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中生代晚期和古近纪玄武岩及深源捕虏晶——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微 许文良 +2 位作者 纪伟强 杨德彬 裴福萍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40,共11页
辽东地区玄武岩的KAr定年结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于晚白垩世,KAr年龄为81.58±2.46Ma;乱石山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58.36±1.64Ma。本区玄武岩含有丰富的橄榄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捕虏晶。乱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榄石... 辽东地区玄武岩的KAr定年结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于晚白垩世,KAr年龄为81.58±2.46Ma;乱石山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58.36±1.64Ma。本区玄武岩含有丰富的橄榄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捕虏晶。乱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Mg#值(79.5~88.5之间,平均值为84)较曲家屯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Mg#值(77.0~79.8之间,平均值为78.4)偏高;单斜辉石捕虏晶为透辉石,其从核部到边部的Mg#等变化趋势与橄榄石类似;斜方辉石捕虏晶为古铜辉石,其Mg#值介于85.2~87.6之间,平均值为86.4。捕虏晶发育的环状裂隙、扭折带、矿物成分环带以及捕虏晶与主岩Mg#值之间的不平衡均暗示它们为玄武质岩浆上升捕获的早期岩浆晶出矿物的堆晶体。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它们属于碱性系列,为碱性玄武岩,曲家屯玄武岩较乱石山子玄武岩贫硅、镁,富钙、铝,它们均具有原始岩浆的特征;(2)二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曲家屯玄武岩轻稀土元素总量更高,且轻重稀土元素分离程度高;(3)二者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39~0.7045和+1.60~+3.69,反映了亏损的岩石圈地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 中生代晚期 古近纪 玄武岩 捕虏晶 岩石圈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及广东北部中生代晚期地层层序和时代——兼论《江西省岩石地层》中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40
2
作者 巫建华 周维勋 章邦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53,共10页
根据地层发育程度和沉积特征,以萍乡—广丰深断裂和三南—寻乌深断裂为界,江西及广东北部中生代晚期可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层区。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以群级岩石地层单位与火山旋回或沉积旋回相对应为原则,北区可划分出火把... 根据地层发育程度和沉积特征,以萍乡—广丰深断裂和三南—寻乌深断裂为界,江西及广东北部中生代晚期可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层区。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以群级岩石地层单位与火山旋回或沉积旋回相对应为原则,北区可划分出火把山群和圭峰群,中区可划分出武夷群、罗塘群或版石群和圭峰群,南区可划分出余田群、版石群或罗塘群。根据岩性岩相特征,以组级岩石地层单位与复合岩相或沉积岩相相对应为原则,余田群可划分为水头迳组和菖蒲组,武夷群划分为双峰岭组、鹅湖岭组和石溪组,版石群划分为合水组和优胜组,罗塘群划分为白埠组、周田组和邓家组,火把山群划分为丘家组、天台山组、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圭峰群划分为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根据同位素年龄数据和化石资料,余田群的地质时代属中侏罗世;武夷群主体属晚侏罗世,顶部石溪组跨入早白垩世;罗塘群或版石群属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火把山群属早白垩世,圭峰群属晚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地质时代 中生代晚期 江西 广东 不整合面 沉积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地热梯度恢复及对比 被引量:36
3
作者 任战利 赵重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共4页
应用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恢复了中国北方各盆地中生代晚期的古地温及古地热梯度。以阿尔金断裂为界 ,东部盆地与西部盆地地热梯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盆地以断陷型盆地为主 ,地壳明显减薄 ,岩浆活动强烈 ,表明存在一期强烈的具有区域规模... 应用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恢复了中国北方各盆地中生代晚期的古地温及古地热梯度。以阿尔金断裂为界 ,东部盆地与西部盆地地热梯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盆地以断陷型盆地为主 ,地壳明显减薄 ,岩浆活动强烈 ,表明存在一期强烈的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 ,地热梯度高 ,普遍高于 3 .60℃ /10 0m ,最高可达 5 .5 6℃ /10 0m ;西部盆地为挤压拗陷型盆地 ,地热梯度总体上明显比东部盆地要低 ,地热梯度普遍不超过 3 .0 0℃ /10 0m ,地壳增厚 ,岩浆活动性弱。中国北方东部和西部盆地中生代晚期地热梯度的差异表明东部及西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明显不同。图 2表 1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沉积盆地 中生代晚期 地热梯变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中生代晚期火山岩区岩石地层划分 被引量:6
4
作者 左跃明 巫建华 周维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742-750,共9页
