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老缅跨境区域亚洲象生境网络识别
- 1
-
-
作者
刘洁茹
陈飞
张鑫
张杰京
樊辉
-
机构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
出处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6期7739-7752,共1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39)
澜湄合作中老跨境亚洲象栖息地质量评估项目(102169221100000009022)
+1 种基金
云南大学第三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ZC⁃23235224)
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选拔专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项目(202405AD350055)。
-
文摘
生境破碎化已严重威胁全球野生动物的生存,识别生境网络并恢复生境连通性是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的生境网络识别与连通性研究多受限于行政界线,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跨境地区在生境网络连通中的重要作用,难以遏制全球生境破碎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识别跨境地区生境网络以提升生境连通性成为推动生物多样性跨境保护的迫切需求。以中老缅跨境区域为例,基于10 m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和亚洲象分布现状等数据,采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评价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生境适宜性;利用蚁群算法将高质量生境斑块判识为亚洲象生态源地,结合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提取亚洲象生态廊道,识别出考虑/不考虑中国境外生境情景下的亚洲象生境网络,利用网络闭合度(α)、线点率(β)、网络连接度(γ)对不同情景下生境网络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两者差异及对中国云南境内亚洲象生境网络规划的影响。结果表明:(1)若考虑境外生境,单位生态源地面积的亚洲象承载量更高(2.31—2.43头/100 km^(2)),整体网络连通性更佳,其α、β和γ指数分别为0.63—0.66、2.13—2.19和0.76—0.78;若不考虑境外生境,为有效践行昆⁃蒙框架“3030”保护目标,中国境内保护地面积需扩增,会导致网络的闭合环路与源地间可选路径减少(α指数由0.48降为0.42)、网络结构趋单一(β指数由1.76降为1.67)和网络连通率降低(γ指数由0.67降为0.63)。(2)中老缅跨境区域亚洲象生境格局与种群分布空间错配明显;中国境内最适与较适生境在研究区内占比为23.01%,但栖息了区域内90%以上的现有亚洲象种群。生境网络识别对比结果发现,突破国界局限,构建跨境亚洲象生境网络更有利于适宜生境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保障生境连通性稳健提升。
-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
生境网络
跨境保护
亚洲象
中老缅跨境区域
-
Keywords
habitat suitability
habitat network
transboundary conservation
Asian elephant
China⁃Laos⁃Myanmar transboundary region
-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