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渤海湾晚中新世以来化学风化记录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杨吉龙 张超宇 +3 位作者 胥勤勉 胡云壮 周新郢 肖国桥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6-990,共15页
渤海湾西岸位于中国东部边缘海,晚新生代主要为湖相、河流相及海相沉积,厚度达数千米,是研究晚新生代古气候演变、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活动的理想场地。本次研究对渤海湾西岸晚中新世以来的两个深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分析... 渤海湾西岸位于中国东部边缘海,晚新生代主要为湖相、河流相及海相沉积,厚度达数千米,是研究晚新生代古气候演变、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活动的理想场地。本次研究对渤海湾西岸晚中新世以来的两个深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CIA、Al/Na、Al/K和Al/Si比值对中国东部沉积物风化程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8.5~3.6 Ma之间风化程度较高,大致与孢粉记录揭示的暖湿气候一致;3.6 Ma以来因极地冰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导致沉积物风化程度逐渐降低。1.5 Ma以来两个钻孔沉积物CIA值、Al/Si、Al/Na和Al/K比值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与深海氧同位素、黄土的CIA值表现的缓慢降低特征不相符,可能指示了物源的变化,推测与黄河携带大量物质进入华北平原有关。早更新世中期黄河贯通进入华北平原的动力机制可能是构造运动叠加来自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溯源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中新世 化学风化 古气候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新世以来西北太平洋氮同位素的变化记录
2
作者 王安庆 贾国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50,共11页
本研究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U1438B站位的沉积物岩芯中提取了有机质氮同位素(δ^(15)N_(org))的变化记录,以此重建了晚中新世(约8 Ma)以来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氮同位素的变化历史,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海洋氮循环演变过程。结果表明,U1... 本研究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U1438B站位的沉积物岩芯中提取了有机质氮同位素(δ^(15)N_(org))的变化记录,以此重建了晚中新世(约8 Ma)以来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氮同位素的变化历史,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海洋氮循环演变过程。结果表明,U1438B站位的δ^(15)N_(org)记录自晚中新世以来呈现出约2.3‰的长期增长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晚中新世呈现低值(3.98‰±0.25‰),至上新世升高(3.96‰~5.43‰),上新世-更新世转换期呈相对低值(4.66‰±0.28‰),第四纪以来再次持续升高(5.16‰±0.52‰)。综合分析认为,晚中新世以来δ^(15)N_(org)的长期增长趋势主要反映了热带东太平洋缺氧区水柱反硝化作用对海洋反硝化作用贡献的增加,并通过大洋环流传输至菲律宾海。具体来讲,西北太平洋晚中新世较低的δ^(15)N_(org)可能反映的是较弱的东太平洋水柱反硝化和海洋上层环流;上新世δ^(15)N_(org)的显著升高则指示了东太平洋反硝化信号的增强;第四纪δ^(15)N_(org)的继续升高则与气候变冷、海平面大幅下降和东太平洋最小含氧带扩张所导致的水柱反硝化贡献持续增大有关。而区域的固氮作用对西北太平洋氮同位素的演化,包括上新世-更新世转换期的相对低值(固氮加强)和第四纪再次升高(固氮减弱)也可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总之,菲律宾海U1438B站位的δ^(15)N_(org)记录可视为广阔太平洋氮循环过程的“区域表达”,它既捕捉到了驱动太平洋氮循环格局发生转变的重大事件(如热带东太平洋最小含氧带的演化),也受到了区域固氮作用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揭示出更精细的晚新生代太平洋的氮循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 海洋氮循环 固氮作用 反硝化作用 中新世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几何学特征及演化
3
作者 李章鹏 梁杰 +8 位作者 李森 陈建文 廖晶 龚建明 张银国 王建强 杨艳秋 杨传胜 雷宝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3,共14页
以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开展地震精细解释与几何学分析,刻画水道-堤岸体系几何学特征及时空演化过程,探讨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发育演化主要期次及特征。结果表明,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 以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开展地震精细解释与几何学分析,刻画水道-堤岸体系几何学特征及时空演化过程,探讨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发育演化主要期次及特征。结果表明,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可划分为中新世、上新世及更新世至今三大期次,整体表现出“单期水道-侧向迁移-扁长型”到“多期水道-垂向叠置-厚窄型”的演化特征。深入探讨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的几何学特征及演化可为重力流水道的沉积构型样式研究提供新的例证,并为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水道-堤岸体系 中新世 上印度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晚中新世以来沉积物中生物组分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5
4
