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工艺(英文) 被引量:9
1
作者 凌慧 郑成 +2 位作者 毛桃嫣 魏渊 刘颖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231-244,共14页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微波环境下合成辛酸癸酸甘油三酯,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的合成过程条件。首先,通过单因素灵敏度分析法对催化剂的选择、酸/醇摩尔比、反应温度、微波功率、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6个因素进行实验考...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微波环境下合成辛酸癸酸甘油三酯,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的合成过程条件。首先,通过单因素灵敏度分析法对催化剂的选择、酸/醇摩尔比、反应温度、微波功率、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6个因素进行实验考察,确定了酸/醇摩尔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3个关键因素的优化值及取值范围。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原则对3个关键因素进行实验设计。以产品羟值为响应值,基于响应实验结果,利用响应面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方程回归,得到3个关键因素与响应值的二次关联模型。通过方差分析和平行实验,证明该模型准确可用。确定了中碳链甘油三酯(MCTs)最佳合成条件为:酸/醇摩尔比为3.33∶1,反应温度为190℃,催化剂用量为甘油质量的4.30%,微波功率为500 W,反应时间为3h,得到产品羟值为1.12mg KOH·g^(-1),酯化率高达99.7%,与理论预测值基本相符。与传统加热方式对比,微波辅助合成MCT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测定了精制提纯后MCT产品的各项物化性能指标,均已达到企业标准。通过红外光谱表征和GC/MS进一步表征产物结构和混合物油脂的组成,甘油三酯得率达到9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链甘油三酯 微波 响应面法 红外光谱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链甘油三酯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邵康群 支佩红 +2 位作者 沈霞 宋美娜 潘秋月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346-347,共2页
中碳链甘油三酯(MCT)作为一种新型的改性油脂,在食品、药品、临床医学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该文介绍中碳链甘油三酯的化学合成方法、生物酶合成法、微波合成法,以为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碳链甘油三酯 性质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兴艳 刘爽 尚永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6-370,共5页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作为一种高效消化吸收的结构脂质和控制脂肪吸收的低能油脂,不仅能够控制肥胖和降低血清胆固醇,还能够抑制或限制组织中的胆固醇沉积物。与普通植物油脂相比,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独特的理化性质和代谢途径使其具...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作为一种高效消化吸收的结构脂质和控制脂肪吸收的低能油脂,不仅能够控制肥胖和降低血清胆固醇,还能够抑制或限制组织中的胆固醇沉积物。与普通植物油脂相比,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独特的理化性质和代谢途径使其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生理功能。本文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制备、代谢特征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概述,以期为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在食品、医药和日用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甘油 制备 代谢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堃 王挥 +1 位作者 赵松林 陈卫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85,共4页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是一种天然油脂的改性产品,因其具有消化吸收快,能量易释放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营养、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和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高效合成...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是一种天然油脂的改性产品,因其具有消化吸收快,能量易释放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营养、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和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高效合成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甘油 理化性质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制备配方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汶静 宗爱珍 +5 位作者 李子松 王爱月 干昭波 黄凤洪 贾敏 徐同成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2期97-105,共9页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具有降低体重、调节脂代谢、缓解疲劳等功效,其常温下为液态,为方便其在食品领域应用,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添加量...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具有降低体重、调节脂代谢、缓解疲劳等功效,其常温下为液态,为方便其在食品领域应用,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添加量、芯壁比、乳化剂添加量、复配乳化剂比例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配方,并测定制备的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最佳制备配方为乳清蛋白:菊粉3∶1(w/w)、乳化剂添加量0.4 g/100 mL、芯壁比1∶1(w/w)、复配壁材(乳清蛋白和菊粉)添加量14 g/100 mL、复配乳化剂(单甘酯∶羧甲基纤维素钠)1∶1(w/w),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可达95%,具有良好流动性、分散性及溶解性,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43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甘油 菊粉 微胶囊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制备优化及性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汶静 宗爱珍 +5 位作者 李子松 王爱月 干昭波 杜方岭 贾敏 徐同成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8-166,共9页
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化温度、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喷雾干燥进样速度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中... 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化温度、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喷雾干燥进样速度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及粒度分析仪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进行结构及性质分析,并进行贮藏稳定性及体外消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61.0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5.00℃,喷雾干燥进样速度15.00 m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6.25%;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呈表面较光滑椭球状,其结构完整、粒径大小均一,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溶解性、热稳定性;经过氧化动力学分析,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符合一级氧化动力学模型,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释放率可达84.53%,符合Ritger-Peppas释放模型。微胶囊化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由液态转化为固体粉末方便加工运输,提高贮藏稳定性延长货架期,同时在胃肠道中达到缓释的效果,拓宽其在食品工业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甘油 微胶囊 喷雾干燥 理化性质 体外模拟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周汉芬 韦一良 +1 位作者 胡健华 裘爱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3-56,共4页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研究在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过程中醇解的工艺条件,主要对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参数,如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等作了探讨,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正交法确定了醇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樟树籽仁油生...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研究在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过程中醇解的工艺条件,主要对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参数,如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等作了探讨,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正交法确定了醇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樟树籽仁油生产中碳链甘油三酯提供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醇解 工艺 中碳链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