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周翔 刘睿涵 +4 位作者 刘昱彤 田璠 张杰 王小毛 曹剑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因疑似心绞痛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诊断为ACS或非ACS为研究终点。根据是...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因疑似心绞痛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诊断为ACS或非ACS为研究终点。根据是否发生ACS,将患者分为ACS组和非ACS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N%与老年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298例患者,其中ACS 1137例(87.6%),男性占比66.3%,中位年龄68.0(64.0,73.0)岁。进行PSM前,非ACS组与ACS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PCI史、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空腹血糖(FBG)、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R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进行PSM后,非ACS组和ACS组各159例,ACS组N%高于非ACS组(Z=-3.579,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与老年ACS患者发病风险相关(PSM前:OR=1.06,95%CI:1.04~1.07,P<0.001;PSM后:OR=1.04,95%CI:1.02~1.07,P=0.001)。校正所有协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N%为老年ACS患者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SM前:OR=1.04,95%CI:1.02~1.06,P<0.001;PSM后:OR=1.04,95%CI:1.01~1.07,P=0.003)。结论高N%与老年ACS患者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老年人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2
作者 刘欣然 马晶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02-906,91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345例患者,计算NPAR,用三分位...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345例患者,计算NPAR,用三分位法将其分为低、中、高NPAR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GS)等临床资料差异,并随访1年内不同时段的MACE事件。结果高NPAR组GS明显高于低、中NPAR组;Spearman分析显示,NPAR与GS相关性最强(r=0.427,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NPAR、体重指数、白细胞计数和年龄是GS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当NPAR>2.013,对30 d内MACE的发生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1。结论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NPAR呈正相关,可通过高水平NPAR有效预测患者30 d内MACE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对重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欣 张媛 +3 位作者 刘佳 刘佳梅 陈牧雷 史琳影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究入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NPHR)对重症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1—2016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的重症CHF患者622例,收集其入院24 h内的NPHR... 目的探究入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NPHR)对重症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1—2016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的重症CHF患者622例,收集其入院24 h内的NPHR,对患者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出院后1年的全因死亡。根据患者NPHR中位数分为高NPHR组(≥53.8,312例)和低NPHR组(<53.8,310例)。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水平的NPHR对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NPHR对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NPHR对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效能。结果622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失访,共计死亡122例,死亡率为19.6%,低NPHR组死亡33例,死亡率为10.6%,高NPHR组死亡89例,死亡率为28.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NPHR组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低NPHR组(Log-rankχ^(2)=31.24,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NPHR是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HR=1.03,95%CI:1.01~1.04,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NPHR能够预测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曲线下面积为0.697,最佳临界值为56.07,该指数预测的敏感度为69.7%,特异度为63.8%(P<0.001)。结论入院NPHR与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是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贫血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 1年全因死亡率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与不同 类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欣 张媛 +3 位作者 徐晓蓉 史琳影 陈牧雷 郭宗生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2-418,共7页
目的评估入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PAR)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并分析其与不同类型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1—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CHF患者622例,包括射血分... 目的评估入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PAR)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并分析其与不同类型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1—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CHF患者622例,包括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268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患者111例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243例。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NPAR数值,根据三分位数分为NPAR≤18.0组209例、18.0<NPAR<21.2组207例和NPAR≥21.2组206例。对患者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出院当日起至90 d、1年和2年的全因死亡。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NPAR水平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验证NPAR对3种不同类型CHF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622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失访。CHF患者入院NPAR中位数为19.7,波动于7.8~44.9之间。