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事私函:明后期中枢决策运行中的新样态——以申时行与万历朝“查抄张府事件”为中心
1
作者 张鑫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0,共9页
利用私人函件交流公务、交换信息,甚或结党营私,是中国传统政治场域中的一种常态现象。但时至明后期,内阁辅臣群体通过私函来协调处理公务的迹象愈发集中且典型,并以此作为中枢决策运行中的新型样态和重要补充。“公事私函”以一种“半... 利用私人函件交流公务、交换信息,甚或结党营私,是中国传统政治场域中的一种常态现象。但时至明后期,内阁辅臣群体通过私函来协调处理公务的迹象愈发集中且典型,并以此作为中枢决策运行中的新型样态和重要补充。“公事私函”以一种“半官方”“类常态”的方式,深度嵌入中枢决策运行之中,有助于提升国家公务处理的成效。在应对“查抄张府事件”过程中,申时行通过公奏、私函并行的方式,多方联络,折冲樽俎,为事件最后的平稳终局,发挥了积极效用,也为深入剖析明代后期中枢决策的运行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事私函 中枢决策 申时行 查抄张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通进银台司在中枢决策中的封驳权
2
作者 田志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83,共10页
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 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中事的封驳权划隶掌管国家政令传达的机构———通进银台司,强化了封驳权行使的力度,使通进银台司成为独立于二府的国家正式机构,在中枢政务决策与政令颁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神宗元丰改制,作为整体的通进银台司方被罢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通进银台司 中枢决策 封驳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如何运转:“关键少数”与政策落地 被引量:3
3
作者 余礼信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Z期4-8,共5页
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务是依赖制度推进国家各项政策的决策化、具体化落地。然而,制度本身也是决策的内容之一,是文本规范;制度的运转,包含政策的落地过程。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过程也就意味着制度的运转。而如何让每一项政策都得到决策... 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务是依赖制度推进国家各项政策的决策化、具体化落地。然而,制度本身也是决策的内容之一,是文本规范;制度的运转,包含政策的落地过程。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过程也就意味着制度的运转。而如何让每一项政策都得到决策化贯彻执行,关键在人;制度是必要因素,但最终决定因素是决策者——核心行动者及其组织根据客观规律和主客观需求能动地构建系统的制度并付诸实施。中国国家治理活动中的核心行动主体是从中央至地方的各级各门类决策中枢:政治中枢、地方决策中枢、部门决策中枢等。作为"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主导着各领域各层面的决策与执行活动。制度的运转,主抓手在于"关键少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中枢 “关键少数” 政策落地 制度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