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江西省新余式铁矿中深部铁矿勘查探讨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肖光荣
姚琪
-
机构
江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5-311,共7页
-
基金
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200636032)
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资助项目([2006]034
[2008]030)
-
文摘
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位于南华造山带北缘,武功山—北武夷山隆起带西段武功隆起东南侧的神山背斜南翼。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航磁异常,随即开展勘查工作,至80年代末,查明铁矿资源储量5亿多吨。但认为铁矿成因是沉积变质型,在走向上延伸大于60km,倾向延深小于1km。笔者认真总结了新余式铁矿田矿床成因特征与成矿规律及对典型矿区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区内变质岩原岩主要形成于优地槽海底火山喷发环境,是火山沉积变质型硅铁建造的铁矿床。因此,铁矿层所在的地层是寻找该类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矿层形态呈"红绸舞"式,一般具有"浅繁深简"的特征。文中重点对"红绸舞"式褶皱展开研究,认为在矿区内铁矿层次级褶皱具有规律性:平面上每100~300m出现一个"台阶"。"台阶"是由一个背形和一个向形组成,影响垂深40~300m。平面与垂向"台阶"间距规律自北向南,由浅到深,均是由小到大。这组背向形是矿区的二期构造,北西向展布,呈左行雁行排列。二期褶皱是在固流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规模、形态各异、简繁更迭的各种不协调褶皱为特征。其核部铁矿层厚度较大,一般是翼部铁矿层厚度的2~12倍,一般在二期褶皱构造的轴部及转折端附近铁矿体形态复杂,更次一级小褶曲十分发育,其厚度也随之增大,倾向延伸也增大,是铁矿层赋存的有利构造部位。矿区所控制的铁矿层延深大于2.6km。在总结区域与矿区铁矿勘查经验的基础上,文中提出"就矿找矿和寻找有利构造部位相结合"的找矿模式,给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未来边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
关键词
新余式铁矿
赣中铁矿田
中深部资源勘查
成矿规律
找矿模式
-
Keywords
Xinyu type iron ore
Ganzhong iron ore field
resources exploration in depth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prospecting model
-
分类号
P62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