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2898例分析与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连妹 黄萝娟 +1 位作者 唐彩虹 王彬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6年第2期117-117,共1页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可用于临床危重病人的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和胃肠外营养支持(PN)。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外科1976~1995年10月行中心静脉置管术2898例。置管方法有插管法、射管法和导管透导管法。所用...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可用于临床危重病人的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和胃肠外营养支持(PN)。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外科1976~1995年10月行中心静脉置管术2898例。置管方法有插管法、射管法和导管透导管法。所用材料有聚乙稀导管、硅橡胶导管和聚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护理 胃肠外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四项水平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振香 林蓓蕾 +4 位作者 陈颖 王艳丽 杨巧芳 程瑞莲 高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9-852,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血清TNF-α、IL-6、IL-10及凝血四项水平的变化。方法:以未PICC患者38例为对照(包括肿瘤患者10例、非肿瘤患者18例和血液病患者10例),对比分析PICC患者(包括肿瘤患者14例、非肿瘤患者20例和...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血清TNF-α、IL-6、IL-10及凝血四项水平的变化。方法:以未PICC患者38例为对照(包括肿瘤患者10例、非肿瘤患者18例和血液病患者10例),对比分析PICC患者(包括肿瘤患者14例、非肿瘤患者20例和血液病患者16例)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0和凝血四项水平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NF-α、IL-6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L-1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PICC肿瘤、非肿瘤、血液病组TNF-α水平高于相应未PICC对照组(t分别为2.330、3.606和3.110,P均<0.05),IL-6水平低于相应对照组(t分别为7.120、5.863和2.572,P均<0.05),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t分别为0.881、0.887和0.079,P均>0.05);非肿瘤PICC组凝血四项与未PICC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ICC置管后血浆TNF-α水平的升高和IL-6水平的下降可能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管术 炎症细胞因子 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出生体重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范玲 姜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20,共1页
对收治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54例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静脉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儿的不良刺激,提高了治疗护理质量。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儿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定位技术在小儿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云丽 上官静 +1 位作者 张承华 于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3-513,共1页
婴幼儿因解剖标志不清,造成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难度较大。目前,超声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成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然而在婴幼儿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文将超声定位技术应用于婴幼儿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定位技术 中心静脉管术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应用 超声 小儿 婴幼儿 解剖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坐位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体会
5
作者 毛勇 代冬梅 赵光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8期3170-3170,共1页
我科自2004年来.在对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总结出一种对不能平卧及半卧的患者在坐位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的特殊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经皮锁骨上途径 坐位 锁骨下 静脉穿刺 不能平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静脉置管新进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祁行毅 黄维勤 胡强夫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4-255,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颈内静脉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 新进路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中心静脉管术 颈内静脉穿刺 输液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潘龙芳 洪跃玲 +1 位作者 唐丽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管术 尖端定位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