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
作者 何璐羽 李维梅 +1 位作者 杨乐医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7-282,共6页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中枢敏化以及离子通道异常假说等共同作用,且药物治疗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CPSP发病机制和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迅猛。本文就CPSP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从疾病临床表现角度对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并简要概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脊髓电刺激、脑机接口等相关非药物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PSP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卒中 非药物治疗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淑佳 孙琛 +2 位作者 裴丽坚 徐蔚海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1,共7页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发生于脑卒中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其特征为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的身体部位由出现血管损伤的大脑区域支配。CPSP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然而目...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发生于脑卒中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其特征为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的身体部位由出现血管损伤的大脑区域支配。CPSP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然而目前CPSP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以致临床诊断率不高,常用治疗手段效果欠佳。本文从CPSP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发生机制及治疗手段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CPSP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月容 秦秀德 +4 位作者 党朝晖 陆韵薇 蔡甜甜 蔡浩斌 卜凡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7-972,共6页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常见的卒中并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后期康复和生活质量。近年来,CPSP的病理机制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而小胶质细胞作为颅内常驻的巨噬细胞,被认为在CPSP发生发...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常见的卒中并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后期康复和生活质量。近年来,CPSP的病理机制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而小胶质细胞作为颅内常驻的巨噬细胞,被认为在CPSP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篇综述从生物活性因子、细胞受体和信号通路等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小胶质细胞调节CPSP的研究进展,描述了多个化合物对CPSP的临床前治疗作用,以期促进CPSP靶向治疗策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永生 李勇杰 +4 位作者 石长青 张宇清 朱宏伟 马凯 张晓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研究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centralpain,CP)的临床应用。方法:CP患者12例,包括丘脑或桥脑梗塞6例、丘脑出血2例、丘脑坏死1例、脊髓损伤或病变3例。局麻下行单纯毁损右侧中脑脊髓丘脑束1例、左侧丘脑腹后外侧核(theven... 目的:研究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centralpain,CP)的临床应用。方法:CP患者12例,包括丘脑或桥脑梗塞6例、丘脑出血2例、丘脑坏死1例、脊髓损伤或病变3例。局麻下行单纯毁损右侧中脑脊髓丘脑束1例、左侧丘脑腹后外侧核(theventralisposterolateralisnucleus,VPL)1例、双侧扣带回前部2例,联合毁损疼痛对侧中脑脊髓丘脑束或三叉丘系加双侧扣带回前部8例。采用视觉模拟尺(visualanalogscale,VAS)和McGill疼痛问卷量表(McGillpainquestion-naire,MPQ)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患者使用镇痛剂的种类和最大剂量。将术后不同时间的VAS、MPQ评分与术前的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小样本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之内,11例止痛效果稳定,1例VPL毁损疼痛有所恢复,全部病例不再使用麻醉镇痛剂,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8例对侧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2例术后12周内疼痛加重,另6例术后6个月止痛效果满意,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均不服用麻醉镇痛剂。单纯VPL毁损术后6周疼痛加重;单纯中脑毁损术后第7周疼痛复发,单纯双侧扣带回前部毁损2例,分别于术后11周和8个月疼痛复发。结论: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对CP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的效果好于单纯中脑、VPL核或扣带回前部毁损,超过1年的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脑立体定向手术 中脑毁损术 扣带回切开术 脑立体定向 止痛效果 手术治疗 中脑脊髓丘脑束 VAS评分 扣带回前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综合康复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静 李磊 +2 位作者 徐丽 黄林 余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478,共4页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目前引起成人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在存活者中,90%有不同的功能缺失,70%—80%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其中30%患者长期存在疼痛[1]。疼痛作为一种令...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目前引起成人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在存活者中,90%有不同的功能缺失,70%—80%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其中30%患者长期存在疼痛[1]。疼痛作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严重影响其整体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康复方法 脑功能 生存质量 阿米替林 脑血管疾病 功能恢复 存活者 康复过程 运动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实验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6
