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中更新世以来武威盆地沉积特征——基于wv3钻孔的释光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力菲 潘宝林 +5 位作者 王均平 程馨琳 杨勇 周锐 刘秀英 蔡卓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9-1708,共2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形成了一系列新生代盆地,是研究盆地沉积演化的重要区域。武威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冲洪积地层。为了厘清武威盆地晚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历史,笔者等在武威盆地石羊河中—上游处钻...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形成了一系列新生代盆地,是研究盆地沉积演化的重要区域。武威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冲洪积地层。为了厘清武威盆地晚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历史,笔者等在武威盆地石羊河中—上游处钻取了长207 m的wv3钻孔岩芯,获得了上部17 m岩芯的19个钾长石两步法pIR200 IR290年龄和2个多步法MET-pIRIR年龄,结合粒度资料,重建了武威盆地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晚中更新世以来的光释光年代学框架和沉积历史。结果表明:两步法pIR200 IR290和多步法MET-pIRIR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220~128 ka时期,沉积速率最小,为0.35 mm/ka,水动力条件较强,以侵蚀为主;128~108 ka(MIS 5d、MIS 5e)时期沉积速率为1.94 mm/ka,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由强变弱;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早期(19~9 ka)沉积速率为2.78 mm/ka,沉积物粒径较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较弱,沉积速率最大,沉积为主。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在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期间存在逆冲活动。该研究对于揭示晚中更新世以来祁连山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武威盆地 石羊河 光释光测年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长兴中—晚更新世红土植硅体与分子化石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顾延生 秦养民 +3 位作者 朱宗敏 谢树成 王志远 张克信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在野外地貌、岩性和相关沉积环境调查分析基础上,对浙江长兴中—晚更新世红土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较丰富的植硅体形态类型,主要来自草本、阔叶和裸子植物等,植硅体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组合特征。在温暖指数和草本覆盖指数计算基础上... 在野外地貌、岩性和相关沉积环境调查分析基础上,对浙江长兴中—晚更新世红土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较丰富的植硅体形态类型,主要来自草本、阔叶和裸子植物等,植硅体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组合特征。在温暖指数和草本覆盖指数计算基础上,获得了中—晚更新世以来的3个古植被、古气候演化组合带;运用植硅体和分子化石的相关指标(C21-/C22+、C23/C30)揭示了洪积扇红土沉积时期的植被与气候信息,即间冰期气候暖湿,风化作用强,降水较多,高等草本植物繁盛;而冰期时气候干凉,风化作用弱,降水减少和地下水位降低等则有利于洪积扇体上木本类植被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纹红土 植硅体 分子化石 古气候 -更新世 浙江长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色帕巴依—柯坪地区中—晚更新世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丽鑫 代友旭 +3 位作者 王利鹏 王庆同 阎琨 姜文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8-1276,共9页
【研究目的】塔西北中—晚更新世古环境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西南天山作为亚洲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其古环境的研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意义重大,孢粉组合特征所指示的古植被演替规律已然成为该地区古气候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 【研究目的】塔西北中—晚更新世古环境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西南天山作为亚洲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其古环境的研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意义重大,孢粉组合特征所指示的古植被演替规律已然成为该地区古气候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新疆色帕巴依—柯坪地区河流阶地典型剖面样品孢粉鉴定和光释光定年测试,探讨了该区中—晚更新世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划分出中—晚更新世三个孢粉组合带:第Ⅰ孢粉组合带:Quercus(栎)-Graminae(禾本科)-Chenopodiaceae(藜科)孢粉组合带;第Ⅱ孢粉组合带:Ephedra(麻黄)-Betula(桦)-Labiatae(唇形科)孢粉组合带;第Ⅲ孢粉组合带:Pinus(松属)-Ephedra(麻黄)-Chenopodiaceae(藜科)孢粉组合带。【结论】孢粉组合指示西南天山中—晚更新世总体气候干旱,呈干冷—暖湿—干冷的气候震荡趋势,其中65~16 ka期间存在明显的降水丰富的潮湿气候阶段;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阶地地貌受构造和气候双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孢粉 河流下切 古环境 干冷-温暖-干冷气候循环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北部更新世道堂组的重新厘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龙文国 林义华 +2 位作者 石春 周进波 吕嫦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9-474,共6页
