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乘积联合血肌酐诊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江 白杨 +1 位作者 阿孜古丽.阿不都热依木 张亚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乘积(NMP)联合血肌酐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维吾尔族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非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评估NMP联合血肌酐与住ICU、住院死亡...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乘积(NMP)联合血肌酐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维吾尔族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非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评估NMP联合血肌酐与住ICU、住院死亡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MP联合血肌酐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能力。结果入院24 h内NMP、血肌酐水平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均高于非重症急性胰腺炎组(P<0.001);NMP联合血肌酐与住ICU、住院死亡均呈正相关(r=0.489,P<0.001;r=0.383,P<0.001);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与NMP联合血肌酐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8,P=0.704),且均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Z=3.10,P=0.002;Z=2.43,P=0.016)。结论 NMP联合血肌酐可作为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一种简单而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急性胰腺炎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乘积 血肌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在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朱义玲 崔娟娟 +1 位作者 李燕双 赵卫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脓毒症患者47例(脓毒症组)、有感染但未诊断为脓毒症患者31例(...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脓毒症患者47例(脓毒症组)、有感染但未诊断为脓毒症患者31例(感染组)和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5名(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根据临床诊断及预后进一步分为未休克组(32例)、休克组(15例)及生存组(38例)、死亡组(9例)。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常规项目。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NLR、LMR与PCT、CRP、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中性粒细胞(Neu)、血小板(Plt)及SOFA 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LMR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的NLR分别为12.54(7.53,23.42)、3.85 (1.83,5.64) 和1.71(1.39,2.20),LMR分别为1.58(1.07,3.03)、2.81(1.53,4.76)和5.16(4.04,6.59)。NLR与LMR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69(P<0.05)。脓毒症未休克组和休克组的NLR7分别为6.56(3.90,10.72)和15.20(7.53,27.31),入院后7 d NLR-入院后3 d NLR(ΔNLR7)分别为-1.64(-5.75,0.41)和1.98(-0.48,13.79),休克组均显著高于未休克组(P均<0.05);脓毒症生存组和死亡组的NLR7分别为7.10(4.09,12.96)和15.20(10.45,32.82),ΔNLR7分别为 -0.65(-5.58、1.58)和5.02(-1.12,17.06),死亡组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均<0.05)。脓毒症未休克组和休克组的LMR7分别为2.22(1.64,3.78)和1.29(0.66,2.03),入院后7 d LMR-入院后3 d LMR(ΔLMR7)分别为0.38(-0.37,1.17)和-0.19(-0.78,0.25),休克组均显著低于未休克组(P均<0.05);脓毒症生存组和死亡组LMR7分别为2.12(1.49,3.42)和1.09(0.53,1.78),死亡组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NLR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59 1(95%CI:0.910 5-1.000 0),最佳截断值为4.16;LMR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13 6(95%CI:0.846 4-0.980 8),最佳截断值为3.21。结论 NLR和LMR可用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比较,且在脓毒症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及两者联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研究
3
作者 孙沁瑜 邓毅凡 +1 位作者 何胜虎 张晶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91-1897,共7页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增多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相关,然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造影剂肾...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增多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相关,然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探究NLR、MHR及两者联合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CIN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2022年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接受急诊PCI的437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IN,分成CIN组(65例)和非CIN组(3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NLR和MHR的数值,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MHR及两者联合对CIN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CIN组患者2型糖尿病史、利尿剂使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空腹血糖、NLR、MHR水平高于非CIN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低于非CI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史(OR=1.997,95%CI=1.063~3.751,P=0.032)、单核细胞计数(OR=2.372,95%CI=1.060~5.310,P=0.036)、NLR(OR=1.311,95%CI=1.171~1.468,P<0.001)、MHR(OR=7.075,95%CI=1.893~26.439,P=0.004)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AUC分别为0.733(95%CI=0.669~0.796,P<0.001)、0.706(95%CI=0.633~0.779,P<0.001)、0.796(95%CI=0.740~0.852,P<0.001);灵敏度分别为66.2%、60.0%、69.2%;特异度分别为71.8%、75.3%、73.1%。