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科学院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科技交流
1
作者 靖争(文/摄影) 张艳玲(文/摄影)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2025年7月2日,长江科学院(简称长科院)院长、党委书记许全喜一行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水源公司)调研并座谈交流。水源公司总经理李飞主持会议,副总经理丁洪亮、李全宏参加座谈。会上,许全喜对水源公司长期以来给予长科... 2025年7月2日,长江科学院(简称长科院)院长、党委书记许全喜一行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水源公司)调研并座谈交流。水源公司总经理李飞主持会议,副总经理丁洪亮、李全宏参加座谈。会上,许全喜对水源公司长期以来给予长科院各项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他表示,长科院已在多个领域与水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和深厚友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长科院将继续围绕水源公司主责主业,聚焦中线水源工程“三个安全”,持续做好科技服务支撑工作。他强调,将始終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推动双方合作向纵深发展,期待双方共同总结中线水源工程通水十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 长江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科学院领导带队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交流
2
作者 金海洋(文/摄影)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2023年4月7日,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唐文坚-行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线水源公司”)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交流。中线水源公司副总经理王健、供水管理部主任王立及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关键词 科技服务工作 长江科学院 王健 供水管理 南水北调中线 水源 有限责任公司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贯彻落实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3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 有限责任公司 南水北调中线 精神 水源 张基尧 办公室 总经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陈龙 方竟 +2 位作者 姜庆虎 任博申 刘峰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第二代基于个体树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FORCCHN2估算了水源地2002-2020年的森林NEP,并分析了森林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第二代基于个体树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FORCCHN2估算了水源地2002-2020年的森林NEP,并分析了森林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2-2020年水源地森林NEP在像元尺度上平均值为308.88~761.22 g C·m^(-2)·a^(-1),辐射和温度变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水源地森林NEP在19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降低值为4.41 g C·m^(-2)·a^(-1),且空间变化趋势具有差异性。分析总初级生产力(GPP)、土壤呼吸(SR)、植被呼吸(VR)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要素的逐像元相关性,结果表明,区域东部温度上升造成的SR增长速率高于GPP;另外,西北与西南区域太阳辐射的降低导致了该区域GPP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 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FORCCHN2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水文化资源禀赋和传承路径研究
5
作者 刘卫娟 李浩 张瑄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07-312,共6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是汉江治理开发与南水北调两大水利工程的携手之地,也是汉江流域人文与新时代水源地保护与利用的交汇之地,蕴含着深厚的水文化底蕴。聚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水文化,从文化根脉和文化发展两个视角,梳理了物质、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是汉江治理开发与南水北调两大水利工程的携手之地,也是汉江流域人文与新时代水源地保护与利用的交汇之地,蕴含着深厚的水文化底蕴。聚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水文化,从文化根脉和文化发展两个视角,梳理了物质、行为、制度、精神4种形态的水文化资源,并从水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展示、宣传、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其现状发展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总体统筹、分类实施两个维度,按照明确和培育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探索管理新模式、养成文化行为、塑造文化公共空间氛围4个方面,总结提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水文化传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人水和谐 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6
作者 付柯锦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150,共7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水质安全,发展绿色产业与生态旅游等举措可以从根源上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基于生态旅游发展论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4个方面对水源区生态旅游...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水质安全,发展绿色产业与生态旅游等举措可以从根源上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基于生态旅游发展论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4个方面对水源区生态旅游创新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水源区生态旅游创新发展要遵循生态优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发展的四大基本原则,最后从七大方面论述了水源区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源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 创新发展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演化机制
7
作者 程明洋 田从争 张东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3-626,共14页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3个子系统,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机制,并利用平均趋势线划分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乡村地域系统...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3个子系统,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机制,并利用平均趋势线划分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及协调水平逐年升高,二者均呈现“东西高、中间低,高低值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逐渐发展成以汉中市北部县域、安康市汉滨区、丹江口库区周边县域为核心的高水平集聚区,并形成汉台区–汉滨区–邓州市横向发展轴。②乡村地域系统协调类型可划分为低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土地发展引领型、高协调水–产业发展引领型4种类型,土地和产业发展是促进乡村地域协调水平上升和空间格局分异的主要驱动力。③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初期水源区乡村地域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而在产业发展和区域政策的调控下,不断促使水源区人类活动、资源分配以及经济格局发生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业 乡村振兴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涵水净水能力多尺度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简介
8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核心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涵水净水能力多尺度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紧紧围绕库区水资源战略安全保障需求,针对丹江口库区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水土流失严重、面源污染突出、森林防护功能低下等关...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核心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涵水净水能力多尺度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紧紧围绕库区水资源战略安全保障需求,针对丹江口库区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水土流失严重、面源污染突出、森林防护功能低下等关键问题,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研究,建立了区域、小流域、坡面和林分等多尺度森林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协同提升的生态防护体系,有效提升了库区森林防护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了库区森林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能力,对于保障丹江口库区水量水质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202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提升 净水能力 南水北调 中线水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白景锋 张海军 白云帆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05-210,共6页