江西中生代晚期存在江南、北武夷和赣南三个地层分区,各地层分区的地层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结合岩石地层单位"群"与火山旋回或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原则,江南地层分区可划分出火把山群和圭峰群;北武夷... 江西中生代晚期存在江南、北武夷和赣南三个地层分区,各地层分区的地层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结合岩石地层单位"群"与火山旋回或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原则,江南地层分区可划分出火把山群和圭峰群;北武夷地层分区可划分出武夷群、罗塘群和圭峰群;赣南地层分区可划分出余田群、莲花寨群、版石群和圭峰群。根据岩性岩相特征,结合岩石地层单位"组"与火山—沉积复合岩相或沉积岩相相对应的原则,各群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火山岩区 中生代晚期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以来大地热流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格局和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匡耀求 黄宁生 +2 位作者 胡振宇 吴志峰 刘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8-325,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为56.3、67.3和65.3mW m2,对应的生态环境格局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4~5mW m2可使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1℃,使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升高2℃以上。鄂尔... 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为56.3、67.3和65.3mW m2,对应的生态环境格局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4~5mW m2可使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1℃,使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升高2℃以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平均大地热流比西北部高出11mW m2,东北部年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2~3℃,其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4~6℃。西北部的大地热流平均值已经低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延续所需大地热流的临界值(57mW m2),其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上已经处于脆弱境地;东北部和南部的大地热流均大于57mW m2,自然生态系统均尚较稳健。东北部的沙漠化可能是风沙侵入的结果,其生态应该是可以恢复的。整个西北部作为一个整体看,72万年以前大地热流就已衰减到临界值以下,区域生态系统渐趋脆弱,开始整体上向荒漠化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地表温度 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代晚期 东北部 风沙 西北 区域 格局 自然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丰宁中生代晚期昆虫群落与生态地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任东 尹继才 黄伯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9-44,共6页
在对河北丰宁森吉图地区一条中生代晚期地质剖面进行生态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6个昆虫化石群落,恢复了它们所代表的环境,并对相应的生态地层剖面进行了描述,作出了生态地层柱状图。该生态地层剖面由2个昆虫群落带、2个间隔带... 在对河北丰宁森吉图地区一条中生代晚期地质剖面进行生态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6个昆虫化石群落,恢复了它们所代表的环境,并对相应的生态地层剖面进行了描述,作出了生态地层柱状图。该生态地层剖面由2个昆虫群落带、2个间隔带和1个昆虫化石组合层构成。生态地层划分的结果显示了中生代晚期在冀北许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盆地演变的一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晚期 昆虫群落 生态地层 古地理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古构造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肖安成 汪立群 +5 位作者 杨树锋 马立协 沈中延 王亮 吴磊 陈元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中生代晚期 古地质图 残余厚度图 古构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成矿特征与金-多金属矿田勘查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宝林 吕古贤 +2 位作者 沈晓丽 汤贺军 张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0-519,共10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发育伸展构造,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出现大规模成矿事件。本文将伸展构造核部出露中生代晚期岩浆杂岩、边部出露拆离断层作为主要标志,将多期岩浆侵入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和伸展穹窿均归入中生代晚期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 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发育伸展构造,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出现大规模成矿事件。本文将伸展构造核部出露中生代晚期岩浆杂岩、边部出露拆离断层作为主要标志,将多期岩浆侵入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和伸展穹窿均归入中生代晚期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范畴。前者主要形成深源金-多金属矿床,后者主要形成浅源有色金属矿床。前者主要产于古老变质岩区,后者主要产于古生代沉积-火山岩区。