结论2型糖尿病史、单核细胞计数、NLR、MHR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NLR、MHR及两者联合均可作为有效识别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造影剂肾病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单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红美 黄永久 +1 位作者 储九圣 庞秀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503-3508,共6页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单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MHR)与突发性耳聋(SSNHL)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于医院治疗的138例突发性耳聋病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116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单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MHR)与突发性耳聋(SSNHL)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于医院治疗的138例突发性耳聋病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116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分型SSNHL患者NLR及MHR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SSNH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NLR和MH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分型SSNHL患者平均听阈、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皮质醇(COR)、NLR、M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MHR和SSNHL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NLR和MHR增高是SSNH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NLR和MHR与SSNHL的发病关系密切,是导致SSNHL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单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 突发性耳聋发病 预后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苏密龙 苏智军 +4 位作者 余雪平 郭如意 黄绿叶 康斌 杨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2-1076,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对感染监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单纯感染性疾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细菌性感染30例,急性病毒性感染30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及...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对感染监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单纯感染性疾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细菌性感染30例,急性病毒性感染30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结果: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组(102.16±35.65,22.91±21.66)、急性病毒性感染组(157.10±39.35.24.18±22.95)分别显著高于相应的急性细菌性感染治疗后组(47.22±16.38,4.21±3.69,均P〈0.001)、急性病毒性感染治疗后组(53.47.±14.95,2.72±1.29,均P〈0.001)及健康对照组(39.22±8.77,1.54±0.28,均P〈0.0{31);单核细胞CD64表达水平在急性病毒性感染组、慢性乙型肝炎组(55.13±16.87)分别高于急性细菌性感染组(P〈0.001)及健康对照组(P〈0.001)。单核细胞与巾性粒细胞CD64比值在急性病毒性感染组(13.96±14.59)、慢性乙型肝炎组(32.78±8.33)也分别高于急性细菌性感染组(6.23±3.10,P=0.008)及健康对照组(26.02±6.75,P=0.001);急性细菌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与m清PCT水平成正相关(r=0.762,P〈0.001)。结论:急性细菌性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较单核细胞CD64表达明显上调.但其并不能用于区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单核细胞CD64可作为敏感、通用的感染监测指标.其在病毒性感染时上调幅度最大。联合检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对临床感染的监测及评价抗感染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FcgRI(CD64) 单核细胞FcgRI(CD64) 流式细胞 急性细菌性感染 急性病毒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培养体系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庞伟 兰晓梅 +1 位作者 邵玲俐 王成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 il,NEU)可介导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炎性反应,葛根素具有抑制炎性细胞趋化作用。文中探讨葛根素对BEAS-2B细胞和NEU共培养体系中BEAS-2B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noattractant prote in-1... 目的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 il,NEU)可介导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炎性反应,葛根素具有抑制炎性细胞趋化作用。文中探讨葛根素对BEAS-2B细胞和NEU共培养体系中BEAS-2B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noattractant prote in-1,MCP-1)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量BEAS-2B细胞和NEU细胞单独培养、联合培养、加葛根素干预培养体系不同培养时间MCP-1浓度,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不同培养体系培养12 h后BEAS-2B细胞和NEU细胞中MCP-1基因表达。结果 BEAS-2B细胞和NEU细胞联合培养上清液中MCP-1浓度显著高于2种细胞单独培养所分泌MCP-1,联合培养的BEAS-2B细胞MCP-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经葛根素干预的细胞联合培养上清液MCP-1浓度显著低于未经葛根素干预的细胞联合培养体系MCP-1浓度,前者较后者基因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NEU细胞与BEAS-2B细胞联合培养可上调BEAS-2B细胞中MCP-1基因表达和显著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CP-1浓度;葛根素可有效抑制BEAS-2B细胞和NEU细胞共培养体系MCP-1分泌和下调BEAS-2B细胞中MCP-1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气道炎症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对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5
7
