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响应
1
作者 郭雅倩 李元昊 +3 位作者 杨龙华 翟文彬 刘迎宝 赵文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7-2252,共16页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发育多期次冲积扇相、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相沉积体系,出现沉积东西分异,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这一时期盆地主要受控于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周边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内部形成了东部抬升倾斜、西部下沉坳陷的构造格局。盆地西缘强烈的构造活动还导致了晚侏罗世芬芳河期西南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以及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等多套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接触。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模式图,这些沉积事件的发生是对燕山运动早中期的响应记录,证明了沉积演化与秦祁造山带和吕梁隆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认识不止是对燕山运动时期盆地南部构造-沉积响应理论的补充完善,同时对盆地南部油气和铀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世-白垩 构造沉积响应 沉积心迁移 燕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被引量:262
2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5 位作者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极性 岛弧火山岩 休罗-白垩 冈底斯北部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新认识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惠 郭灵俊 +3 位作者 白翠霞 徐宗培 何会文 鞠文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67-871,共5页
根据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正常沉积夹层中所含叶肢介化石的研究成果和同位素年龄新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被归入白音高老组中的“含Eosestheria的酸性、酸碱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不是白音高老组,应归入龙江组,层位与辽... 根据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正常沉积夹层中所含叶肢介化石的研究成果和同位素年龄新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被归入白音高老组中的“含Eosestheria的酸性、酸碱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不是白音高老组,应归入龙江组,层位与辽西义县组对比。大兴安岭主脊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从南到北是同期火山活动作用的结果,不存在“穿时”现象,形成于晚侏罗世早中期,层位与冀北大北沟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侏罗世 白垩 大兴安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狮泉河早白垩世中基性火山岩对中特提斯洋西段闭合时限的制约
4
作者 黄玉 马菁宇 +1 位作者 赵志丹 朱弟成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0-1758,共19页
中、北拉萨地体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对研究拉萨地体的构造背景、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拉萨地体西段狮泉河地区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 中、北拉萨地体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对研究拉萨地体的构造背景、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拉萨地体西段狮泉河地区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工作。安山岩中的锆石U-Pb年龄为102.6±0.9Ma, 狮泉河原典中组中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 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且富集Pb同位素, 其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Sr-Nd同位素组成略亏损, 而安山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富集且具有宽泛的锆石εHf(t)值范围(-0.5~+10.0)。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区域构造背景研究, 本文认为狮泉河中基性火山岩的源区为受俯冲沉积物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 可能形成于以班公湖-怒江洋为代表的中特提斯洋岩石圈南向俯冲相关的陆缘弧环境。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 直至早白垩世末期中特提斯洋盆在狮泉河地区仍未完全闭合, 为理解中特提斯洋自东向西逐渐闭合的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特提斯洋 闭合时限 拉萨地体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新叶肢介化石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思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57-966,共10页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sp.nov.);另1属1种Eosestheria yaozhanensis sp.nov.,产自冀北围场县腰站乡晚侏罗世晚期的大北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新属种 侏罗世白垩 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库中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6
作者 尹业长 姜朋 +7 位作者 郑博 杨云宝 李成禄 刘阳 刘兆龙 刘旭显 范玉超 赵忠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80,共18页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结晶年龄为(136.5±1.7)Ma,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体为高分异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高硅(w(SiO_(2))=70.40%~73.54%)、富碱(w(Na_(2)O+K_(2)O)=8.77%~9.3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等)为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显著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一(εHf(t)=5.1~8.8,平均值为6.7),指示岩浆源区物质以新增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为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库中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造山后伸展环境,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发的岩石圈减薄与软流圈上涌,其热动力作用促进了新生下地壳熔融,最终形成高分异钙碱性Ⅰ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白垩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特提斯演化的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西藏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推论 被引量:65
