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诠释与中晚明的朱王之争
1
作者 李敬峰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166,共10页
《大学》是中晚明朱子学与阳明学辩争的典据所在。朱子、阳明先后藉由《大学》为中晚明学者点明创立新说的路径,推动《大学》成为中晚明学者介入和回应朱王之争的要津,并从文本与义理两面展开全方位的争辩。在《大学》文本上,中晚明学... 《大学》是中晚明朱子学与阳明学辩争的典据所在。朱子、阳明先后藉由《大学》为中晚明学者点明创立新说的路径,推动《大学》成为中晚明学者介入和回应朱王之争的要津,并从文本与义理两面展开全方位的争辩。在《大学》文本上,中晚明学者围绕《大学》分章、格致补传、亲民或新民等展开构思,形成数量众多、内容互异的《大学》改本,使得中晚明成为《大学》改本史上数量最多的时期。在《大学》义理上,中晚明学者围绕《大学》的宗旨、格物以及“三纲领”之间的关系等展开辩论,将《大学》的义理在尽可能的诠释方向上打开。要之,这一经典诠释与学术思潮的双向互动富含至深且远的学术史意义:一是丰富和拓展了《大学》诠释的方向和维度;二是显豁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异同,并使得朱王之争一直持续到清初,成为朝野共同关注的学术思潮;三是一定程度上推进朱子学与阳明学的融合;四是推动明清之际原始儒学的复兴,为我们理解经学与理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鲜活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朱王之争 中晚明 朱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心学学者论习气
2
作者 张卫红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25,共8页
中晚明心学学者将人欲溯源至一念未起之先的隐微习气,习气遍及经验世界的一切心物现象,其对习气的普遍难察及其造成的工夫困境有着深刻反省。王塘南、刘蕺山等从宇宙发生论、认识论的角度论述了“意”的结构与习气的形成与开展过程。“... 中晚明心学学者将人欲溯源至一念未起之先的隐微习气,习气遍及经验世界的一切心物现象,其对习气的普遍难察及其造成的工夫困境有着深刻反省。王塘南、刘蕺山等从宇宙发生论、认识论的角度论述了“意”的结构与习气的形成与开展过程。“意”分为认识性体的心体之真知与被习气遮蔽的经验意识(形灵、识神)。习气之存无始无因,后天世界形成之初就有习气潜注于精神主体,形成偏离心体的最初之“妄”,继而开展为习心、妄根构成的经验意识,进而意识对外境不断分别、驰逐,最终导致性迷情炽,开展为错谬的经验世界。中晚明心学学者以习气论人欲,其深度、广度与系统性都大大超过了宋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心学 习气 人欲 经验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概述
3
作者 汪群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文学创作 工夫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山人侠”略论 被引量:6
4
作者 何宗美 袁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41,共7页
山人是明代兴起的特殊社会群体,山人之任侠则使中国古代侠史上涌现出新型的一个类别即"山人侠"。侠是明代山人文化的核心和明代山人的精神内涵。山人以侠的方式和气质塑造自我,参与现实,影响社会,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对山人尚... 山人是明代兴起的特殊社会群体,山人之任侠则使中国古代侠史上涌现出新型的一个类别即"山人侠"。侠是明代山人文化的核心和明代山人的精神内涵。山人以侠的方式和气质塑造自我,参与现实,影响社会,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对山人尚侠之风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明代底层文人成为山人后的生活走向,也使我们能进一步探索山人的核心价值。侠的叙写和侠气的抒发,成为山人文学创作的动机与主要内容,给明代文学带来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山人在塑造自己侠的形象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文学题材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山人侠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辩 被引量:8
5
作者 彭国翔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6,共8页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但中晚明阳明学“格物”观念的发展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由中晚明不同阳明学者的格物之辩可见,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观表现为两...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但中晚明阳明学“格物”观念的发展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由中晚明不同阳明学者的格物之辩可见,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以聂双江、王宗沐、王艮以及刘蕺山等人为代表,将“格物”完全收缩到自我意识的领域,不免取消了“格物”这一经典用语本身所具有的面对客观事物的致思方向。另一种以王龙溪、周海门、欧阳南野、王塘南等人为代表,通过将“物”理解为意向性中的对象或者作为各种实际生活行为的“事”,使“格物”工夫不再是一种单纯自我意识的孤立活动,而是展开于自我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结构与互动过程。在后者看来,如果说朱子学的“格物”“忘内求外”而不免“逐物”的话,前者则又“务内遗外”而不免“绝物”。作为一种既不“逐物”又不“绝物”的“合内外”工夫,后者其实是阳明晚年成熟“格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反映了阳明学在与朱子学互动过程中由反对到吸收的动向。并且,这一动向在中晚明一些朱子学者的“格物”观处也有鲜明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格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诗学奉行“第一义”的不同路向及其得失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9-189,共11页