作者 赵坤宇 亓妍文 +3 位作者 秦国慧 杨双宁 李林 王丽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75例NSCLC患者的...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75例NSCLC患者的资料,将其分为治疗前NLR<5组和NLR≥5组,LMR<1.5组和LMR≥1.5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LMR对PD-1抑制剂治疗的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NLR<5组与LMR≥1.5组有更高的疾病控制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早期给予免疫治疗(HR=0.345,95%CI:0.183~0.650)、LMR≥1.5(HR=0.327,95%CI:0.168~0.638)是NSCLC患者PFS生存获益的预测因素。结论:NLR、LMR可用于PD-1抑制剂治疗晚期NSCLC预后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治疗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文慧 孙延庆 +2 位作者 张启科 魏小芳 李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30,共9页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发MM患者82例,根据血常规结果分别计算出NLR、MLR;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确...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发MM患者82例,根据血常规结果分别计算出NLR、MLR;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确定NLR和MLR的最佳截断点,将患者分为高NLR组、低NLR组和高MLR组、低MLR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预后情况。分析高NLR/MLR组和低NLR/MLR组在不同治疗方案、不同临床特征患者之间的预后评估意义。以高NLR和高MLR作为2个危险因素设计风险分层,比较风险因素对MM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ROC曲线分析确定NLR最佳截断点为3.1(灵敏度为75%,特异性为70.7%),MLR最佳截断点为0.34(灵敏度为83.3%,特异性为53.4%)。MM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水平与NLR和MLR有关(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清钙(Ca)、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肌酐(Cr)、骨髓浆细胞比例及ISS分期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NLR组和高MLR组患者OS较低NLR组、低MLR组患者短,预后差(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新型药物治疗组、传统化疗组、不同年龄分层组、不同β2-MG分层组和不同血肌酐分层组中,不同MLR、NLR分组患者的OS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种危险因素的患者预后比0-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差。结论:初发MM患者NLR和MLR的升高与预后不良存在相关性,NLR和MLR可能是MM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疾病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马艳艳 任付先 +1 位作者 王宇 高登峰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0期3791-3796,共6页
背景心力衰竭(HF)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不良预后,是心血管领域急需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探寻最佳的风险评估方法是目前本领域的研究方向。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是HF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多种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 背景心力衰竭(HF)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不良预后,是心血管领域急需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探寻最佳的风险评估方法是目前本领域的研究方向。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是HF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多种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HF转归的重要方法,探究简便易行、综合性能最佳的炎性预测指标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MLR)对HF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9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住院的HF患者583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住院死亡分为生存组(n=564)与死亡组(n=19),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合并症、HF原发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HF患者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确定NMLR与HF患者住院死亡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NMLR对HF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NMLR水平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死亡组入院时NMLR〔8.36(3.15,9.55)〕高于生存组〔5.00(3.23,8.72)〕(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MLR是HF患者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HR=1.003,95%CI(1.001,1.005),P<0.05〕。NMLR预测HF患者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95%CI(0.652,0.757)〕,最佳截断值为7.93。RCS显示NMLR与HF患者住院死亡风险呈非线性正相关(P<0.05)。NMLR≥7.93者的住院生存率低于NMLR<7.93者(χ^(2)=111.843,P<0.001)。结论入院时NMLR升高可能是HF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死亡率 预测指标 比例风险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安晓宁 陈永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27,共5页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类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AAV以小血管壁的炎症或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基础,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类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AAV以小血管壁的炎症或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基础,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单核-巨噬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细胞组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参与AAV发病和疾病进展。文章就单核-巨噬细胞在AAV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预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倪会芳 李隽 +2 位作者 丁源 付群 吴文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207-2214,共8页
