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东南盆地中新世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变化
1
作者 杨锐 覃军干 +5 位作者 王任 张伟 闫琢玉 崔书姮 黄智进 阮枝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因为孢粉贫乏,其形成时的植被及气候条件研究缺乏直接的化石依据。本文对盆地内ST-A井中新统开展了钙质超微化石和孢粉分析,构建了古生物地层格架,重建了中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因为孢粉贫乏,其形成时的植被及气候条件研究缺乏直接的化石依据。本文对盆地内ST-A井中新统开展了钙质超微化石和孢粉分析,构建了古生物地层格架,重建了中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井涵盖中新统三亚组、梅山组和黄流组。三亚组/梅山组、梅山组/黄流组钙质超微化石带的地层界线分别是2780 m和2300 m,中新世研究区内的植被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中三亚组时期(早中新世)以松为主的针叶林有一定范围的分布,气候比陵水组时期温暖且湿润,梅山组中下部(中中新世早、中期)针叶林的退缩,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扩张指示了温度和湿度的上升,是中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在琼东南盆地的记录,梅山组上部及黄流组(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针叶林的扩张及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退缩,指示气候条件有向温凉略干变化的趋势,梅山组记录了中中新世早、中期温暖湿润,晚期温度和湿度均有所下降的气候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钙质超微化石 植被 中新世气候最适宜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世中低纬度海道变化对大西洋经圈翻转流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2
作者 魏吉林 刘海龙 +2 位作者 郑伟鹏 林鹏飞 赵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0,共9页
自中中新世以来,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的开合状态可能直接影响了大西洋经圈翻转流(AMOC)的强度和空间形态演变。但是,当前对这两处关键的中低纬度海道与AMOC之间联系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中中新世时期的边界条件,利用耦合气... 自中中新世以来,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的开合状态可能直接影响了大西洋经圈翻转流(AMOC)的强度和空间形态演变。但是,当前对这两处关键的中低纬度海道与AMOC之间联系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中中新世时期的边界条件,利用耦合气候模式开展了中中新世气候模拟试验,以及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先后关闭的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显示,开放的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分别为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大西洋提供了“捷径”,同时分别向北大西洋输运高盐度海水和低盐度海水,对AMOC强度的变化起着相反的作用。特提斯海道开放增强了AMOC,这抵消了巴拿马海道开放导致的对AMOC的减弱。这两处中低纬度海道的关闭均能引起全球海表温度的南北不对称响应,分界线大致位于巴拿马海道所在纬度。本研究表明,只有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关闭时,才会形成现代意义上的AMOC空间结构,因此这两处中低纬度海道的关闭时间对研究AMOC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经圈翻转流 中新世大暖 淡水输运 巴拿马海道 特提斯海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哈拉津胡舒晚中新世动物群 被引量:2
3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3 位作者 李强 李录 王洪江 陈海峰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44,共26页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另一个产自哈拉津胡舒地点的晚中新世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再次展示了蒙古高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种类和丰度。新地点位于该地区的最北部,并为玄武岩所覆盖,产出的标本计有7000余件,代表大、小哺乳动物达63种。虽然这一动物群混杂了少量下部层位的属种,但它不失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个较为真实地反映晚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组成和生态环境的动物群。初步分析表明,哈拉津胡舒动物群属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晚中新世早期的灞河期,可能比阿木乌苏动物群稍晚,但比沙拉动物群略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哈拉津胡舒 中新世灞河 小哺乳动物 岩石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古地理、分子分异时间及化石纪录:古中华貂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组的新材料(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晓鸣 曾志杰 竹内哲二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3-307,共15页