作者 陈芳 苏新 +4 位作者 周洋 陆红锋 刘广虎 陈炽新 陈超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共8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4口钻孔(BY1、BY2、BY3、BY4)岩心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以来该区沉积物中硅质和钙质生物组分丰度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变化。从时间上看,硅质生物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几乎缺失,中更新世以来约40万... 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4口钻孔(BY1、BY2、BY3、BY4)岩心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以来该区沉积物中硅质和钙质生物组分丰度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变化。从时间上看,硅质生物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几乎缺失,中更新世以来约40万年(0~24m)才较多出现,18万年以后繁盛,大于0.15mm粗粒级有孔虫在晚中新世期间丰度很低,而在更新世—上新世丰度很高;空间上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钻井岩心中生物丰度变化范围较大。根据硅质生物丰度变化可推测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海水表层古生产力极低,而中更新世以来古生产力相对较高。南海北部钙质生物丰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的输入量,在钻探区可识别2个可能具有不同物质来源的小区块,如BY1、BY2孔晚中新世—上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更新世,BY3和BY4孔更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上新世。2007年本区钻探结果揭示的一个令人惊奇和十分独特的现象,水合物以高达20%~49%饱和度状态分散在细粒沉积物(黏土粉砂)孔隙中,本研究发现这些矿层富含钙质生物组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而硅质组分贫乏。由此初步推测,大量钙质生物组分的存在可能增加了黏土粉砂沉积物的孔隙空间,从而为大量水合物的赋存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孔隙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组分 含水合物层 中新世以来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陆架区晚中新世以来断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守祥 姚衍桃 +5 位作者 李健 李爽 汪灵 詹文欢 李伟 冯英辞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102,共13页
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也对该区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评估、海洋工程勘查以及区域稳定性评价等有重要意义。研究区断层走向主要为NWW向,多数断层在晚中新世时期... 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也对该区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评估、海洋工程勘查以及区域稳定性评价等有重要意义。研究区断层走向主要为NWW向,多数断层在晚中新世时期停止活动。通过对断层几何形态的统计分析以及使用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法(T-Z图示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断层活动性在晚中新世末期(5.5Ma)发生转变;研究区南部的断层落差值大于北部;南部断层停止活动的时间较北部断层稍晚。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晚中新世末期研究区断层受构造应力变化的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断层活动性质发生了改变,由逆断层转为正断层。红河断裂带对琼东南盆地的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文章推测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变化是由红河断裂带的构造反转所导致,因为红河断裂带在5.5Ma时发生了走滑运动的反转,与研究区的断层活动性变化在时间和性质上相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中新世以来 断层活动性 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法 红河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坡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特性与气体水合物分布初探 被引量:64
6
作者 苏新 陈芳 +1 位作者 于兴河 黄永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共13页
通过对南海陆坡地区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一些属性和特征的研究, 获得了下面的初步认识: (1)南海陆坡有几个沉积速率较高的地区, 如东沙一带、西沙海槽、中建南地区, 以及南沙西南部和西北部 (曾母、万安盆地 ); (2)大洋钻探钻井资料的研... 通过对南海陆坡地区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一些属性和特征的研究, 获得了下面的初步认识: (1)南海陆坡有几个沉积速率较高的地区, 如东沙一带、西沙海槽、中建南地区, 以及南沙西南部和西北部 (曾母、万安盆地 ); (2)大洋钻探钻井资料的研究表明, 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为高碳酸盐比值的低速堆积期, 而近 200万a以来为低碳酸盐比值的高速堆积期, 上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最主要成分; (3)南海不同时期的沉积速率不同, 全新世为沉积速率最高的时期, 其次为更新世; 上新世和中新世为沉积速率较低的时期。南海利于气体水合物存藏的沉积可能为全新世和更新世的沉积; ( 4 )对南海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物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海陆坡的A区 (东沙附近 )、B区(西沙海槽)、D区 (南海西部、越南以东 ) 等地区可能利于气体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而E区 (南沙西南部 )、F区(南沙中上部) 和G区 (南沙海槽) 则是气体水合物调查值得关注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水合物 沉积物属性 沉积组分 南海陆坡 中新世 ODP 184航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沉降史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吴庐山 邱燕 +2 位作者 解习农 刘晓峰 江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70-377,共8页