背景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OP)的风险较大,尤其是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炎症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预测价值。方法选... 背景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OP)的风险较大,尤其是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炎症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科住院的216例绝经后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血脂等生化指标,计算得到NLR和MHR;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患者腰椎L_(1-4)、左股骨颈及左髋骨密度(BMD)。根据BMD结果,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51例、骨量减少组78例、OP组87例,另外根据NLR四分位数(A1~A4组)和MHR四分位数(B1~B4组)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54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NLR和MHR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价值。结果骨量减少组NLR、MHR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OP组NLR、MHR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A3组L_(1-4)、左股骨颈、左髋BMD均低于A1组(P<0.05);A4组左股骨颈BMD低于A1组,L_(1-4)、左髋BMD低于A1组和A2组(P<0.05)。B2、B3组L_(1-4)、左股骨颈、左髋BMD均低于B1组(P<0.05);B4组L_(1-4)BMD低于B1组、B2组和B3组,左股骨颈、左髋BMD均低于B1组和B2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MHR均分别与L_(1-4)、左股骨颈、左髋BMD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长〔OR=1.092,95%CI(1.005,1.186)〕、NLR水平升高〔OR=2.341,95%CI(1.453,3.770)〕和MHR水平升高〔OR=329.250,95%CI(21.421,5060.810)〕是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质指数(BMI)升高〔OR=0.806,95%CI(0.718,0.903)〕是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709、0.787,灵敏度分别为65.5%、52.9%、81.6%,特异度分别为72.1%、79.8%、67.4%;两者联合预测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高于NLR、MHR(Z=2.418,P<0.05;Z=2.893,P<0.05)。结论NLR和MHR均可单独作为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预测指标,且两者联合检测时预测效能及灵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骨质疏松 绝经后 骨密度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血小板/淋巴细胞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值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俞越 韩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99-803,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值(LMR)食管癌根治术前后的变化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82例患者及其术前NLR和手...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值(LMR)食管癌根治术前后的变化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82例患者及其术前NLR和手术前后NLR的变化值,PLR和手术前后PLR的变化值,LMR和手术前后LMR的变化值。同时比较其他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应用统计学分析NLR、PLR、LMR和手术前后变化值对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结果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后NLR变化值≥3.36、手术前后PLR变化值≥2.26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前后NLR、PLR变化值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吻合口瘘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根治术 术后吻合口瘘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血小板/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小玉 王颖熠 +3 位作者 党倩倩 梁天嵩 郑颖娟 杨道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7-713,共7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03例初诊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ROC曲线确定LMR和...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03例初诊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ROC曲线确定LMR和NLR的界限值;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频率和百分比(n,%)表示。连续变量表示为中位数和极差,并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分组的LMR和NLR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PFS和O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ROC曲线确定LMR、NL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0和3.40。LMR≤2.60更倾向于发生在有骨髓侵犯(P=0.029)、较高的LDH(P=0.036)的患者中,而NLR≥3.40更易于发生在ECOG评分较高(P=0.002)、LDH较高(P=0.008)、血糖较高(P=0.024)而PLT较低(P=0.010)的患者中。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LMR组患者的PFS及OS均明显优于低LMR组,相反,低NLR组患者的PFS及OS均明显优于高NLR组。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EBV-DNA阳性(P=0.047)、LMR≤2.60(P=0.014)、NLR≥3.40(P=0.023)是影响ENKT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LMR≤2.60(P<0.001)、NLR≥3.40(P=0.048)、高β_(2)-MG(P=0.013)是影响ENKT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低LMR和高NLR是ENKTL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可用来作为临床上一种易测、廉价、实用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硬度和流体剪切调控中性粒细胞募集单核细胞的生物力学机制
14
作者 胡文慧 龚一心 +3 位作者 郭盼 高文博 章燕 龙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87-487,共1页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中性粒细胞(PMN)能够介导单核细胞的大量募集,但募集机制和生理力学因素(流体剪切、血管硬度)如何调控该过程并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快速迁移的中性粒细胞(PMN)可在基质上遗留富含β2整合素的曳尾结构。探讨中...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中性粒细胞(PMN)能够介导单核细胞的大量募集,但募集机制和生理力学因素(流体剪切、血管硬度)如何调控该过程并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快速迁移的中性粒细胞(PMN)可在基质上遗留富含β2整合素的曳尾结构。探讨中性粒细胞曳尾结构形成与单核细胞募集的力-生物学耦合机制。方法为模拟体内生理病理血管的力学环境,采用微流控技术构建了基底硬度(0.78~280 kPa)和流体剪切(0.1 Pa)耦合的微流道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机制 中性粒细胞 微流控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 生理病理 曳尾 微流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丽秀 梁红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4372-4375,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病人100例,根据临床...