通过单线性回归(SLOPE)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法,用植被指数(NDVI)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植被分布变化趋势及机制,为保障水量和水质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2000—2019年水源区NDVI和入库流量呈现同步增长,植被逐渐变好,2007年以前NDV... 通过单线性回归(SLOPE)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法,用植被指数(NDVI)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植被分布变化趋势及机制,为保障水量和水质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2000—2019年水源区NDVI和入库流量呈现同步增长,植被逐渐变好,2007年以前NDVI增长幅度大,2008—2011年处于波动阶段,2012年以后增长幅度减小;NDVI变化最明显的是研究区东北部、西部和丹江口库区周边,这些区域地势相对低平、人口集中,中山和高山区NDVI变化不大;高程、坡度、人口数和城镇化是影响水源区NDVI分布的主要因素,降水、气温和产业比重是次要因素;各因素影响的强度和方向在空间上有异质性,自然地理因素对NDVI影响的最显著范围为高程1090 m以下、年均降水量980 mm以上的区域,人文地理因素影响的显著范围区是人口密度大、城镇化率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NDV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调水对水源区流域农业用水的影响与应对——评《中线调水对汉江流域农业用水影响评估研究》
10
作者 刘国纬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和区域间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的常用工程措施。科学评估调水工程对调水区特别是对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生活生产、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推动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课题。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和区域间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的常用工程措施。科学评估调水工程对调水区特别是对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生活生产、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推动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课题。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汉江流域是我国自古以来重要粮食主产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是否会对该流域的农业用水产生影响,影响强度如何,如何尽可能减少这种影响,河海大学张玲玲教授团队撰写的《中线调水对汉江流域农业用水影响评估研究》一书进行了系统回答。该书视角独特,选题新颖,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丹江口水库 影响评估 水网建设 汉江流域 农业用水 水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三生”空间演化特征与生态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亚明 付景保 周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50,共13页
“三生”空间演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稳定是保障水质的基础。为此,该研究立足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在开展南水... “三生”空间演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稳定是保障水质的基础。为此,该研究立足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在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三生”空间识别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基础上,分析水源区“三生”空间演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各类“三生”空间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除农业生产空间、草地空间外,其他空间的面积均有增长,其中林地空间的增量最多,非农生产空间增幅最大。不同时期内,农业生产空间、林地空间与草地空间的转换面积均远高于其他空间。②水源区整体及各类空间内的生态系统服务相对稳定,林地空间、草地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空间。③“三生”空间转换对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明显的正向与负向效应,其中,农业生产空间转为林地空间、草地空间以及草地空间转为林地空间对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服务增长的贡献率较高。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三生”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农业生产、城乡建设、水利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人类活动通过改变空间利用方式推动生态系统服务演化发展。其中,农业生产、城乡建设与水利建设活动对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负向效应,生态保护活动则发挥正向效应。未来,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综合统筹水源区内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整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演化特征 生态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西段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惠波 吴冠宇 +1 位作者 李长保 王鹏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9期15-19,共5页
陕西省秦岭区域汉江、丹江流域是全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省内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陕南整体被划入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面临缺乏项目资金但有治理要求... 陕西省秦岭区域汉江、丹江流域是全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省内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陕南整体被划入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面临缺乏项目资金但有治理要求、缺乏补偿机制但有限制性法规的突出矛盾,为了破解当前不利局面,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当地政府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从陕西省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了水源区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尤其是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尽快启动实施“丹治”“十四五”规划,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以弥补水源区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彰显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局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水源 水土保持 生态补偿 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植物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运贤 张乃群 +4 位作者 李玉英 杜敏华 庞发虎 胡兰群 施建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9-225,共7页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体浮游植物的调查,结合理化指标的逐月测定,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8门40属71种(包括变种),其中以硅藻门的种类占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和水域不同而呈现差异,浮游植物对水体污染具有较好的...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体浮游植物的调查,结合理化指标的逐月测定,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8门40属71种(包括变种),其中以硅藻门的种类占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和水域不同而呈现差异,浮游植物对水体污染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水体为寡污型水体.本研究为建立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浮游植物 生物检测 水质评价 南水北调中线 水源 长期生态研究 水体污染 环境保护政策 数据信息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评价 被引量:101
14
作者 庞振凌 常红军 +3 位作者 李玉英 张乃群 杜瑞卿 胡兰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10-1819,共10页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指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理论内容深刻而表现形式简单,包括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其求值、一致性检验和综合指数计算等运算过程。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3个采样点进行了2 a的水体浮游植物和9项理化...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指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理论内容深刻而表现形式简单,包括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其求值、一致性检验和综合指数计算等运算过程。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3个采样点进行了2 a的水体浮游植物和9项理化指标的检测,并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季节4因素和6项理化指标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层次分析综合指数PI在3采样点有差异并且变化灵敏,渠首(陶岔S1)PI=0.5697,水质属于污染;库心(小太平洋S2)PI=0.3619,水质属于尚清洁;丹江入库上游(大石桥S3),PI=0.7755,水质属于中污染;AHP分析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根据结果分析认为:层次分析法做为综合评价法对水质评价有重要性,值得推广应用;丹江口水库是重要的水资源,但目前水质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做好水源区的长期生态监测,加强理论和技术研究,改善水质,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浮游植物生物检测 理化检测 层次分析法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的土壤侵蚀量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晓峰 常俊杰 +2 位作者 余正军 张晖 王晓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5-549,共5页