岩浆上侵的诱因,主要与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折返机制有关。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探讨了岩浆核杂岩的深部控制因素。基于“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模式,总结了岩浆热液型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的分布规律、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提出了中尺度“矿田找矿”的新方向,在辽南、皖北地区预测了有利的隐伏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中生代晚期 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 构造控矿 隐伏矿田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信江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志 赵良政 廖群安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29-234,共6页
在江西上饶地区填图当中,基于岩浆活动、沉积体系分析和地貌景观及深部构造等信息,本文提出了赣东北信江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燕山陆内碰撞造山和中晚燕山陆内裂谷期、坳陷期及反转期两个阶段,主要构造转换的时间在... 在江西上饶地区填图当中,基于岩浆活动、沉积体系分析和地貌景观及深部构造等信息,本文提出了赣东北信江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燕山陆内碰撞造山和中晚燕山陆内裂谷期、坳陷期及反转期两个阶段,主要构造转换的时间在早白垩世早期与早中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晚期 碰撞造山 构造演化 信江盆地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浙赣粤中生代晚期火山岩岩石地层划分综述 被引量:7
10
作者 左跃明 巫建华 周维勋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将闽浙赣粤中生代晚期火山岩西区带分为江南区、武夷区和南岭区三个构造—岩浆活动区。根据岩性岩相特征 ,结合岩石地层单位群与火山旋回或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原则 ,将江南区划分为两个群 ,武夷区划分为三个群 ,南岭区划分为四个群。根据... 将闽浙赣粤中生代晚期火山岩西区带分为江南区、武夷区和南岭区三个构造—岩浆活动区。根据岩性岩相特征 ,结合岩石地层单位群与火山旋回或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原则 ,将江南区划分为两个群 ,武夷区划分为三个群 ,南岭区划分为四个群。根据组与火山 -沉积复合岩相或沉积岩相相对应的原则 ,各群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晚期 火山岩 岩石地层 划分原则 火山旋回 沉积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11
作者 任战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8-798,共1页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战利研究员2016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战利研究员2016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经过网评专家评审、现场答辩和专家组严格评审程序获得批准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动力学演化 中生代晚期 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 油气赋存 古地温场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中区中生代中晚期大型拆离滑覆构造的确定 被引量:22
12
作者 孙冬胜 刘池阳 +3 位作者 杨明慧 杜金虎 张以明 张锐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6-133,共8页
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太行地区受区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 ,燕山期的岩浆活动达到高潮 ,并由此引发了阜平、赞皇变质核杂岩的强烈拱升及浅层的侧向伸展拆离作用 ,在阜平变质核杂岩东侧的冀中坳陷中区形成了西部伸展而东部挤压的有机相连、... 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太行地区受区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 ,燕山期的岩浆活动达到高潮 ,并由此引发了阜平、赞皇变质核杂岩的强烈拱升及浅层的侧向伸展拆离作用 ,在阜平变质核杂岩东侧的冀中坳陷中区形成了西部伸展而东部挤压的有机相连、有序发展的拆离滑覆构造体系 ,波及宽度达 1 5 0km。其后缘伸展区表现为变质核杂岩内的韧性剪切带、盖层内的拆离伸展断层及伴随的断陷盆地 ;而前缘挤压区形成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平变质核杂岩 拆离滑覆构造 前缘与后缘 中生代晚期 冀中坳陷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中晚期构造体制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0
13
作者 彭恒 刘显阳 +5 位作者 刘池洋 惠潇 全晓园 张天兵 赵红格 王建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7-402,共16页
逆冲推覆构造对含油气盆地有效圈闭形成、源储体系配置影响明显,且其形成时限及演化过程对油气勘探意义重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中晚期曾发生过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但其构造体制转化过程一直缺乏年代学的约束。热年代学是揭示构... 逆冲推覆构造对含油气盆地有效圈闭形成、源储体系配置影响明显,且其形成时限及演化过程对油气勘探意义重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中晚期曾发生过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但其构造体制转化过程一直缺乏年代学的约束。热年代学是揭示构造带隆升剥露和相邻盆地演化过程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祁连山东缘钻井基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热史模拟综合分析,探讨了该期构造体制转化的时空过程。