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世界中心-边缘结构中的创新垄断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康之 张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125,共9页
在资本主义世界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世界中心-边缘结构,而在这种结构中,存在着中心国对技术创新成就的垄断问题。由于中心国在世界中心-边缘结构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总能汇聚起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从而总是处在技术创新的前列。出于在国际... 在资本主义世界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世界中心-边缘结构,而在这种结构中,存在着中心国对技术创新成就的垄断问题。由于中心国在世界中心-边缘结构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总能汇聚起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从而总是处在技术创新的前列。出于在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中心国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而实现创新垄断。边缘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后,中心国在创新垄断的前提下也以技术援助的名义对边缘国转让一些落后技术,并在这种技术转让中实现理论特别是价值观的输送。然而,边缘国在此过程中往往是无奈地接受,并无条件地向中心国奉献自己的智识与技术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边缘国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而向中心国奉献其知识与技术,目的是希望得到中心国的承认和肯定。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的共生共在的主题被突出,而中心国的创新垄断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在造成了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创新垄断 知识产权 技术转让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社会中心-边缘结构视角中的异化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吉发 肖涵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157,共6页
关于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分析,学界存在着争论,却都不自觉地引向隐藏至深的社会结构问题。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在农业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哲学基元不同,近代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在组织化进程中以自我与他人异化关系为基础不... 关于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分析,学界存在着争论,却都不自觉地引向隐藏至深的社会结构问题。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在农业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哲学基元不同,近代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在组织化进程中以自我与他人异化关系为基础不断扩张。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不仅自身发生着异化——构成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而且在组织结构中的扩张也带来了异化——构成承认、普遍竞争与个人认同的伪共在。如果从近代的社会结构去探寻异化的根源和土壤,不仅有助于从总体性视角理解异化问题,也有助于寻找到扬弃异化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社会异化 近代社会 自我与他人 组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乡之间的“中心-边缘”结构及其消解 被引量:5
3
作者 向玉琼 马季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7-124,共8页
城市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一经产生就自然出现了城乡关系,顺应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心-边缘"社会结构,城乡之间也表现为一个不平等的空间结构。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空间的区隔和等级化都是政治的结果,城乡之间... 城市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一经产生就自然出现了城乡关系,顺应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心-边缘"社会结构,城乡之间也表现为一个不平等的空间结构。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空间的区隔和等级化都是政治的结果,城乡之间的"中心-边缘"结构是社会治理结构的浓缩,是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中心-边缘"的城乡结构体现为城乡居民之间全方位的身份不平等,因而这也是一个不正义的空间关系。全球化、后工业进程将会逐渐消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打破"中心-边缘"的格局。城乡之间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状态,城市与乡村各自的差异得到承认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相互包容与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城乡关系 正义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依附论学派的中心—边缘思想——从普雷维什到依附论学派的中心—边缘思想演进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康之 张桐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99,共9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拉美经委会的一系列政策失败,致使普雷维什及其拉美经委会受到各方批判,甚至导致了拉美经委会衰落的后果。但是,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却因为"依附论"的兴起而得到了扩散。事实上,依附论是把普雷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拉美经委会的一系列政策失败,致使普雷维什及其拉美经委会受到各方批判,甚至导致了拉美经委会衰落的后果。但是,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却因为"依附论"的兴起而得到了扩散。事实上,依附论是把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作为一个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来加以应用的,是直接地用它来解释资本主义世界化所造成的大量边缘国问题的。同时,依附论没有在普雷维什那里驻足,而是把普雷维什用以解释国际关系结构的中心—边缘思想用于对一国内部的考察,认为中心—边缘结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结构,是由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因而,依附论认为,对于边缘国来说,要想获得发展,就不仅要认识到国际关系中的中心—边缘结构,也同时需要认识到其国内的中心—边缘结构,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去寻求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附论 资本主义世界化 中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变革指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桐 《党政研究》 2017年第6期108-114,共7页
本文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变革议题。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中心—边缘结构,要实现治理体系在后工业社会的结构性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旧结构的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提... 本文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变革议题。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中心—边缘结构,要实现治理体系在后工业社会的结构性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旧结构的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要求。在谋求这一变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和评估边缘的价值,以此来弥补边缘在工业社会被结构及其中心的长期压制,并为我们寻求变革之道提供新的思路。在概念上,"社会治理"应当重回"社会",即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一样都来源和服务于社会,应当融于社会之中,而非凌驾于社会之上或脱离于社会之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治理形态,20世纪后期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部分想象:在某时某地,也许仍然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划分,但就整个体系而言,中心与边缘都处在随时的流变之中,整个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后工业社会 社会治理 治理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中的思维与社会变革要求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康之 张桐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4,共10页