7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2 位作者 王立全 赵志丹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提斯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吉定洞拉村玄武岩、错拉山口北部玄武岩为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错拉山口南部玄武岩为洋岛玄武岩(OIB)型,萨嘎桑单林玄武岩既包括OIB型,又包括MORB型;(2)在东西延伸约1500km的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至少可能存在OIB、MORB(包括N-MORB、E-MORB)和岛弧玄武岩IAB三种类型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不活动的高场强元素比值(如Nb/Y,Zr/Y等)指示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部仁布、杯玛让、吉定洞拉村和错拉山口北部地区以及中西部萨嘎地区的MORB型玄武岩中的亏损组分很可能来源于深部亏损的地幔柱源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表明,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OIB型玄武岩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10%~20%)的部分熔融,而MORB型玄武岩主要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7%~25%)的部分熔融,IAB型玄武岩所代表的源区熔融深度以中部较浅而东西两端较深为特点,其中中部得几、杯玛让、吉定等地的IAB很可能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有关,而东部和西部达几翁IAB的熔融源区可能残留有石榴石。结合该带报道的He同位素数据和矿物学观察,以及在喜马拉雅带新获得的古地磁数据,可以认为热点与洋脊的相互作用是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演化的一种很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解释。需要强调,虽然该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目前在藏南观察到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特点和性质,但因资料有限,还需要做许多非常细致的工作来证实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 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 侏罗世-白垩玄武岩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复合型前陆盆地充填模式 被引量:56
8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4 位作者 伊海生 石和 林金辉 朱利东 李祥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7,共8页
根据沉积物碎屑组分、粗碎屑楔状体、边缘相、古流向和沉积、沉降中心等重建了盆地结构、古地理和古地貌 ,认为该盆地是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多岛洋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前陆盆地 ,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 根据沉积物碎屑组分、粗碎屑楔状体、边缘相、古流向和沉积、沉降中心等重建了盆地结构、古地理和古地貌 ,认为该盆地是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多岛洋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前陆盆地 ,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碰撞和对冲有关 ,是盆地两侧板块边缘的大型逆冲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 ,根据中央隆起地貌景观交替性变化和盆地中“三砂二灰”的幕式沉积特点 ,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分为 5个阶段 ,其中巴通期和牛津—提唐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期 ,而巴柔期、卡洛期、提唐—贝里阿斯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强烈时期 ,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产生大量的构造负载 ,导致中央隆起强烈地挠曲隆升 ,造成了盆地中的幕式沉积 ,产生构造层序和层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前陆盆地 充填模式 侏罗世 白垩 青藏高原 构造层序 幕式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沉积及其古地理和古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董超 薛沛霖 徐加林 陈军 刘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0,共20页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各地风成砂岩均具高角度大型—巨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分选较好—好,磨圆次棱角状—次圆状等沉积特征。对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赋存层位以及风成砂岩形成时代进行了对比,将风成砂主要划分为3个时期,即基末利期—贝利阿斯期、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和欧特里夫期—阿普特期,且从鲁西到甘肃风成砂岩形成时代逐渐变新。通过上述5个地区风成砂的古风向研究发现,当时西北风盛行,古地磁研究显示风成砂岩发育于N25°—N45°之间区域。根据当前全球风带分布特征,认为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西风带上,为行星风系所控制。通过对比南半球同期风成砂岩古风向研究,提出全球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均处于西风带上。结合风成砂及相应层位沉积特征、沉积环境的研究,初步推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N30°以北地区为干旱寒冷气候,而N30°以南地区则干旱炎热,华北北部整体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地环境,山间盆地发育,火山活动频发。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的演替过程与风成砂沉积相耦合,体现了古地理、古环境对生物群发展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侏罗世-白垩 风成砂岩 古风带 古地理 古生态 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燕山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沉积特征及盆地构造属性分析 被引量:34
10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1 位作者 刘燕学 旷红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106,共19页
