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被引量:66
1
作者 胡健民 施炜 +3 位作者 渠洪杰 陈虹 武国利 田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68,共20页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一直被认为是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研究表明,位于城口—房县断裂之南的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叠加变形过程。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由轴向弧形延伸的线状褶皱与弧形弯曲的...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一直被认为是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研究表明,位于城口—房县断裂之南的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叠加变形过程。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由轴向弧形延伸的线状褶皱与弧形弯曲的逆冲断层组成(D2),是南大巴山主期变形产物。弧形构造带西段褶皱轴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叠加在先前轴向近东西向的开阔宽缓的褶皱(D1)之上,形成典型横跨叠加构造。弧形构造带中段和东段,褶皱轴向逐渐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填图显示,在弧形带形成之前,发生过一期轴向北东到北北东向褶皱为主的变形(D1)。据变形序列、卷入的地层以及区域构造关系判断,西段与中、东段D1变形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很可能与华北、扬子的碰撞相关。而相关的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及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显示,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主期变形(D2)的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Ma),所以大巴山弧形构造带记录了两期不同系统构造变形的叠加,这对研究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 中生代变形 滑脱拆离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南段甘珠尔庙穹隆中生代多期变形的构造模式、年龄及其动力学背景
2
作者 杨谦 施炜 +2 位作者 李小刚 史锦鹏 林茂 《地质学报》 2025年第9期2928-2947,共20页
大兴安岭及邻区在中生代遭受北侧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与东侧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影响,经历了燕山期陆内挤压造山以及随后的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在该地区开展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形成时间以及成因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是阐释东亚... 大兴安岭及邻区在中生代遭受北侧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与东侧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影响,经历了燕山期陆内挤压造山以及随后的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在该地区开展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形成时间以及成因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是阐释东亚大陆中生代构造体制转变的关键。本文以大兴安岭中南段甘珠尔庙穹隆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详细的野外构造观测、古构造应力场分析,同时结合新的锆石U-Pb测年数据,厘定该穹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三期构造变形:①中—晚侏罗世(~160 Ma)顶面指向WSW的韧性剪切作用;②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144~135 Ma)NNW-SSE向脆性挤压变形;③早白垩世中晚期(约135~110 Ma)NW-SE向伸展活动。此外,利用大兴安岭中南段大量现有晚中生代火成岩全岩(La/Yb)N和Sr/Y比值数据构建的年龄-地壳厚度曲线显示与上述三期变形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区域地壳经历了由~41 km至~66 km的显著增厚,随后到~125 Ma地壳厚度又迅速减薄至~45 km。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前两期变形分别为燕山运动A幕和B幕作用的表现,它们具有统一的构造背景,其中早期顶面向WSW运动的韧性剪切作用可能反映了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联合效应下中国东北地区向东的挤出逃逸模式。晚期NW-SE向伸展活动表明区域构造体制发生转变,代表华北克拉通破坏事件,这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以及蒙古-鄂霍茨克带造山后伸展垮塌的共同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陆 大兴安岭 甘珠尔庙穹隆 中生代陆内变形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 古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亚洲到古太平洋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解耦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丽云 陈鑫 +1 位作者 王瑜 高洪雷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51,共28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由于经历了重要的构造格局转换,即从古亚洲构造体制到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由近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并且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和盆地形成,从而成为研究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作... 中国东部中生代由于经历了重要的构造格局转换,即从古亚洲构造体制到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由近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并且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和盆地形成,从而成为研究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作用和动力学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东部华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华北和整个东部地区从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向构造时的解析,讨论了从古亚洲到古太平洋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解耦机制。本文提出中国东部构造格局转换的开始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在陆缘辽东半岛到华北内陆发育大量同构造岩浆流动成因的深成侵入花岗质岩体,同时中—上地壳因南东-北西向的挤压形成了不同地带的断层、褶皱和韧性剪切带,然而深层克拉通基底构造保持原有的变质片麻理等的方向不变,也就是基底和盖层间发育有拆离带,结合下地壳的同构造岩浆流动,表现为地壳的层间滑脱与解耦;同时间的地幔物质上涌所导致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可能的地幔物质的从东向西的水平流动,破坏了壳-幔之间原有的平衡,导致壳-幔物质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构造变形 岩浆作用 构造格局转换 壳-幔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