“第一义”学说与中晚明诗学具有紧密而复杂的关联,过往学人多将此视作七子派因袭模拟以致无穷流弊的重要思想渊源而屡有批评。但就文学创作的实际言,奉行第一义,特别是取法古人,既是无奈之举,也属必然选择。就彼时文坛的格局说,这是明... “第一义”学说与中晚明诗学具有紧密而复杂的关联,过往学人多将此视作七子派因袭模拟以致无穷流弊的重要思想渊源而屡有批评。但就文学创作的实际言,奉行第一义,特别是取法古人,既是无奈之举,也属必然选择。就彼时文坛的格局说,这是明代文人基于现实处境的应对之方,且伴随潮流变化而同步更张。就讨论诗文创作的模式论,或如七子派那般,对学习何种对象以及如何学习有具体明确的种种规定,或如公安派那般,仅有一些根本性的理念,且强调自我和自主。前者于方便后学的同时也极易滋生流弊,后者虽因通脱灵活广受好评,但也容易遭致“轻薄”“矜诞”等缺失。彼此各有利弊,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成为历代文人的难题,个中关键或在于厘清歧异的表述方式及其带来的必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义 中晚明诗学 模仿 处境 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文化变革的成果——“苏式”艺术形成期的人文生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郑丽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98,共4页
明代中晚期的苏州,处于一个思想变动激烈的时代,当地文人滋长了强烈的"市隐"心态和"闲雅"之情,这为"苏式"艺术的形成注入了活力;"苏式"艺术包含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使其与流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 明代中晚期的苏州,处于一个思想变动激烈的时代,当地文人滋长了强烈的"市隐"心态和"闲雅"之情,这为"苏式"艺术的形成注入了活力;"苏式"艺术包含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使其与流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时的苏州各阶层都具有自觉的尚文之风,手工艺人也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了"苏式"艺术的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文化变革 “苏式”艺术 人文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畿与中晚明文学思潮
8
作者 宋克夫 金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8,共6页
王畿在中晚明文学思潮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畿在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同时,又在"良知"的本体和"致良知"的功夫上,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思想,从而为中晚明文学思潮弘扬主体意识、张... 王畿在中晚明文学思潮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畿在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同时,又在"良知"的本体和"致良知"的功夫上,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思想,从而为中晚明文学思潮弘扬主体意识、张扬个性精神和倡导自然人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王畿"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随着王畿讲学活动时空的拓展,其"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波及唐宋派、公安派诸多流派及个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晚明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畿在对阳明心学"多所发明"的同时,"把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发展到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畿 以自然为宗 中晚明文学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晚明书法变革思想原因的重新阐释 被引量:2
9
作者 周睿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4,共6页
本文对以往书法史某些流行的重要观点提出质疑,试图通过对“浪漫主义”西方文化内涵的分疏以及明代史和明代哲学的考察,对中晚明书法变革的内在思想原因重新进行阐释:在准确把握心学的基础上透视它对中晚明士人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 本文对以往书法史某些流行的重要观点提出质疑,试图通过对“浪漫主义”西方文化内涵的分疏以及明代史和明代哲学的考察,对中晚明书法变革的内在思想原因重新进行阐释:在准确把握心学的基础上透视它对中晚明士人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道德人格气象对书法审美风尚的改变,对传统二王帖学模式的强烈冲击和改造。由此,为当下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提供一种历史的人文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书法 变革 心学 道德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中国现代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妥建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39,共7页