阴山—燕山地区广泛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保存了土城子组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对于土城子组的沉积特征、盆地属性和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很大争议。文中对前人关于土城子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 阴山—燕山地区广泛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保存了土城子组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对于土城子组的沉积特征、盆地属性和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很大争议。文中对前人关于土城子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依据实测资料的基础上,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入手,研究和分析了土城子组盆地演化规律和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土城子组垂向上经历了冲积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的沉积环境变化,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显示土城子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包头—呼和浩特、北京延庆、凌源3个沉积中心,古水流流向呈现分区性,分别向3个沉积中心汇聚,表明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阴山—燕山地区存在大青山、冀北和辽西3个泛盆。物源分析显示砾石成分呈现明显的分带性,辽西地区以火山岩和沉积岩为主,冀北地区主要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岩和碳酸盐岩,大青山地区变质岩为主。从各地基底岩性可以看出,辽西地区土城子组下伏髫髻山组火山岩发育,古生代沉积岩出露较广,冀北地区则主要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花岗岩和晚古生代花岗岩,以及中生代火山岩,大青山地区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主,以上各地区盆地基底的岩性与砾石成分的分区性形成了很好的对应。砾石中老地层物质组分向上增加、新地层物质组分向上减少的特征则反映了揭顶剥蚀的特点,二者共同说明土城子组是在盆地基底差异性隆升的条件下剥蚀沉积的产物。广泛分布于冀北—辽西地区土城子组上部的巨型-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厘定为风成沉积,这一特殊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产物也属于盆地基底隆升的结果。阴山—燕山与周边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发现说明,土城子组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与同期岩石圈减薄作用耦合,它的形成可能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俯冲作用有关。鉴于土城子组盆地的构造属性,遂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定位为华北北缘陆内裂谷的起始时间。提出一个新的土城子组盆地演化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阴山—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地层发育、沉积演化以及与岩浆岩关系、盆地动力机制、盆地属性和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在不同区域所表现的不同接触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燕山地区 侏罗世白垩 土城子组 沉积相 物源 古水流 隆升 陆内裂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一长颈双弓类爬行动物(英文) 被引量:26
11
作者 高克勤 唐治路 汪筱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81-82,共8页
初步记述了采自辽西凌源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材料,并确立其为、新属新种──凌源潜龙(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gen.et sp.nov.)。化石产于凌源... 初步记述了采自辽西凌源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材料,并确立其为、新属新种──凌源潜龙(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gen.et sp.nov.)。化石产于凌源大王杖子乡范杖子村义县组合火山灰的灰白色湖相页岩中,与狼鳍鱼(Lycoptera)共生。 凌源潜龙的正模是一具几乎完整、保存完好的化石骨架,包括近乎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和头后骨骼,仅尾椎有少量丢失,标本上主要显露腹面骨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11705)。其与水生爬行类Choristoderes共有特征包括平凹型脊椎,3个荐椎,背肋肿大,肢骨下节远短于上节,腕骨和跗骨弱骨化。凌源潜龙主要鉴别特征为:相对身体比例,头骨较小;颈部大大加长,颈椎19个;显著肿大的背肋呈S型;超过20组腹肋,每组由3段组成,而对应每一椎体有2~3组腹肋;第Ⅲ、Ⅳ 骨长度基本相等,第V 骨不为钩状。 凌源潜龙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长颈与三叠纪海相幻龙类(Nothosaurs)有相似的特征。其所具有的相对小的头骨,尖的吻部,似针状的牙,特殊的长颈及其埋藏特征反映该动物为适应湖泊环境的食鱼性动物。 凌源潜龙是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凌源 侏罗世 白垩 双弓类 爬行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措勤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充填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明 王剑 +1 位作者 谭富文 杜佰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71-179,共9页
位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措勤盆地,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具有以且坎古昌 阿索裂谷带为沉积、沉降中心向南北两侧展开的古地理格局:①中晚侏罗世时期,裂谷带内由深水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碎... 位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措勤盆地,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具有以且坎古昌 阿索裂谷带为沉积、沉降中心向南北两侧展开的古地理格局:①中晚侏罗世时期,裂谷带内由深水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片及基性—超基性岩等组成;裂谷带两侧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该期盆地古地理演化具有先变深后变浅的沉积序列。②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带内仍由基性—超基性岩、深水复理石碎屑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 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主要由滨岸 三角洲相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各相带在纵向上均具有向上变深沉积序列。③早白垩世晚期,盆地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裂谷带附近以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裂谷带两侧的日松 革吉 它日错分区主要由开阔台地相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 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由局限台地相灰岩和陆源进积碎屑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措勤盆地 侏罗世-白垩 沉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研究——来自地质浅钻岩芯的证据 被引量:7
13
