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19世纪末对朝海上贸易中的中日航运力量对比
- 1
-
-
作者
张弛
-
机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6-140,共5页
-
文摘
随着1882年《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签订,中国和朝鲜两国间封禁200余年的海上贸易得以开辟。及至甲午战前,中朝海上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与日本在朝鲜近海的航运力量相比,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不仅缓慢,而且力量薄弱。航运力量的不足,不仅使中国在与日本争夺朝鲜近海商业制海权的竞争中失利,而且也使华商在与日商的贸易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成为中朝贸易始终落后于日朝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关键词
19世纪末
中朝贸易
轮船招商局
日本邮船会社
-
分类号
K25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近代上海与朝鲜的海上贸易(1883-1904)
被引量:7
- 2
-
-
作者
刘畅
-
机构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68,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日韩开港与东亚贸易网络"(15CSS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缔结不仅为中国商人进入朝鲜提供了政治保障,而且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从传统的"宗藩朝贡体制"向"近代条约体制"过渡。受中日甲午战争等国际局势影响,上海的对朝鲜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呈快速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双边贸易具备了货源、市场、航运和商人网络等方面的条件。上海对朝鲜贸易的两大特点是上海腹地资源的出口和洋货的转口。大量物资从上海流向朝鲜,使上海的贸易顺差一直处于高位,朝鲜金银的大量流入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朝鲜的贸易赤字,不受海关监管的中朝陆路贸易和红参的走私也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在近代转换期,上海与朝鲜的海上贸易使相对封闭的朝鲜对接了中国的贸易网络,从而间接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上海则获得了朝鲜的金银,也使中国商人具备了在朝鲜市场上与日本商人竞争的能力,上海与朝鲜贸易的兴衰也折射出转换期中朝关系的变化。
-
关键词
《中国旧海关史料》
中朝贸易
开港
上海
洋货转口
金银流通
-
Keywords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Historical Material
Sino - Korean trade
port - opening
Shanghai
re- export of foreign products
circulation of gold and silver
-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K312.41
[历史地理—世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