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了解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数据管理平台的可用性,为其推广奠定基础。方法 2024年9-1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上海、山东、四川、南通等地共7所三级医院的11名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目的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了解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数据管理平台的可用性,为其推广奠定基础。方法 2024年9-1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上海、山东、四川、南通等地共7所三级医院的11名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临床护士和6名ICU护士长参加平台用户测试并进行使用体验访谈。2024年1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164名使用过平台的ICU护士填写研究后系统可用性问卷(post-study system usability questionnaire, PSSUQ),以评估用户对平台的满意度。结果 17名平台用户完成了7项测试任务并接受访谈后反馈平台使用的整体感觉较好,各项功能完善,该平台的应用对于临床护理及医疗决策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平台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意见。接受问卷调查的164名ICU护士PSSUQ得分为(2.02±1.12)分。结论 平台整体可用性良好,值得推广,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PICC导管管理方案。方法:将34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12月置管的150例,共计764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2011年1-...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PICC导管管理方案。方法:将34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12月置管的150例,共计764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2011年1-8月例,共计13785个导管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管理方案(central line care bundle,CLB),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CRBSI13例,发生率1.70‰,实验组CRBSI发生9例,发生率0.65‰,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集束化管理方案能有效地预防PICC导管CRBSI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入选的416例患者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了解PICC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选的416例带管患者中354例导管维护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穿刺点感染24例、机械性静脉炎26例,发生堵管并有效处理,实现导管再通10例,发现置管手臂血栓患者2例,请医师协助溶栓治疗后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同行人员对服务质量满意率分别为99.7%、100.0%;对维护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9.7%、99.4%;对环境要求满意率分别为99.3%、95.3%。结论实施PICC导管维护风险管理能有效避免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76例肿瘤内科置管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7年1月-2009年12...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76例肿瘤内科置管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466例置管病人作为细节管理组,针对对照组各环节管理中不安全的因素进行控制和细节管理。结果: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控制置管出血量和预防并发症方面,细节管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细节管理有助于降低置管风险,规范PICC管理,提高病人满意度。展开更多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使其尖端位于腔静脉内的导管,可以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既可减少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又能避免药物对外周静...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使其尖端位于腔静脉内的导管,可以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既可减少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又能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了解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数据管理平台的可用性,为其推广奠定基础。方法 2024年9-1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上海、山东、四川、南通等地共7所三级医院的11名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临床护士和6名ICU护士长参加平台用户测试并进行使用体验访谈。2024年1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164名使用过平台的ICU护士填写研究后系统可用性问卷(post-study system usability questionnaire, PSSUQ),以评估用户对平台的满意度。结果 17名平台用户完成了7项测试任务并接受访谈后反馈平台使用的整体感觉较好,各项功能完善,该平台的应用对于临床护理及医疗决策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平台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意见。接受问卷调查的164名ICU护士PSSUQ得分为(2.02±1.12)分。结论 平台整体可用性良好,值得推广,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
文摘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PICC导管管理方案。方法:将34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12月置管的150例,共计764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2011年1-8月例,共计13785个导管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管理方案(central line care bundle,CLB),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CRBSI13例,发生率1.70‰,实验组CRBSI发生9例,发生率0.65‰,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集束化管理方案能有效地预防PICC导管CRBSI的发生。
文摘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入选的416例患者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了解PICC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选的416例带管患者中354例导管维护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穿刺点感染24例、机械性静脉炎26例,发生堵管并有效处理,实现导管再通10例,发现置管手臂血栓患者2例,请医师协助溶栓治疗后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同行人员对服务质量满意率分别为99.7%、100.0%;对维护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9.7%、99.4%;对环境要求满意率分别为99.3%、95.3%。结论实施PICC导管维护风险管理能有效避免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文摘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76例肿瘤内科置管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466例置管病人作为细节管理组,针对对照组各环节管理中不安全的因素进行控制和细节管理。结果: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控制置管出血量和预防并发症方面,细节管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细节管理有助于降低置管风险,规范PICC管理,提高病人满意度。
文摘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使其尖端位于腔静脉内的导管,可以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既可减少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又能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反应。