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空间分布、制造业融资与空间外溢模式——基于“中心-外围”视角
1
作者 肖冬利 肖锐 班琦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0,共16页
金融资源作为最具流动性的要素,在空间上呈现特有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持续向中心城市聚集,但是制造业却在向外围城市迁移而难以获得融资,制造业面临特有的融资困境。本文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多维数值模拟,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测度金... 金融资源作为最具流动性的要素,在空间上呈现特有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持续向中心城市聚集,但是制造业却在向外围城市迁移而难以获得融资,制造业面临特有的融资困境。本文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多维数值模拟,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测度金融聚集程度,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金融资源在城市中聚集有利于当地制造业融资,这在城市群中更为明显;(2)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对外围制造业融资影响呈现虹吸效应,发达地区则呈现辐射效应;(3)不同区域随距离增加的空间外溢模式存在异质性:全国呈现倒U形,欠发达地区呈现线性衰减,发达地区呈现■形;(4)城市信息传输效率、交通便利性、城市群分工、市场分割等因素是影响金融聚集空间外溢的重要机制。由此,支持城市间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市金融辐射作用,支持银行跨区域经营成为本文直接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空间外溢 制造业融资 中心-外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外围结构与跨国公司选址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金波 邢华 何建敏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96,共6页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选址时,往往倾向于外资比较集中的地区,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形成跨国公司分布的中心—外围结构。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中心—外围结构形成的动因、机制及其主要形式,对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选址时,往往倾向于外资比较集中的地区,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形成跨国公司分布的中心—外围结构。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中心—外围结构形成的动因、机制及其主要形式,对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的中心—外围结构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跨国公司选址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结构 跨国公司 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心—外围理论对西安—咸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力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762-12764,12770,共4页
应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外围理论、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发展阶段等理论,分析了西安—咸阳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指出西安—咸阳区域空间经济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同时人口、资本、信息等由传统的聚集机制转换为以扩散机制为主的... 应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外围理论、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发展阶段等理论,分析了西安—咸阳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指出西安—咸阳区域空间经济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同时人口、资本、信息等由传统的聚集机制转换为以扩散机制为主的发展格局。提出制度一体化、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一体化原则及具体产业的空间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 集聚与扩散机制 西安-咸阳区域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县级地区的“中心—外围”贫困格局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萍 赵娜 郭诗琪 《经济研究参考》 2018年第57期38-46,共9页
本文通过人均GDP单一指标以"中心—外围"理论及其测度方法测算山西省县级地区贫困格局,以因子—聚类分析法探析影响山西省县级地区贫困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6年山西省非国家级贫困县级地区数量攀升,国家级... 本文通过人均GDP单一指标以"中心—外围"理论及其测度方法测算山西省县级地区贫困格局,以因子—聚类分析法探析影响山西省县级地区贫困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6年山西省非国家级贫困县级地区数量攀升,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明显好转,贫困县级地区呈现从东北向中西部再向南、东南方向连绵拓展态势。(2)县级地区经济贫困的首要影响因子是工业,低山、中低山地形和吕梁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等主要山脉对贫困县级地区经济影响也比较明显。(3)山西省贫困县级地区可分为"三弱山区"型、"农业盆地"型、"农业山地"型贫困县,2016年的数量比为75%∶1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县级地区 中心-外围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郑尚植 常晶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共11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也要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动。为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情况下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试图回答“中心-外围”体系下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也要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动。为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情况下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试图回答“中心-外围”体系下不平等的共同体转向平等的共同体的必然性,解释构建“双循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和理论逻辑;并梳理出建国以来国内市场如何培育、国际秩序如何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分析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如何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实现路径,深化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世界格局的合理演变。完善与演进“双循环”的理论基础,论证国内循环与去依附的关系,并证明去依附如何成为中国经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主线是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去依附 中心-外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特征与区域发展趋势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潭峰 全波 《城市交通》 2014年第3期6-14,共9页
空间运输联系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是考察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全国和省域层面运输联系数据,对中国区域尺度运输生成、增长、交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分区差异特征:东部沿海... 空间运输联系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是考察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全国和省域层面运输联系数据,对中国区域尺度运输生成、增长、交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分区差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全国的中心地位突出,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区域化态势;中部地区受沿海经济中心吸引影响,运输联系处于离散状态;西南地区表现出与经济封闭性相对应的边缘且相互孤立的运输特征;全国层面呈现明显的以沿海为中心、以中部地区为主要腹地的大尺度物流运输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从外源导向的经济特征、距离约束、运输成本的变动三方面解析空间运输联系特征的形成机理。最后,从交通角度对川渝、中三角地区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运输联系 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化 中心-外围 客运 货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莉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2,共3页
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课程开发的“中心-外围”模式,学校与教师从课程开发的边缘走向参与.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致力于学校课程建设,期待以此来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学科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课程开发的“中心-外围”模式,学校与教师从课程开发的边缘走向参与.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致力于学校课程建设,期待以此来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学科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学科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校课程的育人效果,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形象。科学性是学科课程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学科课程 科学性 学校课程 课程开发 中心-外围 新课程改革 特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形成与空间分布的经济学解释——以19世纪中国沿海城市为对象
8
作者 丁振辉 赖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78,共8页
本文在回溯中国沿海港口城市萌芽的基础上,在单中心分布均衡模型的框架内,通过考察农业和制造业、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相对关系,提出若以制造业集中作为判断城市形成的标准,则在特定的情况下,随着原中心内部企业不断外迁至... 本文在回溯中国沿海港口城市萌芽的基础上,在单中心分布均衡模型的框架内,通过考察农业和制造业、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相对关系,提出若以制造业集中作为判断城市形成的标准,则在特定的情况下,随着原中心内部企业不断外迁至新的外围中心,旧的模型均衡被打破,最终在外围中心附近形成新的城市。并以中国部分沿海港口城市为基础,模拟了上述假设,得到了适应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分布均衡 港口城市 中心-外围 市场潜力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群状态下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研究——基于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黄伟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6-79,共4页
从我国主要产业集聚区企业外迁现象出发,力图从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微观角度,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对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进行相应的改造,研究集群状态下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阐明区域产业转移这一宏观问题的微观基础,... 从我国主要产业集聚区企业外迁现象出发,力图从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微观角度,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对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进行相应的改造,研究集群状态下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阐明区域产业转移这一宏观问题的微观基础,并利用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得出区位优势、企业规模、边际成本对企业产业转移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模型 集群状态 产业转移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