结果表明祁连山东缘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74~130 Ma)发生了快速冷却事件,该期抬升冷却事件广泛存在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且盆地西南缘同期物源体系变化、构造变形、隆升剥蚀和砾岩堆积等响应明显,共同表明在中侏罗世延安期之后(170 Ma)该区可能就已转变为挤压环境,并于晚侏罗世挤压变形和隆升剥蚀达到高峰,一直持续至早白垩早期,具西强东弱、边缘强内部弱特点的挤压变形特点,推测与特提斯构造域北东向汇聚联系密切;然于早白垩世三桥期开始,鄂尔多斯西南缘转化为伸展背景,并沉积了巨厚的下白垩统六盘山群,认为是东亚多板块联合作用的结果。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中晚期沉积-构造体制转化时限、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的厘定,对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面貌的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史模拟 中生代晚期 构造体制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机制探讨水系的成因──珠江下游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珂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7-303,共7页
珠江下游较大河道总是绕开中生代晚期花岗岩的现象无论用岩性、断裂或现代地形都难以解释,而运用花岗岩原地重熔说的观点却迎刃而解,这些河道实际上是遗传河,其形成于中生代晚期花岗岩背斜(或穹窿)之间的相对低洼地带,渐新世才开... 珠江下游较大河道总是绕开中生代晚期花岗岩的现象无论用岩性、断裂或现代地形都难以解释,而运用花岗岩原地重熔说的观点却迎刃而解,这些河道实际上是遗传河,其形成于中生代晚期花岗岩背斜(或穹窿)之间的相对低洼地带,渐新世才开始贯通,形成外流型河流,此格局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而保留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中生代晚期 水系成因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热事件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29
15
作者 万丛礼 付金华 张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43-47,共5页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道,而且还产生强大动力,促进烃源岩排烃和驱动油气二次运移。结果,这次事件显著提高了烃源岩排烃率和油气运移效率,并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规律。中生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不仅是重要的生烃事件,也是重要的成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前陆盆地 鄂尔多斯 西缘 油气二次运移 中生代晚期 油气运移方向 烃源岩 研究方法 运移效率 分布规律 成藏事件 构造学 岩石学 矿物学 生烃史 生烃期 排烃 热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P349航次——南海构造演化
16
作者 本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4,共1页
IODP349航次基于IODP 735—CPP2建议书,将重点解决中国南海(SCS)的扩张历史和形成机制,以及对东亚和西太平洋构造和古环境演化影响的科学问题。该勘探将在水深3.3~4.4km的4个不同区域进行钻探取心(图1),并穿透沉积物至大洋玄武岩,... IODP349航次基于IODP 735—CPP2建议书,将重点解决中国南海(SCS)的扩张历史和形成机制,以及对东亚和西太平洋构造和古环境演化影响的科学问题。该勘探将在水深3.3~4.4km的4个不同区域进行钻探取心(图1),并穿透沉积物至大洋玄武岩,确定中生代晚期以来南海的解体和盆地形成的历史;在不同的磁场区及周边主要构造事件的不同年龄段的基底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采样,揭示地壳和地幔如何演变,为各阶段的盆地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构造演化 航次 岩石地球化学 古环境演化 大洋玄武岩 中生代晚期 IO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取得研究进展
17
作者 天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25,共1页
目前,由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Natural Gas Industry B》编委任战利研究员2016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在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层位现... 目前,由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Natural Gas Industry B》编委任战利研究员2016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在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层位现今地温分布特征、盆地后期抬升、油气成藏期与构造热事件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盆地 博士研究生 动力学演化 中生代晚期 构造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河生物群研究新进展
18
作者 辽西课题组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0-80,共1页
热河生物群是在中生代晚期分布在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辽宁省西部的一个十分繁盛的中生代化石生物群。近几年来,关于热河生物群的重大学术成果不断地涌现,使我们对这个生物群的了解也愈加深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 热河生物群是在中生代晚期分布在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辽宁省西部的一个十分繁盛的中生代化石生物群。近几年来,关于热河生物群的重大学术成果不断地涌现,使我们对这个生物群的了解也愈加深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课题组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晚期 热河生物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