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黄血蜱雌蜱不同消化阶段中肠蛋白组学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中波 尧国民 +1 位作者 侯强红 程天印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7-618,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明4个时间段褐黄血蜱(采自刺猬体表)中肠蛋白质成分,揭示参与血餐消化的蛋白种类及其含量变化规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采集于刺猬体表的4个时间段褐黄血蜱的中肠蛋白组成分进行检测。基于该蜱的唾液、中... 本研究旨在探明4个时间段褐黄血蜱(采自刺猬体表)中肠蛋白质成分,揭示参与血餐消化的蛋白种类及其含量变化规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采集于刺猬体表的4个时间段褐黄血蜱的中肠蛋白组成分进行检测。基于该蜱的唾液、中肠转录组翻译文库及Uniprot数据库,利用软件Mascot 2.2对所获肽段及蛋白质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褐黄血蜱中肠蛋白提取液中共检测出特异性肽段3046条,鉴定303种蛋白,其中271种为高可信蛋白;在所有的高可信蛋白中,23种含量较为丰富,125种在后期消化阶段(第2至第4阶段)的含量为0,123种的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24种蛋白的含量变化明显,其中12种含量上升明显,12种含量下降明显)。确定148种高可信蛋白来自于刺猬血清,推断24种可信蛋白可能参与蜱虫对血餐的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褐黄血蜱 中肠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对浓核病毒(镇江株)抵抗性和感受性品种的中肠组织蛋白比较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裘智勇 李木旺 +1 位作者 沈兴家 郭锡杰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4-249,共6页
为了探明家蚕对浓核病毒(镇江株)抵抗性和感受性品种间在分子机制上的差异,通过蛋白质双向电泳(2-DE)和基质辅助质量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对两个不同抗性家蚕品种的中肠组织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2-DE电泳结果表明,两个品种间... 为了探明家蚕对浓核病毒(镇江株)抵抗性和感受性品种间在分子机制上的差异,通过蛋白质双向电泳(2-DE)和基质辅助质量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对两个不同抗性家蚕品种的中肠组织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2-DE电泳结果表明,两个品种间的中肠组织蛋白斑点数及位置、形态等差异很小,进一步比较获得了9个差异蛋白斑点,其中感受性蚕品种JS有6个,抵抗性蚕品种NIL有3个。经MALDI-TOF MS鉴定结果显示,感受性品种JS有4个差异蛋白斑点可能分别为氢离子转运ATP合酶β亚基1、氢离子转运ATP合酶β亚基2、组织蛋白酶D或3-羟酰辅酶A脱氢酶;抵抗性品种NIL中有2个差异蛋白点可能是组织蛋白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浓核病毒(镇江株) 组织蛋白 双向电泳 基质辅助质量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和中肠总蛋白酶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徐伟 付晓霞 +1 位作者 冯晓宇 李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1-122,138,共3页
以加杨(Populus canadensis)、旱柳(Salix matsudan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和家榆(Ulmus pumi-酶活性及寄主的蛋白质量分数无相关性,取食加杨的舞毒蛾幼虫发育最快,虫体最重,旱柳次之;取食兴安落叶松和家榆的幼虫在3龄以后发育... 以加杨(Populus canadensis)、旱柳(Salix matsudan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和家榆(Ulmus pumi-酶活性及寄主的蛋白质量分数无相关性,取食加杨的舞毒蛾幼虫发育最快,虫体最重,旱柳次之;取食兴安落叶松和家榆的幼虫在3龄以后发育历期延长,虫体质量较轻。幼虫中肠总蛋白酶活性在3龄期因取食不同寄主存在明显差异,4龄后酶活性显著降低,不同寄主间的差异减少。la)饲养舞毒蛾幼虫,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的蛋白营养差异性对幼虫生长发育和中肠总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寄主植物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为旱柳、兴安落叶松、加杨和家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毒蛾 寄主植物 生长发育 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与家蚕ECH1和GAPDH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安欢迎 王琴 +3 位作者 李治 党晓群 周泽扬 王林玲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2,共8页
【目的】在分子层面上研究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与家蚕Bombyx mori蛋白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家蚕微孢子虫向家蚕细胞能量中心靠近的原因。【方法】采用Far-western blot分析与家蚕微孢子虫具有相互作用的家蚕中肠蛋白,质谱鉴定筛... 【目的】在分子层面上研究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与家蚕Bombyx mori蛋白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家蚕微孢子虫向家蚕细胞能量中心靠近的原因。【方法】采用Far-western blot分析与家蚕微孢子虫具有相互作用的家蚕中肠蛋白,质谱鉴定筛选出候选蛋白。PCR扩增候选蛋白的基因,连接到p ET30a载体并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培养,测序选取正确的3个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候选蛋白,亲和层析柱纯化候选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用免疫共沉淀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验证候选蛋白与家蚕微孢子虫的相互作用。【结果】Far-western blot筛选到的anti-SWP9和anti-SWP5抗体与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中肠总蛋白的PVDF膜孵育,分别在26 k D和34 k D处检测到一条特异条带,说明家蚕微孢子虫与26 k D和34 k D的家蚕中肠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对质谱鉴定结果进行蛋白质的分子量、肽段数以及功能的分析,筛选出与家蚕微孢子虫相互作用的候选家蚕蛋白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和3-羟酰辅酶A脱氢酶(HCDH)。利用制备的能够特异识别ECH1,GAPDH和HCDH 3种蛋白的多克隆抗体anti-ECH1,anti-GAPDH和anti-HCDH进行免疫共沉淀,证实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家蚕中肠蛋白ECH1和GAPDH具有相互作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GAPDH能与家蚕微孢子虫特异性结合。【结论】家蚕微孢子虫可以和家蚕蛋白ECH1和GAPDH特异性结合。由于ECH1是定位于线粒体膜上的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GAPDH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推测家蚕微孢子虫可能通过和家蚕ECH1和GAPDH的相互作用,在空间上靠近宿主细胞的线粒体和糖酵解途径,便于摄取宿主细胞脂肪酸β-氧化和糖酵解途径产生的中间产物和ATP,满足家蚕微孢子虫的物质和能量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家蚕 中肠蛋白 烯酰辅酶A水合酶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蛋白质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