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枢神经整合作用的百年传承与新时代突破
            
- 1
- 
                
            
- 
                
                            作者
                                高坡
                                俞卫锋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麻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5年第10期1013-1015,共3页
            
- 
                    文摘
                        早在上个世纪初,著名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教授就提出了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这一概念,其对现代神经科学有重要的奠基意义。但由于传统认知的局限,人们对脑与外周器官之间联系的理解多停留在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二元平衡。近年来,随着病毒示踪(如伪狂犬病毒跨多级突触示踪、特异性顺行/逆行跨单突触示踪)、光/化学遗传学操纵、在体钙成像、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跨越式进步,“脑-体”互作研究范畴得以大大扩展,已从单一器官调控发展到“脑-多器官交互网络”的动态解析。
                        
                    
            
- 
                    关键词
                    
                            谢灵顿教授
                            病毒示踪
                            中枢神经整合作用
                    
                
- 
                    分类号
                    
                            
                                
                                    R338
[医药卫生]                                
                            
                    
                
- 
                
            
            - 
                题名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位置性眼震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 2
- 
                
            
- 
                
                            作者
                                周丽丽
                                童蓓
                                王文昭
                                李斐
                                赵菲
                                庄建华
                
            
-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中心
                    
                
- 
                出处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2,共6页
            
- 
                    文摘
                        目的观察研究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位置性眼震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视频眼震图(VNG)记录的14例急性发作期VM患者和16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Roll-test)诱发下位置性眼震的类型、强度、时间等参数。结果 VM患者于多种诱发体位时出现混合性的眼震成分,其眼震成分主要为下跳性、离地性及向地性成分的单个或多个组合。VM组和HSC-BPPV组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M组水平成分的眼震最大慢相角速度(SPVmax)为(11.4±2.3)°/s,低于HSC-BPPV组[(56.8±9.4)°/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HSC-BPPV组相比,VM组达到SPVmax时所需的时间(tm)较长[(18.1±2.0)s vs(5.9±1.1)s,P<0.001],其眼震变化速率较缓慢[(0.54±0.14)°/s^2 vs(7.21±1.79)°/s^2,P<0.001]。HSC-BPPV组的强弱侧眼震强度的不对称比高于V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VM中异常的中枢整合机制可能引起紊乱的半规管旋转信息传递,导致变位试验时出现混合性眼震成分以及多种体位诱发的平坦型眼震。
                        
                    
            
-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位置性眼震
                            视频眼震图
                            中枢整合
                    
                
- 
                    Keywords
                    
                            vestibular migraine
                             positional nystagmus
                             video nystagmography
                             central integration
                    
                
- 
                    分类号
                    
                            
                                
                                    R747.2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