北美现生的潘氏貂Martes pennanti(荷兰殖民区俗名fisher,北美印地安土著俗名pe-kan)传统被归入貂属(Martes)。20世纪70年代初Elaine Anderson首先认识到北美fisher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国山西保德晚中新世的古中华貂M.palaeosinensis。... 北美现生的潘氏貂Martes pennanti(荷兰殖民区俗名fisher,北美印地安土著俗名pe-kan)传统被归入貂属(Martes)。20世纪70年代初Elaine Anderson首先认识到北美fisher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国山西保德晚中新世的古中华貂M.palaeosinensis。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上裂齿唇侧具有一个孤立的小齿根。因此在众多的化石和现生貂中,这些具有多一个小齿根的种类可以归入它们自己的一个分支,并重新启用已建立的Pekania属来区别于其他种类。近年来新兴的分子系统研究也趋于把北美的fisher与中、南美的Eira及北半球的狼獾(Gulo)并列,甚至指示它可能是狼獾的姊妹群。因此把fisher独立归入Pekania属中可能是未来的方向。2009年我们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宝格达乌拉组的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古中华貂的上颌。这是该种在内蒙古的首次发现,借此机会对目前的分子系统关系、分异年代及化石记录进行综合探讨。虽然保德和宝格达乌拉的古中华貂在时代上与分子钟估算的5~8Ma比较一致,狼獾的化石记录却远比古中华貂的老(可以追到11Ma左右)。如果狼獾确实是fisher的姊妹群或与它并系的话,那么fisher的分异时间也可能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中新世保德 宝格达乌拉组 古中华貂 狼獾 动物地理 分子系统关系 分子钟 分异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西北部 Varzeghan 附近晚中新世一些新化石地点的大哺乳动物(英文)
5
作者 Majid MIRZAIE ATAABADI Gholamreza ZAREE Zahra ORAK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首次报道了伊朗西北部 Varzeghan 附近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材料包括三趾马和恐象。根据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将三趾马标本暂时分为一个小至中型类似 Hipparion moldavicum 的种和一个中至大型类似 H. prostylum 或 H. dietrichi 的种... 首次报道了伊朗西北部 Varzeghan 附近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材料包括三趾马和恐象。根据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将三趾马标本暂时分为一个小至中型类似 Hipparion moldavicum 的种和一个中至大型类似 H. prostylum 或 H. dietrichi 的种。Deinotherium giganteum 也出现于这一地区。依据与其他晚中新世地点哺乳动物化石的对比,这些新化石地点的时代推测为吐洛里期( Turolian) 中期或相当于欧洲哺乳动物带的 MN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马拉盖 Varzeghan 中新世turolian期 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的快速喷发造成了中新世的适宜气候 被引量:2
6
作者 夏群科 Jennifer Kasbohn Blair Schoene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869,共1页
作为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火山事件,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喷发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CO2和SO2,因此被普遍认为可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哥伦比亚河溢流玄武岩(CRBG)的喷发被认为与大气中CO2的升高及全球变暖有着直接的联系... 作为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火山事件,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喷发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CO2和SO2,因此被普遍认为可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哥伦比亚河溢流玄武岩(CRBG)的喷发被认为与大气中CO2的升高及全球变暖有着直接的联系。然而,由于CRBG的时空分布不是很明确,关于火山作用与气候变暖的关系仍是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溢流玄武岩 哥伦比亚河 中新世 适宜气候 喷发 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适宜 火山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雷州半岛晚渐新世—早更新世孢粉共存因子分析及古气候变化重建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宗言 刘祥 +3 位作者 李响 柯学 张楗钰 徐亚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3-316,共14页
