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中生代地热水成矿体系的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1
作者 李长江 徐步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75-76,共2页
本文根据浙江主要金、银、铅锌(含银)矿床及有关岩石的140个样品的铅同位素分析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将其划分为三个成矿系列,并讨论了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铅锌银系列(Ⅰ)主要分布在余姚—丽水断裂带东南... 本文根据浙江主要金、银、铅锌(含银)矿床及有关岩石的140个样品的铅同位素分析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将其划分为三个成矿系列,并讨论了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铅锌银系列(Ⅰ)主要分布在余姚—丽水断裂带东南侧的镇海—温州拗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生代地热水成矿体系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中生代构造体制与区域成矿背景:来自中生代火山岩组合时空变化的制约 被引量:485
2
作者 许文良 王枫 +4 位作者 裴福萍 孟恩 唐杰 徐美君 王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9-353,共15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以便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其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成矿背景给出制约。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东北地区中...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以便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其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成矿背景给出制约。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可划分成六期:晚三叠世(200~228Ma)、早——中侏罗世(173~190Ma)、中——晚侏罗世(158~166Ma)、早白垩世早期(138~145Ma)、早白垩世晚期(106~133Ma)和晚白垩世(88~97Ma)。晚三叠世火山作用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前者为A型流纹岩,后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它们共同揭示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早——中侏罗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额尔古纳地区,吉黑东部和额尔古纳地区早——中侏罗世钙碱性火山岩的存在分别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发生,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则以双峰式火成岩组合为特征,反映了双向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以西和冀北——辽西地区,前者为碱性——亚碱性的过渡系列,主要由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和少量粗面岩组成,后者为A型流纹岩或碱性流纹岩组成,这些火山岩形成于加厚陆壳的坍塌或拆沉阶段;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吉黑东部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则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前者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者与早期加厚陆壳的拆沉和/或类似弧后的伸展环境有关;晚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陆内,前者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后者为碱性玄武岩,反映了来自东部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俯冲作用。综合上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及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判定:1)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对东亚大陆下的俯冲始于早侏罗世,中生代期间存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三次俯冲事件,其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松辽盆地及其以东地区,陆缘和古俯冲带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有利场所,而陆内的伸展区域主要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有关;2)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经历了中生代早期的俯冲事件和中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早期两次陆内推覆事件,其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松辽盆地以西地区和华北地块北缘,中生代早期的俯冲事件主要与活动陆缘背景下的斑岩型矿床关系密切,而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次与加厚陆壳拆沉有关的伸展背景有利于多金属矿床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中生代火山岩 时空变化 环太平洋构造体系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 成矿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