CHF患者90 d、1年和2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7.7%、19.6%和27.8%,并且随着入院NPAR水平升高,患者90 d(P=0.009)、1年(P<0.001)和2年(P<0.001)的全因死亡率均明显增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NPAR与HFpEF患者的90 d(HR=1.15,95%CI:1.05~1.25,P=0.003)、1年(HR=1.08,95%CI:1.04~1.14,P=0.004)和2年全因死亡(HR=1.05,95%CI:1.01~1.10,P=0.016)显著相关;还与HFmrEF患者的2年全因死亡(HR=1.10,95%CI:1.02~1.18,P=0.016)显著相关;但未见与HFrEF患者的预后相关。结论入院NPAR与CHF患者90 d、1年和2年全因死亡独立相关。入院NPAR与HFpEF患者短期、长期以及HFmrEF患者长期预后相关,可能为其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预后 全因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对肺腺癌EGFR-TKI靶向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席颖 张腾飞 +4 位作者 余军林 耿一萌 杜雅冰 崔抗 马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对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靶向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62例接受EGFR-TKI靶向治疗的肺腺癌患者的治疗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对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靶向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62例接受EGFR-TKI靶向治疗的肺腺癌患者的治疗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62例中,18、19、20、21位点突变分别有4、81、11和66例。治疗前162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90±12.58)%,其中在正常范围130例,降低8例,升高24例;淋巴细胞百分比(25.39±10.89)%,其中在正常范围102例,降低48例,升高12例。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EGFR基因突变类型为分层因素,在调整年龄、性别因素后,治疗前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可降低肺腺癌EGFR-TKI靶向治疗的不良预后风险(HR=0.934,95%CI为0.884~0.987)。结论: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肺癌EGFR-TKI靶向治疗预后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肺腺癌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淋巴细胞百分比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耀辉 张英 +2 位作者 朱建芸 孙林琳 谢仕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3-419,共7页
【目的】探索血清降钙素原(PCT)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24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 【目的】探索血清降钙素原(PCT)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24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120例,无感染组124例,感染组中包括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60例,肺部感染25例,血流感染16例,其他感染19例。比较各组患者的PCT、WBC、NEUT、NE%、WBC/PL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法获得ROC曲线下面积(AUROC),并计算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并联诊断试验,探索PCT联合NE%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PCT、WBC、NEUT、NE%、WBC/PLT水平高于无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感染组PCT、NE%、WBC/PLT水平高于非血流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AUROC为0.947(95%CI=0.922~0.971),截断值取0.38 ng/mL,敏感性76.7%,特异性97.6%,约登指数0.742。NE%的AUROC为0.806(95%CI=0.751~0.861)。以NE%>75.0%为截断值,敏感性为45.8%,特异性为94.4%。PCT联合NE%行并联诊断试验,敏感性83.3%,特异性92.7%。【结论】血清PCT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建议以0.38 ng/mL为截断值。PCT与NE%联合可提高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细菌感染 腹膜炎 血流感染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联 被引量:10
7
作者 宋洁 张小雪 +8 位作者 常青清 薄雅坤 喜林强 杨娜 李耀东 张疆华 邢强 汤宝鹏 周贤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4-860,共7页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PAR)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NVAF患者6243例,根据NPAR四分位数将其分为四...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PAR)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NVAF患者6243例,根据NPAR四分位数将其分为四组:Q1组(n=1565)、Q2组(n=1558)、Q3组(n=1562)、Q4组(n=1558);高NPAR被定义为最高四分位数(≥1.94)。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NPAR与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联,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评估NPAR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结果:研究期间共357例(5.7%)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校正CHA2DS2-VASc评分和其他潜在混杂因素后,NPAR的对数值每增加1个单位,NVAF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2.33倍(OR=3.33,95%CI:1.28~8.65,P=0.014)。与Q1组相比,Q4组NVAF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67%(OR=1.67,95%CI:1.17~2.37,P=0.004)。RCS显示,NPAR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之间存在正线性关系(P_(nonlinear)=0.196)。亚组分析提示,性别与NPAR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上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_(interaction)=0.014)。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高NPAR仍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有关(OR=1.71,95%CI:1.16~2.53,P=0.007)。结论:在NVAF患者中,NPAR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提示NPAR可能是识别缺血性脑卒中高风险房颤患者的新兴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缺血性脑卒中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血钠联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文芳 赵卉 张宜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0-633,共4页