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病人100例,根据临床类型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稳定性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7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指标,并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NLR、MHR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稳定性心绞痛的区分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NLR、MHR对ACS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NLR、MHR明显升高(P<0.05);ACS组NLR、MHR高于SAP组(P<0.05);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MHR有助于区分ACS与SAP[NLR的OR=1.338,95%CI(1.054,1.698),P=0.017;MHR的OR=12.896,95%CI(1.025,162.687),P=0.048];ROC曲线显示诊断ACS时,NLR截断值为1.76时敏感度为48%,特异度为82%,AUC为0.69;MHR截断值为0.44时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76%,AUC为0.77;当两者联合诊断ACS时,敏感度73%,特异度79%,AUC为0.80。结论:冠心病病人NLR、MHR升高,且ACS病人高于SAP病人;NLR、MHR有助于区分ACS与SAP,二者联合可作为辅助诊断ACS的实验室指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7例血管炎及自身免疫病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谭立明 彭卫华 +1 位作者 徐承云 李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36-636,640,共2页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系统性小血管炎 自身免疫病 患者 自身抗体 单核细胞 诊断指标 ANCA 抗体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遗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痰瘀证及临床风险指标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古联 陈卓 +3 位作者 周文君 李敏华 龙建雄 苏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基因rs3761007及rs740021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IS)痰瘀证及其临床生物学指标的关联性。方法纳入IS痰瘀证组和对照组各550例,运用MassARRAY SNP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RT-PCR实验技术检测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基因rs3761007及rs740021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IS)痰瘀证及其临床生物学指标的关联性。方法纳入IS痰瘀证组和对照组各550例,运用MassARRAY SNP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RT-PCR实验技术检测基因表达水平,PLINK软件完成遗传关联分析。结果 IS痰瘀证患者的ELANE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ELANE基因rs3761007、rs740021多态性与IS痰瘀证发生风险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LANE基因rs740021多态性与IS痰瘀证患者的APO-B(隐性模型:P_(adj)=0.007)、LDL(隐性模型:P_(adj)=0.004)、TC(隐性模型:P_(adj)=0.009)、APTT(隐性模型:P_(adj)=0.034)、FIB(显性模型:P_(adj)=0.007)、PT(隐性模型:P_(adj)=0.015)水平显著相关,而rs3761007多态性与IS痰瘀证患者的PLT水平显著关联(隐性模型:P_(adj)=0.033)。结论 ELANE基因rs3761007及rs740021多态性可能影响IS痰瘀证的血脂代谢及凝血功能,而ELAN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IS痰瘀证的风险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缺血性中风 痰瘀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抑制人单个核细胞释放TNF-α及其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浩威 颜亮 +4 位作者 潘剑波 杨皓庄 张穗梅 王彦平 付咏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37-740,共4页
目的 :探讨人中性粒细胞 (PMN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释放TNF -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集健康供血者的新鲜外周静脉血 ,以葡聚糖沉淀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PMNs和PBMCs ,将PMNs细胞与PBMCs细胞按 2 :1的数量比与脂多... 目的 :探讨人中性粒细胞 (PMN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释放TNF -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集健康供血者的新鲜外周静脉血 ,以葡聚糖沉淀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PMNs和PBMCs ,将PMNs细胞与PBMCs细胞按 2 :1的数量比与脂多糖共同培育后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上清的TNF -α浓度 ,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合荧光标记脂多糖的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及单核细胞表面平均荧光强度。结果 :PMNs在细菌脂多糖刺激下不释放TNF -α,PMNs可以抑制PBMCs释放TNF -α ,其抑制作用具有细胞特异性 ;经多聚甲醛固定的PMNs仍具有上述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PMNs并不影响单核细胞与脂多糖结合。结论 :PMNs可抑制人PBMCs释放TNF -α ,其机理可能是PMNs干扰脂多糖激活PBMCs的信号转导过程 ,抑制细菌脂多糖对其的活化 ,从而下调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脂多糖类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多态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艳秋 李子龙 +7 位作者 王力宁 栗霄立 王禹 刘晓丹 马健飞 冯江敏 张玉侠 姜奕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ene,G-CSF,Csf3)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 目的: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ene,G-CSF,Csf3)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方法比较Csf3基因-193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正常人和SLE/LN病人中的分布。结果:SLE病人中A/G杂合子(60.5%)和等位基因A的频率(53.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1.6%,45.2%;P值分别为小于0.05和0.01)。而G/G纯合子(16.2%)和等位基因G的频率(46.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8.9%,54.8%,P值均小于0.01)。Csf3基因-1931位点A/G型在SLE伴有蛋白尿和伴有血尿病人中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f3基因不仅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LE的易感性相关,而且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LE患者的临床症状蛋白尿和血尿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安震 亓雪 +1 位作者 张军 张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1-777,共7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周血中不同细胞的功能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综述了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对DVT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影响的潜在机制,以期为DVT的防治提供新的非抗凝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