采用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的沉降史,并探讨了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曾母盆地自早中新世以来经历了17.5~11.6Ma、11.6~5.5Ma、5.5~3.0Ma和3.0~0Ma的4次快速沉降作用,其构造演化受控于曾母地块与南沙地块及婆... 采用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的沉降史,并探讨了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曾母盆地自早中新世以来经历了17.5~11.6Ma、11.6~5.5Ma、5.5~3.0Ma和3.0~0Ma的4次快速沉降作用,其构造演化受控于曾母地块与南沙地块及婆罗洲地块的碰撞和盆地两侧的万安—卢帕尔断裂与廷贾走滑断裂的综合作用,可划分为南北双向挤压(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走滑改造(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区域沉降(上新世—第四纪)3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母地块 曾母盆地 中新世 沉降史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独龙江岩体晚中新世以来的热史和剥蚀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16
8
作者 雷永良 季建清 +4 位作者 龚道好 钟大赉 王雪松 张进 王先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38-948,共11页
位于藏东-滇西高原构造急剧转折地段的独龙江地区,其花岗岩体内系统垂向取样的9个花岗闪长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在4~6.8Ma之间。裂变径迹分析显示样品应处于剥露的部分退火带,其表观年龄主体表现为冷却年龄,部分具混合年龄... 位于藏东-滇西高原构造急剧转折地段的独龙江地区,其花岗岩体内系统垂向取样的9个花岗闪长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在4~6.8Ma之间。裂变径迹分析显示样品应处于剥露的部分退火带,其表观年龄主体表现为冷却年龄,部分具混合年龄特征。热史分析揭示出岩体至少记录了自晚中新世以来的3个显著冷却阶段。早期的时限可推至约13~8Ma,中、晚期的时限分别在约5.5Ma和2.8Ma,基本可以与区域上的不整合相对应。依据冷却史推导的各阶段剥蚀速率分别为0.10~0.12mm/a,0.26~0.3mm/a和0.85~1.02mm/a,可以与藏东-滇西高原周缘及邻区的盆地沉积记录相对应。研究结果为探讨藏东-滇西高原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伸展变形提供了定量的参照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抬升 剥蚀 中新世 独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新世—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特征——来自可可西里盆地的报告 被引量:16
9
作者 蔡雄飞 刘德民 +5 位作者 魏启荣 顾延生 袁晏明 李德威 王国灿 罗中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4-203,I0003,I0004,共12页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有45Ma、32Ma、14Ma等见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红色盆地可可西里为例,从古新世—中新世时期的沉积、生物、火山岩的特征等诸多方面,阐述青藏高原显著开始隆升的时间、表现特点和作用,并认为...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有45Ma、32Ma、14Ma等见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红色盆地可可西里为例,从古新世—中新世时期的沉积、生物、火山岩的特征等诸多方面,阐述青藏高原显著开始隆升的时间、表现特点和作用,并认为中新世初期,青藏高原有一次强烈的降温事件;在物质组分上,以钙质粘土、埃达克(Adakitic)火山岩为主;生物上以寒冷、干旱标志的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硅体;中新世中期之后青藏高原全面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植硅体 可可西里盆地 古新世—中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构造系渐新世—中新世以来断裂左旋位错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8
10
作者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8,共10页
组成阿尔金构造系的断裂,均具左旋位错特征。发生于渐新世—中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450~70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225~375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150~250km。发生于上新世以来... 组成阿尔金构造系的断裂,均具左旋位错特征。发生于渐新世—中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450~70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225~375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150~250km。发生于上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为90~13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50~80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40~50km。发生于第四纪的左旋位错量20~27km。其中,分布在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7~17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10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构造体系 左旋错动 中新世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晚中新世以来气候演化初探──以甘肃临夏红色盆地中Cl-含量变化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奚晓霞 穆德芬 +1 位作者 方小敏 李吉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5-160,共6页