作者 曾胜强 王剑 +4 位作者 陈文彬 付修根 宋春彦 孙伟 王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1244,共14页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7井和羌资-8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上三叠统地层主要包括波里拉组、巴贡组和鄂尔陇巴组,分别形成于局限台地、三角洲和火山喷发环境,标志着羌塘盆地前陆盆地演化结束和新一轮裂谷盆地的开启。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底部紫红色底砾岩沉积代表了裂谷盆地开启后的初始沉积,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而后随着南部海水侵入,逐渐过渡为陆缘近海湖沉积环境。总体上,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羌塘盆地东部表现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的消亡→裂谷盆地的开启→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的演化过程。晚三叠世诺利期开始(~220 Ma),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海相沉积结束,逐渐向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转变,开始了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羌资-16井 沉积环境转变 三叠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保吉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磁组构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亚楠 邵瑞琦 +3 位作者 姜南 高扬 于亮 吴汉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2-535,共14页
拉萨和羌塘地块拼合形成了青藏高原的核心,但迄今对两者的具体拼合时间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为进一步寻找约束两者碰撞时限的地质证据,对拉萨地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的磁组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特征显示其遭... 拉萨和羌塘地块拼合形成了青藏高原的核心,但迄今对两者的具体拼合时间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为进一步寻找约束两者碰撞时限的地质证据,对拉萨地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的磁组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特征显示其遭遇过较强的构造应力,吐卡日组地层磁化率主轴k_1方位与地层面斜交,但经地层校正后,k_1方位与区域褶皱方向一致,表明应力方位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萨波直不勒组地层k_1方位在地层校正前平行于层面,指示了垂直于主压应力的方向,推断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记录了同一期应力,应力方向均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早白垩世多尼组地层磁组构显示其后期遭受的构造应力场强度弱,且与晚侏罗世应力并非同一期。因此,通过对比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地层的磁组构特征,认为保吉地区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记录了北北东—南南西向较强的构造应力,推断该期应力来源于拉萨-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事件,而多尼组地层并未受该期应力场的影响,仅记录了区域褶皱隆起时的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吉地区 侏罗世-白垩 吐卡日组 磁组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玉祥 孟彩 +3 位作者 韩继雷 朱传真 赵承锦 曹高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1-617,共7页
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华北地区和阴山—燕山地区,面积较中侏罗世沉积明显缩小。上侏罗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碎屑岩,尤其是粗碎屑岩发育。早白垩世是晚三叠世以来沉积面积最大的时期,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 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华北地区和阴山—燕山地区,面积较中侏罗世沉积明显缩小。上侏罗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碎屑岩,尤其是粗碎屑岩发育。早白垩世是晚三叠世以来沉积面积最大的时期,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胶莱盆地和南华北地区,以大型陆相湖泊沉积为主要特征,砂泥岩较发育。从岩相古地理角度分析,胶莱盆地和南华北地区周口盆地中部的谭庄—沈丘凹陷以及黄口、成武盆地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烃源岩形成的有利区,也应为油气形成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区 侏罗-白垩 沉积相 古地理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旺尕秀煤矿东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古风向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政宇 柳永清 +5 位作者 江小均 孔志岗 高万里 钱涛 旷红伟 许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97,共16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对其油气勘探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已有70余年的历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柴达木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构造演化等问题仍存在着诸多争议,影响了盆地的油气勘探进程。项目组对现今柴达木盆...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对其油气勘探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已有70余年的历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柴达木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构造演化等问题仍存在着诸多争议,影响了盆地的油气勘探进程。项目组对现今柴达木盆地周缘中生代地层开展沉积学、岩石学、沉积相分析等综合地质调查研究,在位于德令哈至都兰国道旺尕秀煤矿东南10 km山沟内原白垩系犬牙沟组地层中,发现一套滨浅湖相风成砂沉积。对其进行1∶100沉积构造厘定和岩石特征剖面实测研究后发现,剖面上发育典型的大型板状斜层理、颗粒流(grain flow)和下降流(fall flow)风成砂构造,并且伴生大量虫迹(traces)、潜穴(burrows)、泥裂和液化弯曲层理潜水位线之下的滨浅湖相沉积构造。同时采集大量组板状交错层理、斜层理等沉积构造古风向产状数据,室内利用古风向数据校正、玫瑰花图绘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犬牙沟组风成砂沉积时期应盛行西风和西北风,与中国北方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区域研究资料一致。犬牙沟组垂向上显示了风成与水成交互—风成主导—水成主导的变化趋势,表明干湿波动性气候的存在。前人研究认为风成沉积是重要的油气储层,柴达木中生代盆地新发现的一套滨浅湖相风成砂沉积,对于盆地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且能为柴达木中生代盆地原型盆地恢复及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侏罗世-白垩 风成砂 古风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山脉晚志留世-早侏罗世花岗类岩石中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周敖日格勒 戴紧根 +1 位作者 李亚林 张海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3-190,共18页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东昆仑山脉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东昆仑山脉中部和东部不同时代的花岗类岩石中锆石进行了系统的微量元素分析。