在对大数据的认识上,有观点认为它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变革力量,这种观点有点夸大其辞了。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结果的大数据,应将其纳入科学的规范之中;大数据并不能引发思维方式的变革,我们需要在后工业化的场景中去思考思维方式的... 在对大数据的认识上,有观点认为它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变革力量,这种观点有点夸大其辞了。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结果的大数据,应将其纳入科学的规范之中;大数据并不能引发思维方式的变革,我们需要在后工业化的场景中去思考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在工业化社会中,大数据使得中心-边缘结构得到强化,这是与后工业社会去中心化的要求相逆而行的。因此,我们亟需为大数据这样的流行概念正名,力图将大数据这一技术工具引向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思维变革 社会变革 中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风险社会中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康之 张乾友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81,共12页
工业社会因自我意识的生成而实现了自我与他人的分化,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交往中建立起了由承认关系与竞争关系编织起来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自我处于中心地位,他人只是自我的工具,是自我用以实现其自在的路径... 工业社会因自我意识的生成而实现了自我与他人的分化,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交往中建立起了由承认关系与竞争关系编织起来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自我处于中心地位,他人只是自我的工具,是自我用以实现其自在的路径。事实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结构化为一种中心-边缘结构了,并被复制到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之中,形成了社会治理的中心-边缘结构。在工业社会中,他人是自我的风险源,而自我通过中心-边缘结构又总是能够成功地把风险转嫁给他人,从而维护自我的中心地位。然而,社会风险的增加却使中心-边缘结构的转嫁风险功能陷入了全面失效的局面,自我与他人也因此而被卷入了风险社会之中。风险社会的出现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提出了重塑的要求,要走出风险社会,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共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承认竞争 中心-边缘结构 合作的共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治理功能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全中 《党政研究》 2014年第6期37-43,共7页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有其既定的时代背景,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既是人类社会后工业化进程和世界各国进行行政改革的产物,也是市民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异的结果。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自治组织,是一种打破中心—...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有其既定的时代背景,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既是人类社会后工业化进程和世界各国进行行政改革的产物,也是市民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异的结果。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自治组织,是一种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组织。非政府组织具有不同于政府的社会治理功能,正是基于此种原因,非政府组织的兴起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即将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社会自治 中心-边缘结构 服务型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转移视角下的金融危机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劲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50,共7页
传统的危机态主要是以产能危机为核心特质的危机形态;而现代的危机态则是以信用危机为核心特质的危机形态。这两种危机态在发生机制、传导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使得经典的危机"中心—边缘"结构假说在解释此次美国... 传统的危机态主要是以产能危机为核心特质的危机形态;而现代的危机态则是以信用危机为核心特质的危机形态。这两种危机态在发生机制、传导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使得经典的危机"中心—边缘"结构假说在解释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时陷入了理论困惑,但两种危机态的"中心—边缘"危机转移规律是不变的。我国应当在世界金融体系不断解构与升级的进程中准确地定位,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从金融制度、金融工具乃至产业发展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金融危机 传统危机态 现代危机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融合:从媒介帝国主义到“新媒介帝国主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熊澄宇 郑玄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1期5-16,共12页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新冠疫情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文化环境、社会结构和世界格局都在悄然发生改变,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圈层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和激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去认识不同文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同时在顺应时代趋势、争取话...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新冠疫情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文化环境、社会结构和世界格局都在悄然发生改变,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圈层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和激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去认识不同文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同时在顺应时代趋势、争取话语领导权的基础上共建"世界文化",成为当前学界的重要研究话题。媒介帝国主义作为国际传播中一种重要的批判性解释范式,对认识全球传播实践、分析西方霸权主义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范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研究导向,有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展开深入分析,大体经历了从媒体强大效果论到有限效果论的转向、从文明冲突论到文化交融论的转向和从文化殖民论到媒介民主化的转向。媒介帝国主义理论多次被学界重提和反复讨论,本质在于它是促进我们认识复杂的全球文化大流动活动的一种有力手段。基于对媒介帝国主义历史研究的溯源,对其研究范式的演变历程进行归纳总结,总体看来经过了帝国主义范式、全球化范式和多元化范式的演变。通过对媒介帝国主义的历史过程、研究转向进行梳理,同时结合时下全球媒介发展实践,发现媒介帝国主义在向"新媒介帝国主义"演化,所倡导的"核心-边缘"模式已经转变成为分散、多元和浮动的"全球联动-区域主导"的多级市场模式。新媒介帝国主义这种范式摒弃了"核心-边缘"的主导范式和帝国范式,本质上强调参与式范式,尤其关注不同主体在技术、资本和市场作用下产生的共建活动。新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范式可以被用来研究由跨国公司和技术巨头而非主权国家主导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文化扩张活动。这一视角可以帮助分析数字化时代的全球媒介资本和技术巨头在文化交流、媒介扩张等活动中的行动逻辑,以更好地去理解其时代特征和影响作用。相比于媒介帝国主义,可以发现新媒介帝国主义活动中的行为主体、行动方式和行为目标都发生了改变。新媒介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以市场利益而非意识形态为导向、以跨国集团而非国家机器为主体的常态化存在。研究发现其主要有以下三点新特征:媒介所有权高度集中化,平台型媒介快速发展;信息殖民主义活动隐形化,新技术加速帝国主义形态转换;媒介环境市场化,资本利益最大化原则助推全球扩张。要应对新媒介帝国主义的发展态势,发展中国家在未来需要不断提升在新媒介技术研发、通信技术标准和规则制定等活动中的参与感和话语权,以对抗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台寡头的技术垄断、政治控制、文化入侵和资本剥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帝国主义 中心-边缘结构 新媒介帝国主义 互联网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