Cl-是封闭湖盆中反映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地层Cl-含量变化表明,气候的长期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周期性,在约6.3Ma气候突然产生显著的由湿变干,并于5.3~4.5Ma达到极端干旱,其干旱程度是第四... Cl-是封闭湖盆中反映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地层Cl-含量变化表明,气候的长期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周期性,在约6.3Ma气候突然产生显著的由湿变干,并于5.3~4.5Ma达到极端干旱,其干旱程度是第四纪早期的33倍,低频上,气候呈现出约40万年的干湿波动,在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与同周期的全球热冷(凉)波动相对,而在第四纪早期,则与冷暖相对,可能反映亚洲季风系统于晚上新世才开始逐步形成,并于第四纪初建立,3.4Ma开始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可能与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氯离子 气候演化 中新世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晚中新世以来礁相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12
作者 韩春瑞 孟祥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5-81,共17页
本文依据西琛1井和西永2井400m以上井段岩心样品中的有孔虫鉴定结果,将西沙礁相地层中的有孔虫分为6个组合段,并依据有孔虫带化石的分布对晚第三纪以来的地层时代进行了划分。并对研究西沙珊瑚礁发育与演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中新世 有孔虫 礁相 地层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阶段性演化的海陆记录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洪波 黄湘通 +1 位作者 刘锐 强小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本文在综合对比晚新生代以来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红粘土沉积、西北太平洋粉尘沉积、南海有孔虫、阿拉伯海有孔虫记录的基础上,探讨了大约8 Ma以来亚洲季风的阶段性演化历史。结果发现,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在8 Ma前后大规模出现,在3.5 Ma前后... 本文在综合对比晚新生代以来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红粘土沉积、西北太平洋粉尘沉积、南海有孔虫、阿拉伯海有孔虫记录的基础上,探讨了大约8 Ma以来亚洲季风的阶段性演化历史。结果发现,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在8 Ma前后大规模出现,在3.5 Ma前后大幅增加;印度季风在8 Ma前后形成(或显著加强);南海ODP1146站位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丰度也有两次明显增加,表明海水表面温度不断降低和海洋生产力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季风作用增强。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风成粉尘通量也有增加,指示亚洲内陆进一步的干旱化和冬季风作用的增强。印度洋沉积通量在11Ma前后开始增加,在9-8 Ma时出现峰值,表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南部逐渐隆起。当隆起达到足够高度时,导致亚洲内陆干旱气候带扩大,同时提供大量粉尘并向东传输到中国北方和北太平洋地区。青藏高原北缘山前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在3.6 Ma时,高原北部的进一步快速隆升过程可能影响到整个高原,从而导致亚洲内陆更加干旱化,东亚季风增强,粉尘沉积加快,南海及印度洋陆源沉积作用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阶段性 中新世 海水表面温度 亚洲内陆 青藏高原北缘 黄土高原 西北太平洋 浮游有孔虫 海洋生产力 喜马拉雅山 太平洋地区 晚新生代 综合对比 阿拉伯海 演化历史 印度季风 沉积通量 中国北方 沉积记录 可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辉 许鹤华 +1 位作者 吴世敏 刘海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7-166,共10页
为了理解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基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过去数十年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盆地构造史、沉积特征等之后,建立了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弹性岩石圈板挠曲模型,并采... 为了理解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基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过去数十年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盆地构造史、沉积特征等之后,建立了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弹性岩石圈板挠曲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来模拟盆地演化。通过模拟重建了盆地沉积沉降、构造活动、挠曲变形动态演化过程,预测了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的几何形态、重力异常、沉积厚度等结果。模拟实验预测的0Ma阶段重力异常和盆地地形与实测数据拟合良好;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由构造沉积负载造成的最大盆地挠曲仅约2 300m,结合地质资料表明区域地壳在前陆盆地形成之前已经挠曲,且盆地挠曲可能受深部岩石圈负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形成演化 数值模拟 中新世 南沙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走滑未造成柴达木盆地整体旋转 被引量:3
15
作者 裴军令 周在征 +1 位作者 李海兵 孙知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3-174,共12页