作者 戴红 肖忠新 +5 位作者 胥少汀 陈迎朝 张立仁 谢作磊 王元身 戴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中枢性疼痛 (centralpain ,CP)的发生机制以寻找治疗的根本方法。方法 :选用成年Wistar雌性大鼠 3 0只 ,分为两组 (X1,X2 组 )。用WADE法造成脊髓L2阶段的 3 0 0gcm (X1)和 2 0 0 gcm (X2 )...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中枢性疼痛 (centralpain ,CP)的发生机制以寻找治疗的根本方法。方法 :选用成年Wistar雌性大鼠 3 0只 ,分为两组 (X1,X2 组 )。用WADE法造成脊髓L2阶段的 3 0 0gcm (X1)和 2 0 0 gcm (X2 )的损伤 ,损伤前后分别在L1阶段记录刺激胫神经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于术前和术后 4、8、12、16、2 4h、每天用VonFreyHair等测定大鼠的对机械性轻压、轻触损伤近端躯体的痛反应阈及前足 5 0 %抬足率的阈值的变化 ,并观察大鼠自发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 :两组均出现了典型的急慢性痛超敏现象 (手术前后痛阈值的比较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和自发痛现象 ,其中X1组与X2 组比较 ,严重自发痛 (自噬 )的发生比例更高 ,而且重复性好 ,与人类SCI的CP中以自发痛为主要痛苦的情况相一致。结论 :用WADE法造成大鼠3 0 0 gcm的SCI是重复性好且与人类SCI的CP最接近的SCI的CP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动物模型 WADE法 SCI 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旧性胸腰段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戴红 谭郁玲 +4 位作者 张洪 王春艳 张立军 肖忠新 赵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中枢痛 (centralpain ,CP)的机制。 方法 :采用莫克吉尔疼痛问卷(MPQ)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和体感诱发电位 (SEP)对 12例陈旧性胸腰段SCI的中枢性疼痛的自发痛进行了观察 ,并采用以降低中...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中枢痛 (centralpain ,CP)的机制。 方法 :采用莫克吉尔疼痛问卷(MPQ)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和体感诱发电位 (SEP)对 12例陈旧性胸腰段SCI的中枢性疼痛的自发痛进行了观察 ,并采用以降低中枢兴奋性为主的耳压疗法、生物反馈和经皮神经电刺激 /震动刺激结合的综合疗法对其进行了实验性治疗和治疗前后评测。结果 :①按其各自的特点将陈旧性SCI的中枢性疼痛的自发痛分为 3类、2型 ;②发现陈旧性SCI的中枢性疼痛中自发间断痛发作时 (B) ,持续麻木痛存在时 (A)及无痛时 (N) ,体感诱发电位 (SEP)中成分波幅两两比较 ,B >A、B >N(P <0 .0 1) ;③实验性治疗后MPQ和VAS有 8项参数值呈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降低 (P <0 .0 5— 0 .0 0 1) ,其余 3项及SEP中成分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 ;④陈旧性SCI的中枢性疼痛的自发痛与睡眠有一定关系。结论 :陈旧性胸腰段SCI的中枢性疼痛中的自发痛可能确与中枢兴奋性过高有一定关系 ,非特异性传导系统传入导致中枢觉醒水平提高可能为其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莫克吉尔疼痛答卷 体感诱发电位 综合治疗 SCI 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锐 彭宁 +2 位作者 郭民霞 石斌亚 俞世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71-273,共3页
目的 :评价氟西汀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多虑平为对照 ,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动态观察评价氟西汀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 ,并对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氟西汀与多虑平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 目的 :评价氟西汀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多虑平为对照 ,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动态观察评价氟西汀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 ,并对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氟西汀与多虑平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5 ) ,氟西汀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多虑平组 (P <0 .0 0 1)。结论 :氟西汀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疗效与多虑平相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脑卒中 中枢性疼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督脉经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增 冼庆林 +3 位作者 刘晓艳 邝镜芳 何佩仪 贺振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电针督脉经穴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抑郁自...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电针督脉经穴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PRI、VAS、PPI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的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督脉经穴疗法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脊髓损伤 电针 督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皮层电刺激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晓磊 胡永生 +3 位作者 陶蔚 张晓华 遇涛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评价运动皮层电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的疼痛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随访2005年2月至2013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MCS治疗... 目的:评价运动皮层电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的疼痛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随访2005年2月至2013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MCS治疗的CPSP患者17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2周、3月、6月、1年及最后随访时间的疼痛缓解率(0%~100%);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hort Form-36)来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疼痛缓解≥25%认为手术有效。结果:术前患者VAS评分为9.3±0.6,术后2周时为4.9±2.3,术后较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手术后2周时有效的患者占82.4%,3月时有效的患者占64.7%,6月时有效的患者占56.3%,1年时有效的患者占40.0%,最后随访时间时有效的患者占33.3%;随访到9例患者完整的生活质量情况,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2)。结论:MCS治疗CPSP有效,并能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MCS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刺激参数的调节对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皮层电刺激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感觉阈值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建敏 王志勇 +1 位作者 吴頔 倪国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20-824,842,共6页