东昆仑山脉晚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和晚二叠世、晚...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东昆仑山脉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东昆仑山脉中部和东部不同时代的花岗类岩石中锆石进行了系统的微量元素分析。东昆仑山脉晚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和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中绝大多数锆石Th/U>0.5,锆石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曲线均为HREE相对于MREE和LREE富集,并且具有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为典型的岩浆锆石。晚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和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花岗岩锆石具有低的Ce正异常,高的Eu负异常;早侏罗世花岗岩锆石则具有高的Ce正异常,高Nb、Ta含量,低Eu负异常;晚二叠世花岗岩锆石还具有高∑REE、Y、Th、U含量;而晚三叠世花岗岩锆石则在所有样品中具有最高的Hf含量,是演化程度高的岩浆产物。除此之外,晚志留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样品中部分锆石呈现LREE富集,说明它们在岩浆晚期可能遭受LREE富集热液的改造。根据锆石Ti温度计,计算出所有样品的结晶温度小于800℃,说明它们很有可能形成于富集流体的俯冲带环境。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和所分析锆石的U-Pb年龄数据,对东昆仑山脉中古-中生代多期的构造-岩浆事件提供了新的约束:(1)晚志留世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一个小型洋盆的俯冲作用有关,其岩浆源区是地壳浅部的沉积基底;(2)晚二叠世花岗岩可能是在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过程中由于幔源岩浆使浅层地壳发生熔融形成;(3)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在羌塘和昆仑-柴达木同碰撞过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脉 锆石 LA-ICP-MS LREE富集 志留-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贡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相地层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海洋环境演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高莲凤 周巍 +5 位作者 张盈 冷春鹏 张振国 姚纪明 崔岳 万晓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5-204,共10页
西藏南部有出露良好的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本研究针对采自藏南贡嘎东拉剖面的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洋沉积环境的演化。Fe_2O_3+MgO与TiO_2、Al_2O_3/SiO_2关系判别图显示,从晚侏罗世维美... 西藏南部有出露良好的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本研究针对采自藏南贡嘎东拉剖面的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洋沉积环境的演化。Fe_2O_3+MgO与TiO_2、Al_2O_3/SiO_2关系判别图显示,从晚侏罗世维美组到早白垩世桑秀组,研究区经历了从大陆岛弧到大洋岛弧的构造演化。Mn、Fe、V、Co、Ni、REE等指标元素,和U/Th、V/Cr、Sr/Ba、Lan/Ybn、V/(V+Ni)等比值结合显示:沉积条件也从维美组浅海富氧、低盐、高沉积速率的环境演化为早白垩世桑秀组深海、水体分层、盐度升高、沉积速率降低,具有明显深海沉积特征的环境。地化数据分析结果总体上与岩性成因分析相一致,即维美组砂岩所指示的浅海相沉积,桑秀组从下部的粉砂岩到上部钙质泥岩,经历了水体由浅到深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世 白垩 地球化学特征 古海洋环境 西藏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孢粉组合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淑芹 刘伟强 郭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9,共2页
通过对农101 井96 块孢粉样品的分析鉴定, 划分了2 个孢粉组合带, 即DeltoidosporaCaytonipollenites、Classopollis 组合带和Cicatricosisporites、Den... 通过对农101 井96 块孢粉样品的分析鉴定, 划分了2 个孢粉组合带, 即DeltoidosporaCaytonipollenites、Classopollis 组合带和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Pinuspollenites、Piceaepollenites 组合带, 并在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 确定了所属的地质时代。最后, 讨论了与相邻地区的对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株罗 白垩 松辽盆地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石匠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金芳 李英杰 +1 位作者 李红阳 董培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2-396,共15页
内蒙古西乌旗石匠山A型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内,侵位于早石炭世迪彦庙-白音布拉格蛇绿岩带和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与大石寨组中,岩性为二长花岗岩。石匠山A型花岗岩富硅(SiO_2=74.18%~77.16%)、富钾(K_2O=4.31%~5.07%)、富碱(Na_2O+K_2O=8... 内蒙古西乌旗石匠山A型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内,侵位于早石炭世迪彦庙-白音布拉格蛇绿岩带和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与大石寨组中,岩性为二长花岗岩。石匠山A型花岗岩富硅(SiO_2=74.18%~77.16%)、富钾(K_2O=4.31%~5.07%)、富碱(Na_2O+K_2O=8.44%~9.16%),贫Al_2O_3、CaO、MgO、TiO_2、P_2O_5、Sr、Ba、Eu、Ti和P,具有较高的Ga/Al(3.98~6.09)、(Na_2O+K2O)/CaO、K_2O/MgO、TFeO/MgO、Rb/Nb、Y/Nb、Sc/Nb值,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典型的海鸥式分布,δEu为0.01~0.19,负Eu异常显著,明显不同于I、S和M型花岗岩,为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在地球化学分类判别图解上,石匠山A型花岗岩显示A_2型后造山铝质花岗岩特征,反映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59.8±1.3Ma、143.1±1.3Ma、136.20±0.69Ma,即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揭示贺根山缝合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后造山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质A型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侏罗世-白垩 后造山伸展环境 内蒙古西乌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