目的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水源区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土壤、降雨等数据,对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因子进... 目的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水源区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土壤、降雨等数据,对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实现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土壤侵蚀量的估算,并对结果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结果通过计算可得,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微度侵蚀面积占12.87%,轻度侵蚀面积占30.4%,中度侵蚀面积占30.66%,强度侵蚀面积占26.07%。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结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西段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强度侵蚀地区,仅有少数地区达到微度侵蚀,水土保持任务很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 土壤侵蚀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周志强 曾源 +2 位作者 张磊 杜鑫 吴炳方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6,共7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一部分,开展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对于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及水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2000年和2009年两期遥感图像为本底数据,利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南水北调中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一部分,开展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对于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及水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2000年和2009年两期遥感图像为本底数据,利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该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该水源区植被覆盖度的平均值为67.5%,2009年的平均值达到72%,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长趋势;植被覆盖度增幅的空间特征表现为水源区中部地区高,东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在不同植被类型中,落叶针叶林的覆盖度平均值增幅最大,草地覆盖度增幅最小;位于水源区的大多数县(市)的植被覆盖度在近十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柞水县的植被覆盖度平均值增长幅度最大,这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基本农田建设等政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中旺 李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0-514,共5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21世纪初动工兴建的一项跨流域调水的特大工程,主要是解决北方地区工农业缺水、城镇供水。汉江丹江口水库为中线工程水源地。通过分析水源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较科学、合理的对策:借鉴三峡移民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21世纪初动工兴建的一项跨流域调水的特大工程,主要是解决北方地区工农业缺水、城镇供水。汉江丹江口水库为中线工程水源地。通过分析水源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较科学、合理的对策:借鉴三峡移民的成功经验,走"内安""外迁"并举的开发式安置移民之路;设立水源保护区,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综合治理和建设重点;增强法制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的提高;实施工程全面合作,统一协调工程的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兼顾各地利益,实现"多赢";国家适当的扶持,确保水源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水源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中旺 江华军 +2 位作者 李长安 杨建 孙小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1,共6页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主要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其水源区水质基本达到调水要求,但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移民安置、贫困与落后等水安全问题直接关乎到调水的质量、水资源的配置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源区的水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主要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其水源区水质基本达到调水要求,但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移民安置、贫困与落后等水安全问题直接关乎到调水的质量、水资源的配置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源区的水安全评价已是当务之急。针对水安全内涵及其评价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选取20个代表性指标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十堰市水安全进行了定量的评价。结果表明: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水源区的水安全处在一个基本安全的临界等级状态,这一结论与主成分分析所得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经验证方法可行、结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核心水源 十堰市 水安全 模糊综合评判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质保护 被引量:23
19
作者 翁立达 叶闽 +1 位作者 娄保锋 张万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25,43,共3页
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现状,分析了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良好,符合水源地水质要求,但库周和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严重滞后,是水库水质的潜在隐患,应加大治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以... 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现状,分析了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良好,符合水源地水质要求,但库周和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严重滞后,是水库水质的潜在隐患,应加大治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确保一库清水向北流。丹江口水库库区污染主要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库汊区水体的污染,针对污染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 水质 保护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50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地表径流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利平 胡志芳 +1 位作者 秦琳琳 曾思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6期391-397,共7页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流域,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0年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资料,研究了SWAT模型在研究流域的适用性;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流域,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0年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资料,研究了SWAT模型在研究流域的适用性;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多模式结果,分析了IPCC SRES A2和A1B情景下2011—2050年的降水、气温、径流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径流量呈缓慢减少趋势。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未来40年A2和A1B两种气候情景下水源区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都呈现出增加趋势,A2情景下增加趋势明显,但径流量增幅小于降水量的增幅,这可能与蒸发量的增加有关。未来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径流变化影响不大,总体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SWAT模型 地表径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