目的探讨发热、血钠联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某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将146例诊断为肺结核继发TBM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按入院时间以1∶4的比例分层抽取584例... 目的探讨发热、血钠联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某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将146例诊断为肺结核继发TBM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按入院时间以1∶4的比例分层抽取584例肺结核未继发TBM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临床发热症状指标及三者联合诊断肺结核继发TBM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临界点。结果30条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后未清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911.5,合格率为16.7%;酶洗后机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234.0,合格率为43.3%。每组30条纤维支气管镜经消毒剂分别浸泡消毒5、3 min后的气管镜外表面RLU中位值分别为25.0、23.5,合格率均为100.0%。血钠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诊断肺结核继发TBM患者的临界点分别为135.30 mmol/L、73.40%。发热、血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三者联合诊断肺结核继发TBM的AUC(95%CI)分别为0.732(0.688~0.776)、0.768(0.719~0.818)、0.727(0.679~0.776)、0.845(0.807~0.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敏感度分别为80.82%、56.85%、65.07%、63.70%,特异度分别为65.58%、87.50%、73.46%、89.38%,前三者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结论发热、血钠<135.30 mmol/L或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40%对肺结核继发TBM均有诊断意义,三者无明显优劣之分,但三者联合对肺结核继发TBM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结核性脑膜炎 发热 血钠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S在基于动态光谱的人体血液中性粒细胞无创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宝菊 贾萍 +3 位作者 张志勇 林凌 门剑龙 李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6-469,共4页
利用动态光谱指端透射法进行了人体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创测量的研究。对21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在体测量,选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获取的动态光谱数据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实测值进行建模分析,建立的定标集的相关系数为0.922,最大相对... 利用动态光谱指端透射法进行了人体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创测量的研究。对21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在体测量,选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获取的动态光谱数据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实测值进行建模分析,建立的定标集的相关系数为0.922,最大相对误差为5.85%,平均相对误差为4.13%;对定标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验证,其中预测集的相关系数为0.912,预测集的相对误差最大为6.74%,平均相对误差为5.07。结果表明:动态光谱法可以有效地克服测量位置及人体成分等对光谱测量的影响,较准确地进行人体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测量,是一种比较好的血液成分无创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光谱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无创测量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D-1抗体治疗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梦圆 赵玲娣 +1 位作者 张勇 高全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08-913,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发生前后血常规中主要指标的变化,为鉴别诊断irAE及感染性炎症提供新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抗PD-1抗体治疗后出现irAE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抗P... 目的:通过对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发生前后血常规中主要指标的变化,为鉴别诊断irAE及感染性炎症提供新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抗PD-1抗体治疗后出现irAE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抗PD-1抗体治疗前、发生irAE前及irAE后血常规的主要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值的统计学差异。采用定性变量的配对χ^(2)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值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值的比例)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从201例患者中观察到了258次irAE,其中27例(13.4%)患者发生了2种及以上类型的irAE,214次(82.94%)irAE未引起发热;irAE发生后与抗PD-1抗体治疗前相比,白细胞计数(t=1.087,P=0.278)、中性粒细胞计数(t=0.959,P=0.338)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0.817,P=0.414)未见明显升高,且三指标高于正常值的病例数分别为28 vs 38(χ^(2)=1.737,P=0.187)、32 vs 44(χ^(2)=2.222,P=0.136)、45 vs 55(χ^(2)=1.240,P=0.2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rAE发生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这对鉴别诊断感染性炎症可能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D-1抗体 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宁 孙文伟 +2 位作者 赵建军 谭平 王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2-355,共4页
目的: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阐明其在CAP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27例CA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127例CAP患者以合格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培养阳性组(n=54)与细菌培养阴性组(n=73);根据重症肺炎诊... 目的: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阐明其在CAP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27例CA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127例CAP患者以合格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培养阳性组(n=54)与细菌培养阴性组(n=73);根据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将细菌培养阳性组患者分为重症肺炎组(n=13)和非重症肺炎组(n=41)。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第8天,细菌培养阳性组、细菌培养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天,细菌培养阳性组和细菌培养阴性组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低于入院后第1天(P<0.05);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P<0.01),重症肺炎组患者WBC计数、NEUT%和CRP水平虽均高于非重症肺炎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细菌培养阳性为诊断细菌感染的金标准,血清PCT水平诊断细菌性CA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NEUT%和WBC计数。结论:血清PCT水平对诊断CAP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可指导判断CAP是否为细菌感染、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和停用抗生素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降钙素原 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T、CRP、WBC和N%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81