目的:评估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各类感觉纤维的阈值,并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共40例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分成经颅磁刺激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 目的:评估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各类感觉纤维的阈值,并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共40例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分成经颅磁刺激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和康复治疗。经颅磁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M1区给予rTMS。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感觉阈值检测(CPT)及上肢Fugl-Meyer量表对疼痛程度、纤维阈值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CPT、FMA-UE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较治疗前下降(P<0.05);经颅磁刺激组CPT在5Hz、250Hz、2000Hz的阈值及FMA-UE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经颅磁刺激组VAS评分为(4.2±1.8)、CPT 3个频率阈值分别为(282.3±139.6、154.5±130.2、145.4±176.2)、FMA-UE评分为(40.1±18.6),均较常规治疗组更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CPT与VAS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CPT可用于CPSP患者各类感觉纤维阈值的定量评估。rTMS可改善CPSP的疼痛程度及感觉阈值,同时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感觉阈值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病人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萌 纪凡 +2 位作者 卢光 张晓磊 胡永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84-588,共5页
目的:评价利用综合护理干预手段对于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病人的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效果。方法:我科室住院行运动皮层电刺激术(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的CPSP共16例病人,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 目的:评价利用综合护理干预手段对于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病人的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效果。方法:我科室住院行运动皮层电刺激术(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的CPSP共16例病人,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用以健康宣教、环境干预护理、针对性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和物理康复干预为核心的综合护理干预手段,并评估病人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SF-36生活质量(short form-36,SF-36)提高情况。结果:对照组病人术前VAS评分为9.5±0.4,术后VAS评分为5.5±0.9,干预组病人术前VAS评分为9.4±0.6,术后VAS评分为4.1±1.0,两组术后较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干预组较对照组VAS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对SF-36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比较,对照组术前为46.6±5.3,术后为63.4±19.2,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术前为46.9±5.4,术后为69.8±17.0,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术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PSP病人在药物治疗和MCS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综合护理干预方案降低了病人的疼痛,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护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综合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毁损术与神经调制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乃礼 王垚 +2 位作者 王秀 张凯 张建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14-617,共4页
中枢性疼痛多为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缺失,导致患者产生疼痛感。患者常感觉肢体强烈的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很多患者难以耐受这种疼痛,可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异常,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目前对于中枢... 中枢性疼痛多为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缺失,导致患者产生疼痛感。患者常感觉肢体强烈的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很多患者难以耐受这种疼痛,可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异常,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目前对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而需要选择神经毁损术或神经调制术两种治疗方法作为进一步治疗手段。神经毁损术通过破坏神经核团、皮质回部或传导束,阻断疼痛的躯体感觉通路和情感相关通路而缓解疼痛,对于部分中枢性疼痛有效,但它可能导致其他神经功能的缺失,且具有不可恢复性。神经调制术通过电流刺激手段调节神经中枢系统活动而能明显改善中枢性疼痛症状,具有微创、治疗效果可调控、治疗效果持久等优势。随着神经调制术的发展,神经毁损术的应用越来越少。神经调制术可能会成为未来治疗中枢性疼痛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神经毁损术 神经调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舒佳 李建军 高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2期114-116,共3页
中枢性疼痛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可造成严重影响。脊髓本身的损伤、神经结构的破坏以及继发的病理改变都有造成中枢性疼痛的可能,其深层机制均与脊髓中枢兴奋性过高相关。基于这一理论,... 中枢性疼痛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可造成严重影响。脊髓本身的损伤、神经结构的破坏以及继发的病理改变都有造成中枢性疼痛的可能,其深层机制均与脊髓中枢兴奋性过高相关。基于这一理论,相应的治疗方案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笔者就中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措施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与脊髓背角P物质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志芳 戴红 +2 位作者 高秀来 肖忠新 景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2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 (SCI)后慢性中枢性疼痛 (CCP)与P物质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 2 8只 ,分为正常组 (A组 )、假手术组 (B组 ) ,以及用WADE法复制出SCI后无CCP组 (C组 )和CCP组 (D组 )。