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揭露的地层序列自下向上为渐新统涠洲组、中新统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上新统望楼港组、下更新统湛江组和中更新统北海组,涠洲组—望楼港组为滨浅海沉积,湛江组和北海组为陆相河湖相沉积。本文在ZKA0... 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揭露的地层序列自下向上为渐新统涠洲组、中新统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上新统望楼港组、下更新统湛江组和中更新统北海组,涠洲组—望楼港组为滨浅海沉积,湛江组和北海组为陆相河湖相沉积。本文在ZKA01钻孔地层中自下向上88个层位中获取的29311粒孢粉化石的81个属中,选取了常见的种子植物花粉种属42个,通过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了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参数,划分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5~17 Ma)、中中新世(17~13.5 Ma)、晚中新世—上新世初期(13.5~4 Ma)和上新世—早更新世(4~1.5 Ma)4个气候演化阶段。孢粉共存因子定量法重建的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4个阶段的古气候变化过程能较好地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相匹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温度降低的时间拐点大致可与Mi1a气候变冷事件相吻合。中中新世可以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相对应,表现为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中中新世晚期的气温是下降的,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Mi3中中新世气候变冷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共存因子分析 气候变化 中新世气候适宜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保德第30地点的跳鼠化石及其环境意义(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丽萍 张兆群 +1 位作者 崔宁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4-132,共9页
山西保德第30地点发现了两种跳鼠化石,主要是三趾跳鼠Dipus fraudator,还有少量的五趾跳鼠Paralactaga cf.P.suni。这个跳鼠组合虽然种类不如内蒙古二登图动物群中的丰富,但其优势类群和组成比例都与后者非常相似。而与陕西蓝田灞河组... 山西保德第30地点发现了两种跳鼠化石,主要是三趾跳鼠Dipus fraudator,还有少量的五趾跳鼠Paralactaga cf.P.suni。这个跳鼠组合虽然种类不如内蒙古二登图动物群中的丰富,但其优势类群和组成比例都与后者非常相似。而与陕西蓝田灞河组发现的跳鼠组合相比,两者相差很大,后者以Protalactaga为主,虽然可能有一颗颊齿属于Paralactaga,但其明显比所有已知的种类原始。保德的跳鼠虽然只是该地区首批详细研究的小哺乳动物化石,但已经表明保德动物群和灞河动物群在小哺乳动物组成上也差异显著,进一步证实了灞河期和保德期动物群的截然不同,支持了灞河期的有效性。分析表明,跳鼠从10 Ma以后都是与高冠食草动物伴生,显示出其耐旱性。因此,保德第30地点和相关层位应该是开阔草原环境,这与之前根据大哺乳动物组合及牙齿稳定同位素分析所恢复的生态环境一致。由于缺乏有效的地理隔离,保德地区第30地点和第49地点的生态差异显然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保德 中新世保德 跳鼠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漕涧地区崇山造山带伟晶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黄亮 吴嘉林 +4 位作者 王晓林 熊波 浦涛 朱勋早 方雄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4-594,共11页
在滇西大理漕涧地区地质调查期间对崇山造山带的岩浆岩进行调查研究,新发现了一套白色伟晶岩。该伟晶岩与母岩相伴呈条带状和局部网纹状,并组合成一岩浆混合岩带,根据岩浆源差异,可细分为二长花岗质和碱长花岗质2类,其中以二长花岗质为... 在滇西大理漕涧地区地质调查期间对崇山造山带的岩浆岩进行调查研究,新发现了一套白色伟晶岩。该伟晶岩与母岩相伴呈条带状和局部网纹状,并组合成一岩浆混合岩带,根据岩浆源差异,可细分为二长花岗质和碱长花岗质2类,其中以二长花岗质为主体。锆石U-Pb年代学测试表明,LA-ICP-MS年龄为18.66~34.47 Ma,形成于始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显示伟晶岩为长时间持续性的熔融作用所成。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伟晶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质系列的过铝质花岗岩类,LREE中等富集,HREE平缓和较弱亏损,富集Rb、Th和亏损K、Ba、Hf、Zr等元素;R2-R1图解、A-B图解和Sr-Yb图解的投图结果显示,伟晶岩主体与喜马拉雅造山晚期阶段有关,形成于低压-极低压力条件和深部地壳物质的减压熔融过程。综合研究认为,伟晶岩为崇山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晚期阶段的快速隆升过程的岩浆响应,其熔融作用的结束时间可能指示了崇山造山带快速隆升阶段的结束,且约为18.6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山造山带 伟晶岩 喜马拉雅 始新世 中新世 造山晚 熔融作用 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