼠采用左侧纹状体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造模成功的18只帕金森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芍药甘草汤组(12 g/kg),每组9只,连续灌胃给药28 d后,注射阿扑吗啡(APO)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大鼠安乐死后取脑黑质区,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法检测Beclin1、Lamp2、PI3K p85α、Akt1、p-Akt、mTOR、p-mTOR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Beclin1、LC3-Ⅱ、p-Akt和p-mTOR阳性表达。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均未出现有效的旋转行为,模型组的转速为9.7 r/min,芍药甘草汤组大鼠的转速低于模型组(P<0.01),为4.3 r/min。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内自噬小体数量减少(P<0.01),Beclin1和Lamp2蛋白表达以及LC3Ⅰ向LC3Ⅱ的转化均降低(P<0.01),且PI3K p85α、p-Akt1和p-mTOR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甘草汤组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内自噬小体数量增多(P<0.01),Beclin1和Lamp2蛋白表达以及LC3Ⅰ向LC3Ⅱ的转化均升高(P<0.01),且PI3K p85α、p-Akt1和p-mTOR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能增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噬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 帕金森病 黑质 多巴能神经元 自噬 PI3K/AKT/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短暂激活未能诱发小鼠自身给糖行为的重建
19
作者 李佩云 景漫毅 +2 位作者 吴宁 李锦 宋睿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259,共7页
目的研究脑内奖赏系统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能神经元对灯光线索诱发小鼠自身给糖行为重建的调控作用。方法以转基因DAT-Cre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病毒转染的方式,将光敏感通道蛋白特异性表达在小鼠VTA的DA能神经元上。采用10%蔗... 目的研究脑内奖赏系统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能神经元对灯光线索诱发小鼠自身给糖行为重建的调控作用。方法以转基因DAT-Cre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病毒转染的方式,将光敏感通道蛋白特异性表达在小鼠VTA的DA能神经元上。采用10%蔗糖水训练注射过携带光敏感通道蛋白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小鼠建立自身给糖行为,然后进行首次消退训练,达到首次消退期稳定阶段(连续3 d小鼠有效鼻触次数<10%形成期稳定操作值)后,进行线索点燃测试。随后,小鼠进行第2次消退,达到第2次消退期稳定阶段,采用频率20 Hz、脉冲时长15 ms的激光连续100次集中刺激VTA的DA能神经元。最后进行第3次消退,达到第3次消退期稳定阶段,采用频率80 Hz、脉冲时长15 ms的激光连续100次集中刺激VTA的DA能神经元。结果在相关灯光线索刺激下,小鼠出现蔗糖行为重建,表现为有效鼻触次数较首次消退期稳定阶段有效鼻触次数(首次消退期最后3 d的有效鼻触次数平均值)显著升高(P<0.01),提示蔗糖相关灯光线索可显著诱发小鼠觅糖行为重建,实验模型建立成功。20 Hz 15 ms或80 Hz 15 ms的激光刺激小鼠VTA能特异性激活多巴胺能神经元,与第2次消退期稳定阶段或者第3次消退期稳定阶段的有效鼻触次数相比,上述激光刺激对小鼠有效鼻触次数无显著影响。结论在自身给糖小鼠模型中,VTA脑区单一类型DA能神经元的短暂激活不足以诱发小鼠觅糖行为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给糖 中脑腹侧被盖区 多巴能神经元 光遗传学 觅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纯度多巴胺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龙梅 李学忠 +1 位作者 张志琳 刘春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3-405,共3页
目的:通过胚胎中脑祖细胞(MPC)体外培养获得高纯度的多巴胺神经元培养体系。方法:取自E12鼠胚中脑腹侧的MPC悬液在添加bFGF的DMEM/F12/N2/L-抗坏血酸-2-磷酸酯倍半镁盐(AA-2P)培养液中扩增培养,5d后停用bFGF,促进细胞分化,4d后通过Neuro... 目的:通过胚胎中脑祖细胞(MPC)体外培养获得高纯度的多巴胺神经元培养体系。方法:取自E12鼠胚中脑腹侧的MPC悬液在添加bFGF的DMEM/F12/N2/L-抗坏血酸-2-磷酸酯倍半镁盐(AA-2P)培养液中扩增培养,5d后停用bFGF,促进细胞分化,4d后通过Neurobasal/阿糖胞苷(Ara-c)抑制胶质细胞生长,获得纯神经元,使用TH鉴定细胞,计数细胞比例和纯度,β-tubulinIII鉴定成熟神经元,并计数细胞比例和纯度。结果:在添加了bFGF20μg/L的DMEM/F12/N2/AA-2P培养液中MPC增殖良好,体外培养7d后细胞数量扩增到培养前的(16·54±1·25)倍;使用Neu-robasal/阿糖胞苷后胶质细胞受抑制,神经元占94%以上,其中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比例约(35·56±4·13)%。结论:E12鼠胚MPC原代培养合并使用阿糖胞苷是获取高纯度DA能神经元培养体系的可靠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前体细胞 多巴能神经元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