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陈留勤
段凯波
+1 位作者
霍荣
胡水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统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进一步归为1个二级构造层序。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约为12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东至汉川、鄂州一带地层变薄不足40m,向西越过黄陵背斜至秭归、利川一带层厚100~300m,后两者保存残留不全的上三叠统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作用面和岩性岩相转换面等。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中扬子北缘晚三叠世从TS1-TS2到TS3-TS4沉积组构发生了由低能到高能的转变。在构造、古地理背景和气候因素共同控制层序发育样式的背景下,研究区经历了从湖沼体系到冲积体系的转变,体现了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发育早期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北缘
前陆盆地
晚三叠世
陆相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扬子北缘冲断构造带的古流体记录及其对页岩气保存意义——以保地1井为例
被引量:
2
2
作者
刘安
王强
+4 位作者
陈孝红
李旭兵
张保民
李海
李继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0-628,共9页
为研究中扬子北缘大洪山冲断带古流体特征及其对页岩气保存的指示意义,以该区保地1井为例,系统采集志留系裂缝脉体样品并开展流体地球化学与包裹体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方解石脉δ^(13)C值变化范围为-8.19‰~0.16‰,碳同位素最小值远小...
为研究中扬子北缘大洪山冲断带古流体特征及其对页岩气保存的指示意义,以该区保地1井为例,系统采集志留系裂缝脉体样品并开展流体地球化学与包裹体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方解石脉δ^(13)C值变化范围为-8.19‰~0.16‰,碳同位素最小值远小于志留系灰岩夹层,也小于海相碳酸盐岩,结合脉体包裹体群脱硫系数高达23.53~87.90且自下而上具有降低的趋势,表明古流体中有下伏寒武系膏岩层卤水混入,导致古流体SO_(4)^(2-)增高,以及寒武系TSR产生的H_(2)S、CO_(2)沿着裂缝系统进入志留系,致使方解石脉δ^(13)C负偏和钻遇地层气显发现H_(2)S。志留系龙马溪组底部包裹体类型以纯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最大均一温度峰值约为110~120℃,最小均一温度峰值为60~80℃;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大洪山冲断带较川东地区志留系页岩抬升剥蚀时间早,古流体形成阶段埋深浅、温度低、含气饱和度低。滑脱带附近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大,最低均一温度发育于该段,表明滑脱带构造活动期次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特别是晚期构造活动更强,成为页岩气逸散的长期通道。综合分析表明,大洪山冲断带发育多个滑脱层的冲断、变形,对多层系页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破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
页岩气
保存条件
包裹体
地球化学
大洪山冲断带
中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陈留勤
段凯波
霍荣
胡水清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前瞻性项目"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YPH08009)
文摘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统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进一步归为1个二级构造层序。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约为12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东至汉川、鄂州一带地层变薄不足40m,向西越过黄陵背斜至秭归、利川一带层厚100~300m,后两者保存残留不全的上三叠统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作用面和岩性岩相转换面等。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中扬子北缘晚三叠世从TS1-TS2到TS3-TS4沉积组构发生了由低能到高能的转变。在构造、古地理背景和气候因素共同控制层序发育样式的背景下,研究区经历了从湖沼体系到冲积体系的转变,体现了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发育早期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
中扬子北缘
前陆盆地
晚三叠世
陆相层序地层
Keywords
the northern mid-Yangtze
foreland basin
Late Triassic
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分类号
TE121.3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扬子北缘冲断构造带的古流体记录及其对页岩气保存意义——以保地1井为例
被引量:
2
2
作者
刘安
王强
陈孝红
李旭兵
张保民
李海
李继涛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0-628,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34001-002)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90558,DD20221659)联合资助。
文摘
为研究中扬子北缘大洪山冲断带古流体特征及其对页岩气保存的指示意义,以该区保地1井为例,系统采集志留系裂缝脉体样品并开展流体地球化学与包裹体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方解石脉δ^(13)C值变化范围为-8.19‰~0.16‰,碳同位素最小值远小于志留系灰岩夹层,也小于海相碳酸盐岩,结合脉体包裹体群脱硫系数高达23.53~87.90且自下而上具有降低的趋势,表明古流体中有下伏寒武系膏岩层卤水混入,导致古流体SO_(4)^(2-)增高,以及寒武系TSR产生的H_(2)S、CO_(2)沿着裂缝系统进入志留系,致使方解石脉δ^(13)C负偏和钻遇地层气显发现H_(2)S。志留系龙马溪组底部包裹体类型以纯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最大均一温度峰值约为110~120℃,最小均一温度峰值为60~80℃;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大洪山冲断带较川东地区志留系页岩抬升剥蚀时间早,古流体形成阶段埋深浅、温度低、含气饱和度低。滑脱带附近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大,最低均一温度发育于该段,表明滑脱带构造活动期次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特别是晚期构造活动更强,成为页岩气逸散的长期通道。综合分析表明,大洪山冲断带发育多个滑脱层的冲断、变形,对多层系页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破坏较大。
关键词
古流体
页岩气
保存条件
包裹体
地球化学
大洪山冲断带
中扬子北缘
Keywords
paleo-fluids
shale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
inclusions
geochemistry
Dahongshan thrust belt
northern Middle Yangtze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陈留勤
段凯波
霍荣
胡水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扬子北缘冲断构造带的古流体记录及其对页岩气保存意义——以保地1井为例
刘安
王强
陈孝红
李旭兵
张保民
李海
李继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