12
作者 刘洋 江威 +3 位作者 韩伦英 安仕刚 刘燕青 王飞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1-644,652,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2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感染诊断标准,且经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培养确诊。结果细菌...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2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感染诊断标准,且经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培养确诊。结果细菌感染总灵敏度为PCT>CRP>N%>WBC,特异度为PCT>CRP>WBC>N%。不同细菌感染后,PCT灵敏度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CRP灵敏度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WBC灵敏度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N%灵敏度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细菌感染后,PCT水平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CRP水平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WBC水平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N%水平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结论 PCT、CRP、WBC和N%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灵敏度为PCT>CRP>N%>W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细胞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供者器官安全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莉 栗光明 +3 位作者 林栋栋 刘晋宁 王鑫 许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2-707,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感染性供者器官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供者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部位将受者分为3组,血流感染组(供者非耐药菌感染,16例)、非血流感染组(供者血流以外部位存在感染,20例... 目的探讨应用感染性供者器官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供者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部位将受者分为3组,血流感染组(供者非耐药菌感染,16例)、非血流感染组(供者血流以外部位存在感染,20例)和未感染组(31例)。比较3组受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包括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观察受者术后1、3、7、14、21 d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恢复情况;记录受者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观察受者术后感染指标恢复情况,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降钙素原(PCT)。记录受者限制级别抗生素应用率及应用时间。结果3组受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血流感染组受者术后3、7 d的NE%明显高于非血流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受者(均为P<0.05),血流感染组受者术后3、7、14 d的PCT明显高于非血流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受者(均为P<0.05)。血流感染组受者的限制级抗生素使用率、使用时间均明显高于或长于非血流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受者(均为P<0.05)。结论在尽早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应用非耐药菌血流感染或其他局部感染捐献者的供肝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者来源性感染 器官捐献 肝移植 肝功能恢复 血流感染 耐药菌感染 耐碳青霉烯类的肺炎克雷伯菌 并发症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菌血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唐春 王晨阳 +2 位作者 何琴 赵晓璠 李秋荣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97-299,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发生菌血症时,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C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普通外科ICU收治的SAP病人203例,进行外周血培养,并监测血清PCT浓度、C-反应蛋白(CRP)、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百分比(NC)的变化...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发生菌血症时,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C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普通外科ICU收治的SAP病人203例,进行外周血培养,并监测血清PCT浓度、C-反应蛋白(CRP)、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百分比(NC)的变化。结果:在203例SAP病人中,血培养阳性79例,阴性124例。血培养阳性的病人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病人(P<0.05)。CRP浓度和NC%亦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0.05);ROC分析显示,SAP血培养阳性病人的血清PCT分界值为2 ng/ml(P<0.05),灵敏度为84.8%,特异性为90.3%。结论:血清PCT可预测SAP病人的菌血症,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对SAP并发菌血症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菌血症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细胞
全文增补中
复方大承气汤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CRP、ESR、NEU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有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大承气汤对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生理... 目的探讨复方大承气汤对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肠,观察组给予复方大承气汤灌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临床症状积分和血清CRP、ESR、白细胞计数(WBC)、NEU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29/40)(P<0.05);观察组首次通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部症状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部胀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排便排气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ESR、WBC、NEU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大承气汤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恢复时间,并可降低血清CRP、ESR、WBC、NEU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复方大承气汤 灌肠 C反应蛋白 血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