通过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部分上油砂山组磁极性序列,认为该剖面时代为7.5~9.0Ma。从320块样品的古地磁数据分析,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B级),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 通过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部分上油砂山组磁极性序列,认为该剖面时代为7.5~9.0Ma。从320块样品的古地磁数据分析,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B级),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地理坐标下为Dg=358.5°,Ig=40.5°,k=28.5,α95=4.2,层面坐标下为Ds=1.0°,Is=41.5°,k=34.0,α95—3.8;相应的极位置为λp=75.9°N,φp=270.5°E,dp=2.8°,dm=4.6°。通过与同时代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古地磁极对比,说明中中新世以来柴达木地块整体上没有经历明显旋转运动,阿尔金断裂活动致使肃北等毗邻断裂带地区发生了构造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地磁 阿尔金断裂 磁性地层 构造旋转 中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新世以来中国北方风成沉积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英)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石岭 丁仲礼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02-208,共7页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和泾川黄土 -红粘土序列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古地磁研究表明,泾川剖面的底界年龄为 8.0Ma,这比灵台剖面的底界年龄老 1.0Ma.通过空间上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发现灵台红粘土序列相对较为完整和连续.该剖面可...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和泾川黄土 -红粘土序列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古地磁研究表明,泾川剖面的底界年龄为 8.0Ma,这比灵台剖面的底界年龄老 1.0Ma.通过空间上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发现灵台红粘土序列相对较为完整和连续.该剖面可以作为中国北方晚第三纪红粘土的标准剖面.野外观察和粒度分析均表明灵台和泾川红粘土沉积为风成沉积.通过对南北向黄土大断面粒度参数的系统分析,初步建立了 粉尘沉积的粒度参数———沉积区距源区最小距离"的半定量模型.根据这些模型推测,红粘土的主要源区可能在现代的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以西地区.灵台剖面的游离铁/全铁值变化表明,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经历了非线性的演化历史.约 4.1~ 4.8Ma间为黄土高原地区 7.0Ma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该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温度背景较高及全球冰量较小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中国北方 风成沉积 沉积学 古气候意义 黄土 红粘土 粒度分析 古季风 磁性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海霞 刘姗 +3 位作者 张莉 苏明 黄书勤 雷振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139,共11页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对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研究集中在古近系烃源岩和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储层,有关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很薄弱。为此,研究用2D地震数据资料识别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对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研究集中在古近系烃源岩和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储层,有关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很薄弱。为此,研究用2D地震数据资料识别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单元,揭示深水沉积单元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基于地震反射特征,研究识别了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主要沉积体类型,包括披覆沉积、块体流沉积和浊流沉积,其中浊流沉积可进一步分为限制型浊积体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披覆沉积在北康盆地前隆区域大面积发育,沉积厚度从南向北递减。块体流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隆后盆地,厚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深水沉积受到物源供给、地形、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其中,物源供给是控制研究区沉积体发育位置和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地形对重力流沉积(块体流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和半远洋沉积的分布范围进行控制。研究成果可为深水沉积发育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披覆沉积 重力流沉积 沉积物供给 地形 中新世 深水沉积单元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度洋海盆南部中新世以来碳酸盐补偿深度的演变:来自微体化石组合和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振尤 葛晨东 +4 位作者 石学法 邹欣庆 纪振强 鲍洋 黄牧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2-709,共8页