根据1∶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最新资料,对《海南省岩石地层》中的第四系道堂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在原道堂组正层型剖面上原一段与二段之间识别出沉积不整合面、超覆不整合面,从而将原道堂组划分为2个不同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按照岩... 根据1∶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最新资料,对《海南省岩石地层》中的第四系道堂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在原道堂组正层型剖面上原一段与二段之间识别出沉积不整合面、超覆不整合面,从而将原道堂组划分为2个不同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按照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原则,超覆不整合面之下的原道堂组一段划归新建立的下中更新统多文组;尿道堂组二段、三段、四段厘定为新定义的道堂组,分别定义为新道堂组的下段、中段和上段。新厘定的道堂组的地质时代为中晚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堂组 重新厘定 更新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丽江地区石鼓古湖的发现及其在现代金沙江河谷发育中的意义 被引量:31
5
作者 赵希涛 曲永新 +2 位作者 张永双 胡道功 郭长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60-969,共10页
在云南石鼓"长江第一湾"附近河段两岸发现了10多处典型的第四纪湖相沉积物露头,它们构成了金沙江第二、三、四级阶地的基座。热释光(TL)和U系法年龄测定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沉积物中上部的时代属于243.3~88.0k... 在云南石鼓"长江第一湾"附近河段两岸发现了10多处典型的第四纪湖相沉积物露头,它们构成了金沙江第二、三、四级阶地的基座。热释光(TL)和U系法年龄测定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沉积物中上部的时代属于243.3~88.0kaBP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上覆的第四级阶地沉积物的年龄为88.0~80.9kaBP。湖相沉积物的粒度、地球化学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其沉积环境有由温湿向湿热转化的趋势。根据对玉龙雪山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研究,石鼓古湖最初应是玉龙雪山西麓中更新世早期玉龙冰期冰碛物堰塞金沙江河谷而成的,中更新世晚期丽江冰期的冰水沉积物进一步加以堰塞,直至8万多年前被金沙江侵蚀而再次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石鼓“长江第一湾” 同位素年龄测定 -更新世 古湖 金沙江河谷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田鼠的分布与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永项 薛祥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从根田鼠动物地理分布探讨西北地区气候演变及其特点。方法利用现代根田鼠的动物地理分布、地史分布及其生态习性进行分析。结果根田鼠M icrotus oeconomus是一种对环境敏感的喜冷喜湿的北方型动物,其现代分布与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目的从根田鼠动物地理分布探讨西北地区气候演变及其特点。方法利用现代根田鼠的动物地理分布、地史分布及其生态习性进行分析。结果根田鼠M icrotus oeconomus是一种对环境敏感的喜冷喜湿的北方型动物,其现代分布与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结论西北地区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日趋暖干,其总的特征为“盆干山湿,湿润区呈斑块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田鼠 分布变迁 环境气候演变 西北地区 中晚更新世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吉云平 王贵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38-42,共5页
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及天镇县。盆地西至阳原县东井集乡,东至石匣以东的桑干河峡谷,北界为熊耳山,南界为六棱山和凤凰山;盆地东西长约80 km,南北宽约15~20 ... 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及天镇县。盆地西至阳原县东井集乡,东至石匣以东的桑干河峡谷,北界为熊耳山,南界为六棱山和凤凰山;盆地东西长约80 km,南北宽约15~20 km,大致位于北纬39°55′—40°25′,东经113°50′—114°50′,面积达4 5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更新世 古气候 古环境 古湖演化 消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泥河湾及隆化新发现原始牛化石(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同号文 陈曦 +1 位作者 张贝 王法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92,共24页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推算其所属动物的肩高接近2 m;北京门头沟珠窝的原始牛头骨的眶后宽度及角心周长数据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禾尧庄的角心标本稍小,但也比晚更新世多数同类要大;这些巨大的化石与欧洲中更新世晚期同类十分接近,其时代也应当与之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过去认为原始牛在我国只出现于晚更新世地层,但现在看来该种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扩散到中国。