取大鼠T13 和L2 脊髓节段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 (SCI)后慢性中枢性疼痛 (CCP)与P物质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 2 8只 ,分为正常组 (A组 )、假手术组 (B组 ) ,以及用WADE法复制出SCI后无CCP组 (C组 )和CCP组 (D组 )。取大鼠T13 和L2 脊髓节段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脊髓背角P物质 (SP)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T13 和L2 节段脊髓背角SP含量比较为 :D组较C组减少 (P <0 .0 5 ) ,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少 (P <0 .0 1) ;C组较A组和B组减少 (P <0 .0 5 ) ;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CI后CCP大鼠脊髓背角SP可能对CCP有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慢性中枢性疼痛 脊髓背角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法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3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小宏 谢德娟 余和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用针刺、按摩及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cGill疼痛问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的各项...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用针刺、按摩及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cGill疼痛问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的各项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疗法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氟西汀配合心理支持治疗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的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关晨霞 郭钢花 +1 位作者 熊华春 白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5-176,共2页
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是脊髓损伤患者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据报道有11%-94%的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疼痛。中枢性疼痛的脊髓损伤患者中有53%感到疼痛严重脚,疼痛干扰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影响其生存质量,如损害睡眠-觉醒周期,使其不能完... 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是脊髓损伤患者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据报道有11%-94%的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疼痛。中枢性疼痛的脊髓损伤患者中有53%感到疼痛严重脚,疼痛干扰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影响其生存质量,如损害睡眠-觉醒周期,使其不能完成自我照顾活动,不能履行治疗性训练计划等。本文根据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及特点.应用抗抑郁药和心理支持治疗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痛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枢性疼痛 脊髓损伤患者 心理支持治疗 盐酸氟西汀 睡眠-觉醒周期 慢性中枢 日常活动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唐鹏 赵素平 +4 位作者 李晓青 王逍 刘玥 种莉 李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4期22-25,共4页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 3年6月至2014年8,q收治的83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 3年6月至2014年8,q收治的83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治疗。于治疗时基线、治疗2周后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疼痛数字等级评分法(NRS)评价疼痛强度、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情绪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时基线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及治疗1个月后NRS评分逐步下降,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I)。与治疗时基线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HAMA和HAMD-17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HAMA和HAMD-17评分均较基线明显下降(P<0.01和P<0.05),且治疗组患者HAMA和HAMD-1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且均为一过性。结论普瑞巴林可改善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症状及情绪障碍,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枢性疼痛 普瑞巴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血浆酪氨酸水平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芳玲 张颖 +3 位作者 赵明雷 高宁沁 刘海明 杨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6-918,共3页
1906年Dejerine和Roussy首次报导了一例丘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剧烈疼痛的病例,后被定义为“丘脑疼痛综合症”,之后的研究发现丘脑以外的病灶也可以引起疼痛,故目前丘脑疼痛综合征的概念已经被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 1906年Dejerine和Roussy首次报导了一例丘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剧烈疼痛的病例,后被定义为“丘脑疼痛综合症”,之后的研究发现丘脑以外的病灶也可以引起疼痛,故目前丘脑疼痛综合征的概念已经被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所替代[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疼痛患者 脑卒中后 酪氨酸 血浆 疼痛综合征 剧烈疼痛 瘫痪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忠新 戴红 +1 位作者 贾滨 王建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9期765-766,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耳压、生物反馈、电动按摩器和经皮神经电刺激仪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患者12例,以McGill疼痛问卷(MPQ)和视觉模拟评分(VAS...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耳压、生物反馈、电动按摩器和经皮神经电刺激仪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患者12例,以McGill疼痛问卷(MPQ)和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治疗前后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MPQ中的PRI-S、PRI-T、NWC以及VAS有明显降低(P<0.01),PRI-A、PPI最大值降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治疗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中西医结合 McGill疼痛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