通过对中印度洋海盆GC18孔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微体化石组合进行分析,恢复了该区域碳酸盐补偿深度(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CCD)的演变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GC18孔从上到下可分为五段.第Ⅰ段(0~30 cm)CaO含量和总无机碳(... 通过对中印度洋海盆GC18孔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微体化石组合进行分析,恢复了该区域碳酸盐补偿深度(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CCD)的演变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GC18孔从上到下可分为五段.第Ⅰ段(0~30 cm)CaO含量和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从表层向下呈显著下降趋势,SiO2呈显著上升趋势,微体化石主要是有孔虫碎屑,还含有少量钙质超微化石Calcidiscus leptoporus(弱脐钙盘藻)和Ceratolithus cristatus(具冠毛角石藻),沉积时代为第四纪.第Ⅲ段(150~280 cm)CaO和TIC含量少于第Ⅰ段,两者从上到下经历了上升-稳定-下降的过程,SiO2变化趋势相反,含钙质超微化石,主要为Discoaster deflandrei(德佛兰盘星石藻),沉积时代为中中新世晚期或更早.第Ⅴ段(300~415 cm)沉积物组分波动相对较大,CaO和TIC平均含量达到最高,SiO2含量较低,钙质超微化石非常丰富,以Umbilicosphaera Jafari(贾法脐球藻),Umbilicosphaera rotula(轮形脐球藻)和Discoaster deflandrei为主,沉积时代为中中新世-早中新世.第Ⅱ段(30~150 cm)和第Ⅳ段(280~300 cm)相似,均呈现低CaO和高SiO2特征且相对稳定,TIC含量很低,未发现微体化石,主要是深海黏土.第Ⅰ,Ⅲ和Ⅴ段CaO含量较高,钙质超微化石均有保存,反映当时沉积均处于CCD以上.第Ⅱ,Ⅳ段CaO含量低,SiO2含量高,钙质超微化石没有保存,反映当时沉积处于CCD以下.从第Ⅴ段到第Ⅱ段(中中新世-晚中新世),CCD整体逐渐变浅,这与全球CCD在此期间的变化特征一致.中印度洋海盆CCD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深-浅-深-浅-深的变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化石组合 碳酸盐补偿深度变化 中新世 中印度洋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中新世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变化
19
作者 杨锐 覃军干 +5 位作者 王任 张伟 闫琢玉 崔书姮 黄智进 阮枝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因为孢粉贫乏,其形成时的植被及气候条件研究缺乏直接的化石依据。本文对盆地内ST-A井中新统开展了钙质超微化石和孢粉分析,构建了古生物地层格架,重建了中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因为孢粉贫乏,其形成时的植被及气候条件研究缺乏直接的化石依据。本文对盆地内ST-A井中新统开展了钙质超微化石和孢粉分析,构建了古生物地层格架,重建了中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井涵盖中新统三亚组、梅山组和黄流组。三亚组/梅山组、梅山组/黄流组钙质超微化石带的地层界线分别是2780 m和2300 m,中新世研究区内的植被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中三亚组时期(早中新世)以松为主的针叶林有一定范围的分布,气候比陵水组时期温暖且湿润,梅山组中下部(中中新世早、中期)针叶林的退缩,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扩张指示了温度和湿度的上升,是中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在琼东南盆地的记录,梅山组上部及黄流组(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针叶林的扩张及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退缩,指示气候条件有向温凉略干变化的趋势,梅山组记录了中中新世早、中期温暖湿润,晚期温度和湿度均有所下降的气候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钙质超微化石 植被 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期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塞尔维亚中新世浅色褐煤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及其成因
20
作者 刘帮军 李敬智 +7 位作者 STOJANOVIĆ Ksenija 黄佳众 刘悦婷 孙雨萌 ŽIVOTIĆ Dragana 王金喜 孙玉壮 赵存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73-2987,共15页
浅色褐煤在全球新生代褐煤盆地广泛分布,但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查明其有机质组成和形成机制对重建古气候变化以及褐煤资源清洁低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塞尔维亚科卢巴拉盆地与中国云南弥勒盆地中新世浅色褐煤为对象,利用索氏抽提、柱色... 浅色褐煤在全球新生代褐煤盆地广泛分布,但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查明其有机质组成和形成机制对重建古气候变化以及褐煤资源清洁低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塞尔维亚科卢巴拉盆地与中国云南弥勒盆地中新世浅色褐煤为对象,利用索氏抽提、柱色谱分离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脂肪烃和芳香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浅色和暗色褐煤成煤过程中植被组成、微生物降解作用及沉积环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弥勒盆地浅色褐煤中长链正构烷烃相对质量分数较高(达82.5%),显示出陆生高等植物(主要为被子植物)叶蜡的显著贡献,同时伴随较低的水生植物指数(P_(aq)为0.16)和较高的植物叶蜡指数(P_(wax)为0.86),指示其成煤环境偏干燥且并伴有较强的微生物降解作用;而暗色褐煤中链和短链正构烷烃含量增加,表明在沉积过程中水生植物和低等生物的输入增强。科卢巴拉浅色和暗色褐煤均以裸子植物贡献为主,其脂肪烃中二萜相对质量分数极高(浅色为87.3%,暗色为82.5%),∑w(二萜)/∑w(二萜+三萜)值接近1,反映出古泥炭地中以针叶类植物为主的特点,同时,较高的w(C_(31)(R)藿烷)/w(总藿烷)值和w(C_(30)藿-17(21)-烯)/w(C_(30)αβ藿烷)值表明科卢巴拉褐煤在相对氧化、酸性及低热演化条件下成煤。此外,苝及更高的CWDI值表明2个地方的浅色褐煤遭受更强烈的真菌作用,与藿烷的结果一致。通过对比新生代浅色与暗色褐煤的差异性,阐明了沉积环境是褐煤颜色变化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褐煤 中新世 生物标志化合物 二萜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