东欧及北亚的最新化石证据表明,过去认为与原始牛共生的晚更新世化石组合的常见属种早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其中包括灰狼、虎、真猛犸象、马、真披毛犀、野猪、诺氏驼、赤鹿、驼鹿及草原野牛等。最新测年数据也表明中国北方有几个含原始牛化石的遗址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本文认为华北和西北地区个体巨大的原始牛,代表中更新世晚期,而个体较小的则可能代表晚更新世或全新世;近些年在东北地区发现大量原始牛化石,但其中少见个体巨大者。在我国,原始牛化石分布只局限于北方及淮河过渡区,而在南方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均未发现此类化石;因此,有人提出原始牛很可能是在中更新世中、晚期通过中亚走廊(Central Asian Corridor)进入中国。不过,近些年在非洲也发现了一些牛属(Bos)化石,因此有人又提出了牛属非洲起源的"奥杜威牛–牛属演化谱系"(Pelorovis–Bos lineage),但该学说所依据的奥杜威牛化石材料,在形态结构上与牛属相去甚远,难以归入同类;此外,非洲可靠的牛属化石记录均未超过1 Ma。本文作者支持传统的牛属"南亚起源学说",因为在南亚西瓦里克地区发现的早期牛属化石不仅时代更古老(早于2 Ma),并且在形态上与原始牛更为相似。中国北方的原始牛化石主要发现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松嫩平原的河湖相堆积层,仅极个别出现于黄土地层;由此推断原始牛可能更喜欢水系发育的林缘和/或沼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隆化 泥河湾 -更新世 原始牛 角心 肢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河凹陷QK3钻孔22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记录 被引量:2
9
作者 毕志伟 杨振京 +3 位作者 王利康 宁凯 杨庆华 刘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229-9235,共7页
临河凹陷是河套盆地的一部分,黄河由西向东流经,其内发育了巨厚的沉积地层,是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理想场所。通过分析临河凹陷中QK3钻孔地层的粒度特征,结合年代地层重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189.9 ka.BP~220.26 ka... 临河凹陷是河套盆地的一部分,黄河由西向东流经,其内发育了巨厚的沉积地层,是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理想场所。通过分析临河凹陷中QK3钻孔地层的粒度特征,结合年代地层重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189.9 ka.BP~220.26 ka.BP表现为滨湖相沉积;117.47 ka.BP~189.9 ka.BP表现为河流边滩沉积;117.47 ka.BP~189.9 ka.BP表现为河流边滩沉积;38.5 ka.BP~117.47 ka.BP表现为河流边滩和河漫湖泊的交替沉积环境;13.49 ka.BP~38.5 ka.BP表现为河流边滩相沉积环境;13.49 ka.BP以来表现为河漫湖泊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古环境 临河凹陷 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44 Ma以来南方风尘加积型红土物源分析:重矿物和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晓 朱丽东 +4 位作者 李凤全 马桢桢 熊文婷 贾佳 王琳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4-507,共14页
中亚热带地区的风尘加积型红土是中国南方第四纪环境研究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许多典型剖面自0.4 Ma以来红化和网纹化程度明显减弱,气候趋于干凉,物源尚有近源、远源、远近混合源等说法。以九江地区JL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重矿物组成及... 中亚热带地区的风尘加积型红土是中国南方第四纪环境研究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许多典型剖面自0.4 Ma以来红化和网纹化程度明显减弱,气候趋于干凉,物源尚有近源、远源、远近混合源等说法。以九江地区JL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重矿物组成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重点探讨该沉积剖面第⑥~⑧层加积型红土(底界年龄0.44 Ma)物源问题,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JL剖面第⑥~⑧层属黄棕色土沉积,黄棕色土、网纹黄棕色土两类样品共鉴定出19种重矿物。22个样品均以不透明矿物为主,含量>50%;其次是锆石、金红石、锐钛矿、电气石、绿帘石、辉石等常见矿物。2)黄棕色土和网纹黄棕色土的极稳定、稳定矿物含量以及矿物成熟度ZTR和石榴子石指数GZi值分别为52.49%和52.88%,32.22%和41.49%,47.53和72.73,0.10和0.06,与可能的远程物源北方黄土(17.77%、19.21%、8.42、0.47)存在明显差异,而与长江沿岸风成砂样品(55.93%、20.15%、43.65、0.02)相似性更大。两类样品物源指数PI、与长江沉积物的相似度指数cosθ值分别为0.73和0.70、0.76和0.74,均支持长江源的结论。3)典型样品年龄峰多且分布范围广,70~130 Ma、200~300 Ma、390~570 Ma、680~870 Ma、870~3013 Ma等年龄峰与长江沉积物相应年龄峰吻合度高,而<65Ma、150~200 Ma年龄段锆石多出现在黄棕色土样品中,且可能与秦岭造山带的贡献有关,但贡献不显著。JL剖面0.44 Ma以来加积型红土近源物质贡献为主,粉尘主要源自长江谷地裸露的河漫滩。4)与JL剖面粉砂粒级稳定元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结果混合源并不完全一致,可能意味加积型红土的物源有粒级效应。重矿物及碎屑锆石年龄更好地示踪了>20μm组分的物质来源及贡献,不排除北方物源贡献的可能性,其贡献量可能富集于4~20μm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加积型红土 重矿物 锆石U-PB年龄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