颓废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晚明中国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政治黑暗和心学播散等原因,赋予"颓废"以新质。晚明士人的颓废是一种"去道德化"的审美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审美风格和文学审美风格。晚明士人躲避宰制儒... 颓废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晚明中国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政治黑暗和心学播散等原因,赋予"颓废"以新质。晚明士人的颓废是一种"去道德化"的审美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审美风格和文学审美风格。晚明士人躲避宰制儒家所追求的崇高精神的规约,一方面,通过生命扭曲的自放生活表征出怪诞化的社会审美风格;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化的社会生活表现出精致化的社会审美风格。晚明文学作为彼时士人生活之反映,亦表现出综合化、怪诞化、精致化等颓废审美风格特征。晚明士人的颓废审美风格是以消极的方式来解除社会压抑的程度,尽可能地追求个体自由,已具有个性解放的精神质素,从而表征着中国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颓废审美风格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引书纠误一则
11
作者 林乐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101,共1页
关键词 西性伦理的相遇》 博士论文 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家具收藏的兴盛与成因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杜游 杨莹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84,共4页
晚明是一个"新旧鼎革"的动荡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社会上奢靡之风日盛。收藏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各阶层广泛参与。文人由于知识和审美的优势,逐渐主导了收藏品鉴的风尚,为了凸显阶层差异和创设与众... 晚明是一个"新旧鼎革"的动荡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社会上奢靡之风日盛。收藏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各阶层广泛参与。文人由于知识和审美的优势,逐渐主导了收藏品鉴的风尚,为了凸显阶层差异和创设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他们重新制定了收藏品评的标准,过去收藏价值并不明显的家具成为文人的新宠,家具作为一种清玩受到青睐,从而改变了社会上对于家具使用的一般习惯和认识,引发了家具收藏的热潮。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一史实的描述,挖掘出其后的社会状况和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家具 文人 收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班经》——兼谈我国古代工艺思想特色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燕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97-98,共2页
《鲁班经》是我国惟一流传的记载民舍、家具、农业和手工业工具制作工艺的著 作。此书先以口诀形式在工匠中流传,付雕版印刷则是在中晚明时期。其因浓重的谶纬迷信思 想而不为现代学者所重视。然而,正因其反映了贯穿于我国古代... 《鲁班经》是我国惟一流传的记载民舍、家具、农业和手工业工具制作工艺的著 作。此书先以口诀形式在工匠中流传,付雕版印刷则是在中晚明时期。其因浓重的谶纬迷信思 想而不为现代学者所重视。然而,正因其反映了贯穿于我国古代营造工程的本民族独特的思想 意识和民风民尚,折射出我国古代天人合一、谶纬迷信等独特的造物思想,而不单纯是一本木工 技术书,所以不应被艺术学研究者忽视。应将其放在中晚明思想和文化新旧杂糅、互相激荡的 时代大背景下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班经》 天人合一 谶纬迷信 中晚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坊主余象斗与公案小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令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83,共4页
明代书坊主余象斗为了牟利,编撰、刊印了两部公案小说集《廉明公案》、《诸司公案》,相比于同时代的公案小说创作来说有所创新,客观上促进了明代公案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但是作为明代公案小说初创期的作品,还是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这... 明代书坊主余象斗为了牟利,编撰、刊印了两部公案小说集《廉明公案》、《诸司公案》,相比于同时代的公案小说创作来说有所创新,客观上促进了明代公案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但是作为明代公案小说初创期的作品,还是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这些创新和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其后的公案小说和其他类型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象斗 书坊 公案小说 中晚明 通俗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