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玉娟 黄杰 +2 位作者 方征宇 王秋 尤春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皮质潜伏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丘脑束中枢传导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菊阳 张俊 +3 位作者 徐迎胜 张朔 康德瑄 樊东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6-516,520,共2页
关键词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传导速度 中枢传导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的针刺不同效应阶段中枢神经传导通路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孙传铸 白丽君 +4 位作者 牛璇 陈红艳 陈鹏 张明 劳力行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23-429,共7页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效应阶段是否会引发中枢神经信号不同的传导通路。材料与方法采用非重复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模式和多元格兰杰因果有效连接度分析方法。结果研究表明针刺即时效应仅引发大脑微弱、稀疏的因果有效连接,包括经丘脑的体感...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效应阶段是否会引发中枢神经信号不同的传导通路。材料与方法采用非重复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模式和多元格兰杰因果有效连接度分析方法。结果研究表明针刺即时效应仅引发大脑微弱、稀疏的因果有效连接,包括经丘脑的体感上行传导通路与由额叶皮层投射到疼痛反应区的自上而下的控制通路。持续性效应阶段,仅在针刺足三里穴后会引发广泛大脑区域的更为紧密的因果连接模式。结论针刺效应可能涉及大脑网络多水平层面信息流的整合与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时间动态响应 特异性中枢神经传导通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评价冠心病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田瑞振 郝媛媛 刘德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6期471-472,共2页
目的应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价冠心病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刺激43例无明显中枢神经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慢性期25例)以及14例正常对照的正中神经,同时记录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观察中... 目的应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价冠心病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刺激43例无明显中枢神经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慢性期25例)以及14例正常对照的正中神经,同时记录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观察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的N13、N20、P25波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C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5~0.001);心绞痛患者的N20、P25波潜伏期及CCT均较心肌梗死患者明显延长( P〈0.01~0.001).结论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其脊髓到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的中枢躯体感觉通路存在亚临床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孟祥民 赵宇阳 +2 位作者 杨传美 陈曦 李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低频刺激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刺激组及假rTMS组则在患侧M1区给予10Hz的rTMS治疗;所有患者接受2周治疗,每周5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患侧上肢MAS量表,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1Hz组和10Hz组较前明显缩短且优于假r TMS组(P<0.05);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上肢功能改善: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1Hz组和10Hz组与假rTMS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3组患者患侧上肢MAS量表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及低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上肢功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纯 王淳 +3 位作者 张标 廖断修 刘平 付秀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脑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Barthel指数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mct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潜伏期 对照组 变化特点 大脑半球 大鱼际肌 颈椎棘突 腰椎棘突 患侧上肢 功能缺失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部神经诱发电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广友 郑崇达 +1 位作者 沈彦 王少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17-121,共5页
本文对69例健康男性阴部皮层、阴部骶髓体感诱发电位(SEPs)。生殖皮层及生殖骶髓运动诱发电位(MEPs)以及骶髓反射时(SRL)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电刺激阴茎背神经时感觉传导总时间为59.18±1.92ms;外周感觉传异时间为9.98±1... 本文对69例健康男性阴部皮层、阴部骶髓体感诱发电位(SEPs)。生殖皮层及生殖骶髓运动诱发电位(MEPs)以及骶髓反射时(SRL)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电刺激阴茎背神经时感觉传导总时间为59.18±1.92ms;外周感觉传异时间为9.98±1.30ms;中枢感觉传导时间为29.66±2.32ms;跨颅磁刺激及骶脊神经根磁剌激时运动传导总时间为20.34±2.28ms;外周运动传导时间为6.05±1.40ms;中枢运动传导时间为14.31±2.68ms,骶髓反射时为35.15±3.58ms。此外,本文还对阴部神经诱发电位检测的意义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诱发电位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根磁刺激 骶髓反射 阴茎背神经 跨颅磁刺激 健康男性 综合研究 感觉传导 中枢感觉 临床应用 电位检测 阴部神经 电刺激 皮层 生殖 外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负荷后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李捷 牛英鹏 李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3期11-17,共7页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化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神经元 PT细胞 中枢传导时间(cmct) 运动诱发电位 潜伏期 H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听觉诱发反应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鲍克容 汪梅先 《临床儿科杂志》 CAS 1987年第6期387-389,共3页
感觉诱发电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外来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神经和感觉通路上任何部位所产生的电变化。自70年代以来,在听觉诱发反应中,已取得较大研究进展的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
关键词 BAEP 脑干电位 绝对潜伏期 听觉诱发反应 耳蜗电图 听力检查 峰间期 听觉功能 耳蜗电位 临床应用 感音性聋 听觉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听力损害 听觉损伤 耳疾病 儿科 哑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男性听性脑干反应潜伏期与耳优势的研究
10
作者 林文欣 胡旭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男青年的中枢传导时间与语言偏侧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0例正常青年男性进行click声、短纯音和言语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进行以辅音-元音(CV)单音节为刺激组的英文分听测试,分听测试分别在无被迫注意模式(n... 目的探讨正常男青年的中枢传导时间与语言偏侧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0例正常青年男性进行click声、短纯音和言语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进行以辅音-元音(CV)单音节为刺激组的英文分听测试,分听测试分别在无被迫注意模式(non-forced attention,NF)、右耳被迫注意模式(forced-right attention,FR)和左耳被迫注意模式(forced-left attention,LR)下进行;用听性脑干反应的潜伏期表示中枢传导时间,语言偏侧化以耳优势右耳的得分减左耳得分的形式表示,分析ABR潜伏期与耳优势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NF和LR模式下,中枢传导时间(ABR潜伏期)与耳优势之间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0.5(P>0.05),但在FR模式下,中枢传导时间与耳优势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P<0.05)。结论正常青年男性中枢传导时间与耳优势之间互不影响,但是,在注意力影响下,耳优势与中枢传导时间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传导时间 听性脑干反应 潜伏期 双耳分听 耳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